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三十二章 經年之後三

鄭綏立即說道:“殿下對鄭氏提點之恩,鄭氏銘記五內,臣這就寫信告訴族內,讓族內知道殿下聖德。”

朱厚煌輕輕點頭,說道:“時間不早了,孤現走了。”

鄭綏說道:“恭送殿下。”

朱厚煌離開之後,鄭綏遠遠的再也看不見朱厚煌的身影的時候,他身子一晃,差點栽倒在地,被幾個侍衛扶住,這纔沒有倒地。

鄭綏只覺得自己冷汗冒了一身。

朱厚煌自己還不覺得,這幾年以來,朱厚煌的積威日重。下面的人都對朱厚煌又敬又畏。

一些跟隨朱厚煌創業的老人,還了解朱厚煌一些。能在朱厚煌身邊自然一些,但是更多後來跟隨朱厚煌的人,卻不是這樣,而鄭綏更是覺得自己是被朱厚煌忌憚的人選,畢竟王陽明在安南做了些什麼,阮氏的前車之鑑在哪裡放着,讓鄭綏怎麼不小心翼翼的伺候啊?

朱厚煌離開了府學。上了馬車。

“殿下,王師的船已經到了港口。”李良欽在馬車外說道。

其實在之前,朱厚煌喜歡在大員騎馬。但是如今的大員不如當初的大員了。

當初的大員人簡單的很。但是現在的大員卻多了很多外來人口,比如朱厚煌當初引進的海商,還有大員百姓自己做的生意。還有少府安置在大員附近的工坊。至於大員城迅速膨脹起來。從當初萬戶的小縣,變成了戶口數萬戶的城市。

這樣一來,大員也就不如當初那麼人口結構簡單了。

李良欽強烈反對朱厚煌在騎馬出行,因爲北京那位,絕對不會吝嗇一個刺客。但是朱厚煌對轎子很是排斥,所謂的以人爲畜。朱厚煌不願意用。自然就只有馬車了。

這馬車也不是一般馬車,是四匹馬拉的大車,西洋樣式的,也是麥哲倫獻出的圖樣。上好的硬木裡面內嵌鋼板。連火槍也打不穿。裡面的空間很大,好像是一個小房間一樣。

“哦。”朱厚煌說道:“去碼頭。另外,將徐愛過來。”

李良欽說道:“徐愛,徐大人,已經在碼頭上候着了。”

大員其他方向的道路並不怎麼順暢,但是去碼頭的路卻非常順暢。

沒過多久,朱厚煌就已經到達碼頭。

就在朱厚煌到達碼頭的同時,一艘船也靠岸。

朱厚煌看着這一艘船,心中露出滿意的微笑。

朱厚煌不等朱王陽明下船,就上船了。

這艘船,就是李大工建造,麥哲倫監工的船型,被稱爲東雍型。這艘船與福船相差不大,但是雙層甲板,火炮密集。三張船帆。

“見過殿下。”王陽明說道。

朱厚煌連忙說道:“王師,何須客氣?王師這一年以來,爲孤安定安南,勞苦功高,孤此來就是謝謝王師。王師辛苦了。”

王陽明說道:“忠人之事。”

朱厚煌說道:“王師此來,可見了這船。這船是我東雍水師第一艘制式戰船,怎麼樣?”

朱厚煌說給王陽明聽,就好像是孩子向長輩炫耀一樣。

王陽明數日博文廣學,見識非凡,但是在造船上面,與普通人沒有什麼特別的地方。只是覺得這船,比起福船要修長了很多。而且裝載的火炮也很多,雖然以佛郎機炮爲主,但是炮位上是留有餘量的,可以更換更大的火炮。不過,現在更大的火炮。不過是鑄炮技術問題。

如何打造出更大火炮,而且是用鐵,而不是用銅。這還是一個問題所在。

王陽明說道:“這船不錯,不過臣不通海戰,問臣,是問道於盲了。”

朱厚煌說道:“好,王師卻有一事,想要請教王師,孤準備命徐師兄鎮守呂宋,卻不知道王師覺得如何?”

王陽明說道:“臣覺得,徐愛能力雖然有,但是不適合去呂宋,或許讓他去星城。”

朱厚煌說道:“哦,願聞其詳?”

王陽明說道:“殿下,在開拓呂宋,人丁不足準備怎麼辦?可是怎麼擄野人爲奴?”

