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湘江北去

長沙軍隊倒是有一些。但是爲護衛朝廷,制衡外藩。所選的將領都是苗根正紅的軍隊。

什麼軍隊在大明被看正苗根正紅。

軍將出自將門,一般來說,祖祖輩輩都在大明軍隊廝。

比如九邊將門。戚繼光,俞大猷,這些將領祖上都是出自軍戶。都有世職。

這樣的軍隊才值得信任。

不過,如今九邊將門還是有一些人才的,不過如今都在清廷治下。長沙這幾萬軍隊,雖然是精挑細選出來的。但是戰力如何,卻不得而知。不過,但忠誠上還是比較可靠的。

不過再怎麼說,這些軍隊護衛京師的軍隊,豈能輕易動用,立即有人反對。

馬士英說道:“長沙援軍北上,那京師誰來鎮守,此事萬萬不可。”

隆武說道:“既然如此,那麼朕要御駕親征。”

此言一出,衆人更是大驚。

土木堡之變在前,又有武宗皇帝在後,任何一個大明打臣,對皇帝御駕親征,都有十足的警惕。

這一次不是馬士英一個人反對的。

幾乎所有的文臣都跪倒在地面之上,說道:“請陛下收回成命。”

“而今江山風雨飄搖,一旦陛下有事,則置列祖列宗於何地?”

“陛下欲行此事,但先罷免老臣。”

一時間說什麼都有。

“夠了。”隆武大聲說道:“天下到了這個地步,朕還有什麼不敢做的,岳陽一失,則長沙不保。朕絕不番遷。而今即便番遷,又能退到什麼地方去?”

“從北京,到武昌,從武昌到岳陽,從岳陽到長沙,難道區區兩廣之地,還足以立國嗎?是故岳陽絕不有失,大明存亡在此一戰。”

“岳陽一戰關係重大,舉國之兵,盡在此處,馬鑾不足以統領全軍,臣請大學士督師。”

不知道誰忽然說了一句。

這一句話,讓隆武深以爲然。岳陽一戰,關乎大明生死,馬鑾又非名將之才,自然擔不起這個責任。

派一個德高望重的老臣主持也是必然的。

隆武固然有御駕親征之意,他心懷恢復之志。一心自比光武。知道遲早少不了征戰之事,不過他也知道,這個時候。他御駕親征,未見其利,先見其弊。改爲大學士督師卻是一個不錯的辦法。

至於誰去督師?隆武的目光放下馬士英與何騰蛟身上,非此兩人不可。

這是一定的。除卻他們兩人之外,其他人都沒有這個威望。

是馬士英?還是何騰蛟?

馬士英先出列道:“臣願意督師岳陽。”

何騰蛟說道;“臣亦願爲陛下分憂。”

不管是兩人覺得大學士督師之事,少不了他們兩人。還是別的原因。此刻隆武心中卻做一個艱難的選擇。

大明崩潰到如此地步,知兵的大臣,要麼戰死,要麼殉國。還有降敵。馬士英與和何騰蛟已經是隆武帝夾帶裡面最頂級的人物了。

不過兩人誰更適合,負責這一場關乎大明生死存亡的大戰,卻不好說了。

何騰蛟是舉人,一步步走到現在,在地方上常有禦敵之舉,他的履歷之前也說過了,而馬士英也是當過方面大員仗。在資歷之上,還在何騰蛟之上。

不過有一點,讓隆武有些心中犯嘀咕,那就是鳳陽之敗。馬士英丟失鳳陽城,就是丟在張軒手中的。

而今馬士英再戰張軒,馬士英會知恥而後勇,大敗張軒,還是被張軒再次擊敗?隆武多少有些擔心。

隆武看向何騰蛟,忽然想到很多年前的一個夏天,說道:“當年,祖父偏愛幼子,軟禁父王與朕,整日食不果腹,父王病不得醫,撒手人寰。那毒婦變本加厲,朕期必死。何先生當然至王府,訓斥祖父,言朝廷傳承有序,當傳世孫,若世孫有恙。則必奏明朝廷,窮治祖父之罪。祖父大汗滿衣,至此不敢迫害於朕。朕乃保全性命,復有今日。”

何騰蛟心中也有幾分感嘆,他也沒有想到,他當年無意間救下一個宗室子弟,居然能走到今天。說道:“陛下客氣了,此乃上天假手臣爲之。是天意令陛下建功立業於今日。”

“不錯。”隆武說道:“今日就請上天再假手先生爲朕一勝。”

“朕拜先生爲天下兵馬大元帥,總領天下兵馬。賜天子劍,便宜行事,先斬後奏。朕將舉國以與先生,請先生勿失朕望。”

