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仁義者何?

“仁義爲大道,當行於萬世。何爲仁義?或曰,常存仁人之心是之。臣非之。仁義之爲大道,必不能本於一時賢與不肖,不然何以行於萬世?仁義之爲治世大道也,無關賢與不肖,無關聰明愚鈍。非欲人人爲君子,非欲士大夫爲賢人,非欲陛下爲聖人。設若聖人當世之時,賢者佐之,人人爲君子,天下自可大治,焉用術!”

“君子如北辰,望之而不可得,士大夫景行行止焉。天下只存君子之行,而無完人君子,是故士大夫論跡不論心。動輒行誅心之論,是不知君子之行,不足班士大夫之列,其理明矣。聖人當政,賢者佐之,天下爲公之世,於天下有如北辰,望之而不可得。大道難行,故治國當用術,使天下大道不失。術以佐大道,聖人之治實難致,不得已而用焉。”

“凡術,必有一利兼有一弊,治國者取其一利而治時病。蓋取此術不取他術者,於此時天下,於此時國中,於此一郡一縣之地,此術利大而弊小也。是故,爲治時病,不必強求天下一律。各地因時、因地制宜,取合用之術,朝廷總理之。當孝公之時,秦用商鞅之術,以律代法,秦律治秦地而興。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混一宇內而制六合。君臨天下,知興國之術,而未悟守天下之道,以術代道,天下盡行秦律。秦律用於天下未並之時,利顯而弊隱,秦以其利而興。天下一統,秦律一以天下,以治六國,利盡而弊顯。秦不悟。律難行,以暴政酷刑臨萬民。百姓不堪,陳涉一呼,天下響應,秦之天下數年而滅。六世而興,數年而亡,秦之數百年基業毀於一旦,何也?蓋因商鞅興秦,其法爲興國之術耳,非守天下之道也。取其利抑其弊於當時,於秦之地,宜也。時移世易,而不通變,利盡而弊顯,強守之,刻舟求劍是也。行於秦地而興,滅六國而強行天下,不知權變,以酷刑臨六國之民,強行之,淮橘生北爲枳是也。故曰,治國之術,應因地制宜,因時制宜。”

“或曰,治國當因地制宜,必封建乎?臣曰不然。天下一律難行,一法可行,以法臨天下,郡縣以權變。秦王臨天下,皆用秦半兩,銘器而制度量衡行於郡縣,制字書而斥六國亂文,此皆法也,萬世皆可行之。秦王之功法也,秦王之失律也。”

“或曰,有恆產者有恆心,無恆產者如草偃,欲守天下,其必封建乎?臣曰不然。封建,化天下之公爲私也,只聞因私而廢公,未聞以私而助公者也。當天下臨大難,封建者欲守其私財,無不舉地而獻敵,全其富貴而置天下於身後也。人主以天下分封,是以公器而市私恩,天下治時封建者得其利,天下亂時封建者全富貴捐天下而助亂,有害無利明矣。”

“仁,子曰忠恕而已矣。孟軻曰,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君臣忠恕之道,此其謂與?子曰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君王之恕也,禮化於外,而憫納於心。蓋爲大臣,以君命而理國政,當天下之怨,而恩歸於上,實有其不得已也。臣之忠,內不事君王以諂媚,而時時規諫之。外則用心王事,深憐百姓,竭心力而求治世於天下,以報君恩也。”

“士大夫爲郡縣臨地方而親民,舉地方之力而完賦稅,親民官之忠也。不因朝廷賦稅而害百姓,親民官之仁也。忠仁不能兩全,先仁而後忠也。先仁而後忠,知朝廷以仁義治天下也。臨郡縣,理地方之財,而能致錢糧廣收,朝廷因之富足,百姓因之安泰,官之忠仁兩全者也。先仁而後忠,良吏也,忠仁而兩全之者,能吏也。守仁而事朝廷以忠,則知能吏難得,良吏宜廣求之,此之謂治天下以仁義也。”

“士大夫在朝爲臣,出外爲官。臨地方爲官,代朝廷治郡縣,時時念百姓不易,辨其冤屈,解其急難,官之仁也。興學事,使民有所學,廣聰明,通世事,官之仁也。子之有教無類,士大夫豈可不行之於郡縣與?延醫治藥,治下百姓有病得醫,官之仁也。去諸般淫祀,行教化於治內,使民不受淫祀之禍,官之仁也。舉之萬端,利百姓,官之仁也。”

“以仁義治天下,則知仁當行於朝廷,而不必求之細民。民之仁者,遵朝廷法度者爲仁,完稅納糧者爲仁,當差役、徭役、兵役者爲仁。仁之民,朝廷可不獎之?此天下之根本也。施粥濟藥,善舉也;修橋鋪路,善舉也;開溝治渠,善舉也;興學助弱,亦爲善舉也。仁之於朝廷,非於百姓,可知善舉非仁也。朝廷當獎仁而勸善,善與仁不可混也。”

