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二章 魯王弱點

聖人被氣得不輕。

他知道幾個兒子爲了皇位打得死去活來,卻沒想到他們已經不講究到這等程度——文臣武將之爭,寒門、勳貴和世家的不對付,一向是聖人處理政務時所關心、看重,明面上儘量一碗水端平的,一個鬧得不好,便會是取禍之端。

人人都覺得自己付出得多,應該多得些,本是尋常。小心思麼,稍微按一按,聖人處事再公平些,也就沒那麼多人鬧騰了。誰料這封奏疏一出,就如往油鍋裡澆了一盆水,聖人往底下一看,果然,一撥人眼睛紅了,另一撥人眼睛綠了,不管文臣武將,統統開始挽袖子,做好了“揍對”的準備。

孽子,這幾個孽子!

魯王瞧見朝堂一片沸騰,只覺口中含了黃連般,苦澀得難以言喻。

事情牽扯到文武之爭,士庶之別,便不能輕易能解決的事情了。尤其是本朝,重文更重武,明面上擡舉世家,暗中扶植勳貴、寒門,真要計較起來,魯王的路子,可以說偏了一小半。

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

魯王的生母陳修儀雖是聖人寵妃,還生下了一個皇帝,到底年紀輕,資歷淺,上頭七八座大山,壓得她擡不起頭來,穆皇后又生下了懷獻太子,瞧着庶子們的眼神便有些不對了。母子倆唯聖人是依靠,自不敢拂逆聖人半分,眼見讀書好能得聖人的讚揚,便一門心思往“文”裡頭鑽,久而久之,已分不清是自己喜歡,還是聖人中意了。哪裡像李惠妃,早就在後宮站穩了腳跟,平素也無半分錯處,又是中年得子,怎會拘着韓王?

從前還不覺得,待到爭儲的局勢明朗,魯王便顯現出幾分不足來——他和文臣走得太近了!

武將知道魯王身邊很難湊進去,又恐懼魯王登位之後,大肆重用文臣,不將他們當回事,嘴上不說,心裡卻有些排斥魯王繼承那張椅子。

當然了,韓王也是一樣,武將們湊在他身邊,文官們卻覺得不能支持韓王,咱們飽讀詩書,豈能讓粗鄙武人騎在自己頭上作威作福?

與這兩個兄弟相比,魏王的路線就比較中庸,他的身邊聚集着一批出身寒門,科舉晉身的能吏,妹妹樂平公主嫁的鄂國公馮家,魏王妃的曲成郡公蘇家,皆是一等一的武將家族,兩邊都搭得上線,這也是魏王被聖人看中,選做繼承人的原因之一。

魯王不是沒想過文武兼備,故他在士林中爭取到了好名聲後,便一力向勳貴發展,問題是,勳貴也分很多種啊!有夏太祖寒微之時便跟着他,一路廝殺,終贏來滿門顯貴的寒家子,如穆家、沈家、江家;有夏太祖地盤還很小時,依附他的胥吏、鄉紳,如高家、隋家、莫家;還有帶着勢力投靠的世家,如裴家、姜家;最後便是左右逢源,各方勢力都派幾個子弟去下注的世家,盧鄉侯曾家,曲成侯蘇家,都在此列。

以魯王循序漸進的行事習慣,自然是先挑那些走文官路子的勳貴拉攏,再通過這些勳貴錯綜複雜的關係,進一步拉攏到武將,誰料這頭溫水還沒煮好青蛙,那頭就有人將矛盾激化,能不恨麼?他總不能扯着嗓子嚷嚷,說自己雖看重文官,也不會虧待武將吧?

兩兄弟爭鬥多年,對彼此的手段,不說了解十成十,也能明瞭七八分。魯王喜歡利用韓王挑事,魏王也喜歡。若不是魏王成了無形的太子,韓王認定對方奸猾,也不至於這些年卯足了勁對付魏王。故此事一出,魯王就清楚,這事,十有八九是魏王的手筆。就是那封奏疏,未免也太一針見血了吧?魏王手底下何時有這等人才?還是先前一直當做底牌,如今才擺到檯面上來?

