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九十五章 南京城

南京城之中,最有權勢的人是誰?

不是南京六部尚書,他們不過是楊老的職位而已,也不是南京鎮守太監,雖然威風赫赫,但是是無根之木,無源之水。不過是仗着君威而已,但是在北京的皇帝,鞭長莫及。

南京的無冕之王,是魏國公徐鵬舉。

魏國公世鎮南京,根深蒂固,一直把持着南京的軍權,數代擔任南京守備。魏國公的觸腳深入南京各處,大明朝處理任何一個關於南京的問題,都繞不過魏國公家族。

現在南京大局,也繞不開魏國公。

而現任魏國公徐鵬舉,更是有很多傳說,傳說老魏國公夢到岳飛。岳飛說:“吾一生艱苦,爲權奸所陷,今世且投汝家,享幾十年安閒富貴。”然後孩子就出生了。被老魏國公看中,起名爲徐鵬舉。

不過,徐鵬舉名字與岳飛同名,但是實際上,徐鵬舉一點沒有沾岳飛的光,反而因爲處理兵變不利,被南京京營上下,親切的稱呼爲:“草包。”

“國公,下官有負國公之託,請國公恕罪。”湯慶跪倒在地,不敢擡頭。

魏國公徐鵬舉連忙將湯慶給扶起來。說道:“湯將軍快快請起,這一戰非戰之罪。我不怪你,只是雍軍水師戰力如何?”

湯慶說道:“雍軍水師船堅炮利,不可力敵。”

“能不能阻止雍軍水師佔領江面。”魏國公單刀直入問道。

湯慶很想說能,但是他一想長江水師的現狀,又想起在鎮江江面上的戰鬥,心中更是沒底。只能保持沉默。

但是沉默也是一種態度。

魏國公徐鵬舉豈能不明白,徐鵬舉雖然被稱作“草包”用以說明,徐鵬舉在軍事方面是一個徹徹底底的白癡,但是在政治上卻不是一個白癡,這些待人接物的人情事故,他豈能不知道。

魏國公嘆息一聲,沒有對湯慶說說明,一揮手讓他走了。

魏國公說道:“你覺得這南京能守住嗎?”

“這一件事情,不該問我,應該問國公自己。鄭某人不過是一介書生,在這上面給不了國公任何建議。”鄭如瑾說道。

鄭如瑾是魏國公的師爺,常常幫助魏國公做一些見不得人的事情。畢竟魏國公根深葉茂,很多見不得人事情也需要鄭如瑾來處理。

鄭如瑾對自己的身份非常明白,所以來到這,聽了魏國公與湯慶所說的話,心中也就瞭然幾分了,話裡面帶着幾分暗示。

魏國公說道:“本國公有自知之明,這南京城在我手上是守不住的。”

“如此說來,國公是另有打算?”鄭如瑾說道。

對魏國公徐鵬舉來說,他根本不想上戰場,面對人如此兇惡的敵人,但是他又不能放棄掌控南京的實際權力,這是魏國公府百餘年來在南京積威所致。他絕對不願意讓給別的勢力。

對魏國公府來說,南京能不能守住,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魏國公府的富貴能不能延續下來。

“鄭先生,不用試探了。以本國公的意思,你給我走一趟鎮江。去探一探雍王的口風。”魏國公說道。

“那麼國公想要什麼條件?”鄭如瑾說道。

“現在着急的並不是我,所以,我派你去只是去問價,而不是去開價。記住快去快回。”魏國公說道。

爲了虛張聲勢,雍軍一路水陸並進,浩浩蕩蕩的旗幟,將整個大江南岸都遮掩住了,而大江之中,巨大的海船首尾相接,似乎是一道在浮動在大江之中的陸地。江上與江上交相輝映,威風凜凜。不可一世。

“殿下,有人求見,自稱是魏國公使者。”

“魏國公使者?”朱厚煌聽完四處一看。

何文淵立即上前,說道:“殿下,臣去會一會他。”這些有關招降的事情,都是何文淵在處理,而此刻魏國公遣使來,不是想投降,還能有什麼別的想法嗎?不過,討價還價而已。

朱厚煌說道:“你去吧,探探底。”

何文淵立即出去,與這爲鄭如瑾一會兒。

鄭如瑾早已在船上等候的,就是偏廳之中。

何文淵一走進來,鄭如瑾就起身行禮,說道:“學生鄭如瑾拜見何大人。”

何文淵眉目一挑,說道:“哦,有何功名在身啊?”

鄭如瑾說道:“學生並不才,乃是正德十二年舉人。”

何文淵微微吹着茶水,說道:“說吧,魏國公有何想法?”

鄭如瑾說道:“我家國公,特地派我來勸告雍王殿下,想說服雍王殿下,懸崖勒馬,回頭是岸。”

何文淵的動作微微一滯,說道:“就這些嗎?”

