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九章 忠孝難得

大義公主聽了陳留郡主的說法,沉默不語。

在胡人的地盤上,若不剛強,便活不了多久。大義公主在突厥待了那麼多年,手中有兵權不說,對西突厥的政務也干涉了不少,哪裡是等閒女子?回國之後,雖交了兵權,也沒了干政的資格,但習慣了翱翔的雄鷹,豈能接受籠子的束縛?

嫁個可以託付終身的好人,安度餘生,這或許是大多數寡居女子的想法,但大義公主習慣了主動,總覺得將權柄牢牢攥在手裡才踏實,讓她後半輩子靠與自己沒有血緣的兒孫的孝心過,她可不願。

大義公主在西突厥的時候,實在做了很多事——爲了對付那些大部族貴女生下來的王子,分化西突厥的勢力,大義公主很是擡舉了一些女奴之子,讓雙方打擂臺。這些女奴大部分是被都羅可汗寵過一段時間就厭棄了,沒撈到半點名分,轉手就能送給別人的。她們生下來的兒子,哪怕確定是都羅可汗的兒子,也名不正言不順,身爲連個“王子”頭銜都沒有。爲活下去,也爲活得更好,自然要緊緊抱着大義公主的大腿。哪怕擁有自己的勢力後,便沒從前那麼恭敬了,到底也是一份淵源不是?

大義公主算了算都羅可汗兒子的數量,再反思了一下這次的變故,不由面色發苦,覺得如今鬧騰的幾個王子,怕都會被蘇銳給殺了,西突厥的汗位說不定會真落到哪個女奴之子的頭上。要是日後西突厥鬧起來,聯想起自己與對方的“關係”,皇帝遷怒自己可怎麼辦?真要再嫁給出身名門的丈夫,再遇上這等事,對方還要埋怨自己連累了他呢!“兒孫”的仕途一旦不順,就歸咎到自己頭上……實在沒意思透了。

她勞心勞力了大半輩子,實在不願晚年還要動這些心思,看晚輩臉色,費盡心思去經營什麼母子、夫妻之情,卻又不好跟陳留郡主明說,怕觸及陳留郡主的傷疤,思來想去,只道:“還是再看看吧!我如今……也沒心思想這些事……”

陳留郡主猜到表姐的心思,想到表姐接二連三地失去兒子,而且還是被殺,並非無可抗拒的病逝,也只能寬慰大義公主一切都會好起來。

秦琬又等了一天,確定大義公主差不多休整完畢,府邸也暫時打理好之後,再度攜了厚禮,上門拜訪。

大義公主已經差人打聽過了,知曉秦琬的夫婿正是蘇銳的嫡長子。雖說夫妻關係不好,但大義公主也不管人家的私事,她只是要秦琬已婚的身份,畢竟中原的規矩比較多,很多事情,未婚少女不適合聽,已婚女子便沒那麼多顧忌了。

正因爲如此,秦琬“不經意”提到嗣子一事時,大義公主說得很謙虛:“回到故國,已是做夢都沒有想到的好事,豈能再勞煩諸位?爵位傳承,非同小可,大義對朝廷,並無多少功績,怎敢奢望?”

秦琬一聽,會意之餘,也有些欣喜。

她已經看明白了,大義公主是個聰明人,而且與她一樣,對男權制度頗爲反感。

這也是男人的自尊在作祟了——既犧牲了人家和親,又覺得顏面無光,非要人家說我是自願的,我也沒做什麼,我對朝廷並無功績,心理才覺得好受些。彷彿這樣,便能站在人家的血淚上,昂首挺胸,施捨給對方一星半點的好處。

面對這種遭遇,無力反抗的女子只能逆來順受,幾十年前的大義公主,或許是這種人,但幾十年後,她不是了。

想到這裡,秦琬心中一動,話語中就帶了些試探,含笑道:“您這樣謙虛,我便該無地自容了。爵位的授予雖非小事,可看在您的面子上,一個侯爵之位,無可厚非。”