魏王也覺得有些奇怪,他雖說了個大概的意思,卻也沒想到手下竟有如此文采和眼界,比他吩咐得不止強了一分,不免動了幾分心思,想想自己對常青的吩咐,又暗自搖頭。

若早知此人文采斐然,自己也不會……罷了,事已至此,再想這些也無甚益處。他手下有才之輩極多,不獨獨缺了一兩個。

聖人的目光從趙王身上滑開,挪到魏王身上,深深停留片刻,便道:“這封奏疏寫得不錯,宣他進宮覲見。此案,三司再議。”

天使和金吾衛去得也快,往上書的將軍最得用的幕僚家門口一站,正欲將人帶走,幕僚見狀,目瞪口呆——寫這封奏疏的人不是他啊!他前些日子覺得將軍家裡太亂,正房夫人嫡出的兒子沒了,將軍竟要髮妻將庶子記在名下。

幕僚一見,覺得將軍太傻,古往今來的嫡子,哪個不是生出來的?就沒有“記出來”的道理!惠帝張皇后沒兒子,呂太后將宮人所出的皇子抱到張皇后身邊,鴆殺宮人,勒令所有人全都閉嘴,少帝還不是聽聞了風聲?嫡出庶出,可不單單是一個詞的分別,更涉及到了爵位、家產。再說了,人家剛沒了兒子,你就要拿個婢妾所出的兒子去扎別人的眼?婚姻可是結兩姓之好,不是結仇的!再怎麼“成大事者不拘小節”,幕僚也覺得將軍實在太蠢,乾脆利落地將老闆炒了,目前正待業呢!

天使一聽,便覺要遭,與金吾衛一合計,直奔將軍的家,抓那位捉刀的人才去了。

一行人匆匆趕到將軍府,一問,都說這位幕僚一直在將軍府窩着,不顯山露水的,此番自告奮勇代寫奏疏後,便出門遊玩去了。妻子?兒女?父母?住哪?竟是一問三不知。

聖人聽了回覆,臉色一沉,命沈淮查清此事。

沈淮抹了抹虛汗,親自披掛上陣,大概弄明白此人的長相後,查了一下進出城的記錄,查無此人。在儘量不擾民的情況下,滿長安仔仔細細地搜尋了一圈,硬是沒找到人影。

眼見朝臣正爲曾憲怎麼判爭得臉紅脖子粗,沈淮知道自己若無功而返,勢必會吃掛落,忙不迭去徵求表妹的意見,最好能請動裴熙。

秦琬見表哥焦頭爛額,給他指了條明路——出城。

沈淮雖有些不解,覺得城裡藏一個大活人可比城外容易多了,可秦琬這麼說,他也決定照辦,把手下的幾個將軍喊來,如此如此說了一通,沒明說自己受了高人指點。只說,城裡找不到,那肯定是城外了。

金吾衛們多出自官宦之家,明白自己稍不留神就會被捲入風暴中去,恨不得把自己的賣力展現給所有人看,也清楚沈淮的打算,實在是長安高門大戶多,輕易得罪不得,還不如用一個“拖”字訣,無不覺得沈淮體察大家的心思。

徵求聖人的許可後,沈淮便帶着金吾衛出了城,沿着幾條可能的路線,又詳詳細細地查了一遍,一一詢問,終於問出了一條線索——前幾日有一家子前來借宿,做主的男人與沈淮要找的人模樣彷彿,車裡還有一個極是溫婉的婦人,一雙兒女,一個頭發花白的老婦,以及幾個僕人隨侍。

沈淮問明白路線,再往下追查,臉色就不好看了,爲何?驛站裡說沒見着這一隊,被借宿的農戶又不敢糊弄他們,沿着兩地中間的這一段路,細細搜尋,在崖底下發現了近十具屍體,衣衫、年紀都能對得上,臉麼,被石頭磨得爛了,眼底一顆痣,依稀能瞧見模樣,應是寫奏疏的人無疑。