朱厚煌咬着牙說道:“是。”

這一年來,雖然王陽明不在東雍,但是王陽明與朱厚煌之間的通信,從來沒有中斷過。大大小小的事情,朱厚煌都會與王陽明商議。

其中就有對人口缺乏的現狀的解決方法。

大明對東雍的封鎖,越來越重,雖然因爲利益問題,江南到東雍的航線並每中斷,但價格翻了一倍,而且幫朱厚煌轉運人口的已經沒有人了。

只要沿海投奔朱厚煌的人,每年,不過三五萬人而已。

三五萬人固然不少。但是對於東雍大發展所需要的人丁缺口,卻是也天大的差距。這逼得朱厚煌不得不另想辦法。而且經過這一段時間的貿易,大明貨物似乎已經到了極限。當然了並不是大明的產能到了極限,而是江南那些世家,並不願意再擴大貿易規模了。

在急劇增長的貿易規模上說,不進就是退。東雍與西方之間,就有很大缺口。

貿易是東雍的生命線,朱厚煌再讓殫思極慮的想辦法,最後,他想到了糖。

糖是將來東西方貿易的重要貨物。所以朱厚煌決定在呂宋推行與東雍不一樣的制度,就是種植園經濟,將各地野人全部擄爲奴。種植甘蔗,榨糖。

其實,這個模式並不是朱厚煌發明的,只是朱厚煌發現的。

朱厚煌爲了獎勵百官將領,還有爲了開發東雍,給很多功臣的獎賞都是土地。

但是這也有問題,凡是移民東雍的漢民,幾乎全部被編戶齊民了。各自有田地分,誰願意爲人佃戶啊?以至於大量百官的田地都空着,找人也沒有人來種。

這時候,有一個人想出瞭解決辦法,這個人就是劉老刀。

不要小看,但凡涉及到錢的時候,劉老刀還是很精明的。

劉老刀通過依舊在海上做沒本錢買賣的朋友,賣了一大批僕役。因爲漢人不能爲奴的律令,全部賣的是南洋土著。其他百官,好像是開了竅一樣,紛紛覺悟,一時間百官之中,用南洋奴婢,居然成了風尚。朱厚煌是這少府居然從佛郎機那麼賣了一船黑奴之後,才知道,奴隸貿易已經成爲與佛郎機貿易的大宗商品。

既然有了基礎,朱厚煌就因勢利導,在呂宋採用與東雍完全不一樣方式,就是大建種植園,而且爲了控制呂宋,朱厚煌決定建種植園的主力,將會是少府與百官。因爲朱厚煌知道,什麼樣的關係,都沒有利益相關親密,所以朱厚煌也要維持百官對他的忠誠。

這個計劃,王陽明是知情的。或者是朱厚煌從來沒有隱瞞過王陽明。

王陽明並不是有潔癖的人。他雖然看不順眼,但是對東雍國力有幫助,他也沒有反對,他說道:“徐愛做不了這樣的事情。他恐怕見不得此等事?王九川在古晉做的不錯,何不讓王九川來呂宋,星城之事,現在不過是建城而已,徐愛還是可以勝任的。”

朱厚煌卻有一點不放心徐愛,怎麼說啊?王陽明的弟子很多,但是一心想要留在東雍的弟子並不多,其中徐愛也算是有才能的,他的才能在大明當一個巡撫綽綽有餘。但東雍不是大明,東雍幾乎沒有什麼太平官。要不是陸完早已將東雍山中土著給打怕了,現在東雍島上的戰事還有不少。

而徐愛偏偏是一個太平官,安政撫民可以,但是讓他坐鎮一方,爲方面之員,卻不可以了。而星城卻是總覽南方大局,徐愛能勝任嗎?

