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9章 循序漸進緩圖之

秋雨綿綿,使得經歷了一場戰火的城內更覺淒涼。陰雲密佈,雨霧瀰漫,水汽朦朧。然而忙碌的人羣、熱鬧到幾近喧囂的場景,卻又讓人不覺秋風秋雨的苦寒和寂寥。

或許是生逢亂世,讓人更加現實,更爲珍惜生命的緣故,成都城內的百姓很快便接受了現實,並在得到救助的糧食之後,迅速投入到重建家園的勞動中。

廢墟被人們一點點的清理着,街道上的血跡早已被這場秋雨洗刷的乾乾淨淨。那些焦黑的房樑、斷裂的柱子,被人們從瓦礫中拖拽出來,堆放到一處。而從城外運來的木料,則整齊的碼放成堆,在寬敞的木棚下,在木匠們的斧劈刀砍中,變成一根根檁條。

小雨淅淅瀝瀝的下個不停,雨聲中,有人感慨的說道:“早知道大將軍對咱這麼好,還打個啥仗?”

“誰說不是呢?”旁邊一箇中年漢子接道:“那天夜裡,可是讓人擔驚受怕的不行!”

他們說起破城那夜的危險和惶恐,說起兩軍爭戰時的慘烈廝殺,此時想起,還心有餘悸。好在一切都成爲過去,他們所圖的,不就是在這個亂世中一個安定的生活嗎?荊州軍嚴明的軍紀,佈告中的安民條文以及實打實的,每日發放的口糧,無疑使得他們有理由相信,益州換個牧守,未嘗不是件好事。

清脆的馬蹄聲中,一名身披蓑衣的騎士,向牧守府縱馬疾馳。引得守衛在府邸周圍的荊州將士紛紛亮出長槍,然而在看到那名騎士手中高舉的紅色小旗之後,便立即讓出了道路。

他帶來了龐羲的降表。

龐羲的選擇並沒有出乎劉琮的判斷,以龐羲的實力完全不足以與荊州對抗,更何況劉璋都已經投降,龐羲的歸順也就在情理之中了。不過對於劉琮來說,龐羲投降之後,並不意味着益州便全部落入了自己的掌控之中。

關於劉璋的安置,賈詡的建議是將其遷往武陵郡,抑或是零陵郡,總之不能留在益州。在這一點上,王粲和法正也都贊同賈詡的提議。雖然劉琮並不認爲劉璋的存在會成爲隱患,但這樣的安置顯然是比較穩妥的。

然而在益州各地尚未全部歸順的情況下,劉璋及其家眷便只能被軟禁在牧守府中,而自己這個雀佔鳩巢的傢伙,還得好生保護着他。

畢竟都是魯恭王之後,說起來可是正兒八經的宗親。這個身份雖然讓劉琮在此次受到不少非議,但同樣也因此有所受益。其實劉琮很清楚,所謂大義名分,民心民意有時候不過是那些世家大族用來束縛自己手腳的繩索。在這個以實力爲尊的亂世之中,倘若自己真的按照他們所設定的遊戲規則去玩,就是有十條命也不夠死的。

和那些滿肚子彎彎繞的文官相比,益州的武將們便顯得頗爲耿直。雖然這些武將多是出自於世家大族,但經歷了這場戰事之後,很多人已經非常清楚的意識到,以益州軍的實力,是無法與荊州軍相比的。所以對於這些降將來說,投入劉琮麾下反倒成爲更好的出路。

這其中又以吳懿最有代表性。他雖然是因被俘而不得不投降,但是對他而言未嘗不是因禍得福。

攻克成都之後,吳懿便被劉琮任命爲宣武將軍,雖是雜號,卻是諸將中最先受封的將軍號,食邑五百戶,算得上益州諸將中最大的受益者。

至於鄧賢、泠苞甚至高沛等將領,也都各有任用,不過他們麾下所部,卻必須分散重編,等若變相的剝離了他們與部曲私兵之間的聯繫。對此鄧賢等人也不得不接受。

益州各部重編,自然也少不了要往其中摻沙子,而此次成都之戰的有功將士,也因此有了升遷的官職。許多中下級軍官,便是由荊州軍中的將士擔任。這一手劉琮已經玩的熟極而流,整個過程中都沒有遇到什麼障礙和反對。

