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一章 千里江山

秦琬品度聖人心意,沉吟片刻,又道:“土地之策,乃是國本,一旦有所觸動,兵制也會動搖。”

是的,這也是均田制不能貿然改動的原因之一。

大夏的府兵制與均田制密不可分,百姓農忙時耕地,農閒時由當地折衝府軍官負責訓練。一旦有戰事,民皆可爲兵,徵召何府,何府就要上戰場,此乃鐵律。

百姓耕作着官府的土地,爲官府效力,天經地義。倘若均田制有所改動,府兵制必要動搖,若從府兵變成募兵……百姓多半愚昧,兵卒又好拉攏,即便知曉皇帝,明白忠君愛國,終究不如眼前實打實的利益,反容易成爲將領手中的利器。可能對着異族,也可能對着皇室。

正是顧忌到這一點,本朝一向是訓練與統軍的將領分開,折衝都尉只管練兵,邊陲將領只管帶兵。雖事急從權,邊境多募亡命之徒,卻也不敢真破了祖制,麾下將士仍是府兵居多。一旦開了幕兵的先河,別的不說,朝廷對邊境將帥,怕是再難安心。

秦琬思來想去,斟酌許久,方道:“爲今之計,需先檢括逃戶,以增賦稅。土地、稅法、兵制的改革,應徐徐圖之。”

她所說得也正是聖人心中所想,但檢括逃戶也是一樁難事,一是要尋到合適的人,二……“雖是檢括逃戶,也要百姓心甘情願纔好。百姓既是受不了沉重賦稅,方成流民,想要他們回來……”

需減免賦稅。

這一點,很令秦琬犯難。

大夏與突厥的戰事,雖大勝而歸,消耗的財帛卻也不少。若是聖人龍馭賓天,邊境來犯,錢糧更是一樁大消耗。還有便是,秦恪若登基,修陵也要開始提上議程。若這皇陵是秦琬的,她當然可以一切從簡,但這是她父親的皇陵,茲事體大,斷不可等閒視之。若再遇上天災**,哪怕是太平盛世,錢糧賦稅也是不夠的。

說來說去,還是戰爭的禍,兵戈簡直如無底洞般,一股腦地往裡頭添。這也是秦琬迫切地想提拔玉遲的原因,實在是有經營之才,精通數算的高官,幾乎找不到多少。

一想到這裡,她又想到被衆人輕視的“明法、明算”等科目,越發頭疼。

“傻孩子。”聖人見秦琬眉頭緊縮,不由笑道,“流民若歸,減免些賦稅怕什麼?”總比他們什麼都不交好吧?

秦琬何嘗不知這個道理,但……“咱們沒有足夠多的田分給他們啊!”

“不急,慢慢來,先選好人。”聖人見秦琬於這些還有些生疏,不由微笑,“再看看這份摺子。”

秦琬打聖人手中接過摺子,平復一會兒心情,纔將之翻開。

這份摺子由穆淼所上,觀其顏色,怕是有些年頭。秦琬算一算穆淼做揚州總管的時間,心裡大概有數。

關隴之地,論豐腴本是不差的,尤其是長安諸縣,本是極富饒的地方。許是由於歷經戰火的緣故,這些年卻越發貧瘠,糧食產量不高,偏偏人口又稠密,糧食便有些入不敷出。加上前朝定都得是洛陽,天底下最大的兩個糧倉洛口與回洛都在洛陽附近,大夏將都城定在長安,雖說洛陽也是東都,到底不是政治中心。朝廷也不會冒着動搖民心的危險,腆着臉開倉,大肆取其中的鉅額存糧,故許多糧食都要從江淮一地運來。

自打前朝開始,運河的修建就一直未曾停止過,前朝太祖徐然在鴻溝的基礎上,主修了通濟渠,連接了黃河與淮河,又改建了邗溝,興建山陽瀆,以通漕運。奈何山陽瀆還未修建完,燕朝便受了什麼詛咒似的,包括徐然,接連三代祖孫都在十年之內去了,許多人都說,這就是竊國的代價。

