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五章 武昌城到手

“真要如此嗎?”左夢庚看着武昌城,然後問黃澍。

短短數日,左夢庚好像變了一個人一樣。

身形瘦了多少,倒是其次,而左夢庚身上的氣質變化卻是主要的。

之前的左夢庚即便站在哪裡不動,都有名爲囂張跋扈的氣質,但是現在整個人卻沉澱下來了。看上去穩重了多少。

果然,苦難是最好的催化劑。

左夢庚在左良玉死好,立即嚐到了什麼叫世態炎涼,什麼叫人情冷暖。

之前作爲武昌三巨頭之一的左家,在撤退的時候,居然排除在外,就可以知道其中的味道了。

黃澍嘆息一聲,說道:“並非我願意如此,而是我們不得不這一步了,朝廷已經容不下左家了。流寇那邊更是容不下少將軍,能容下去的只有大清了。”

左良玉當初囂張跋扈,得罪了太多的人了,別的不說,何騰蛟與馬士英對左良玉也不是沒有一點怨言的,不過是,形式所迫不得不好好的應付。但是左良玉大敗而歸,左良玉本人病死,剩下來的左家勢力,如何能讓兩人高看一眼。

甚至不用兩人吩咐,下面的人就會對付左夢庚。

而曹營,闖營,更是左良玉與之交戰多少年的勢力,彼此之間仇深似海。左良玉如果在的話,投過去,左良玉是有辦法自保的,但是左夢庚過去,恐怕被人整死,還不知道是怎麼死的。

只有清廷了。

說起來也是諷刺,左良玉最初的發達,就是在對清廷的戰事之中被侯恂賞識的,而今卻要投清。

而黃澍對自己的前程,也是細細思索過的。

在朝廷那邊,他已經與左良玉綁在一起了,很多人都知道,他是左良玉的謀主。不過,他未必不能將這個標籤洗乾淨,但是他並不看好南明小朝廷。原因無他,弘光繼位不到一年,就被拿下來了,就足以證明了。

左良玉與曹闖有仇,黃澍就與曹闖沒有仇了嗎?

黃澍現在閉上眼睛還能想起慘烈的開封之戰,已經開封城中被洪水沖走的人。其中就有黃澍的愛妾。

一件事情,在不同的人眼中,就有不同的結果,在張軒眼中,開封被淹,是官軍毫無人性的表現,而在黃澍眼中,卻是流寇的罪行,故而,他決計不願意投流寇的。

數來數去,只有清廷可以投靠了。

“可是我們過去,就真能被厚待嗎?”左夢庚說道。

“少將軍放心。”黃澍說道:“左將軍的名頭還是有用的,而今清廷正是延攬人才之事,只要我們過去,多的不所,爲少將軍爭取一個世職是沒有任何問題的。”

清軍的戰略,黃澍細細品味過。

清軍剛剛入關的戰略可以用八個字來概括:“猛攻闖營,招攬明臣。”

高舉爲崇禎報仇的旗號,咬住李自成猛攻不放。

大批大批的明臣都投奔了清廷。而清廷不管這人品本事如何,凡是來投靠的,都以高位待之,最少升一級。

不過,黃澍也明白,這個時間並不會太長,原因很簡單,即便是清廷想繼續下去,他也沒有這麼多的空位。此刻帶着左夢庚過去,有左良玉的名聲,一定會被厚待。

他也知道,左夢庚的本事,今後不過是一個吃閒飯的。

但是黃澍心中還有一個見面禮送上。是一份大禮。

左夢庚聽了黃澍的話,心中鬆了一口氣,說道:“那就都指望黃先生了。”

隨即在馬士秀的護衛之下,數千人上了船,渡江向北而去。

這些人是左良玉最後的精銳,多是左家的親信,對左良玉忠心耿耿,但左良玉也知道左夢庚駕馭不了他們。帶這數千投奔清廷,也算是一分厚禮。

等左家軍全部上船北上之後,唐王才匆匆趕到碼頭之中,看着長江之上船隊,頓時大罵道:“無恥之極。”

“殿下速走吧。”曾後此刻已經在唐王府中數百家將帶了過來,說道:“如此大的動靜,基本是瞞不過賊人的,如果現在不走,基本是走不了了。”

雖然唐王對左家的背叛憤怒之極,但是此刻左家的背叛,對唐王並非沒有好處的。

最大的好處,就是可以名正言順的離開了。

武昌城防守本就畢竟勉強,左家的精銳再一撤走,根本就是烏合之衆。更不要誰對城中守軍士氣的打擊,唐王估計現在城中有大批等着賣城的人在。

大勢已去,無可挽回。

唐王目光凝視一眼武昌城,低聲說道:“孤會回來的。”