這一回再稟,聖人哼了一聲,沒下文了。

匡敏知聖人疑上了魏王,心中竊喜,卻未多言。沈淮仔細一想,覺得秦琬知道得也太多了些,指不定這裡頭還有她什麼手筆。渾身發冷,不敢細想,越發堅定了心思,一定要跟着表妹混。

“人無信不立,咱們既答應了他,便要好好做到,此人可安頓好了?”秦琬問了一句,玉遲點了點頭,說:“他答應與一家人改名換姓,前往西域,我的人會好生照拂他一家老小。”

目不識丁的人身居高位,少不得養幾個幕僚,好爲自己捉刀。魏王藉此機會,往諸將軍府中安插了不少暗線,這些人的身份不夠高,魏王需血影暗衛與之聯絡,故常青知道得一清二楚。

猜到魏王會如何做後,常青想辦法將魏王的暗線控制住,把暗線寫的奏摺呈給秦琬。

秦琬和裴熙品度魏王的意思,對奏疏加以潤色,少了幾分劍拔弩張的火藥味,多了一些指向性。確定奏疏沒魏王原意那麼極端、惡毒,不給人留後路,卻又一針見血後,方交給了另一個靠一筆好字混日子的將軍幕僚,讓他以他的口吻再寫一遍,藉着暗線的名義呈上去。

死得那個麼,自然是魏王的暗線,活下去的那個,幫他們做了事,許一場富貴也是尋常。魏王沒在意區區小人物,一不留神,就落入了他們的甕中。

按玉遲的意思,對這麼個無足輕重的小人物,自該斬草除根,秦琬卻道“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玉遲也就罷了手。

