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五章 樞密院章程

羅玉龍問錢謙益道:“先生可以應對之策。“

錢謙益說道:“以臣之見,莫不如厚葬李自成,追封李自成爲大順莊皇帝。以皇帝規格葬於武昌龜山之中。並封李過爲順王繼承李自成之位,以示寬大,再派遣一位老臣,去曉以厲害,勸說高一功歸降。”

羅玉龍冷冷看了,錢謙益一眼,暗道:“書生而已。”

錢謙益遇見如此大事,首先想到的是不戰而屈之兵,當然了這是好聽的說法,不好聽的說法,就是怕打仗。

因爲打仗對他們來說沒有任何好處。

打贏了,本來權勢就重的權貴,只會越發趾高氣昂。如果打敗了,更是不好,會損傷他們的利益。所以天下之重,莫過不打仗。似乎只要不打仗,他們想要的太平盛世就會來臨了。

不過,羅玉龍也承認錢謙益所言也是有道理了。反正李自成死都死了,也不怕追封的太高了。從善如流的,下旨追封李自成爲大順莊皇帝。

諡法之中,壯有好幾個解釋:兵甲亟作曰莊。以數徵爲嚴。叡圉克服曰莊。勝敵志強曰莊。死於原野曰莊。屢徵殺伐曰莊。武而不遂曰莊。恐怕也有諷刺李自成武功不遂之意。

不過,羅玉龍到底聽出來沒有。也就不知道了。

羅玉龍也派出信使去拜見高一功,說明大夏與高一功通好之意。至於成與不成就不知道了。

羅玉龍將錢謙益打發走之後,心中思量片刻,暗道:“征戰天下之事,果然不能與腐儒論之。”隨即他對李輔國說道:“擺駕。”

李國輔說道:“聖人御駕何處?”

羅玉龍說道:“鄭國公府。”

羅玉龍雖然想輕車簡從,但是文官爲他完善了政府體系,而李國輔之所以在羅汝才死後,還得到羅玉龍的重用,不是因爲別的,李國輔完善了宮廷體系。雖然大夏朝廷的皇宮不過幾百太監宮女,再加上把守的侍衛也不過一兩千人而已,甚至從某種程度來說,皇宮之中的侍衛數量要超過太監宮女的數量。

李國輔一邊在儘量減少太監宮女數量,一邊維持了大夏皇室的威儀。

可以說,缺什麼補什麼。羅玉龍登基之前,去什麼地方,都帶百餘馬隊就敢徑直過去的,而如今作爲皇帝,唯恐被人看輕,故而每一次出行,都是勞師動衆,皇帝儀仗,幾乎從皇宮蔓延到了鄭國公府之前,兩側一律封道,有大批侍衛三步一崗五步一哨。嚴密之極。

當然了,這也有皇宮距離鄭國公府很近的原因。

混到張軒這個層次,已經可以說是人生贏家了。不管張軒到什麼地方,只要是大夏境內,任何地方都會將皇宮以外最好的房子讓出來給張軒,張軒根本不用想房產的問題。

就比如張軒在武昌的宅子,就是皇帝的賜宅。距離皇宮非常近,似乎當初是楚王一脈一個郡王的宅子。

當羅玉龍到了鄭國公府之時,鄭國公府之中,已經大開中門,無數人出來迎接,張軒與羅玉嬌也出來。

此刻的羅玉嬌已經顯懷了,雖然羅玉嬌依舊行走如風,似乎肚子裡多了一塊贅肉絲毫不影響她的行走,但是鄭國公府的下人卻一個個緊張之極,唯恐秦國長公主出了一點問題,他們都是殺頭的罪過。

見羅玉龍下了玉輅,張軒與羅玉嬌一起行禮說道:“拜見陛下。”

“都是自家人,何必多禮。”羅玉龍連忙將羅玉嬌攙扶起來,說道:“你都是重身子了,又怎麼如此。快起來。”

羅玉龍隨即扶着羅玉嬌走了進去。

羅玉嬌說道:“哥,你還不知道我,根本一點問題都沒有?”

“沒有問題也不能如此。”羅玉龍說道:“你要小心你懷中的安兒。”

羅汝才當初給董小宛之女,起名爲萍。故而羅玉嬌肚子裡面這個還沒有降生的孩子,就有了名字,羅玉龍早已給他準備好名字,就是安。張安。

一行人入了鄭國公府正堂坐定,隨即羅玉龍說道:“萍兒可在?”