唐王府的家將,立即尋找船隻,唐王府人口簡單,基本上沒有什麼鶯鶯燕燕的,而且唐王現在還沒有兒子。只有數百家將而已,這些家將還是唐王最近從軍中選拔出來的忠勇之士。

只要幾條船就可以全部裝上了。

而且唐王也明白,長江之上現在是鄭氏的地盤,故此,唐王只求渡過長江。立即下船。從陸路趕往嶽州府。

正如曾後所言,這麼大的動靜,不可能瞞過張軒。

就在唐王剛剛撤走不遠。就有鄭氏的船隻出現在的長江之上,重新截斷了長江。

畢竟縱然封鎖長江,也不可能時時刻刻的主力船隊在長江之上。而現在羅汝才主力大軍,正從後方向武昌而來,故而鄭氏船隊還有許多民船都在後方運輸糧食輜重。對前方封鎖,就缺少一些。

就有了今日的狀況。

隨即張軒就得到現在的情況。

不過,他得到了不僅僅是官軍逃遁的消息,還有武昌城中士紳請降書,不是一封,而是無數封,幾乎就好像是雪花一樣。

張軒幾乎看不過來。不過內容都一樣,張軒根本不看了,僅僅看名單了。武昌城中士紳幾乎都在。

“武昌城就這樣到手了?”張軒有些不敢相信。

左良玉,唐王。這兩個名字對張軒來說大明鼎鼎,唐王這個名字,他也是最近纔想起來了,還是鹿鼎記之中唐桂之爭,讓他有些印象,才聯想到一起,這位唐王,莫非就是隆武帝。

後世南明諸帝之中,隆武帝的評價第一。

前番派弘光勸降,迎來一陣弓箭,張軒覺得武昌城是一塊硬骨頭,卻不想出現瞭如此的翻轉。左良玉早已死了。不過是秘不發喪而已,而唐王,未來的隆武帝,居然逃走了。

武昌城幾乎不染刀兵就落道張軒手中。

張軒不去想具體什麼情況,他立即將王進才叫過來,說道:“你立即進武昌城,接管武昌城防,不過,你要注意點。不要給我亂搞。”

王進才說道:“是。”

張軒用王進才也是用他謹慎,王進才老兵油子,對自己的小命小心的很,即便武昌城是詐降,王進才也能保住他的小命。

“還有。”張軒說道:“數日之後,大王就要過來。你要讓城中士紳給我擺出一個樣子來。”

王進才一聽就知道是什麼。不就是簞食瓢漿以迎王師那一套嗎?這樣的面子工程,王進纔可是精通之極,自然知道該怎麼做。

“屬下明白,只是大人不準備進城嗎?”王進才說道。

張軒微微一笑說道:“不管怎麼說,這武昌城也算是大明都城之一,又是一座大城。還是讓大王先入城吧。”

張軒現在也摸索出一點做人臣的本能了,最重要的是,任何問題都是我的問題,任何英明都是上面的,多做事的同時,也要多拍馬屁。正如禮多人不怪,即便馬屁拍多了,上面的人即便知道,你是在拍馬屁,也不會怎麼責怪的。

