第183章 中書條例

這是在職培訓,在徐平看來,是不好去學習理論的,一個不好,那裡就會變成意識形態的戰場。歐陽修帶着自己志同道合的天天去講韓愈孟子,再來一羣講荀子,而且這個年代,引佛入儒援莊入儒也大有人在,那地方可就熱鬧了。

館閣是讀書修書,並沒有講課,纔會如此清靜。就是這樣,每到編書的時候,也是鬧得不可開交。因爲《唐書》蕪雜,一直有重修的聲音,現在還沒有開始動手,怎麼修已經開始吵起來了。這要是讓這些人去講詩書,那熱鬧可以想見。

所以徐平的意見,乾脆就完全不允許在那裡講什麼聖賢大道,老老實實地學法律學條例,結合案例講施政經驗。讓進去的人,真真正正學到東西,不要只是成爲一個交際場所,互相稱兄道弟好在官場上拉幫結派。

只是徐平的想法,明顯跟其他人不同。

趙禎想的是利用這樣的機會,拉近下層官員跟自己的距離,防止被兩府架空。這是祖宗家法,自太宗時候起,特別重視跟中下級官員面對面的機會。凡是外任的沒有特旨都要陛辭,回京述職都要面對,跟皇帝直接彙報自己的計劃和經驗。這是防止皇權旁落的重要手段,一有機會,趙禎就想利用起來。

宰執們想的恰好相反,就是哪怕有了這麼一個機構,也絕不可以讓內朝奪了外朝的權。寧可用資序用磨勘法限制官員和升遷,也不能讓人事權失控。所以在宰執們的心裡面,怎麼教不重要,但必須把學士院的翰林學士排除在外。

見涼亭裡的人聽了自己的話都沉默不語,徐平不由心裡打鼓,是自己說了什麼不該說的話?沒有啊。靜靜想了一會,才恍然大悟,自己還是忽略了君臣矛盾。在座的除了自己,只怕沒人真地關心教什麼,教完了之後怎麼處置纔是他們在意的。自己說的跟這些人想的兩邊不沾,他們自然就一時不知道該如何下結論了。

沉默了一會,趙禎道:“朕以爲,徐平講的確有道理。既然是花了錢糧,又費了許多功夫,自然是要讓到裡面就學的人學些真對朝廷有用的。不過這種事情以前都沒有人做過,徐平,你可以把自己的想法詳細說一番嗎?”

徐平應諾,從懷裡掏出一本冊子,遞給趙禎:“這是臣這些日子趕出來的,依着若是讓臣去講錢糧之事,便就是當如此。大道理也沒什麼好講,就是用臣在爲官時碰到的一件一件事,詳細分析當時的利弊得失。爲什麼那麼處置,做了之後達到了什麼效果,有哪些跟想的不一樣,得在哪裡,失在哪裡,爲後人鏡鑑。”

趙禎接過冊子,隨手翻閱。裡面是徐平取了自己在邕州任通判時候的幾個典型案例,詳加分析,中間利弊得失和一些心得。這是徐平前世所習慣的,他的身份也沒人請他去講什麼大道理,培訓都是講實際的東西。依他想來,只有這樣做,才能把這次機會好好利用起來,真正做些有意義的事。

趙禎看完,表情緩和了很多,遞給一邊的呂夷簡:“徐平所說的,倒也不失爲一個辦法。這些候選官員都是久歷政事,講這些對他們纔是真的有用。”

幾位宰執傳看過了,氣氛緩和了許多。若只是講這些事務性的東西,結束之後由此考試決定獎懲,確實少了許多麻煩,最少不管皇帝還是兩府不用去想着拉攏他們了。

隨着科舉考試越來越規範,此時官場上已經習慣了用考試的辦法來做決定。比如想入館閣,不但要有官員保舉,還得到學士院考試,依成績定去留和地位。武官想要換文職,也一樣要有人保舉,然後到國子監考試,還是有成績要求。就是文臣要出任知制誥,也一樣要考試,合格之後才能出任。翰林學士倒是因爲任知制誥已經考過一次了,不需要再考了,但沒有這一資歷還是非考不可。

徐平所提出來的,所學的東西都是具體實務,沒有立場。獎懲是依照最後考試的成績來,理論上不涉及個人好惡,最爲各方接受。

涼亭裡的人傳遍,呂夷簡道:“陛下,臣發爲徐平此法可行。此時朝廷文武百官不下數萬人,十之八九都是選人和小武官。他們事務最重,而又學識不足,學這些正可以補他們的短處。而教的人,也能從中重新衡量得失,可謂教學相長。”

見衆人都沒有異議,趙禎道:“既然如此,那便就定下來,依着徐平的法子去教去學。這本冊子着人抄錄幾份,各衙門去報要去教的官員來,依此寫教的內容。”