第六百五十四章 海上運兵第六百五十二章 倭亂之加劇二第九百零五章 第二次京畿戰爭五第九百零五章 第二次京畿戰爭五第二百三十三章 安慶攻防戰八第四百七十四章 廈門灣之戰四第五百零四章 法摩沙的終結第七百二十八章 楊廷和之死二第六百六十七章 到朝鮮第一百八十七章徵蠻六第三十四章 應州之戰王勳【二】第八百九十四章 鎮江第八百九十四章 鎮江第一百五十八章 禮物第八百一十八章 椰城之戰尾聲第一百八十五章 徵蠻四第四百六十六章 第二次澎湖之戰第二百二十三章 寧王之亂之聖旨到第一百六十五章 打黑第八百六十五章 會稽山之戰第四百四十章 前哨戰三第六百六十二章 日本局勢第八百八十五章 勝負手二十第一百四十六章 撤退第一百三十七章 善後第一百四十七章 訓子第二十五章 曆法第七百三十八章 東雍新印象第六百九十五章 陷城二第二百零一章 徐和尚第四百九十六章 帝崩二第二百五十七章 回軍?第九百零三章 第二次京畿戰爭三第九十一章 拜相的想法第一百五十七章 初至北京第二百七十五章 明正典刑第八百七十五章 勝負手十第八百二十一章 大明vs東雍三第五百五十五章 瘟疫三第八百二十一章 大明vs東雍三第七百八十四章 金洲戰事六第三百四十一章 東雍與大明二第二十八章 雲飛揚第一百一十六章 雍王之政第六百零四章 升龍圍城戰九第七百八十一章 金洲戰事三第四百六十七章 亞伯奎的行動方案第三百四十三章 鄭綏東征第八百三十五章 東雍之戰九第六百九十六章 陷城三第三百四十二章 升龍之變七第一百三十二章 理順水師第八十章 先鋒第一百二十三章第六百九十四章 陷城第六百八十九章 開炮第七百六十四章 土司制度第三十二章 應州之戰之達延汗第六百八十六章 長崎初戰第六百七十九章 出兵長崎第八百零七章 完善軍制第四百八十五章 日耗千金第一百一十六章 雍王之政第五百三十二章 該元嘉靖第五百零六章 帝崩八第五百六十二章 東雍近況三第一百八十章 大王愛我 陸公殺我第八百四十二章 善後二第二百九十一章 許鬆在馬六甲第一百二十五章 水師與商船的區分第三十四章 應州之戰王勳【二】第七百八十一章 金洲戰事三第六百五十二章 倭亂之加劇二第六百二十三章 馬六甲城下第五百二十八章 城下之盟第三百五十五章 雲海關下三第四百五十章 接戰九第六百五十五章 海上運兵二第五百九十二章 浮橋之戰十一第四百八十六章 日耗千金二第八百五十章 福建五第六百三十四章 日本貿易現狀第四百六十四章 亞伯奎的遠征第四百九十一章 正德北歸二第一百三十四章 北港之役中第七十一章 銀子第四百九十一章 正德北歸二第五百一十二章 帝崩十四第一百零六章 唐寅病倒第五百四十二章 第二才安南之戰三第二百九十九章 安南五第三百四十四章 戰前商議第七百四十七章 在南都一第六百零七章 升龍圍城戰十二第四百一十六章 麥哲倫第三百九十章 升龍會戰四第七百八十一章 金洲戰事三第六百一十八章 四方雲動第八百八十三章 勝負手十八第八十五章 汪家的選擇
第六百五十四章 海上運兵第六百五十二章 倭亂之加劇二第九百零五章 第二次京畿戰爭五第九百零五章 第二次京畿戰爭五第二百三十三章 安慶攻防戰八第四百七十四章 廈門灣之戰四第五百零四章 法摩沙的終結第七百二十八章 楊廷和之死二第六百六十七章 到朝鮮第一百八十七章徵蠻六第三十四章 應州之戰王勳【二】第八百九十四章 鎮江第八百九十四章 鎮江第一百五十八章 禮物第八百一十八章 椰城之戰尾聲第一百八十五章 徵蠻四第四百六十六章 第二次澎湖之戰第二百二十三章 寧王之亂之聖旨到第一百六十五章 打黑第八百六十五章 會稽山之戰第四百四十章 前哨戰三第六百六十二章 日本局勢第八百八十五章 勝負手二十第一百四十六章 撤退第一百三十七章 善後第一百四十七章 訓子第二十五章 曆法第七百三十八章 東雍新印象第六百九十五章 陷城二第二百零一章 徐和尚第四百九十六章 帝崩二第二百五十七章 回軍?第九百零三章 第二次京畿戰爭三第九十一章 拜相的想法第一百五十七章 初至北京第二百七十五章 明正典刑第八百七十五章 勝負手十第八百二十一章 大明vs東雍三第五百五十五章 瘟疫三第八百二十一章 大明vs東雍三第七百八十四章 金洲戰事六第三百四十一章 東雍與大明二第二十八章 雲飛揚第一百一十六章 雍王之政第六百零四章 升龍圍城戰九第七百八十一章 金洲戰事三第四百六十七章 亞伯奎的行動方案第三百四十三章 鄭綏東征第八百三十五章 東雍之戰九第六百九十六章 陷城三第三百四十二章 升龍之變七第一百三十二章 理順水師第八十章 先鋒第一百二十三章第六百九十四章 陷城第六百八十九章 開炮第七百六十四章 土司制度第三十二章 應州之戰之達延汗第六百八十六章 長崎初戰第六百七十九章 出兵長崎第八百零七章 完善軍制第四百八十五章 日耗千金第一百一十六章 雍王之政第五百三十二章 該元嘉靖第五百零六章 帝崩八第五百六十二章 東雍近況三第一百八十章 大王愛我 陸公殺我第八百四十二章 善後二第二百九十一章 許鬆在馬六甲第一百二十五章 水師與商船的區分第三十四章 應州之戰王勳【二】第七百八十一章 金洲戰事三第六百五十二章 倭亂之加劇二第六百二十三章 馬六甲城下第五百二十八章 城下之盟第三百五十五章 雲海關下三第四百五十章 接戰九第六百五十五章 海上運兵二第五百九十二章 浮橋之戰十一第四百八十六章 日耗千金二第八百五十章 福建五第六百三十四章 日本貿易現狀第四百六十四章 亞伯奎的遠征第四百九十一章 正德北歸二第一百三十四章 北港之役中第七十一章 銀子第四百九十一章 正德北歸二第五百一十二章 帝崩十四第一百零六章 唐寅病倒第五百四十二章 第二才安南之戰三第二百九十九章 安南五第三百四十四章 戰前商議第七百四十七章 在南都一第六百零七章 升龍圍城戰十二第四百一十六章 麥哲倫第三百九十章 升龍會戰四第七百八十一章 金洲戰事三第六百一十八章 四方雲動第八百八十三章 勝負手十八第八十五章 汪家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