隆武也沒有辦法了,他手中的實權有限,只能不要命的往上面加虛銜了。

何騰蛟說道:“臣遵旨。此戰定讓張賊片甲不得還。”

何騰蛟前線督師,自然不能一個人走,也從長沙抽調了兩三萬士卒,一時間再岳陽附近,南明幾乎聚集了近二十萬人馬。

何騰蛟自然也知道,隆武下了這樣的血本,自然不是想區區一場防禦戰的勝利。他想要的是一場能鼓舞人心士氣的大勝。

隆武爲何騰蛟舉行了盛大的出征儀式。

登壇拜將,將天子劍授給何騰蛟。一時間長沙百姓有萬人空巷圍觀如此盛事。大軍在何騰蛟的指揮之下登船順流而下,向北而去。

隆武送走了何騰蛟之後,回到皇宮之中,好像一下子失去了所有精氣神。岳陽之戰,是隆武竭盡了所有能力調集所有兵力的一戰。

但是壓上所有籌碼之後,隆武的患得患失之心,越發嚴重了。

因爲他承受不住,一次戰敗的後果。曾氏最明白隆武的心思,一言不發的將隆武抱在懷裡,說道:“陛下,聽聽太子就要出生了。”

隆武將耳朵貼在曾氏肚子之上,一下子安心起來,他雖爲王爺,但是少時苦悶,長大之後,又囚禁高牆,到了四十多歲膝下依舊空空。

而今曾氏懷孕了。他對這個兒子抱有太大的希望了。

隆武說道:“梓童,一旦有萬一,你帶着孩子走,不求別的,只求能爲我唐王一系留下一點骨血。”

“陛下,何出此言。生爲國母,國亡,又怎麼能獨活。身爲人妻,陛下不在了,我又怎麼能活下去。陛下在我在,陛下不在,我定然追陛下而去。陛下身爲一國之君,又怎麼能說出想這樣的話。讓臣子聽了,又該作何感想。臣妾唯願陛下振作,重振河山。”曾氏說道。

隆武深深看着曾氏,一時間曾氏有些摸不着頭腦,說道:“陛下臣妾臉上有什麼東西嗎?”

“沒有,只是朕今日才知道,朕連梓童都不如。梓童,爲朕披甲。從今日起,朕甲不離身。”隆武說能道:“賊人一日不退,朕一日不解甲。”