王曾笑道路:“不需抄錄,現在京城裡印這些極是容易,讓人印出來就好。”

“倒是忘了,現在已經不需要抄錄了。那便就交給國子監,去付印吧。”

衆人領旨,事情由此定下。由政事堂和樞密院一起商量,律令、刑獄、錢糧以及勸農等等,到底要教哪些內容,由哪些衙門選人去教。

定了一件大事,趙禎心情輕鬆不少,說過兩句閒話,對呂夷簡道:“自去年徐平入京,便就編修三司例。前兩日聽石全彬講,新的條例已經編修完畢,只是中書一直沒有敕令頒行,三司諸多不便。不知政事堂那裡有什麼不滿意的嗎?”

呂夷簡捧笏:“回陛下,沒什麼不滿意的。之所以先壓着,只是因爲這兩年臣在中書,也一樣在編修中書條例,是想等着編完一起頒行。”

此事趙禎當然已有耳聞,但呂夷簡從來沒有正式稟報過,他也不好去問。這跟他的性格有關,太祖太宗時候連臣僚在家裡喝了什麼酒皇帝都知道,而且還會明白告訴大臣,讓他們知道皇帝派人盯着自己呢,事事小心着點。

趙禎做不出這種事來,時代也已經變了,此時的環境也不允許他做這種事。

今天呂夷簡說了出來,趙禎便也就當自己才知道,點了點頭:“原來是在編中書條例,那就怪不得。政事必由中書,當然是你們的條例出來,三司的條例纔好照着修訂,不然豈不乖謬?只是現在三司的事務極多,新舊條例之間,時常讓官吏們無所是從,中書條例也要編得快一些。”

“臣領旨!”

寇瑊有事,今天沒到,趙禎實在忍不住,便就幫着徐平催一催,當然是藉着石全彬的名頭,他也不好把徐平就這麼賣了。沒想到政事堂壓着三司條例,還是有正當的理由的。當然這是不是一個藉口,那就是另一回事,這藉口最少說得過去。

在一個衙門做得久一點的官員,都會想辦法編修本衙門的條例,這是沒有辦法的事情,不得不爲,不然自己都掌控不了本衙門的事情。呂夷簡做得更厲害的是,他要編的是中書條例,相當於給天下政事立一個規範。這件事情也只有他能做,因爲能在宰相的位子上做這麼久的,貌似除了一個呂夷簡,也就只有趙普了。

徐平是習慣這種節奏的,他前世總是講依法辦事,依條令辦事,要法治,不要人治,其實跟現在是差不多的意思,不過目的不同罷了。

現在的官員熱衷於編條例,是因爲了到了宋朝,天下大事都集中到了朝廷裡,官員實在掌控不了下面的辦事人員,不得不用條例來約束。徐平編三司條例,並不只是因爲這個原因,更重要的還是要改變以前的做事方法。

問完條例,趙禎順便提起,徐平前些日子說的三司勾院合一,與磨勘司合爲一司監管天下錢糧的事,問宰執們的意見。

呂夷簡聽罷,眉頭不由皺了起來,道:“稟陛下,三司勾院並不是沒有合過,不過多有不便,文書事務遷延,纔不得不又分了開來。現在再提勾院合一,怎麼防止以前的弊端重現?很多賬籍,在本衙門處置起來方便,一旦分開就不免拖延下來。”

徐平道:“相公,此時不同於往日。新的三司條例賬目比以前清楚許多,最重要的是查賬比以前省無數力氣。現在怕的不是文書拖延,怕的是本衙門掩蓋情弊。我在鹽鐵司,知道勾院在本衙門下面,不要上面官員知會,賬目一旦不對,公吏們就會自行去篡改對縫。賬目好查,以後最重要防的就是這些。”

王曾道:“以前三司勾院合一,致使三司積壓文書,至達三年之久尚沒有核對過的。你如今要勾院合一,如何防止前事重演?現在查賬,真的那麼容易了?”

“回相公,確實容易許多了。現在,地方賬籍一旦報上來,下個月中旬之前,勾院就能覈對完畢。若是以前,都是要壓到年底的,這時間可不是省了一點半點。”

呂夷簡與王曾低頭商量了幾句,對徐平道:“此事也不急,等到中書條例編修完成之後,一起再議吧。過兩天,你詳細寫份書狀來,看是按你所說,合起來到底合不合適,會不會再出現以前的情弊。”

