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一章 科學的種子

朱厚煌自己對自己說道:“我需要剋制。”說道:“朱卿坦誠相告,孤自然不會怪罪,不過天鍾法,關乎孤的開海大計,還請朱卿不要懈怠。”

“臣定當全力以赴。”朱裕說道。

朱厚煌可不敢相信朱裕到底有沒有全力以赴,心中暗道:“看來我要讓舅舅收買朱裕身邊的人問上一問了。”這個念頭不過一閃而過,隨即說道:“既然提起這個,孤就給朱卿說說,航海究竟對孤有多重要。”他嘆了一口氣,說道:“孤出京的時候,帶了二十萬兩銀子,但是這個二十萬兩銀子,不過半年的時間,消耗就差不多了。如果不是許大人下了一趟南洋,換來十萬兩銀子,雍國都無法維持下去了,毫不客氣的說,孤這個雍國就是建立這一道航線之上。沒有這一條航線,就沒有孤這個雍國。”

朱厚煌說得是真心話,爲什麼單單明朝時期倭寇之亂這麼厲害?而之前沒有。單單解釋成明朝禁海,而其他朝代不禁海是不恰當的。而是因爲這個時期,就嘉靖年間,海洋貿易的份額急速擴大,擴大到明朝本身,從皇帝到百姓都不適應這種誇大。故而纔有海盜勢力的急速膨脹。當然了一點也有其他原因,但是這個原因,這一條大航海時期的東西航線的最後一環,絕對是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天下熙熙,皆爲利來,天下攘攘,皆爲利往。

沒有利益可圖,他冒着滅九族的風險當倭寇。

所謂的倭寇本質上不過是一些走私商人的集合而已。

不可否認,如果沒有這條航線如此大利益,朱厚煌不會請蕃臺灣,最少當初不會。開荒從來不是遊戲上輕輕一點就可以的。沒有這一條航線上源源不斷的利益,朱厚煌一輩子也不能將臺灣建設成什麼樣子。

“所以經緯度對孤來說非常重要。而且能使用他的人,也非常重要,故而孤令你爲府學山長,就是想讓卿培養出一批航海人才。”

朱裕心中腹誹,暗道:“何不用牽星術?”

中國古代的航海技術並不差,所謂的牽星術也是一種用天上星辰來定位船隻的方法。其實在航海應用之上,並不比經緯度差多少,特別是那些已經跑習慣的航道,甚至比用經緯度來定位更加方便。只是有一點問題,也是中國古代天文學的宿疾,就是重測繪,輕理論。如果要找數據,那顆星辰的具體數據,中國古代的數據甚至能延伸到春秋時期,但是對這些現象的解釋一直是力有未逮,或者說他們不想多解釋,在避諱着什麼。

牽星術也是如此,他只是一種經驗的總結。在探索過航道之後,記錄星辰的變化,就好像是走過一條路,幾乎路邊景色來確定路標一樣,如果沒有去過,那就沒有辦法了。而經緯度卻是一個完整的體系,有這個體系,理論上能夠支持你到地球上任何一個地方。

這纔是朱厚煌一定要用經緯度而捨棄牽星術的原因,現在朱厚煌雖然蝸居一個小島之上,但是他時刻記着,自己的目標是星辰大海。在爲未來的遠洋探險,做準備。

不過朱裕雖然不瞭解朱厚煌想法,但是他即便再不懂人情世故,但也不會傻傻的問出來這一件事情,他說道:“臣定不負殿下所託。”

“對了,還有本初子午線。姑且以大員爲準,不過我朝以北京爲正統,等過一段時間,孤會派人到北京測量,到時候改過來便是了。”

“是。”這不是什麼大事,與朱裕預料的相差不多。他便答應下來,卻不知道,朱厚煌這臨時起意的想法最後讓本初子午線有了兩條不一樣的,一個叫本初子午線是指大員這一條,而北京那一條被稱爲正初子午線,這是後話,也是這個位面後世地理要考的知識點。

朱厚煌微微一笑,說道:“孤知道朱卿能做好。”他稍稍一停頓,繼續說道:“只是西夷的地心說,愛卿驗證的怎麼樣了。”

朱裕說道:“雖然有很多地方符合天道,只不過還有很多地方必須測量。”一提起這一點朱裕都眉飛色舞,這一段時間,朱裕在這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在澎湖還有大員都全部設立了觀星臺。不過不管怎麼說這一是一個極大的工程。

朱厚煌說道:“能不能製造出一個以太陽爲中心的渾儀。”

“以太陽爲中心的渾儀?”這個念頭一涌上朱裕心中,他立即覺得渾身都開始發熱了,甚至連修歷的事情,也不去想了。

無他,朱裕知道不管他怎麼修歷,以他一人之力,比不上京城之中,無數天文學家合力而爲的,也許他這裡還沒有修好,那邊新曆就已經出來了,故而朱裕對修歷的熱氣一點點的淡了下來,這也是朱裕對朱厚煌不滿意的地方。