羅汝才說道:“自然在。不過在後院之中。”

羅玉龍說道:“將她叫過來。”

這一段時間,羅玉龍早已將董氏母女,從南京帶過來了。

張軒只能答應,隨即命奶媽將萍兒帶過來。

不過一會功夫,就有萍兒就來了。

萍兒繼承了董小宛的美貌,雖然不過一個剛剛會爬的月娃子,都已經能看出眉目之間,有幾分美人風韻了。將來長大之後,定然是一個大美人。

人非草木孰能無情。

如果張軒沒有見過萍兒的話,自然沒有對這個孩子沒有幾分感覺,但是自從萍兒被送到張軒身邊之後,張軒面對這個可愛之極的寶寶,又怎麼不起憐愛之心,心中嘆息一聲。特別是聽小丫頭奶聲奶氣喊爹爹。心中縱然有萬般心思也軟了下來。

不過,隨即張軒就遷怒到冒闢疆身上,暗道:“這冒某人讓我給他養女兒,我非要找回來不可。”

尚在揚州鄉下的冒闢疆卻不知道,他已經狠狠的得罪了張軒。張軒現在沒有疼出手來,將來非要冒闢疆好看不可。

不過小孩子畢竟是小孩子,片刻之後,小萍兒就握住拳頭,開始打哈欠了,已然是困了。羅玉龍讓奶媽帶下去。羅玉嬌也是明白之極,隨即找了一個藉口離開了。

羅玉龍一揮手,讓周邊的侍衛都退下去,一時間正堂之內,只剩下羅玉龍與張軒兩人。

羅玉龍說道:“憑之,這樞密院是個什麼章程,可曾擬定好了嗎?”

張軒說道:“陛下,放心,這一段時間,我都在忙這一件事情。早已擬定好了。”

羅玉龍這一段時間,看似將張軒解除了職權,襄陽大戰時各路軍隊都分別歸屬於各將領麾下了。張軒本部人馬也在武昌城外駐紮,其他人似乎都有提升,唯獨張軒在實權之上,沒有什麼變化。

羅玉龍作爲皇帝,自然要想辦法扭轉張軒在朝中兵權太盛的局面。

但是扭轉這個局面,並不代表羅玉龍要閒置張軒。他要讓張軒在家中養病,照顧羅玉嬌。還給張軒一個重大的任務,就是擬定大夏樞密院章程。也可以說是整個大夏的軍制。

其實這份章程錢謙益那邊已經呈上來一份了。

就好像是羅玉龍在民政事務之上,信任錢謙益一樣,在軍事之上,他從來不信任錢謙益。但是在他看來,有能力規劃一分完整的樞密院乃至大夏軍制的人,只有張軒。

畢竟張軒當年規劃的江南策,作爲曹營的根本方針,一步步走到如今。張軒的遠見卓識,越發被人看重。即便是在清廷之中,也都知道張軒是一員儒將,能文能武。

羅玉龍在這方面,只信任張軒。

張軒也是因爲這個任務,才安心下來,甚至暗自揣測:“雖然羅玉龍將很多大將都加了樞密院職。但其實現在的樞密院僅僅有一個名頭而已,還需要一個真正能構建樞密院體系的人。莫非羅玉龍想讓我擔任樞密院主管?”