披甲其實給人很不好的體驗,沉重的盔甲壓在身上,幾乎讓人走不動路,張軒本人就很討厭披甲。即便出征的時候,也很少披甲,唯獨上陣的時候,才披上盔甲。

而隆武日日戎裝召見大臣,並督促各部後勤轉運,一時間湘江水道,似乎變成一道源源不斷向北輸送物資的血管。

隆武竭盡湖南人力物力,就是爲了岳陽一戰的勝利。只是他卻沒有意思到,他在看不見的地方,大明的人心一點一點的被耗盡了。

原因無他,雖然嶺南的物資,也向北輸送,但是因爲地理原因,更多物資都是就地取材。

湖南百姓,在經歷過張獻忠,左良玉之後,民力耗盡,已經不堪重負了。小民沒有什麼大局,或者說,小民的大局就會活下去。這纔是天下最大的大局。

順之則生,逆之則死。只是隆武雖然知道百姓困苦,但是困苦到什麼地步卻是缺乏認知。

第八十章 在臨潁二第十三章 二十多年前的舊恨第四十八章 一厥名王二第七十七章 鳳陽地動七第三十一章 千帆入洞庭三第一百一十章 出師第三十章 陰-門陣與陽門陣第三十七章 望長沙第二十一章 烽火崎山路之餘波第九十六章 困獸四第六十七章 南下方略第三十九章 水戰三第六章 高鬥樞二第六十六章 羅汝才交心第六十六章 李際遇第一百零七章 田雄之死第三十八章 奪炮第八十一章 我不第六十五章 楊山之死第七十二章 戰長沙之致師第八章 立威第三十章 棄襄陽第七十二章 何英再至第一百一十一章 東征第五十七章 生病第八十八章 計劃趕不上變化第一百一十章 絕處第一百三十四章 多爾袞第四十六章 覆軍殺將三第三十二章 大戰帷幕二第十四章 以炮製炮第五十七章 餘音渺渺第八十章 黑夜褪去第一百二十五章 鄭經的瘋狂第七十三章 各方雲動第一百一十七章 羅汝才之心第三十一章 襄陽城下第三十二章 攻閩第九十九章 渡江二第七十九章 吳自蘭來投第七十四章 臨陣第五十三章 馬踏開封城二第七十一章 各方心思第七十九章 聯姻之謀第四十五章 寒霜第九十七章 猶鬥第九章 搓扁捏圓第十章 收兵第四十八章 襄陽暗潮第五十六章 老父之言第三十五章 此局已破第七章 朝議大政三第十六章 廢衛所授田策第一百二十四章 歸德城破第一百二十六章 李羅再聚第九十一章 湖口攻防戰三第九十章 南京城中第四十二章 張軒的思量第一百零二章 狹路相逢勇者勝二第六十八章賀虎頭第九十一章 冒險第三十六章 煙花易冷第十七章 失敗的臘八宴第九十一章 侯方域的信第四十三章 玉帶編第九十八章 大雨未至風先至二第六十五章 信陽城第一百三十二章 浦陽江之役二第八十二章 臨危之際老臣心二第一百零九章 女人第六十一章 臨淮爭奪第十章 慶陽公之喪第四十二章 鬱悶的鄭鴻逵第一百一十七章 羅汝才之心第三十六章 紛紛勤王兵第一百三十章 將變第四十七章 覆軍殺將四第四十五章 寒霜第七十五章 死士第七十八章 大夏軍制三第三十四章 投名狀第八十七章 夜談二第一百三十二章 浦陽江之役二第六十四章 風雨欲來第八十七章 箭在弦上第一百一十三章 金聲桓吃癟第八章 拷餉第七十二章 戰長沙之致師第二十三章 沙河之畔三第十四章 房村之役第九十章 南京城中第一百零二章 狹路相逢勇者勝二第二十六章 兒戲的造反第四十四章 大火箭二第五十一章 壽州之戰第十一章 大洪山之戰第七十六章 講史第六十三章 情義第二十一章 阿濟格的決心第十三章 二十多年前的舊恨
第八十章 在臨潁二第十三章 二十多年前的舊恨第四十八章 一厥名王二第七十七章 鳳陽地動七第三十一章 千帆入洞庭三第一百一十章 出師第三十章 陰-門陣與陽門陣第三十七章 望長沙第二十一章 烽火崎山路之餘波第九十六章 困獸四第六十七章 南下方略第三十九章 水戰三第六章 高鬥樞二第六十六章 羅汝才交心第六十六章 李際遇第一百零七章 田雄之死第三十八章 奪炮第八十一章 我不第六十五章 楊山之死第七十二章 戰長沙之致師第八章 立威第三十章 棄襄陽第七十二章 何英再至第一百一十一章 東征第五十七章 生病第八十八章 計劃趕不上變化第一百一十章 絕處第一百三十四章 多爾袞第四十六章 覆軍殺將三第三十二章 大戰帷幕二第十四章 以炮製炮第五十七章 餘音渺渺第八十章 黑夜褪去第一百二十五章 鄭經的瘋狂第七十三章 各方雲動第一百一十七章 羅汝才之心第三十一章 襄陽城下第三十二章 攻閩第九十九章 渡江二第七十九章 吳自蘭來投第七十四章 臨陣第五十三章 馬踏開封城二第七十一章 各方心思第七十九章 聯姻之謀第四十五章 寒霜第九十七章 猶鬥第九章 搓扁捏圓第十章 收兵第四十八章 襄陽暗潮第五十六章 老父之言第三十五章 此局已破第七章 朝議大政三第十六章 廢衛所授田策第一百二十四章 歸德城破第一百二十六章 李羅再聚第九十一章 湖口攻防戰三第九十章 南京城中第四十二章 張軒的思量第一百零二章 狹路相逢勇者勝二第六十八章賀虎頭第九十一章 冒險第三十六章 煙花易冷第十七章 失敗的臘八宴第九十一章 侯方域的信第四十三章 玉帶編第九十八章 大雨未至風先至二第六十五章 信陽城第一百三十二章 浦陽江之役二第八十二章 臨危之際老臣心二第一百零九章 女人第六十一章 臨淮爭奪第十章 慶陽公之喪第四十二章 鬱悶的鄭鴻逵第一百一十七章 羅汝才之心第三十六章 紛紛勤王兵第一百三十章 將變第四十七章 覆軍殺將四第四十五章 寒霜第七十五章 死士第七十八章 大夏軍制三第三十四章 投名狀第八十七章 夜談二第一百三十二章 浦陽江之役二第六十四章 風雨欲來第八十七章 箭在弦上第一百一十三章 金聲桓吃癟第八章 拷餉第七十二章 戰長沙之致師第二十三章 沙河之畔三第十四章 房村之役第九十章 南京城中第一百零二章 狹路相逢勇者勝二第二十六章 兒戲的造反第四十四章 大火箭二第五十一章 壽州之戰第十一章 大洪山之戰第七十六章 講史第六十三章 情義第二十一章 阿濟格的決心第十三章 二十多年前的舊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