燕朝第四代皇帝年紀輕輕,壓不住場子,令世家之威凌駕於皇族之上,日子越久,越成痼疾。自那之後,運河的修建也不了了之。直到大夏立國,爲提防北地遊牧民族,震懾容襄舊部,以及更好地調運河北一地的糧食,太祖皇帝起意,太宗皇帝着手,修建永濟渠。這條運河直到聖人即位二十餘年後纔算修建完畢,本是好事。奈何本就艱險的東南運路又出了些故障,糧食難運,花費的財帛極多。

穆淼任揚州總管的時候,實地考察了當地諸多地域,發現餘杭一代地勢低平,河湖密集,經前朝和南朝疏浚,已有一定規模,此地的魚米又實在豐腴之極,斷不能便宜了當地世家。故穆淼上書朝廷,欲拓寬長江以南的運河古道。如此一來,連同通濟渠、永濟渠和山陽瀆,恰好以洛陽爲中心,東南、東北二地的漕運纔算真正活了。

這份摺子,聖人一直留中,卻未知會任何人,顯然有着自己的算盤。秦琬細細斟酌,也明白了聖人的顧慮——開鑿運河並非朝夕之事,所需極大的人力物力。即便開鑿了,那也是肥了洛陽,而非肥了長安。東南運路的險峻始終是重中之重,事情需有個輕重緩急,若是洛陽有糧,卻運不到長安來,那才叫頭疼,少不得再在洛陽附近修個巨大的糧倉。

真要走到那一步,聖人第一個就不放心,實在是洛口、回落兩個糧倉裡儲存的糧食太多,再來一個的話,一旦有人叛亂,佔據洛陽,即便是閉門自守,那些糧食都夠數萬人的軍隊吃上近百年的。

秦琬本想說使流民以工代賦,對彼此都好,權衡片刻,又覺需仔細籌劃——百姓安土重遷,若給予土地,減免賦稅,他們自是樂意,會爲朝廷歌功頌德。若是流落他鄉,還要服役,開鑿運河又是大工程,成天泡在水裡對身體也不好,很容易死人,免不得怨聲載道。

聖人見秦琬蹙眉深思,也不打斷她,只見秦琬思慮良久,才道:“江南運河一事,我得請教穆大人,方能判斷得失。”究竟是疏通東南運路重要,還是開鑿江南河重要,兩個又哪個比較簡單……不問清楚,她沒辦法下定論。

“這個不急。”聖人悠悠道。

他嘴上說不急,心中卻比誰都急,否則也不會一股腦將帝國的問題都攤在秦琬面前——土地、稅務、漕運、兵制,若再加上鹽政、冗官和四境局勢,就能齊活了。

這幾樁事情,每一樣都干係甚大,能牽扯出無數是非來,一不留神就會動搖國本。可若是不加以改變,大夏便如一棵被蛀蟲盯上的參天大樹,外殼仍威武雄壯,內裡卻日漸腐朽。待到大廈將傾的那一日,卻一用力,便會轟然傾塌。

每個政策,執行的最初,多是好的一面大於不好的一面。但隨着時日的推移,需有些變化,才能令朝廷再次煥發生機。身爲人君,本就當有這樣的遠見,窺見繁盛下的腐朽,而非火燒眉毛再來變革。到那時,一是改革受到的阻力極大,二便是,你焉知自己是治了標,還是治了本呢?

秦琬見聖人舉重若輕,心中極是羨慕,免不得也將自己的雀躍和擔憂收起幾分,轉而憂思國事。

她盤算一下自己得用之人,忽然想到高盈的夫婿林宣外放回京的日子怕是近了,不如將他派去江南?漕運和鹽政,皆爲國事之重,喬睿……哼,喬睿雖有才幹,她也會重用,卻是不敢深信的。倒是林宣,沉穩有毒,進退得宜,可以一試。

聖人一直留心秦琬神情,見她始終在思考,並沒有輕易下論斷,也未露任何退縮,怯態,滿意點頭,笑着問:“你的女兒想好名字了麼?”

