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司馬聖人

此時在茂陵,豪強司馬瑞藉着其弟司馬南的勢,已經吞掉了無數中小地主,但對田地近千頃、家大業大的宋太公卻沒有一口吞下。

“大善人”司馬瑞之所以對宋府心慈手軟,大施善心,還有一個重要原因,那就是他盯上了風情可人的馮菟。此時,正軟硬兼施,想誘使已經成爲寡婦的馮菟充入他的“後宮”爲妾。

漢人最稀罕寡婦,美貌、能幹的寡婦,永遠不愁嫁。宋洪是宋太公獨子,宋洪病亡後,年少守寡的馮菟獨自支撐着宋家,無數世家大族都盯着呢,但卻無一家敢來送納采。宋家是茂陵大族,膏田千頃,一般人家也就想想罷了。況且,各大豪族們都清楚,司馬瑞垂涎馮菟美色和宋府田地。

但令人大驚的是,這回“大善人”司馬瑞碰了釘子。馮菟很烈,她多次令管家宋軍退回司馬瑞派人送來的納采。

男人都有同樣的毛病,越是得不到的越是稀罕。馮菟不軟不硬的態度,讓司馬瑞抓耳撓腮,心癢難耐,卻又無可奈何。他信黃老之學,又與楚王劉英交厚,且廣造浮屠,是三輔佛陀信衆之首。弟弟司馬南又是右扶風,司馬氏在三輔可謂呼風喚雨,萬衆矚目,但搶婦人爲妾的事他是斷斷做不出的。

況且,這種下作事他也不能做,甚至不敢做。因爲如果他敢這樣做了,他的同產弟弟右扶風司馬南,對他絕不會手下留情。

司馬南一生行伍,曾跟隨伏波將軍馬援征戰多年。行右扶風事後,司馬南最容不得的便是以強凌弱,對爲禍鄉里、欺男霸女之徒,懲治起來從不手軟。故而,司馬南在三輔素有“青天”美名。在他的治理下,奸惡之徒無處藏身,隗裡縣城夜不閉戶,路不拾遺,民風極其純樸。

但司馬南畢竟是一介武夫,政不出隗裡縣城。

漢律允許土地買賣,故而司馬南對五陵原上風起雲涌的土地“買賣”持支持態度。世家大族正是通過名義上合法的“土地買賣”,而展開了血腥的土地兼併,中小地主紛紛成爲世家大族的附庸,農民則逐漸成爲徒附。

司馬瑞藉助司馬南的聲威,在土地兼併風潮中攻城掠地,迅速成爲茂陵最大的世族。但他煞費苦心卻無法將宋府小寡婦馮菟收於帳下,這讓他實在不甘心。正在苦思良策的時候,弓、馮兩家在安陵邑打開了官司,這讓他一下子想出了主意。於是,他想到了隗裡令木容轂。

他要通過木容轂,讓馮家遭殃,不信性如烈火的馮菟最後不來求他!

木容轂原在楚郡做功曹,也是佛陀信徒,曾從楚郡專程奔赴楚國,求見楚王劉英,並與司馬瑞在楚國相識。後因父喪木容轂返回故鄉雍縣居憂三年,三年居憂期滿,他正準備返回楚郡時,恰好古春調任蜀郡太守,隗裡令空缺。於是,司馬瑞便向司馬南舉薦了木容轂。

在司馬瑞的授意下,一向爲官清廉的木容轂很快便爲弓豺“收買”。他先是讓馮墾丟了嗇夫之職,繼而弓豺暗使徒附,夜裡砸了馮家水排,斷了馮家水源,馮墾再建水排,又爲毀壞。兩家因此爆發了大規模械鬥,馮家死了二人,弓家死了三個徒附。

官司鬧到縣衙,木容轂只嚴罰械鬥之事,未深究原因。因此官司打了一年,最終兩家各打了五十大板,各交出一名徒附頂死罪了事。但馮家的臨河數十頃好地,卻撂了荒再也沒法種上。

“兄馮墾氣病倒了三個月,弓豺放出風來了,如不交出地契,馮家其餘地全得撂荒。遠離小西河邊的幾十頃地,時常被割掉禾苗,報官縣衙查一陣便了事兒。現在,吾母已氣急身亡,兄馮墾也快活不下去了……”