張軒猜測或許不是樞密院使,但也應該樞密院副使的名頭主持樞密院。換成現在的職位,即便不是軍委主席,也是軍委常務副主席。對這個職務,張軒還是很滿意的。

在襄陽之戰後,張軒已經察覺到了自己的天花板了。

正如羅汝才評價張軒,張軒打仗沒有靈氣。死硬呆板。張軒也明白自己成不了天下名將。

第五十八章 象兵第三十二章 回汝寧第七章 攻城第二章 決河之意二第四十七章 會師第五十八章 孫vs李二第七十章 南明決策第一百一十二章 弘光元年無弘光第一百零二章 南京二第五十三章 伯父張質第一百二十一章 可憐無人送荊卿第二十四章 朱仙鎮四第六章 蕭縣第一百一十七章 朱大典第七章 下蕭縣第一百一十八章 下金華第八十七章 夜談二第一百零四章 登基問題第二十五章 試點第七章 死中求活二第六十六章 李際遇第四十八章 一厥名王二第七十八章 李曹合營第十二章 小命保住了第二十一章 阿濟格的決心第三十章 說高傑第五十六章 風聲險惡第一百一十二章 別臨潁第三十三章 兵變餘波第八十三章 東牀對第一百零七章 牛金星之言第五十八章 朱兒第三十章 以走制敵第七十一章 各方心思第五章 攻城器械第五十九章 出京第九十一章 侯方域的信第一百三十六章 結義第九十二章 湖口攻防戰四第二十二章 場外手段第十七章 烽火崎山路第一章 吳王六部第八十章 一日兩遭喪敗信第三十九章 故人內訌第一百二十六章 江南局勢第八章 局面第五十章 正氣歌二第一百三十二章 浦陽江之役二第七十五章 接戰第三十章 千帆入洞庭二第一百章 天下震動第三十二章 攻閩第六十章 鑄炮第五十五章 巡城第十八章 血濺臘八宴第一百一十一章 李信之死三第四十七章 覆軍殺將四第三十七章 水戰一第一百三十七章 寧波城下第九十七章 闖營至第十二章 南北不得兼顧第十章 萬石第二十三章 沙河之畔三第一百零三章 李自成的心態第八章 放賑之議第八十七章 投明二第一百二十八章 發現樑以樟第一百三十三章 鄭國公張軒第二十二章 朱仙鎮二第四十八章 一生只換忠義名第一百零九章 滾滾狼煙第一百零九章 李信之死第一百三十四章 世祖遺訓二第一百零二章 狹路相逢勇者勝二第十三章 老營第十四章 金不換第一章 吳王六部第八十章 常國安二第八十三章 馬踏明月第四十九章 此生何求第二十二章 何去?第六章 攻城之前第九十八章 白沙河大捷第四章 填壕第五十六章 老父之言第八十八章 計劃趕不上變化第五十章 左右搖擺羅副帥第二十四章 白水寨之戰第三十一章 千帆入洞庭三第八章 拷餉第八十八章 計劃趕不上變化第一百三十六章 刺殺第十二張 汝寧大俠沈萬登第三十七章 各自奇謀第一百二十五章 歸德餘波第三十三章 慈不掌兵第八十章 人未至,風先到第一百二十三章 攻歸德
第五十八章 象兵第三十二章 回汝寧第七章 攻城第二章 決河之意二第四十七章 會師第五十八章 孫vs李二第七十章 南明決策第一百一十二章 弘光元年無弘光第一百零二章 南京二第五十三章 伯父張質第一百二十一章 可憐無人送荊卿第二十四章 朱仙鎮四第六章 蕭縣第一百一十七章 朱大典第七章 下蕭縣第一百一十八章 下金華第八十七章 夜談二第一百零四章 登基問題第二十五章 試點第七章 死中求活二第六十六章 李際遇第四十八章 一厥名王二第七十八章 李曹合營第十二章 小命保住了第二十一章 阿濟格的決心第三十章 說高傑第五十六章 風聲險惡第一百一十二章 別臨潁第三十三章 兵變餘波第八十三章 東牀對第一百零七章 牛金星之言第五十八章 朱兒第三十章 以走制敵第七十一章 各方心思第五章 攻城器械第五十九章 出京第九十一章 侯方域的信第一百三十六章 結義第九十二章 湖口攻防戰四第二十二章 場外手段第十七章 烽火崎山路第一章 吳王六部第八十章 一日兩遭喪敗信第三十九章 故人內訌第一百二十六章 江南局勢第八章 局面第五十章 正氣歌二第一百三十二章 浦陽江之役二第七十五章 接戰第三十章 千帆入洞庭二第一百章 天下震動第三十二章 攻閩第六十章 鑄炮第五十五章 巡城第十八章 血濺臘八宴第一百一十一章 李信之死三第四十七章 覆軍殺將四第三十七章 水戰一第一百三十七章 寧波城下第九十七章 闖營至第十二章 南北不得兼顧第十章 萬石第二十三章 沙河之畔三第一百零三章 李自成的心態第八章 放賑之議第八十七章 投明二第一百二十八章 發現樑以樟第一百三十三章 鄭國公張軒第二十二章 朱仙鎮二第四十八章 一生只換忠義名第一百零九章 滾滾狼煙第一百零九章 李信之死第一百三十四章 世祖遺訓二第一百零二章 狹路相逢勇者勝二第十三章 老營第十四章 金不換第一章 吳王六部第八十章 常國安二第八十三章 馬踏明月第四十九章 此生何求第二十二章 何去?第六章 攻城之前第九十八章 白沙河大捷第四章 填壕第五十六章 老父之言第八十八章 計劃趕不上變化第五十章 左右搖擺羅副帥第二十四章 白水寨之戰第三十一章 千帆入洞庭三第八章 拷餉第八十八章 計劃趕不上變化第一百三十六章 刺殺第十二張 汝寧大俠沈萬登第三十七章 各自奇謀第一百二十五章 歸德餘波第三十三章 慈不掌兵第八十章 人未至,風先到第一百二十三章 攻歸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