大義公主見秦琬順着自己的話往下說,顯是支持自己觀點的,心中熨帖,只覺如沐春風,舒暢不已,臉上也帶了些笑影出來:“天恩浩蕩,大義不勝感激。”

短短几句對話,這兩位已經交換了意見,並達成一致。

大義公主並不想再嫁,她就想養個嗣子,讓對方悉心侍奉自己,爲自己養老送終。但朝廷呢,不要那麼快優撫這個嗣子,最好讓對方一直是白身,哪怕有官職在身,也是清閒之職,沒有實權。等她臨到老了,快要不行了,再上本給朝廷。朝廷看在她爲國奉獻的份上,方封她的嗣子一個爵位。這樣一來,既顯得她識大體,美名更上一層樓,也能讓她的晚年更加安逸。

若是早早就有爵位傍身,過繼來的兒子未必孝順。到底是男權社會,她的身份又尷尬,對方想要整治她,有的是辦法。難她在外頭已經不能大展拳腳了,在自家還要看別人的臉色不成?還不如拿個好處吊在前頭,引着驢一直往前走。

至於自己還能活多久……這個問題,大義公主顯然是不做考慮的。哪怕她再活三四十年,她也是臨終時候上本的,嗣子的壽數能不能熬過自己,又是否甘心,不再大義公主的顧慮範圍內。一個不行,她可以過繼兩個;兒子不行,她可以找孫子。別怪她自私,好處,她當然會給,但不想要不付出代價就拿好處,這怎麼行?

這個問題上談妥之後,秦琬便試探性地問,既然要過繼兒子,您喜歡什麼類型的?不妨說說您見過的晚輩們,咱們也好參詳參詳。

大義公主聽見秦琬這樣說,才知對方的目的不僅限於此。

過繼兒子的話,只要人品不壞,不是惡棍無賴即可,反正有爵位在前頭誘惑,裝也要裝出個人樣來,何需問詳細脾性呢?要問,也該問你想不想過繼楊家人,而不會提到她見過的晚輩們——她十餘歲就和親到了突厥,見到的晚輩,自然都是突厥人啊!

一想到這裡,大義公主的心中就是一突,不敢往深裡想,撿了一些諸王子,以及各部落首領之子幼年的趣事說,秦琬聽得很認真,時不時問上幾個問題。大義公主見秦琬對突厥官制頗爲了解,知曉對方有備而來,更不敢疏忽。

當然了,她之所以這樣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強壓着心酸也要回答,除了對大夏的敬畏外,也與秦琬先前和善的態度,不排斥她掌控子孫,捏着他們前程的做法有關——人家應了你的所求,你自當投桃報李。再說了,對方的脾性……與自己怕是一路人。這一點比前一點,又要難得許多。

大義公主冷眼看着,秦琬有這等本事,與夫婿相處得不好,也在情理之中。家庭到底不同於旁的地方,夫妻兩個總要有一個人讓的,男人習慣了高高在上,很難轉變態度,伏低做小,做妻子的一旦不肯退讓,勢必產生隔閡。

女人麼,“情”字上得不到滿足,家庭不夠溫馨和睦,轉而投奔權勢的比比皆是。名門貴女,尤其是皇室女子生長在這種環境下,天生就愛弄權也不在少數,淮南翁主還幫父親結交羣臣,刺探機密呢!放到突厥,這等事情就更加尋常,大義公主實在見得太多,已經見怪不怪了。

比起胡人真刀真槍地幹一場,大夏爭儲的水更渾,稍有不慎,捲入其中,指不定就是粉身碎骨的下場。大義公主不願落得那種結局,想到秦恪有辭讓太子的好名聲,無論誰登基都很難動他,哪怕做了滴水不漏的局,堂堂正正地對付秦恪,仍舊會被非議。但凡想要留個好名聲的皇帝,都不可能這樣做。若秦恪登基,那就更好了,立嫡立長,名分正得不能再正,誰都不能說一句不是。再有便是,瞧着陳留郡主話裡話外透出的意思,與皇長子的關係,也是極好的。