鄭如瑾說道:“就這些。”

雍王到了現在的地步,哪裡有回頭的可能啊?雍王現在回頭,根本就是衆叛親離的下場。所以即便是雍王的部下逼着,雍王也絕對沒有半途而廢的可能。

鄭如瑾說的是正確的廢話。

鄭如瑾與何文淵兩人都在心中暗罵。

鄭如瑾他來到這裡拜訪雍王的人,其實已經失去先機了,其他按他的意思,只要的坐在魏國公府之中,只要雍軍攻成不克,那時候,自然會想其他辦法了,到時候待價而沽。能將南京城賣出一個大價錢。

誰讓草包徐鵬舉,一點信心也沒有啊?鄭如瑾已經上門求見,已經是弱了一步,所以,鄭如瑾想辦法挽回局面。掌握談判的主動權。

而何文淵表面上對魏國公來使不在乎,但是在心中重視之極,無他,就是因爲何文淵越發瞭解東雍的制度,越發感覺到自己的位置的尷尬之處。

當然了,雍王抵定天下之後,不會完全按照東雍的制度,如此的話,一定會出大問題的,但是雍王一些治國理念在雍國制度之中,暴漏無疑。

雍王重實務,輕空談,重循吏,輕詞臣,他看得出來雍王,很像太祖,成祖,而不像孝宗弘治皇帝,所以說雍王的官,那是絕對不好做的。

但是另一方面,雍王的封爵制度,可謂豐厚之極,一個公爵簡直海外藩國之主。雖然說有傳承數代的限制,但是何文淵看的開,只要此地是何家開闢的,即便將來撤了封國,他何家也會是當地的第一望族。

而非軍功不得封爵,何文淵一路勸降,也算是有大把的軍功在手,但是這些軍功根本不行,而南京與衆不同,只要他能勸降南京城,即便是雍王也不會不給一個帶封地的爵位。

過了這個村,就沒有這個店了。

鄭如瑾爲魏國公效力,不想輕易低頭,在他想來,南京城固若金湯,根本不可攻陷,所以雍軍最後還是要求他們,於是就端着架子,雍軍先開口。

而何文淵雖然着急,但是也不敢給魏國公開出什麼太離譜的條件,因爲對面不是別人,是魏國公。

對於魏國公家族來說,可以用富貴已極來形容。即便是皇帝老兒的享受,也未必能及得上魏國公。在南京這六朝金粉之地,享有特殊的權力,不管是裡子,還是面子,都是大明一等一的家族,不比一些藩王的勢力小,甚至要勝過很多藩王,最少除卻雍王這個特殊的藩王之外,其他藩王都沒有兵權。