“平陵人徐幹徐太公是汝故交,見兄馮墾吃虧,便找縣令理論,受到斥責。徐太公怒極,便欲上長安,找京兆尹閻大人告狀。縣令竟然派人將其截住,徐大人未反抗,故被押入縣獄。酷刑過堂,乘其昏迷後畫押定罪,即將解赴京兆獄……”

“弓家如此作惡,不怕下地獄麼?!”班超拍案而起,怒不可遏。

“哼,彼纔不怕!人都說隗令是右扶風的人,誰能奈何?”馮菟繼而說道,“聽人說汝在朝廷當了大官,現在華陰練兵,吾讓兄來求汝相助,兄言鄰里之事,不好相煩。於是,吾與嫂相商後,便偷偷自己來了。吾不讓汝公器私用,然此非一般鄰里之爭,木容轂身爲縣令,隻手遮天,枉法如此,也只有汝能對付他!”

“爲何不到京兆府或右扶風鳴冤?木容轂劣行一旦暴露,司隸校尉豈能容他,彼將死無葬身之地也……”班超等她說完,便不解地問。

“哼!”

馮菟不悅地道,“汝在朝爲官,已不知鄉民之難。打了一場官司,財產十去其半,終落得個竹籃打水,兄膽小怕事,官司打怕了……吾系女人,兩子尚幼,君姑年邁多病,餘哪敢學汝詣闕上書,還直接到皇宮裡鳴冤?就是男兒,又有幾人能與汝比?當初大兄吃了官司,換了別人家,早就家破人亡了……”

班超聞言長嘆一聲,點了點頭,又問道,“護羌校尉府駐隗裡縣,木容轂膽大枉法,司馬南既行太守事,難道不察?”

“呸,蛇蠍心腸,那也不是什麼好鳥!”馮菟聞言不恥地道,“安陵土地,盡爲弓家所有。而茂陵土地,則盡爲司馬氏所有矣!”

“吾知司馬南乃茂陵人,難道司馬南依仗權勢,圈奪土地?”

馮菟道,“司馬校尉之兄,名司馬瑞,號稱司馬聖人、‘大善人’。司馬瑞曾至彭城朝聖,楚王賜書‘三輔首伊’(注:即三輔第一伊蒲塞),並引爲知己。司馬瑞回到三輔後,便在茂陵建浮屠,聚信衆,行法事。茂陵大小地主,如不投其門下,便會被以各種罪名下官。人皆畏司馬氏乃馬後家人,故敢怒而不敢言爾。”

“宋府田地,也爲其奪否?”