理清利害關係後,大義公主也就打定了主意,往秦恪這一系略靠一靠。

安身立命,也得找個穩點的靠山不是?不在這時候賣好,日後想要敘情分,怕也沒什麼機會了。

大義公主這樣配合,秦琬也不會刻意地,反覆揭人家的傷疤,她善於捕捉細微之處的蛛絲馬跡,言談之間,腦子已經飛速整理獲得的諸多訊息。待到告辭後,立刻進宮,於車上再梳理了一遍方纔聽到的內容後,便去覲見聖人,第一句話便是:“皇祖父,海陵覺得,西突厥王庭的變故,怕是思摩授意的。”

聖人一聽,不無驚奇:“大義與你說了什麼?”

“大義公主對海陵說了些都羅可汗諸子的軼事,海陵本應回去後,立刻錄下來,呈給您看。”秦琬急急道,“但我聽大義公主說,思摩拈花惹,又不肯負責,常惹對方父兄前來找茬,卻在一頓摔跤,幾碗烈酒中泯了恩仇,便覺有些不對勁。細細問他究竟招惹了誰,這才發現,西突厥幾大部落的部分力量,已在這等看似輕浮又鬧得極大的動靜中,被他明目張膽地接觸了個遍。”

第一百六十九章 以史爲鏡第三十六章 盤算第二百八十三章 各方算計第二十八章 江南第三百一十四章 雷厲風行第三百三十章 自尋死路第八十九章 平輿侯爺第四百五十三章 張弛有度第九十二章第三百九十五章 殷殷囑託第二百九十三章 舉棋不定第二百九十八章 借力打力第十一章 誤會第三百六十一章 千里江山第三百一十二章 骨肉相殘第二百九十二章 首輔心思第一百三十九章 無風起浪第四百四十七章 西北諸藩第一百零五章 永寧首日第一百四十二章 樂平公主第三百八十五章 積怨已久第九十九章 以德報德第三百四十四章 籠絡人心第五十五章 飛揚跋扈第三百二十四章 孽緣一場第三百七十九章 無奈現狀第四百一十三章 見龍在田第三百四十一章 合縱連橫第二百三十章 兩位公主第二百三十二章 走投無路第二百五十七章 鮮卑盟友第四十章 貌合神離第四百四十章 以爲得計第三百一十一章 鋌而走險第四百四十一章 取捨之間第一百四十四章 磨刀之石第二百四十六章 代王心思第二百三十九章 內監手段第一百二十四章 心細如髮第四十五章 目光長遠第四百一十七章 壽春郡公第三百九十六章 生不同衾第三百四十三章 千頭萬緒第二百五十五章 噩夢之源第二百九十六章 愛子棄子第三百零二章 魯王弱點第一百二十六章 天下鹽政第二百四十四章 初次議政第四百零七章 思慮甚遠第七十七章 琴師臨歌第四百四十章 以爲得計第三百四十七章 封官賜勳第一百九十二章 爲人處世第七十九章 各有苦楚第三百七十九章 無奈現狀第三百二十七章 以酒爲媒第二百一十章 奴僕心思第八十七章 自食其果第四百四十二章 公主駙馬第二百六十三章 騎射比試第四百四十九章 此生不忘第四百一十三章 見龍在田第二百三十七章 自食其果第二百一十一章 抽絲剝繭第二百五十九章 不是不報第四百二十章 攜風傾雨第六十七章 背主之人第三百九十八章 廟號裁定第三百九十二章 宗室之力第一百三十一章 自怨自艾第三十七章 作假第三百四十七章 封官賜勳第二百五十八章 着手反擊第四百五十七章 致命一擊第一百三十二章 琴瑟和鳴第四百三十四章 斬斷親緣第十一章 誤會第三百五十九章 意義重大第二百六十九章 水部郎中第一百四十四章 磨刀之石第二百九十四章 香消玉殞第一百六十九章 以史爲鏡第八十一章 趙王妻女第三百八十二章 血脈之存第四百一十二章 天一生水第二百六十二章 絕人前程第三百三十章 自尋死路第四百零七章 思慮甚遠第二百三十七章 自食其果第三百二十一章 論功行賞第五十三章 利益相誘第一百零一章 早已下注第四百五十九章 唯我獨尊第二百五十三章 女子堪憐第三百八十章 處置方案第二百五十一章 儲君之議第四百二十二章 獨斷專行第四百八十四章 民族覺醒第二百七十三章 六親不認