第六十五章 孫傳庭潼關會將第七十九章 聯姻之謀第八十三章 三路下江南第五十七章 後勤第六十八章 虛實真假第九十七章 各自籌謀第一章 淮河之上論形勢第七十七章 兵亂第二十三章 工兵營第一百一十五章聖旨頻下第六章 蕭縣第五十二章 覆軍殺將九第一百三十章 將變第八十二章 臨危之際老臣心二第八十二章 雷霆雨露,皆是君恩第二十三章 工兵營第十章 裝備第八十一章 臨危之際老臣心第二十一章 沙河之畔第六十九章 鳳陽地動第一百一十四章 徐州烽煙第二十四章 餌第一百二十七章 鄭經的瘋狂三第十章 城陵磯之戰第七十五章 戰長沙之交鋒三第七十五章 死士第六章 高鬥樞二第二十九章 千帆入洞庭第五十六章 病第一章 家事第六章 蕭縣第五章 猛鎮第四十八章 覆軍殺將五第十三章 鑄炮計劃第一百二十七章 鄭經的瘋狂三第十九章 劉洪超第五十八章 金盃共汝飲,白刃不相饒二第三十七章 劉澤清請纓第十六章 決戰第七十八章 湘西之戰二第二十章 伏擊第九十四章 北伐計劃第十五章 鐵模?第七十二章 何英再至第六十六章 左良玉的大撤退第七十五章 死士第四十四章 鼎湖當日棄人間第七十七章 鳳陽地動七第八十四章 私心第八十章 在臨潁二第四十九章 鄭森今日名成功第一百一十六章 李自成的擔憂第八章 攻城二第四十一章 袁時中的困境第三十六章 紛紛勤王兵第二十四章 白水寨之戰第一百一十三章 分兵之策第七十九章 吳自蘭來投第八十八章 烽火將燃第一百三十三章 世祖遺訓第二十五章 準備第三十二章 攻閩第九十一章 侯方域的信第二十四章 餌第一百一十九章 潼關之戰落幕第二十六章 兒戲的造反第六十九章 決戰之前第五十四章 覆軍殺將十一第二十八章 釣者第七十七章 湘西之戰第三十七章 水戰一第一百一十九章 潼關之戰落幕第一章 我爲魚肉第八十四章 將變第三章 代爲號令第五十章 兵壓鳳陽第九十章 羅汝才之心第六十七章 鄭芝龍長江第一功第一百二十五章 鄭經的瘋狂第四十二章 渡河二第二十二章 何去?第一百零三章 圍襄城第五章 臨湘之戰第五十六章 鳳陽城三第十三章 舟山之變第一百一十九章 關公廟中第四十七章 接踵而來第五十二章 火銃兵的契機第二十六章 沙河北岸夜戰第九十九章 赴湯蹈火第十三章 舟山之變第六十七章 南下方略第一百一十八章 留鎮武昌第十六章 等官軍有變第五十五章 行路難第九十章 羅汝才之心第八十八章 向北第五十七章 金盃共汝飲,白刃不相饒第五十二章 立營二第二十七章 西平營
第六十五章 孫傳庭潼關會將第七十九章 聯姻之謀第八十三章 三路下江南第五十七章 後勤第六十八章 虛實真假第九十七章 各自籌謀第一章 淮河之上論形勢第七十七章 兵亂第二十三章 工兵營第一百一十五章聖旨頻下第六章 蕭縣第五十二章 覆軍殺將九第一百三十章 將變第八十二章 臨危之際老臣心二第八十二章 雷霆雨露,皆是君恩第二十三章 工兵營第十章 裝備第八十一章 臨危之際老臣心第二十一章 沙河之畔第六十九章 鳳陽地動第一百一十四章 徐州烽煙第二十四章 餌第一百二十七章 鄭經的瘋狂三第十章 城陵磯之戰第七十五章 戰長沙之交鋒三第七十五章 死士第六章 高鬥樞二第二十九章 千帆入洞庭第五十六章 病第一章 家事第六章 蕭縣第五章 猛鎮第四十八章 覆軍殺將五第十三章 鑄炮計劃第一百二十七章 鄭經的瘋狂三第十九章 劉洪超第五十八章 金盃共汝飲,白刃不相饒二第三十七章 劉澤清請纓第十六章 決戰第七十八章 湘西之戰二第二十章 伏擊第九十四章 北伐計劃第十五章 鐵模?第七十二章 何英再至第六十六章 左良玉的大撤退第七十五章 死士第四十四章 鼎湖當日棄人間第七十七章 鳳陽地動七第八十四章 私心第八十章 在臨潁二第四十九章 鄭森今日名成功第一百一十六章 李自成的擔憂第八章 攻城二第四十一章 袁時中的困境第三十六章 紛紛勤王兵第二十四章 白水寨之戰第一百一十三章 分兵之策第七十九章 吳自蘭來投第八十八章 烽火將燃第一百三十三章 世祖遺訓第二十五章 準備第三十二章 攻閩第九十一章 侯方域的信第二十四章 餌第一百一十九章 潼關之戰落幕第二十六章 兒戲的造反第六十九章 決戰之前第五十四章 覆軍殺將十一第二十八章 釣者第七十七章 湘西之戰第三十七章 水戰一第一百一十九章 潼關之戰落幕第一章 我爲魚肉第八十四章 將變第三章 代爲號令第五十章 兵壓鳳陽第九十章 羅汝才之心第六十七章 鄭芝龍長江第一功第一百二十五章 鄭經的瘋狂第四十二章 渡河二第二十二章 何去?第一百零三章 圍襄城第五章 臨湘之戰第五十六章 鳳陽城三第十三章 舟山之變第一百一十九章 關公廟中第四十七章 接踵而來第五十二章 火銃兵的契機第二十六章 沙河北岸夜戰第九十九章 赴湯蹈火第十三章 舟山之變第六十七章 南下方略第一百一十八章 留鎮武昌第十六章 等官軍有變第五十五章 行路難第九十章 羅汝才之心第八十八章 向北第五十七章 金盃共汝飲,白刃不相饒第五十二章 立營二第二十七章 西平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