與此同時,盧鄉侯幾番打點,終於邁進了刑部大牢,去見自己最疼愛的兒子。

第四百五十一章 父母之心第三百九十三章 何謂蛀蟲第三百五十一章 人心向背第三百八十二章 血脈之存第三百八十六章 戰前小事第一百六十七章 愚不可及第兩百五十六章 酒酣耳熱第三百四十七章 封官賜勳第一百九十章 未雨綢繆第一百九十三章 善行善心第三百二十六章 勝利在望第三百五十三章 上黨事宜第一百六十章 無知是福第一百三十四章 輕慢非常第二百六十二章 絕人前程第一百四十七章 事有巧合第四百七十七章 臣子難爲第二百一十五章 後宮寵妃第二百二十章 勢力初成第四十二章 天子一怒第三百七十章 新安之變第一百九十四章 人心人性第二百六十八章 撕開缺口第四百五十四章 情深似海第三百四十三章 千頭萬緒第三十三章 救美第四百四十八章 西平郡王第四百八十四章 民族覺醒第兩百七十五章 兩家之變第四百七十四章 如意難尋第一百七十九章 我之砒霜第二百二十九章 千金買骨第四百零一章 小試牛刀第一百四十九章 鮮明對比第七十章 初見魏王第一百三十一章 自怨自艾第二百四十章 涼薄非常第一百八十八章 書房之爭第四百一十五章 姜家生變第八十八章 身入局中第一百二十四章 心細如髮第十四章 折衝第九十九章 以德報德第六十八章 良師益友第二百五十一章 儲君之議第兩百五十六章 酒酣耳熱第三十九章 萌芽第四百四十七章 西北諸藩第二百一十五章 後宮寵妃第六十九章 自嘗苦果第三十二章 蕭譽第二百八十九章 請君入甕第四百六十九章 赤膊上陣第三十八章 郡主第四百七十四章 如意難尋第三百零二章 魯王弱點第七十四章 媚俗之流第四百四十七章 西北諸藩第一百八十章 特殊身份第二百四十四章 初次議政第一百八十三章 西域玉遲第一百八十二章 胡人西席第八十九章 平輿侯爺第六十一章 母女談心第二百章 卑鄙無恥第二百九十五章 意識萌芽第三百三十章 自尋死路第二十章 廝殺第一百八十七章 出手大方第二百三十七章 自食其果第四百四十五章 西域風雨第一百八十二章 胡人西席第二百六十章 前朝舊事第六十四章 不按常理第四百六十三章 何謂權貴第三百三十五章 大獲全勝第四百一十四章 北境風起第六十一章 母女談心第三百零八章 藉機下注第二百八十七章 雷霆震怒第四百六十七章 人心何同第三百七十章 新安之變第一百七十三章 不合常理第二十九章 分析第三百五十七章 升降起伏第四百四十七章 西北諸藩第三百二十一章 論功行賞第二百二十五章 魚躍龍門第二百八十章 不敗之地第一百八十四章 苦心造詣第二百六十四章 一鳴驚人第三百六十二章 歲月如刀第三百零五章 身爲人父第四百六十六章 妖孽何存第三百九十三章 何謂蛀蟲第二百七十七章 平步青雲第三百七十七章 弘農官員第四百一十八章 陽謀難解第一百七十五章 有來有去第二十章 廝殺
第四百五十一章 父母之心第三百九十三章 何謂蛀蟲第三百五十一章 人心向背第三百八十二章 血脈之存第三百八十六章 戰前小事第一百六十七章 愚不可及第兩百五十六章 酒酣耳熱第三百四十七章 封官賜勳第一百九十章 未雨綢繆第一百九十三章 善行善心第三百二十六章 勝利在望第三百五十三章 上黨事宜第一百六十章 無知是福第一百三十四章 輕慢非常第二百六十二章 絕人前程第一百四十七章 事有巧合第四百七十七章 臣子難爲第二百一十五章 後宮寵妃第二百二十章 勢力初成第四十二章 天子一怒第三百七十章 新安之變第一百九十四章 人心人性第二百六十八章 撕開缺口第四百五十四章 情深似海第三百四十三章 千頭萬緒第三十三章 救美第四百四十八章 西平郡王第四百八十四章 民族覺醒第兩百七十五章 兩家之變第四百七十四章 如意難尋第一百七十九章 我之砒霜第二百二十九章 千金買骨第四百零一章 小試牛刀第一百四十九章 鮮明對比第七十章 初見魏王第一百三十一章 自怨自艾第二百四十章 涼薄非常第一百八十八章 書房之爭第四百一十五章 姜家生變第八十八章 身入局中第一百二十四章 心細如髮第十四章 折衝第九十九章 以德報德第六十八章 良師益友第二百五十一章 儲君之議第兩百五十六章 酒酣耳熱第三十九章 萌芽第四百四十七章 西北諸藩第二百一十五章 後宮寵妃第六十九章 自嘗苦果第三十二章 蕭譽第二百八十九章 請君入甕第四百六十九章 赤膊上陣第三十八章 郡主第四百七十四章 如意難尋第三百零二章 魯王弱點第七十四章 媚俗之流第四百四十七章 西北諸藩第一百八十章 特殊身份第二百四十四章 初次議政第一百八十三章 西域玉遲第一百八十二章 胡人西席第八十九章 平輿侯爺第六十一章 母女談心第二百章 卑鄙無恥第二百九十五章 意識萌芽第三百三十章 自尋死路第二十章 廝殺第一百八十七章 出手大方第二百三十七章 自食其果第四百四十五章 西域風雨第一百八十二章 胡人西席第二百六十章 前朝舊事第六十四章 不按常理第四百六十三章 何謂權貴第三百三十五章 大獲全勝第四百一十四章 北境風起第六十一章 母女談心第三百零八章 藉機下注第二百八十七章 雷霆震怒第四百六十七章 人心何同第三百七十章 新安之變第一百七十三章 不合常理第二十九章 分析第三百五十七章 升降起伏第四百四十七章 西北諸藩第三百二十一章 論功行賞第二百二十五章 魚躍龍門第二百八十章 不敗之地第一百八十四章 苦心造詣第二百六十四章 一鳴驚人第三百六十二章 歲月如刀第三百零五章 身爲人父第四百六十六章 妖孽何存第三百九十三章 何謂蛀蟲第二百七十七章 平步青雲第三百七十七章 弘農官員第四百一十八章 陽謀難解第一百七十五章 有來有去第二十章 廝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