就在劉琮整編益州各部的同時,陸續收到荊州方面傳來的消息。得知曹操退兵之後劉琮本來還有些疑惑,但緊接着劉備打敗袁尚奪取鄴城的消息使得劉琮恍然大悟。

曹操這是準備去捏軟柿子,或者說,要將劉備再度扼殺在搖籃之中。只是不知道劉備能否抗過這一關,真正在北方站住腳。

其實說起來劉備本就是幽州人,在北方發展的話或許更爲合適,更何況劉備很有戰略眼光,雖然武力不及曹操,但只要把握住這個機會,早晚會成爲曹操的心腹大患。

和當初爲了防止劉備到荊州挖牆腳而對其戒備冷淡不同,現在劉琮對於劉備採取的是結盟援助的政策。雖然這個政策遭到賈詡等人的懷疑,但劉琮並不認爲,劉備強大之後就一定能夠對自己產生威脅。因爲在自己前面,始終還有個曹操給自己擋槍。所謂兩虎相爭,必有一傷,無論最後受傷的是誰,對劉琮都有百利而無一害。

若是連這個自信都沒有,劉琮覺得乾脆別提什麼匡扶天下了。

在龐羲上了降表之後,李異、龐樂等將也先後遣人往成都表示願意投降。唯有領兵駐守在江州的嚴顏,一直沒有什麼動靜。對此劉琮讓劉璋專門給嚴顏寫了封書信勸降,讓他以益州百姓爲重,勿再起刀兵,禍及四方。據說嚴顏收到這封勸降信之後很是抑鬱了幾天,最終還是選擇了向荊州軍投降。

如此一來,除了少數偏遠地方之外,益州大部分地方都已歸順,不過劉琮很清楚,這只是表面上的平定罷了。

只要益州的世家大族仍然對自己持有敵意,早晚還會引發叛亂,這是劉琮無法容忍,但又必須面對的現實。不將這個問題徹底解決,益州很可能會成爲不斷消耗荊州實力的泥潭,對此劉琮的應對,早在進攻成都之前便已經展開,不過現在看來,還需要進一步推動。

方法有很多種,比如將以黃權爲首的幾家大族屠戮殆盡,或者柔和一點的手段,抄家爲奴永世不得做官。然而劉琮並不打算這麼做。雖然看上去殺光反對者能夠一勞永逸的徹底解決問題,但實際上除了增加對抗、埋下隱患之外,並不能夠達到劉琮真正想要的目的。

經過這些天的觀察,劉琮也逐漸意識到爲何益州的世家大族會如此強烈的反對自己。除了那些冠冕堂皇的理由之外,他們對於權力的把持,對於強勢主公的不安,對於荊州新政的反感綜合起來,就成爲了這些大族痛恨乃至反對的根源。

要消除這種敵意和不合作的態度,也絕不能用改變新政來換取,對此劉琮非常堅定。

那麼在這樣的情形之下,是否有必要殺一儆百呢?

考慮再三之後,劉琮還是認爲,殺人容易,但卻絕不是最好的解決方式。而要解決這個問題,就必須將這些世家大族融入到軍政體系之中,使他們和荊州的世家大族一樣,捆綁在劉琮的戰車之上,唯有如此,才能共同進退,同心協力。而黃權身爲益州牧前任主簿,很顯然就是這些世家大族的代表性人物。

如何勸降黃權?這就成爲劉琮繞不開的一個問題。

從黃權被俘後的表現來看,他對於生死倒是看的很淡。然而只要是人就會有弱點,有牽掛,有時候生死之外,還有許多令人難以放下的東西。對於黃權而言,自然就是他的家族了。

黃權被軟禁了幾天之後便被劉琮赦免,放回家中。黃權倒也光棍,回家之後乾脆閉門不出,更不見客。他知道劉琮是想讓自己主動低頭,不過黃權卻沒這個打算。甚至那些昔日的同僚已經改投劉琮之後,黃權依舊不爲所動。

