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 玉帶編

?

第四十三章玉帶編

歷數張軒遇見過大明文官。

楊嗣昌被張獻忠隨手陰死,雖然之前聽老人說,張獻忠與羅汝才被楊嗣昌趕得上天無路,入地無門。但張軒沒有經歷過。至於洪承疇,盧象升,張軒更是沒有接觸過。顏日愉,乃至一些其他低級文官,根本沒有讓他感受到壓力,但是爲了對付傅宗龍,李自成又是斷後詐敗,又是讓張軒做誘餌。張軒好幾次與死神撞個滿懷。印象可謂深刻,也是如此,才覺得傅宗龍的難纏之處。

“大人,這人懷裡面有一份文稿。”一名侍衛說道。

跟着張軒時間長的人,都知道張軒的習慣,收集書籍,不管是什麼書,張軒都看着津津有味,那怕是私人的信件。而信上所寫不過是家長裡短的小事。張軒也能看進去,原因無他,寂寞啊。

沒有電腦,沒有手機,沒有電視劇,沒有電影,連避孕措施都不齊全,守着一個老婆,大半夜都要守空牀,張軒不找點東西打發時間怎麼行?而且這個時代的節奏很慢,即便打仗也是如此,一場大戰從佈局到開打,少則一月,多則一年,但是真正決定勝負的,也就一兩天,或者是幾個時辰而已。其中有大把空虛時間,讓張軒這個極度手機控覺得受不了。

他已經飢不擇食,到什麼東西都能啃下來了。

張軒隨手接過書稿,還沒有看,只是輕輕一掂量,他就知道,這不是唐宋古籍,而是手抄本。張軒看書多了,對各種古籍熟稔之極,一掂量就分清楚。不過,這年頭即便是唐宋刻本,也不值一斤米,遠不如後世百萬身價,張軒早已習慣了。

“玉帶編。”張軒讀出來,說道:“好奇怪的名字。”打開一看,張軒悚然而驚,只不過看上兩三眼,就有一種茅塞頓開之感。

張軒帶兵也有幾個月了,都是憑藉前世所學的一點知識,還有在這個時代打出來的經驗,本質上還是一個野路子。而張軒雖然只看了幾頁,已經從這本書之中,看出來這正是他需要的東西。

如果張軒沒有親身操練過人馬,給他這一本書,他決計不會有這樣的體會,正是有練兵時候的種種困惑,纔有張軒看書之時,融會貫通的感覺。

“你是什麼人?”張軒努力將自己從這本書上抽了出來,將書揣進懷裡。

“大丈夫行不更名,坐不改姓,我乃傅督師麾下親衛,楊從義,今日落到賊寇手中,情願一死,只求讓我安葬了督師,督師的屍首我已經找到了,請讓我將督師的首級送上城中,合體安葬,要殺要刮,悉隨尊便。”楊從義說道。

此刻的楊從義與當初戰場上的楊從義大大不同,渾身被泥土與血污覆蓋,根本看不出本來面目。

“我會放你走。”張軒說道:“我得傅督師此書,也算是傅督師半個弟子,你想安葬傅督師,我自然願意成全,你走吧。”

張軒一示意,親衛立即將楊從義放走了。

楊從義想開口要回《玉帶編》,但也知道是絕對不可能了,他張張嘴說道:“還請留下姓名,讓我知道你是誰?”楊從義心中還存了要回此書之事,先記下姓名,反正來日方長,他後半生就花在這一件事情上,也再說不惜。

“我乃曹營張軒。”張軒說道:“你應該很快能從朝廷塘報之中,得到我的消息。”

張軒想改變歷史,如果連朝廷塘報都登不上,也就稱不上什麼成功了。

張軒放走楊從義之後,回到大營之中,立即細細品讀《玉帶編》,這本書帶着一點回憶錄的性質。傅宗龍用行軍,攻戰,守城,等等篇幅,先提出戰法,然後寫出的具體事例,都是傅宗龍當初平定安氏之亂時候所遇到的。如果僅僅看前面的正文,與尋常兵書也沒有什麼區別,與孫子兵法,吳子兵法一樣,提出的不過是一些戰略戰術的原則,甚至傅宗龍這本書,好不過孫吳之書。

而這本是的精華在什麼地方,就是在後面的事例之中,傅宗龍用冷峻的文字寫出當年的戰事,寫得尤其的詳細,行軍也好,打仗也好,紮營也好,都有圖例,幾乎可實際操作。而且這本書成書實際太近了,近到書中很多武器,張軒在營中就能找到。