不過朱厚煌這個想法,一下子讓朱裕找到了自己奮鬥的目標了。

中國歷史上渾儀是經久不衰的天文儀器,模仿天球,將太陽的運行軌跡,還有月亮的運行軌跡,等等標註上面,中國古代最好天文儀器,莫過於水運渾象儀了。即便是到後世也沒有想明白是怎麼一回事。雖然很多時候這些天文儀器不過是推演曆法的輔佐工具而已,但是朱裕知道,自己真能建立起太陽渾儀,以太陽爲中心標註各個天體的位置,並且最好能自動運行,仿照天地運行的軌道。自己絕對能名垂青史,不比創立一部曆法差。

朱裕臉色發紅,精神煥發說道:“臣定然竭盡所能,完成太陽渾儀,只是殿下,這府學之事,臣只是暫領,等有了人選,還請殿下準臣辭職,專心研究此事。”

“當然。”朱厚煌笑道。

也許有人說了,一個太陽系模型有什麼用處?對大航海有什麼用處?

或許是沒有什麼用處,但是朱厚煌願意資助朱裕,讓朱裕去研究這一切,因爲很多領域是相同,中世紀的瓦解就是在一次次的天文大發現之後,摧毀了很多神學概念,他們才知道原來這世界是這樣的。

朱厚煌相信這些觀念在大明誕生,定然會給大明思想界帶來不一樣的衝擊。也許讓思想界有了新的發展方向。當然了即便什麼也沒有用,僅僅能培養出與自己世界觀一樣的人,朱厚煌就願意這樣做。朱厚煌覺得,天文學的發展,定然能引導其他行業的發展。

鐘錶的擒縱機構最早應用在什麼地方上,就是在水運渾象儀之上。朱裕想建立起一個完整的能運轉的太陽系模型,就需要攻克很多難關,定然能讓大明很多工藝得到發展,即便不能,也讓朱厚煌瞭解一下,大明最頂尖的加工技術,到底到了什麼樣的地方。

其實朱裕本身這次研究就是一個科研項目。朱厚煌雖然不知道科學體系是什麼,也不知道他到底該怎麼建立,但是他想只要朱裕出了成功,哪怕僅僅是一臺能用的太陽系模型。這次科研就算成功。朱厚煌最看中這樣的模式之中,有學者參加,有頂級手藝人的加入,也有數學思維的體現。

雖然朱厚煌沒有參加過科研攻關。但是他有信心以天文學爲基礎,建立起一個科學院,解決朱厚煌遇到的重重問題。在他看來,整個大明與科學最爲接近的就是天文學了。朱厚煌扶持朱裕,只是爲了種下一顆種子。一顆科學的種子。