但是魏國公家族,時代在手裡面攥着南京守備的官職,擁有南京的兵權在手。

這樣的家族讓他們投誠,到底開出什麼樣的價碼合適?簡直是封無可封,賞無可賞。何文淵也不敢輕易開這個口。

所以雙方的第一次接觸,就不歡而散來了。

第二章 比劍第四百八十八章 東雍紙鈔第六百七十四章 對馬島之戰四第六百一十二章 升龍城破二第七十八章 李良欽【三】第二百零三章 日本來使第七十七章 李良欽【二】第四百九十二章 正德北歸三第九百零一章 第二次京畿之戰第八百二十一章 大明vs東雍三第二百二十二章 寧王之亂之黃石嘰之戰二第四百八十九章 鑄炮問題第七百一十一章 休養生息第五百九十九章 升龍圍城戰四第一百三十六章 劉師爺奇遇記第七百八十六章 金洲戰事八第六百五十九章 日本黑鍋第二十二章 練兵【3】第五百五十八章 瘟疫六第八百零七章 出戰淡目國第二百二十一章 寧王之亂之黃石嘰之戰第一百零七章 正德之心第一百二十一章 科學的種子第三百四十章 升龍之變五第五百八十一章 再戰升龍四第六百一十二章 升龍城破二第八百一十四章 椰城之戰五第五百二十四章 京畿鏖戰六第八百九十二章 杭州會議二第二百三十二章 安慶攻防戰七第五百二十五章 京畿鏖戰七第一百二十七章 雍國兵制第八百五十一章 仇華守福寧第五百五十九章 瘟疫七第二百四十八章 安慶攻防戰完第七百六十二章 第二次馬六甲海戰三第三百二十八章 越南情況第五百九十九章 升龍圍城戰四第七百九十五章 亞齊的覆滅五第二百九十二章 視察第三十四章 應州之戰王勳【二】第九十一章 拜相的想法第四百零九章 戚景通的希冀第七百九十八章 海上效用第二百一十章 鐵作與炮場第一百三十一章 迫在眉睫的婚事第四百六十四章 亞伯奎的遠征第六十七章 許棟第五百七十一章 再到安南第五百五十九章 瘟疫七第四百八十四章 離開馬六甲第八百一十四章 椰城之戰五第一百八十一章 三路出征第八百八十四章 勝負手十九第四百八十九章 鑄炮問題第五百九十六章 升龍圍城戰第一百三十七章 善後第三章 侍衛第二百九十五章 安南第七百七十章 與淡目國的交涉第三百二十章 南洋艦隊第一百九十八章 雍國水師出動第四百八十三章 攻城二第一百四十五章 臺灣海戰下第五百六十四章 大破莫軍二第四百三十五章 出使馬六甲二第四百二十九章 南征影響二第六百六十五章 宗設之死第二百三十章 安慶攻防戰五第七百五十七章 應對二第二百四十八章 安慶攻防戰完第四百七十一章 廈門灣之戰第二百一十九章 寧王之亂四第二百八十四章 東雍漁業二第五百五十九章 瘟疫七第六百六十三章 日本局勢第五百四十章 第二次安南之戰第八百四十三章 鄭綏第六百六十九章 大內的對策第九十七章 土著下山第八章 練兵第九章 打虎第四百六十四章 亞伯奎的遠征第八百二十三章 對策第二百八十三章 東雍漁業第四百五十三章 猶如此案第二百三十一章 安慶攻防戰六第一百四十五章 臺灣海戰下第一百四十五章 臺灣海戰下第五百一十八章 脫離北京二第五百二十一章 京畿鏖戰三第七百九十章 宋丘府第五百六十四章 東雍近況五第五百五十二章 雨中的激戰第五百八十九章 浮橋之戰八第五百八十一章 再戰升龍四第四百四十八章 接戰七第二百九十六章 安南二第九十九章 狹路相逢第四十二章 襲營
第二章 比劍第四百八十八章 東雍紙鈔第六百七十四章 對馬島之戰四第六百一十二章 升龍城破二第七十八章 李良欽【三】第二百零三章 日本來使第七十七章 李良欽【二】第四百九十二章 正德北歸三第九百零一章 第二次京畿之戰第八百二十一章 大明vs東雍三第二百二十二章 寧王之亂之黃石嘰之戰二第四百八十九章 鑄炮問題第七百一十一章 休養生息第五百九十九章 升龍圍城戰四第一百三十六章 劉師爺奇遇記第七百八十六章 金洲戰事八第六百五十九章 日本黑鍋第二十二章 練兵【3】第五百五十八章 瘟疫六第八百零七章 出戰淡目國第二百二十一章 寧王之亂之黃石嘰之戰第一百零七章 正德之心第一百二十一章 科學的種子第三百四十章 升龍之變五第五百八十一章 再戰升龍四第六百一十二章 升龍城破二第八百一十四章 椰城之戰五第五百二十四章 京畿鏖戰六第八百九十二章 杭州會議二第二百三十二章 安慶攻防戰七第五百二十五章 京畿鏖戰七第一百二十七章 雍國兵制第八百五十一章 仇華守福寧第五百五十九章 瘟疫七第二百四十八章 安慶攻防戰完第七百六十二章 第二次馬六甲海戰三第三百二十八章 越南情況第五百九十九章 升龍圍城戰四第七百九十五章 亞齊的覆滅五第二百九十二章 視察第三十四章 應州之戰王勳【二】第九十一章 拜相的想法第四百零九章 戚景通的希冀第七百九十八章 海上效用第二百一十章 鐵作與炮場第一百三十一章 迫在眉睫的婚事第四百六十四章 亞伯奎的遠征第六十七章 許棟第五百七十一章 再到安南第五百五十九章 瘟疫七第四百八十四章 離開馬六甲第八百一十四章 椰城之戰五第一百八十一章 三路出征第八百八十四章 勝負手十九第四百八十九章 鑄炮問題第五百九十六章 升龍圍城戰第一百三十七章 善後第三章 侍衛第二百九十五章 安南第七百七十章 與淡目國的交涉第三百二十章 南洋艦隊第一百九十八章 雍國水師出動第四百八十三章 攻城二第一百四十五章 臺灣海戰下第五百六十四章 大破莫軍二第四百三十五章 出使馬六甲二第四百二十九章 南征影響二第六百六十五章 宗設之死第二百三十章 安慶攻防戰五第七百五十七章 應對二第二百四十八章 安慶攻防戰完第四百七十一章 廈門灣之戰第二百一十九章 寧王之亂四第二百八十四章 東雍漁業二第五百五十九章 瘟疫七第六百六十三章 日本局勢第五百四十章 第二次安南之戰第八百四十三章 鄭綏第六百六十九章 大內的對策第九十七章 土著下山第八章 練兵第九章 打虎第四百六十四章 亞伯奎的遠征第八百二十三章 對策第二百八十三章 東雍漁業第四百五十三章 猶如此案第二百三十一章 安慶攻防戰六第一百四十五章 臺灣海戰下第一百四十五章 臺灣海戰下第五百一十八章 脫離北京二第五百二十一章 京畿鏖戰三第七百九十章 宋丘府第五百六十四章 東雍近況五第五百五十二章 雨中的激戰第五百八十九章 浮橋之戰八第五百八十一章 再戰升龍四第四百四十八章 接戰七第二百九十六章 安南二第九十九章 狹路相逢第四十二章 襲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