秦琬的思緒被打斷,聽得聖人和她絮叨家長裡短,有一瞬的驚愕,卻很快就反應過來,微笑道:“阿耶定的名字,取得‘晗’字,宗正寺選的封號,是爲長樂縣主。”

這也是取了巧,按理說,秦琬只是個郡主,不,應該說,就算她是公主,她的女兒也頂多是正四品郡君。但誰讓這個孩子身份特殊,聖人判了歸母親,又姓秦呢?朝臣攔着不許破例,太子殿下非要破例,亮相權衡,大家各退一步,封縣主,給俸祿不給封邑,以嘉號而非封邑相稱。

晗者,天將明也,秦恪取這名字……聖人嘆了一聲,又問:“今年冬天,你就雙十了吧?”

“正是。”

“男子二十及冠,成家立業,終是大人。”聖人頗爲感慨,望着秦琬,“朕先前愧你良多,如今你深居宮闈,遊樂不便。朕記得春熙園旁還有好些宅子,不若修繕一番,爲你建個行宮,權當做你二十生辰的賀禮了。”

秦琬正思國家財帛之事,怎願爲自己而大興土木?

推拒的話剛吐出來,聖人便笑道:“這些錢走朕的私庫,怎麼,不願朕這個老頭子爲自己孫女修建一處消暑之地?”說到這裡,竟有幾分促狹,“你的小情人,至今也沒給他一官半職的,又不准他出入東宮,該怎麼安置?朕知你行事極有分寸,雖妥善安置了他,卻不願以權謀私。但他當年捨身救你,如今又不肯娶妻,顯然不是利慾薰心之人,對你一片真心。朕就借這個機會,予他一些好處罷!”