徐平應諾。

此時已經漸漸到了中午,天氣火熱,外邊閒逛的官員當不住熱浪,紛紛到了大樹林裡的陰涼地裡。侍從以上的大臣,則又聚到涼亭裡來。

第114章 心經第244章 願爲天子牧牛羊第242章 世間哪有這種大臣第74章 埋伏第186章 刻擺錯了第188章 以何處爲準?第84章 重奪甘谷城第115章 阿申的信第124章 我是你們學不來的第155章 接風第32章 長命縷第177章 風波將起第141章 大頭在後面第95章 河邊的官署第81章 談不攏第61章 官吏鬥法第51章 大典(下)第307章 萬事皆要本錢第254章 出路第84章 南線北線第30章 端午(中)第62章 宰相氣度第133章 瘋狂時代(四)第62章 新場務第93章 新格局第126章 時機到了第67章 海外琉璃第175章 李覯的作用第151章 席捲諒州(下)第151章 新市場第1章 購物券發行第238章 天聖寨攻防第156章 破城第52章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第95章 看自己的人第29章 孫沔的麻煩第53章 秦二第61章 意外第166章 人才濟濟第211章 權三司使公事第114章 心經第23章 蔡襄之錯第228章 歐陽修論錢第316章 党項投宋的人第142章 審問第53章 甘谷歸附第221章 廢折支,發實錢第34章 土豪的地盤第303章 崇善州進士第149章 席捲諒州(上)第164章 我也不想來啊第34章 都不可行第176章 錢糧爲綱第108章 茶法之辨第170章 思家的情緒第104章 往事難忘懷第176章 錢糧爲綱第117章 事情敗露第35章 三輪車第81章 各逞其能第28章 月夜第8章 還是找自己人第2章 以鹽制蕃羌第55章 藥銀第315章 結個善緣第1章 宰相第238章 做事難第158章 桃花運第29章 端午(上)第44章 往事難回首第19章 長江後浪推前浪第144章 僵局第261章 胡風漢風第40章 炸山第210章 札付兩路第182章 內部貨幣第94章 輕兵過山崗第168章 不平靜的夜晚第269章 對峙第127章 步步緊逼第75章 弒父第151章 春狩第30章 斥責第199章 三司的難處第207章 玻璃產業第241章 白壁題詩第325章 系統性失職第275章 驅虎吞狼第217章 王拱辰開店(下)第23章 蔡襄之錯第176章 一日兩待制第8章 還是找自己人第10章 生財之道第189章 棉花推廣第212章 薅鼓田漏第190章 請廢西水磨務第108章 故伎重演第56章 運用之妙,存乎一心第13章 兩手都要硬第161章 街上遇故人
第114章 心經第244章 願爲天子牧牛羊第242章 世間哪有這種大臣第74章 埋伏第186章 刻擺錯了第188章 以何處爲準?第84章 重奪甘谷城第115章 阿申的信第124章 我是你們學不來的第155章 接風第32章 長命縷第177章 風波將起第141章 大頭在後面第95章 河邊的官署第81章 談不攏第61章 官吏鬥法第51章 大典(下)第307章 萬事皆要本錢第254章 出路第84章 南線北線第30章 端午(中)第62章 宰相氣度第133章 瘋狂時代(四)第62章 新場務第93章 新格局第126章 時機到了第67章 海外琉璃第175章 李覯的作用第151章 席捲諒州(下)第151章 新市場第1章 購物券發行第238章 天聖寨攻防第156章 破城第52章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第95章 看自己的人第29章 孫沔的麻煩第53章 秦二第61章 意外第166章 人才濟濟第211章 權三司使公事第114章 心經第23章 蔡襄之錯第228章 歐陽修論錢第316章 党項投宋的人第142章 審問第53章 甘谷歸附第221章 廢折支,發實錢第34章 土豪的地盤第303章 崇善州進士第149章 席捲諒州(上)第164章 我也不想來啊第34章 都不可行第176章 錢糧爲綱第108章 茶法之辨第170章 思家的情緒第104章 往事難忘懷第176章 錢糧爲綱第117章 事情敗露第35章 三輪車第81章 各逞其能第28章 月夜第8章 還是找自己人第2章 以鹽制蕃羌第55章 藥銀第315章 結個善緣第1章 宰相第238章 做事難第158章 桃花運第29章 端午(上)第44章 往事難回首第19章 長江後浪推前浪第144章 僵局第261章 胡風漢風第40章 炸山第210章 札付兩路第182章 內部貨幣第94章 輕兵過山崗第168章 不平靜的夜晚第269章 對峙第127章 步步緊逼第75章 弒父第151章 春狩第30章 斥責第199章 三司的難處第207章 玻璃產業第241章 白壁題詩第325章 系統性失職第275章 驅虎吞狼第217章 王拱辰開店(下)第23章 蔡襄之錯第176章 一日兩待制第8章 還是找自己人第10章 生財之道第189章 棉花推廣第212章 薅鼓田漏第190章 請廢西水磨務第108章 故伎重演第56章 運用之妙,存乎一心第13章 兩手都要硬第161章 街上遇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