在他看來,劉琮固然實力強橫,但這僅僅是對益州而言,將來會如何還很難說,現在選擇投靠劉琮,並不見得就是個正確的選擇。潛意識裡,黃權還是對於劉琮非常牴觸。

然而當他的家人都加入到勸說的陣營之中後,黃權就不得不考慮,自己如果再固執己見的話,給家族將帶來怎樣的後果。

尤其是當曹軍攻佔葉城之後卻退兵的消息,使得黃權終於意識到當下的形勢,不可能會如同自己設想那般發展。這個消息最終促使黃權接受了現實。而他的轉變,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一大批世家大族的態度。

對於這個結果劉琮自然是樂見其成的。雖然沒有黃權等世家大族的合作,未必不能從荊州調來一批官吏進行治理,但離開這些熟悉當地情況的益州官員,將會遇到很多問題。而益州治理的好壞,又在很大程度上關係到將來爭奪天下的大業,所以循序漸進,緩緩圖之纔是當下最好的選擇。

這樣的局面將隨着劉琮統治的加強而變得更加穩固,即便在將來會有派系之間的鬥爭,也不會造成太大的影響。

直到此時,劉琮對於益州的掌握才逐漸開始,只是這個過程,將會持續很長一段時間。好在劉琮對此早有心理準備,畢竟益州千里之地,絕非短時間內,就能徹底掌控的。

出門在外,

第186章 收其子弟爲近衛第454章 有何深意守堅城第263章 何爲本分論高下第7章 脣槍舌劍爭大義第137章 謀定後動向何處第503章 截斷後路又如何第245章 平戰戡亂養生息第471章 首戰用我破敵城第212章 勢如破竹佔敵營第527章 趁夜鏖戰移大營第115章 人盡其才始於學第209章 多出斥候窺敵營第2章 天下何處不可去第336章 獻城之功當足夠第379章 先行防備緩攻城第444章 誓不言棄衝敵陣第54章 暴雨突陣旌旗展第26章 芳魂漸遠歸何處第275章 偶得感觸說必然第559章 同舟共濟請出兵第447章 怎可輕易棄誘餌第158章 並非無端做惡人第237章 攻城未克援軍至第501章 明日復來怎打發第193章 飛熊悍卒敵膽寒第35章 三軍所持腹心謀第340章 益州降卒何處用第476章 將士歡騰援軍至第265章 統帥大軍鎮方面第22章 增竈設疑出奇計第428章 恰如弈棋佔先手第170章 果斷收兵不遲疑第299章 以人爲本須自愛第284章 今日天下誰可當第176章 突遭敗績向何處第287章 應使士民知恩威第268章 各取所需必妥協第27章 狂飆突進風雷動第42章 鎧爲明光初鍛造第240章 制衡之術何足慮第501章 明日復來怎打發第137章 謀定後動向何處第2章 請迎天子令諸侯第174章 兩不相幫豈可成第397章 可否逼其樹降旗第2章 請迎天子令諸侯第122章 君有良將自知否第382章 暗夜騰空若流星第8章 初設擂臺興武戲第474章 連年征戰何所第113章 九州鼎沸欲奮起第357章 何不棄城遷綿陽第185章 會獵於吳君可否第212章 勢如破竹佔敵營第533章 以攻代守未奏效第220章 虛與委蛇謀宛陵第184章 願爲主公鼓舌搖第296章 早有準備防突襲第389章 故技重施怎抵擋第390章 穩定益州圖全局第348章 兵分三路再強攻第365章 堅城已破縱身躍第348章 兵分三路再強攻第207章 不戰而走趨陳留第192章 求戰心切待軍令第288章 藏富於民最可悲第364章 走投無路向何處第463章 驟降暴雨防突襲第436章 懷心機兄弟論策第41章 天下英雄誰敵手第416章 踏破連營奪戰功第393章 預作準備待廝殺第601章 或有變故突發生第302章 欲借雄兵討逆賊第1章 一夢千年至荊州第174章 兩不相幫豈可成第536章 名正言順事可成第565章 意料之外遭敵襲第342章 降卒四散隱入夜第126章 變故突生冷眼觀第417章 盡遣精銳定戰局第386章 