第四百一十五章 姜家生變第四百八十三章 列土封疆第二百六十三章 騎射比試第二十三章 湊巧第四百三十四章 斬斷親緣第三百八十五章 積怨已久第二百三十章 兩位公主第六十八章 良師益友第一百六十二章 過猶不及第二十三章 湊巧第四百二十八章 富貴誘人第三百三十三章 棋子命令第八章 拒絕第二百一十一章 抽絲剝繭第一百章 巧事連連第二百四十一章 來使雲集第三百一十九章 忠孝難得第三百四十三章 千頭萬緒第五十二章 往事如夢第三百三十七章 付出代價第二百八十八章 料敵機先第一百六十九章 以史爲鏡第四百四十七章 西北諸藩第一百七十一章 鋒芒畢露第三百六十七章 兩難抉擇第三百八十三章 誅殺三族第四百二十七章 勿忘初心第三百四十四章 籠絡人心第八十四章 魏王正妃第四百零五章 涼州生亂第二百七十三章 六親不認第五十四章 不合時宜第八十四章 魏王正妃第一百六十一章 冤假錯案第九十六章 充儀藍氏第四百七十一章 萬年公主第一百八十一章 陸門安笙第十三章 得見第七十五章 急功近利第二百八十五章 鎖定目標第四百零九章 君臣之分第四百四十七章 西北諸藩第二章 代王第三百一十三章 勝利曙光第三百二十一章 論功行賞第三百七十二章 新安之礦第四百二十一章 何患無辭第二百一十章 奴僕心思第三百九十三章 何謂蛀蟲第五十五章 飛揚跋扈第一百八十三章 西域玉遲第六十六章 人心難測第四百四十一章 取捨之間第三百七十二章 新安之礦第三百六十四章 弊端初顯第四十四章 初露鋒芒第二百八十三章 各方算計第二百二十八章 春熙盛景第三百七十章 新安之變第一百八十五章 傢俬豐厚第三百零一章 平地驚雷第四百五十八章 復仇之路第一百六十六章 凡夫俗子第四百七十二章 事難兩全第一百四十七章 事有巧合第一百一十七章 癡心妄想第一百六十六章 凡夫俗子第一章 無奈第二百九十五章 意識萌芽第一百五十二章 妹代姐職第三百八十八章 府外之戰第四百五十三章 張弛有度第四十九章 理智感情第二百八十九章 請君入甕第二百三十三章 開誠佈公第一百九十八章 後院失火第三百六十八章 吾行吾道第一百八十章 特殊身份第一百九十一章 不平之事第一百七十六章 禮之大禮第七十章 初見魏王第一百一十章 對食之舉第二百一十三章 深得聖心第一百五十章 平叛軍心第五十一章 天家父子第五十三章 利益相誘第二百六十章 前朝舊事第三百五十七章 升降起伏第七章 抽薪第二百四十六章 代王心思第一百八十七章 出手大方第三十七章 作假第六十七章 背主之人第三百八十五章 積怨已久第二百二十二章 盧氏遭貶第四百零七章 思慮甚遠第二百七十一章 小人行徑第七十四章 媚俗之流
第四百一十五章 姜家生變第四百八十三章 列土封疆第二百六十三章 騎射比試第二十三章 湊巧第四百三十四章 斬斷親緣第三百八十五章 積怨已久第二百三十章 兩位公主第六十八章 良師益友第一百六十二章 過猶不及第二十三章 湊巧第四百二十八章 富貴誘人第三百三十三章 棋子命令第八章 拒絕第二百一十一章 抽絲剝繭第一百章 巧事連連第二百四十一章 來使雲集第三百一十九章 忠孝難得第三百四十三章 千頭萬緒第五十二章 往事如夢第三百三十七章 付出代價第二百八十八章 料敵機先第一百六十九章 以史爲鏡第四百四十七章 西北諸藩第一百七十一章 鋒芒畢露第三百六十七章 兩難抉擇第三百八十三章 誅殺三族第四百二十七章 勿忘初心第三百四十四章 籠絡人心第八十四章 魏王正妃第四百零五章 涼州生亂第二百七十三章 六親不認第五十四章 不合時宜第八十四章 魏王正妃第一百六十一章 冤假錯案第九十六章 充儀藍氏第四百七十一章 萬年公主第一百八十一章 陸門安笙第十三章 得見第七十五章 急功近利第二百八十五章 鎖定目標第四百零九章 君臣之分第四百四十七章 西北諸藩第二章 代王第三百一十三章 勝利曙光第三百二十一章 論功行賞第三百七十二章 新安之礦第四百二十一章 何患無辭第二百一十章 奴僕心思第三百九十三章 何謂蛀蟲第五十五章 飛揚跋扈第一百八十三章 西域玉遲第六十六章 人心難測第四百四十一章 取捨之間第三百七十二章 新安之礦第三百六十四章 弊端初顯第四十四章 初露鋒芒第二百八十三章 各方算計第二百二十八章 春熙盛景第三百七十章 新安之變第一百八十五章 傢俬豐厚第三百零一章 平地驚雷第四百五十八章 復仇之路第一百六十六章 凡夫俗子第四百七十二章 事難兩全第一百四十七章 事有巧合第一百一十七章 癡心妄想第一百六十六章 凡夫俗子第一章 無奈第二百九十五章 意識萌芽第一百五十二章 妹代姐職第三百八十八章 府外之戰第四百五十三章 張弛有度第四十九章 理智感情第二百八十九章 請君入甕第二百三十三章 開誠佈公第一百九十八章 後院失火第三百六十八章 吾行吾道第一百八十章 特殊身份第一百九十一章 不平之事第一百七十六章 禮之大禮第七十章 初見魏王第一百一十章 對食之舉第二百一十三章 深得聖心第一百五十章 平叛軍心第五十一章 天家父子第五十三章 利益相誘第二百六十章 前朝舊事第三百五十七章 升降起伏第七章 抽薪第二百四十六章 代王心思第一百八十七章 出手大方第三十七章 作假第六十七章 背主之人第三百八十五章 積怨已久第二百二十二章 盧氏遭貶第四百零七章 思慮甚遠第二百七十一章 小人行徑第七十四章 媚俗之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