張軒對兵法大道理,懂的太多了,但是戰術細節之上,他卻茫然的很,即便是問那些百戰餘生的將士們他們也說不清楚,去請教羅汝才,羅汝才也很茫然,他是那一種打出來的將領,如果羅汝才能將自己的作戰經驗之中,提取出戰術原則,羅汝才就不是羅汝才了。至少是戚繼光,俞大猷一般的名將了。

對很多人來說,這本《玉帶編》也就那回事。他們可能對其中平定安氏之亂的種種細節感興趣,或許對傅宗龍在書中評價某人感興趣,比如玉帶編之中,就很多評價楊嗣昌的文字,張軒細細讀來,總覺得傅宗龍在含沙射影,表明對北京那位的不滿。

不過,對張軒來說,這本《大明陸軍實用操作手冊》解開了他太多的迷惑了。只要按上面說的做,別的不說,進攻,行軍,撤退,紮營,防守,旗語,號角都能有章法可依,雖然發揮不出什麼創造性的才能,但是張軒足以做一員庸將。

有了這一本書,張軒對其他事情也都不感興趣了,他每天手不釋卷,每天處理營中事務,參考書中的事例,每次都有新的收穫。

不過,時間不會因爲張軒而停留,大軍在項城之下修整數日之後,在崇禎十四年,九月二十五日,正是開始攻城,張軒主持的投石機,石如雨下,劉宗敏帶隊先登,不過一日功夫,就攻克了項城。

大軍殺入項城之後。張軒受到了一個接收不了的命令。

“屠城。” 張軒震驚無比,暗道:“李自成不能得天下,也不是沒有原因,不過,我總就不能眼睜睜看着這慘劇發生。”

“爹。”張軒來找羅汝才說道:“闖王想要屠城?是真是假?”

羅汝纔沒有怎麼在意,說道:“有這個意思。項城抗拒大軍,不曉以顏色,難道今後每一座城池都這樣打下來嗎?”

誰也不是傻子。

亂世之中,萬萬心慈手軟不得,比如南明之時,清軍打過來,城池往往投降,而明軍打過來,往往堅守,爲什麼,因爲清軍凡下城池,莫不屠城,而明軍卻不屠城,如果投降明軍之後,清軍再打過來,城中就會被屠殺一空。所以百姓想抵抗明軍,想着打不過再投降。反而不敢抵抗清軍。

張軒說道:“可是爹,你可是有意天下,如果每戰屠城,將來壞了名聲,沒有人來投奔您了?”

張軒心中還是有底線的。

羅汝才說道:“我的好女婿,你以爲現在城中還有什麼人?破城不殺人,拿什麼來供養大軍,我們這十幾萬大軍,喝西北風啊?”

“可是---”張軒心中還是不忍。

羅汝才斜眼看了張軒一眼,心中暗道:“我這女婿什麼都好,就是太過婦人之仁了。”不過這樣的人卻能讓羅汝纔信任,正因爲張軒的婦人之仁,才讓羅汝才覺得,這女婿做不出什麼絕情絕性的事情。羅汝才也決定給張軒一個面子,說道:“你說的也有些道理,這天下總就要靠讀書人治理的。從今以後屠城之事,我不參與便是,只需讓闖將屠城之後,分我一杯羹便是了。”