第一百六十九章 以史爲鏡第三十六章 盤算第二百八十三章 各方算計第二十八章 江南第三百一十四章 雷厲風行第三百三十章 自尋死路第八十九章 平輿侯爺第四百五十三章 張弛有度第九十二章第三百九十五章 殷殷囑託第二百九十三章 舉棋不定第二百九十八章 借力打力第十一章 誤會第三百六十一章 千里江山第三百一十二章 骨肉相殘第二百九十二章 首輔心思第一百三十九章 無風起浪第四百四十七章 西北諸藩第一百零五章 永寧首日第一百四十二章 樂平公主第三百八十五章 積怨已久第九十九章 以德報德第三百四十四章 籠絡人心第五十五章 飛揚跋扈第三百二十四章 孽緣一場第三百七十九章 無奈現狀第四百一十三章 見龍在田第三百四十一章 合縱連橫第二百三十章 兩位公主第二百三十二章 走投無路第二百五十七章 鮮卑盟友第四十章 貌合神離第四百四十章 以爲得計第三百一十一章 鋌而走險第四百四十一章 取捨之間第一百四十四章 磨刀之石第二百四十六章 代王心思第二百三十九章 內監手段第一百二十四章 心細如髮第四十五章 目光長遠第四百一十七章 壽春郡公第三百九十六章 生不同衾第三百四十三章 千頭萬緒第二百五十五章 噩夢之源第二百九十六章 愛子棄子第三百零二章 魯王弱點第一百二十六章 天下鹽政第二百四十四章 初次議政第四百零七章 思慮甚遠第七十七章 琴師臨歌第四百四十章 以爲得計第三百四十七章 封官賜勳第一百九十二章 爲人處世第七十九章 各有苦楚第三百七十九章 無奈現狀第三百二十七章 以酒爲媒第二百一十章 奴僕心思第八十七章 自食其果第四百四十二章 公主駙馬第二百六十三章 騎射比試第四百四十九章 此生不忘第四百一十三章 見龍在田第二百三十七章 自食其果第二百一十一章 抽絲剝繭第二百五十九章 不是不報第四百二十章 攜風傾雨第六十七章 背主之人第三百九十八章 廟號裁定第三百九十二章 宗室之力第一百三十一章 自怨自艾第三十七章 作假第三百四十七章 封官賜勳第二百五十八章 着手反擊第四百五十七章 致命一擊第一百三十二章 琴瑟和鳴第四百三十四章 斬斷親緣第十一章 誤會第三百五十九章 意義重大第二百六十九章 水部郎中第一百四十四章 磨刀之石第二百九十四章 香消玉殞第一百六十九章 以史爲鏡第八十一章 趙王妻女第三百八十二章 血脈之存第四百一十二章 天一生水第二百六十二章 絕人前程第三百三十章 自尋死路第四百零七章 思慮甚遠第二百三十七章 自食其果第三百二十一章 論功行賞第五十三章 利益相誘第一百零一章 早已下注第四百五十九章 唯我獨尊第二百五十三章 女子堪憐第三百八十章 處置方案第二百五十一章 儲君之議第四百二十二章 獨斷專行第四百八十四章 民族覺醒第二百七十三章 六親不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