“獎仁而勸善,蓋因朝廷以仁而治,此爲根本。善舉實利百姓,百姓之利即爲朝廷之利,固應謝之。朝廷代百姓而謝,高其名而薄其利。若得厚利,善舉何爲?百姓之仁爲天下之根本,百姓不仁朝廷無以立,故應獎仁。獎仁當晦其名而厚其利。晦其名者,此爲百姓當行之事也。厚其利者,此爲真朝廷百姓也。”

“仁固如此,義何如者?義本於仁而出於仁,仁不能盡者。兩人爲仁,三人爲衆,義在衆中矣。三之爲數,兩兩相對又三矣,此二人之仁或害彼二人之仁者,必以義取。”

“天子、臣僚、百姓,爲三矣。天子與百姓之仁,重於天子與臣僚之仁,此爲天子之義也。士大夫出外爲官,官、吏、百姓,三矣。官與民之仁,重於官與吏之仁,此官之義也。吏與民不成三,故曰,吏無義。官吏之分,官可求於仁義,吏只可繩以法度,規以制度者,概出於此。士大夫於天下法度、規制之外,尚須守仁義,故官制吏。以官制吏,非士大夫爲賢而吏爲奸,蓋因朝廷於士大夫別有約束者。”

“或曰,天子、臣僚、臺諫,此爲三否?臣曰否。因臺諫實爲法度之依託,以仁義與制度而查臣僚,與臣僚無仁。無仁,何以成義?吏與民不成三,與此同。”

“朝廷、百姓、外邦以成三,則朝廷與百姓之仁,重於朝廷與外邦之仁,此爲朝廷之大義也。內外有別,仁止於內,不當以仁求於外邦,故對外只存義者。”

“仁易解而義難爲者,蓋因義內之仁雖有輕重,卻無絕對之論。百姓不仁,則繩之以法度,臨之以刑罰。百姓不義,如何處之,卻不可一概而論之。百姓違朝廷法度,有真橫滑不法之徒者,有爲小吏逼迫不得不違法度者,有不憤小吏依法度治己,而構陷守法之小吏者。親民之官當細查,被逼違法度者,治吏。橫滑不法者,任吏依法度治之。構陷守職之吏者,官當親治,予以重處。是故士大夫出朝爲官,不可不用吏,不可全倚吏。吏之細故士大夫可不問,而吏之職士大夫當熟知。”

“百姓不義,或啖外邦之利,或以私怨,陰結外邦以害朝廷者,則大義已失。對於不義之民,朝廷縱不得不與外邦暫時委曲,亦必窮治之。此爲誅叛也。小民貪利,瞞朝廷而強取或偷盜外邦之物,引致紛爭,則失大義,朝廷亦當助外邦懲之。此爲懲惡也。”

“小吏不義,有爲私利而挾朝廷之威而害民者,窮治之。有挾公器而威福百姓,縱不違法度,亦當究治。有治下百姓不法,或有害公理之事,吏不得己,周全百姓,周全朝廷者,縱爲法度所不許,官亦當迴護之。事有正有奇,以正爲本,別辨其奇,官之職也。”

“官之不義,作威福貪私利害百姓者不必論,天子以大義治之。此爲正也。其奇,有治下雖亂實非其過者。淫祀、邪魔之教、一人有過而舉族抗法、雖爲國人實通外邦,諸如此類者,治下雖亂起,縱百姓殺傷再重,殘害地方再甚,亦非官失義。似此等事,不臨以刀兵施以重刑,何以待天下良善之民?何以致太平!”

“天子失義,忘天下之根本在於百姓,在於天下治亂。聽諂言,用佞臣,以一己之歡而置百姓生死於不顧者。天子於百姓,念茲在茲,大義在焉。處深宮而不知百姓疾苦,大義失焉。以百姓爲本,廣聰明,查百官,而究天下治亂之績,天子之職也。”

“天子之義,顯於天下。宰相之義,顯於百官。百官之義,顯於胥吏。宰相示義於天下,人主疑之。百官示義於小吏,百姓難存。胥吏示義於百姓,朝廷法度不行。何也?怨歸於己,恩歸於上者。各守其職,大義存焉。”

“仁義在,縱國有一時之難,不致覆亡。故曰,道以守成。仁義不失,不亡天下。仁義失,天下危矣。縱有挽天之術,仁義不復,天下終不可救也。”

“臣受命爲宰相,以仁義大道佐君王,以固江山。以小術施政,而求治績。大道以守成,小術以興國。臣以小術理國政,願陛下謹守大道,時時查之。”