第八章 惱人樵夫第十章 變態死法第一章 想死也難第四十三章 火焚莊園第九章 暗夜殺手第十一章 鐵血雄師第二十六章 秘襲古墓第三十三章 靜候來客第十四章 王妃不語第八章 朝會辯罪第七章 驚鴻一瞥第三十一章 遠古時代第二十五章 果斷出手第九章 黑臉男人第二十二章 會商大計第四章 犬惹不起第三十六章 再得大將第十二章 地傾西北第三十三章 靜候來客第二十三章 鄧女閱典第四十二章 畫策事漢第二十六章 連坐之法第二十六章 蘭臺偶遇第十二章 哭祭孤俠第十八章 夫要遠行第三章 巔峰論劍第十三章 吾讓汝爽第九章 蒲類王室第四十五章 物歸舊主第二十五章 迂儒蒙羞第十五章 威服衆匪第十三章 孝武陵前第八章 城破時刻第四章 秘進伊循第二十八章 三公平署第二十四章 閃擊燕然第三十八章 胡焰獻策第十一章 一夥強人第三十二章 冤家路窄第四十四章 鐘鳴鼎食第二章 國王未迎第二十一章 封地桎梏第十二章 屯田藍圖第四十七章 華陰截殺第二十七集 圍魏救趙第十三章 焉澠現身第二十五章 迂儒蒙羞第十三章 紮根韓苑第八章 烏夜有啼第十五章 魚邸風情第六章 死到臨頭第二十六章 女人如花第二十一章 劫後重逢第四十章 三輔事變第四章 萬民景仰第三十五章 人在絕境第三章 不卑不亢第七章 歙渠脫險第四十三章 書傭帶兵第四十一章 如虎添翼第四十二章 孤身逃遁第五章 一個理由第十章 又愛又恨第十七章 通風報信第三章 救婢立威第三章 尖山遇襲第二十六章 軒然大波第二十四章 莫非爲難第十五章 爲老不尊第三章 馭人之術第三十六章 馬失前蹄第十一章 奪命雪崩第六章 輕兵夜襲第四十三章 魚兒心機第六章 東勒浮屠第十一章 告別祖塋第十七章 傳檄烏孫第三十二章 意猶未盡第十章 蔥嶺戰局第十四章 現世報應第十七章 知性女人第二十三章 再陷詔獄第三章 左地戰場第四章 大漢副使第四章 明帝駕崩第四十七章 華陰截殺第四十六章 自備軍糧第七章 順手牽羊第三十九章 認祖歸宗第十七章 兄弟鬩牆第五章 漫漫駝道第二十七章 生命輓歌第二十章 視死如歸第三十三章 伏擊援軍第九章 舉族活殉第八章 重整河山第十八章 挫敗政變第四十二章 別部成軍第十二章 死士傳信第二十九章 逾牆相約
第八章 惱人樵夫第十章 變態死法第一章 想死也難第四十三章 火焚莊園第九章 暗夜殺手第十一章 鐵血雄師第二十六章 秘襲古墓第三十三章 靜候來客第十四章 王妃不語第八章 朝會辯罪第七章 驚鴻一瞥第三十一章 遠古時代第二十五章 果斷出手第九章 黑臉男人第二十二章 會商大計第四章 犬惹不起第三十六章 再得大將第十二章 地傾西北第三十三章 靜候來客第二十三章 鄧女閱典第四十二章 畫策事漢第二十六章 連坐之法第二十六章 蘭臺偶遇第十二章 哭祭孤俠第十八章 夫要遠行第三章 巔峰論劍第十三章 吾讓汝爽第九章 蒲類王室第四十五章 物歸舊主第二十五章 迂儒蒙羞第十五章 威服衆匪第十三章 孝武陵前第八章 城破時刻第四章 秘進伊循第二十八章 三公平署第二十四章 閃擊燕然第三十八章 胡焰獻策第十一章 一夥強人第三十二章 冤家路窄第四十四章 鐘鳴鼎食第二章 國王未迎第二十一章 封地桎梏第十二章 屯田藍圖第四十七章 華陰截殺第二十七集 圍魏救趙第十三章 焉澠現身第二十五章 迂儒蒙羞第十三章 紮根韓苑第八章 烏夜有啼第十五章 魚邸風情第六章 死到臨頭第二十六章 女人如花第二十一章 劫後重逢第四十章 三輔事變第四章 萬民景仰第三十五章 人在絕境第三章 不卑不亢第七章 歙渠脫險第四十三章 書傭帶兵第四十一章 如虎添翼第四十二章 孤身逃遁第五章 一個理由第十章 又愛又恨第十七章 通風報信第三章 救婢立威第三章 尖山遇襲第二十六章 軒然大波第二十四章 莫非爲難第十五章 爲老不尊第三章 馭人之術第三十六章 馬失前蹄第十一章 奪命雪崩第六章 輕兵夜襲第四十三章 魚兒心機第六章 東勒浮屠第十一章 告別祖塋第十七章 傳檄烏孫第三十二章 意猶未盡第十章 蔥嶺戰局第十四章 現世報應第十七章 知性女人第二十三章 再陷詔獄第三章 左地戰場第四章 大漢副使第四章 明帝駕崩第四十七章 華陰截殺第四十六章 自備軍糧第七章 順手牽羊第三十九章 認祖歸宗第十七章 兄弟鬩牆第五章 漫漫駝道第二十七章 生命輓歌第二十章 視死如歸第三十三章 伏擊援軍第九章 舉族活殉第八章 重整河山第十八章 挫敗政變第四十二章 別部成軍第十二章 死士傳信第二十九章 逾牆相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