第七百四十五章 出使四第四百九十二章 正德北歸三第四百四十四章 接戰三第六百五十一章 倭亂之加劇第六百八十五章 各方反應第八百八十八章 寧波城下二第一百七十八章 迎陸完第六百六十六章 大內與細川第五百四十四章 第二次安南之戰五第七百五十七章 應對二第三百二十七章 吏試二第二百九十三章 視察二第六百一十七章 如何善後五第五百六十四章 東雍近況五第三百九十二章 升龍會戰六第一百六十二章 朱厚煌的科研計劃第四百一十八章 麥哲倫東雍遊記第七百四十四章 出使三第七百七十四章 大海戰三第八百八十五章 勝負手二十第三百六十章 不速之客第六百八十六章 長崎初戰第五百七十四章 升龍城下第一百三十二章 理順水師第八百四十六章 福建第六百六十五章 宗設之死第八百九十三章 嘉靖的怒火第三百三十五章 鄭太后與莫登庸第二百二十章 寧王之亂之黃石嘰第三十八章 決勝第五百一十八章 脫離北京二第六百五十二章 倭亂之加劇二第八百四十七章 福建二第三百零七章 暹羅三第一百一十二章 雍國吏試第一百零九章 許小妹第四百五十八章 水陸之間的交鋒第二百七十一章 爭功二第六百五十四章 海上運兵第六十七章 許棟第七百零八章 後宮瑣事二第六百五十七章 海盜會盟二第八百九十一章 杭州會議第六百六十五章 宗設之死第一百二十九章 邵族第二百零一章 徐和尚第三百零六章 暹羅二第五十九章 離別第八百二十章 大明vs東雍二第五百零四章 法摩沙的終結第四百三十三章 古晉府二第八百五十九章 仇華的突圍第三百五十二章 行刑第五百零五章 帝崩七第六百一十四章 如何善後?二第五百零八章 帝崩十第五百七十六章 升龍城下三第二百零六章 朱厚煌給出的出路二第六百九十五章 陷城二第二百三十五章 安慶攻防戰十第四百五十六章 古晉會議第三百六十三章 白藤江第三百零五章 暹羅第二百三十八章 安慶攻防戰十三第三百五十七章 雲海關下五第一百四十七章 訓子第七百章 第一波倭寇的平息二第二百六十章 萬銳之死下第四百三十七章 整合古晉第五十五章 夏君夷民第四百八十六章 日耗千金二第二百七十六章 垂涎王陽明第二百五十章 鎖城法第二百八十七章 重臣羣集三第三百一十一章 渤泥第八百七十三章 勝負手八第四百一十九章 古晉之變第六十四章 唐伯虎第八百三十一章 東雍之戰五第七百三十章 楊廷和之死四第四百零六章 科學是什麼?第三十八章 決勝第二百三十五章 安慶攻防戰十第五百三十九章 準備出征第六百七十三章 對馬島之戰三第四百六十章 香料羣島之戰第六百六十八章 與朝鮮官僚的接觸第一百一十一章 婚事第五百零二章 破城第一百零五章 太醫令第五百九十三章 浮橋之戰十二第五百章 帝崩六第三百三十七章第八百四十九章 福建四第三百一十七章 蘇祿五第一百九十四章 賞功第五百四十八章 第二次安南之戰九第五百八十六章 浮橋之戰五第六十四章 唐伯虎第九百零九章 千頭萬緒
第七百四十五章 出使四第四百九十二章 正德北歸三第四百四十四章 接戰三第六百五十一章 倭亂之加劇第六百八十五章 各方反應第八百八十八章 寧波城下二第一百七十八章 迎陸完第六百六十六章 大內與細川第五百四十四章 第二次安南之戰五第七百五十七章 應對二第三百二十七章 吏試二第二百九十三章 視察二第六百一十七章 如何善後五第五百六十四章 東雍近況五第三百九十二章 升龍會戰六第一百六十二章 朱厚煌的科研計劃第四百一十八章 麥哲倫東雍遊記第七百四十四章 出使三第七百七十四章 大海戰三第八百八十五章 勝負手二十第三百六十章 不速之客第六百八十六章 長崎初戰第五百七十四章 升龍城下第一百三十二章 理順水師第八百四十六章 福建第六百六十五章 宗設之死第八百九十三章 嘉靖的怒火第三百三十五章 鄭太后與莫登庸第二百二十章 寧王之亂之黃石嘰第三十八章 決勝第五百一十八章 脫離北京二第六百五十二章 倭亂之加劇二第八百四十七章 福建二第三百零七章 暹羅三第一百一十二章 雍國吏試第一百零九章 許小妹第四百五十八章 水陸之間的交鋒第二百七十一章 爭功二第六百五十四章 海上運兵第六十七章 許棟第七百零八章 後宮瑣事二第六百五十七章 海盜會盟二第八百九十一章 杭州會議第六百六十五章 宗設之死第一百二十九章 邵族第二百零一章 徐和尚第三百零六章 暹羅二第五十九章 離別第八百二十章 大明vs東雍二第五百零四章 法摩沙的終結第四百三十三章 古晉府二第八百五十九章 仇華的突圍第三百五十二章 行刑第五百零五章 帝崩七第六百一十四章 如何善後?二第五百零八章 帝崩十第五百七十六章 升龍城下三第二百零六章 朱厚煌給出的出路二第六百九十五章 陷城二第二百三十五章 安慶攻防戰十第四百五十六章 古晉會議第三百六十三章 白藤江第三百零五章 暹羅第二百三十八章 安慶攻防戰十三第三百五十七章 雲海關下五第一百四十七章 訓子第七百章 第一波倭寇的平息二第二百六十章 萬銳之死下第四百三十七章 整合古晉第五十五章 夏君夷民第四百八十六章 日耗千金二第二百七十六章 垂涎王陽明第二百五十章 鎖城法第二百八十七章 重臣羣集三第三百一十一章 渤泥第八百七十三章 勝負手八第四百一十九章 古晉之變第六十四章 唐伯虎第八百三十一章 東雍之戰五第七百三十章 楊廷和之死四第四百零六章 科學是什麼?第三十八章 決勝第二百三十五章 安慶攻防戰十第五百三十九章 準備出征第六百七十三章 對馬島之戰三第四百六十章 香料羣島之戰第六百六十八章 與朝鮮官僚的接觸第一百一十一章 婚事第五百零二章 破城第一百零五章 太醫令第五百九十三章 浮橋之戰十二第五百章 帝崩六第三百三十七章第八百四十九章 福建四第三百一十七章 蘇祿五第一百九十四章 賞功第五百四十八章 第二次安南之戰九第五百八十六章 浮橋之戰五第六十四章 唐伯虎第九百零九章 千頭萬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