第132章 兌水再賣第186章 世道要變第124章 段雲潔的麻煩第7章 雜談第13章 蠻人第127章 這屆言官不行第152章 橫死第29章 端午(上)第38章 青苗貸第15章 歷史唯物主義第43章 熊二焦五第130章 劉太師的煩惱第8章 交接第201章 提舉官第65章 要將功贖罪第97章 錢入戶等影響了誰?第130章 重度近視第115章 徐昌聽到的消息第298章 試用期第271章 君子至善第179章 你知道傻子多嗎?第117章 僵持第144章 機動利器第287章 大丈夫要有擔當!第28章 出使歸來第293章 皇子降生第50章 京城故人第74章 相互利用第52章 一指點出佛主第185章 路上要小心第10章 治術(一)第109章 代君受過第144章 僵局第316章 党項投宋的人第238章 做事難第184章 商業機會第27章 不羈的黃河第73章 童大官人第62章 算計第215章 妥協第333章 不給兵要給人第40章 炸山第78章 提攜第78章 河南府來人第105章 先生第202章 送到口邊的肉第128章 我的耐心是有限度的第17章 自己的路第50章 大典(上)第188章 以何處爲準?第91章 猛虎入狼羣(九)第293章 敕勒川第40章 誰承其後第54章 解散佛社第15章 對抗第32章 小縣第8章 還是找自己人第320章 一切要講好第90章 公人世界第20章 送行第202章 兵臨城下第60章 新的門路第7章 學以致用第67章 挖三司牆角上架感言第69章 做做樣子第221章 再對天章閣(下)第143章 我回來了第58章 夜戰(中)第88章 紙醉金迷第142章 話已說盡第158章 高麗商路第224章 安守本分第2章 以鹽制蕃羌第238章 做事難第8章 雪第259章 前途未卜第177章 用番錢的人第327章 攻守三策第309章 徵募結合第260章 趕緊還錢!第122章 白髮浪蕩才子第186章 小人大惡第56章 城狐社鼠第23章 探望的日子第83章 無一石糧入陝西第309章 打個招呼第157章 塵埃落定第256章 身上的刺第248章 仿三州故事第85章 軍權的收與管第12章 私下商量第297章 大政第93章 汝州第159章 喬大頭進京第301章 抑制清流第17章 奴僕無私財第111章 故人來信第141章 永寧侯不得意?第295章 強兵策
第132章 兌水再賣第186章 世道要變第124章 段雲潔的麻煩第7章 雜談第13章 蠻人第127章 這屆言官不行第152章 橫死第29章 端午(上)第38章 青苗貸第15章 歷史唯物主義第43章 熊二焦五第130章 劉太師的煩惱第8章 交接第201章 提舉官第65章 要將功贖罪第97章 錢入戶等影響了誰?第130章 重度近視第115章 徐昌聽到的消息第298章 試用期第271章 君子至善第179章 你知道傻子多嗎?第117章 僵持第144章 機動利器第287章 大丈夫要有擔當!第28章 出使歸來第293章 皇子降生第50章 京城故人第74章 相互利用第52章 一指點出佛主第185章 路上要小心第10章 治術(一)第109章 代君受過第144章 僵局第316章 党項投宋的人第238章 做事難第184章 商業機會第27章 不羈的黃河第73章 童大官人第62章 算計第215章 妥協第333章 不給兵要給人第40章 炸山第78章 提攜第78章 河南府來人第105章 先生第202章 送到口邊的肉第128章 我的耐心是有限度的第17章 自己的路第50章 大典(上)第188章 以何處爲準?第91章 猛虎入狼羣(九)第293章 敕勒川第40章 誰承其後第54章 解散佛社第15章 對抗第32章 小縣第8章 還是找自己人第320章 一切要講好第90章 公人世界第20章 送行第202章 兵臨城下第60章 新的門路第7章 學以致用第67章 挖三司牆角上架感言第69章 做做樣子第221章 再對天章閣(下)第143章 我回來了第58章 夜戰(中)第88章 紙醉金迷第142章 話已說盡第158章 高麗商路第224章 安守本分第2章 以鹽制蕃羌第238章 做事難第8章 雪第259章 前途未卜第177章 用番錢的人第327章 攻守三策第309章 徵募結合第260章 趕緊還錢!第122章 白髮浪蕩才子第186章 小人大惡第56章 城狐社鼠第23章 探望的日子第83章 無一石糧入陝西第309章 打個招呼第157章 塵埃落定第256章 身上的刺第248章 仿三州故事第85章 軍權的收與管第12章 私下商量第297章 大政第93章 汝州第159章 喬大頭進京第301章 抑制清流第17章 奴僕無私財第111章 故人來信第141章 永寧侯不得意?第295章 強兵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