第七十九章 羅岱的智慧第四十五章 大順天下第九十四章 史可法之死‘’第九章 搓扁捏圓第十章 凌濛初第一百三十章 大夏第二十八章 李神醫第一百二十五章 鄭經的瘋狂第三十二章 攻閩第二十七章 汴梁豪傑立於此旗下第二十一章 攻心之計第九十章 夷陵之戰第九十三章 下揚州第三章 往來無白丁第五十三章 火器大觀第二十章 烽火崎山路四第三十五章 崇禎十六年的元宵第七十四章 劉文秀東行記三第六十六章 除夕第十四章 再戰陳洪範第七十章 督師伏兵欲屠龍第一百零三章 李自成的心態第六十六章 錢糧二第七十七章 大夏軍制二第三十一章 襄陽城下第六十七章 序章第二十九章 挺着死第七十六章 鳳陽地動六第九章 天下何處安我心第二十四章 歸德軍第一百二十章 陳州之夜第十一章 大洪山之戰第五十八章 朱兒第五十二章 多鐸撤軍二第七十六章 鳳陽地動六第十八章 勝負之數第三章 授田二第四十五章 新計劃第一百三十二章 浦陽江之役二第三十二章 攻閩第三十六章 王進才第四十三章 鏖戰第六十七章 鄭大財主第三十五章 千古之下誰墮淚第一百三十五章 多爾袞二第七十九章 在臨潁第一章 決河之意第四十二章 往事第二十五章 轉戰千里第九十二章 張獻忠方略第五十四章 覆軍殺將十一第九十二章 政治根基第二十六章 響應第四十八章 血色河面第四十三章 玉帶編第一百三十一章 袁時中之變第十八章 擁兵五萬王御史第十五章 離京第八十二章 臨危之際老臣心二第十九章 孤注一擲黃推官第四章 往來無白丁二第七十章 論功行賞第三章 代爲號令第五十一章 侯恂的困境第一百三十三章 鄭國公張軒第八十四章 私心第五十章 覆軍殺將七第七十章 南明決策第四章 鄖陽第一百零六章 田雄再攻二第七十五章 分道揚鑣第八十一章 留守鳳陽?第二十二章 場外手段第五十四章 童子營二第六章 攻城之前第四十五章 寒霜第十三章 鑄炮計劃第六十五章 何人堪敵黃得功第五十五章 華夷之辨第六十七章 噩耗第八十四章 將變第五十三章 鳳陽城第九十一章 火馬陣第十七章 金聲桓的抉擇第一百二十六章 江南局勢第一百一十章 出師第三十三章 兵變餘波第九十二章 送別第四十九章 此生何求第三十三章 湘陰之戰第四十三章 心病難醫第三十七章 望長沙第九章 搬家第五十九章 金盃共汝飲,白刃不相饒三第三十八章 水戰二第九十五章 闖曹之間第五十章 平城第一百零四章第十二章 作坊第八十四章 汝寧城之陷
第七十九章 羅岱的智慧第四十五章 大順天下第九十四章 史可法之死‘’第九章 搓扁捏圓第十章 凌濛初第一百三十章 大夏第二十八章 李神醫第一百二十五章 鄭經的瘋狂第三十二章 攻閩第二十七章 汴梁豪傑立於此旗下第二十一章 攻心之計第九十章 夷陵之戰第九十三章 下揚州第三章 往來無白丁第五十三章 火器大觀第二十章 烽火崎山路四第三十五章 崇禎十六年的元宵第七十四章 劉文秀東行記三第六十六章 除夕第十四章 再戰陳洪範第七十章 督師伏兵欲屠龍第一百零三章 李自成的心態第六十六章 錢糧二第七十七章 大夏軍制二第三十一章 襄陽城下第六十七章 序章第二十九章 挺着死第七十六章 鳳陽地動六第九章 天下何處安我心第二十四章 歸德軍第一百二十章 陳州之夜第十一章 大洪山之戰第五十八章 朱兒第五十二章 多鐸撤軍二第七十六章 鳳陽地動六第十八章 勝負之數第三章 授田二第四十五章 新計劃第一百三十二章 浦陽江之役二第三十二章 攻閩第三十六章 王進才第四十三章 鏖戰第六十七章 鄭大財主第三十五章 千古之下誰墮淚第一百三十五章 多爾袞二第七十九章 在臨潁第一章 決河之意第四十二章 往事第二十五章 轉戰千里第九十二章 張獻忠方略第五十四章 覆軍殺將十一第九十二章 政治根基第二十六章 響應第四十八章 血色河面第四十三章 玉帶編第一百三十一章 袁時中之變第十八章 擁兵五萬王御史第十五章 離京第八十二章 臨危之際老臣心二第十九章 孤注一擲黃推官第四章 往來無白丁二第七十章 論功行賞第三章 代爲號令第五十一章 侯恂的困境第一百三十三章 鄭國公張軒第八十四章 私心第五十章 覆軍殺將七第七十章 南明決策第四章 鄖陽第一百零六章 田雄再攻二第七十五章 分道揚鑣第八十一章 留守鳳陽?第二十二章 場外手段第五十四章 童子營二第六章 攻城之前第四十五章 寒霜第十三章 鑄炮計劃第六十五章 何人堪敵黃得功第五十五章 華夷之辨第六十七章 噩耗第八十四章 將變第五十三章 鳳陽城第九十一章 火馬陣第十七章 金聲桓的抉擇第一百二十六章 江南局勢第一百一十章 出師第三十三章 兵變餘波第九十二章 送別第四十九章 此生何求第三十三章 湘陰之戰第四十三章 心病難醫第三十七章 望長沙第九章 搬家第五十九章 金盃共汝飲,白刃不相饒三第三十八章 水戰二第九十五章 闖曹之間第五十章 平城第一百零四章第十二章 作坊第八十四章 汝寧城之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