殘城屹立至黎明第416章 踏破連營奪戰功第167章 沖天火光亮如炬第61章 驅虎吞狼笑談中第292章 秋操演武大閱兵第348章 兵分三路再強攻第545章 諸將聯軍出關來第31章 醉中猶記血戰酣第187章 外敵未去內亂生第611章 彼時怎可爲盟友第267章 國之大事祀與戎第191章 可願領兵襲敵後第467章 重立新營防水患第183章 一夜之間破許都第136章 鵲起荊州始稱雄第240章 制衡之術何足慮第286章 先斬舊主搶頭功第292章 秋操演武大閱兵第22章 巨石爲彈何以拋
第186章 收其子弟爲近衛第454章 有何深意守堅城第263章 何爲本分論高下第7章 脣槍舌劍爭大義第137章 謀定後動向何處第503章 截斷後路又如何第245章 平戰戡亂養生息第471章 首戰用我破敵城第212章 勢如破竹佔敵營第527章 趁夜鏖戰移大營第115章 人盡其才始於學第209章 多出斥候窺敵營第2章 天下何處不可去第336章 獻城之功當足夠第379章 先行防備緩攻城第444章 誓不言棄衝敵陣第54章 暴雨突陣旌旗展第26章 芳魂漸遠歸何處第275章 偶得感觸說必然第559章 同舟共濟請出兵第447章 怎可輕易棄誘餌第158章 並非無端做惡人第237章 攻城未克援軍至第501章 明日復來怎打發第193章 飛熊悍卒敵膽寒第35章 三軍所持腹心謀第340章 益州降卒何處用第476章 將士歡騰援軍至第265章 統帥大軍鎮方面第22章 增竈設疑出奇計第428章 恰如弈棋佔先手第170章 果斷收兵不遲疑第299章 以人爲本須自愛第284章 今日天下誰可當第176章 突遭敗績向何處第287章 應使士民知恩威第268章 各取所需必妥協第27章 狂飆突進風雷動第42章 鎧爲明光初鍛造第240章 制衡之術何足慮第501章 明日復來怎打發第137章 謀定後動向何處第2章 請迎天子令諸侯第174章 兩不相幫豈可成第397章 可否逼其樹降旗第2章 請迎天子令諸侯第122章 君有良將自知否第382章 暗夜騰空若流星第8章 初設擂臺興武戲第474章 連年征戰何所第113章 九州鼎沸欲奮起第357章 何不棄城遷綿陽第185章 會獵於吳君可否第212章 勢如破竹佔敵營第533章 以攻代守未奏效第220章 虛與委蛇謀宛陵第184章 願爲主公鼓舌搖第296章 早有準備防突襲第389章 故技重施怎抵擋第390章 穩定益州圖全局第348章 兵分三路再強攻第365章 堅城已破縱身躍第348章 兵分三路再強攻第207章 不戰而走趨陳留第192章 求戰心切待軍令第288章 藏富於民最可悲第364章 走投無路向何處第463章 驟降暴雨防突襲第436章 懷心機兄弟論策第41章 天下英雄誰敵手第416章 踏破連營奪戰功第393章 預作準備待廝殺第601章 或有變故突發生第302章 欲借雄兵討逆賊第1章 一夢千年至荊州第174章 兩不相幫豈可成第536章 名正言順事可成第565章 意料之外遭敵襲第342章 降卒四散隱入夜第126章 變故突生冷眼觀第417章 盡遣精銳定戰局第386章 殘城屹立至黎明第416章 踏破連營奪戰功第167章 沖天火光亮如炬第61章 驅虎吞狼笑談中第292章 秋操演武大閱兵第348章 兵分三路再強攻第545章 諸將聯軍出關來第31章 醉中猶記血戰酣第187章 外敵未去內亂生第611章 彼時怎可爲盟友第267章 國之大事祀與戎第191章 可願領兵襲敵後第467章 重立新營防水患第183章 一夜之間破許都第136章 鵲起荊州始稱雄第240章 制衡之術何足慮第286章 先斬舊主搶頭功第292章 秋操演武大閱兵第22章 巨石爲彈何以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