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二章 蘇祿情況

“臣在南洋多年,輔佐渤泥王南征北戰,蘇祿是渤泥的主要對手,對蘇祿的情況最爲了解,首先,蘇祿雖然說是一個國家,但他本質上是一個部落聯盟。有數百個大大小小的部落組成,但其中最大的三個部落,就是東王部,西王部,與同王部,這三部的勢力東王最爲強大。”張庸將他了解蘇祿的情況一點一點的講了出來。

朱厚煌聽得聚精會神。

這些信息不是深入南洋,是決計不能聽到了。

朱厚煌來道南洋,才知道,在這裡離中原越遠,國家的組織形式就越發差勁,即便是渤泥王,也不過是控制國都附近,而遠離國度的地方,都是部落的形式存在,渤泥王所能控制的不過是各地的酋長。

比起渤泥國的組織形式,蘇祿過的組織形式更加不行了。

首先蘇祿國先天地理不行,蘇祿國所在之地,並不是在一個大島之上,而是分佈在蘇祿羣島之中。

這樣一來大海先天將蘇祿國彼此的聯繫隔斷,雖然蘇祿也點亮了航海技能點,但是依舊不能完全解決出行問題。

這種限制導致了蘇祿的中央集權極其地下,也導致三王共治的情況。

“不過近百餘年來,情況有了變化。”張庸說道。

“回回教南來,時間已久,早在唐宋之時,就有回回僧侶,不過在南洋也是漸次普及的問題的,而回回教在蘇祿的傳教日深,也引起了蘇祿的國家機構的變化。百姓皆從回回教,三王之間,也因爲出現回回教,影響了實力平衡。受影響最大的,就是東王。”

“東王?就是那一位葬於德州的東王一脈?”王陽明熟讀經史,家裡面又是世代官宦,對本朝掌故十分了解,再離開東雍之前,又從陸完處打聽了一二,對這位葬在中原的東王,有莫名的好感。

朱厚煌卻不大明白,請教道:“王師,這個東王,還有什麼說頭嗎?”

王陽明說道:“永樂年間,三王一併來朝貢,其中東王死於德州驛站。成祖仁慈,讓東王以藩王禮葬於德州,現在德州城外還有蘇祿王墓。據說,除卻蘇祿東王長子回去繼承王位之外,蘇祿王后,與蘇祿其他兩個兒子都在德州生活,與大明子民無異。”

張庸說道:“這位蘇祿東王,可是好手腕,他用一死,保證了大明對東王一脈的另眼相看,讓蘇祿東王一脈,能夠壓制西王,與同王一脈,不過西王一脈也不弱,西王一脈投入回回教,並改名夷民,叫什麼穆罕默德。從此成爲回回教在蘇祿的頭目,藉助回回教的勢力壓制東王的勢力,這麼多年來,大明水師不屢南洋,東王失去了大明的支持之後,每況日下,已經被西王死死的壓制住了。如果這種情況不改變,無須多少年,蘇祿東王一脈,將會成爲歷史。”

有些什麼張庸並沒有說清楚,渤泥王北擴的最大阻力,就是蘇祿國,如果詳細一點,就是蘇祿西王的勢力。

不用說朱厚煌,連王陽明一下子都有了傾向性了。

一個禮順中原,連祖先的墳墓都在山東德州,一個是信奉回回教,這裡外之分,再明顯不過了。

朱厚煌心中暗道:“藉助蘇祿東王一脈的勢力,將蘇祿西王一脈斬盡殺絕,蘇祿西王一脈也是數百年積累的財富,足夠我發一筆橫財了。”

朱厚煌說道:“此時孤知之了,既然東王是蘇祿正朔,孤就容不得亂臣賊子做亂。張卿,孤委託你兩件事情,第一,調查佛郎機人,第二,調查回回教。”

張庸說道:“臣遵命。”只是張庸面子上露出男色。

朱厚見狀,問道:“怎麼有難處嗎?”

張庸說道:“佛郎機人在南洋時日尚淺,想要調查佛郎機人的動靜,輕而易舉,但是回回教自從唐宋以來傳到南洋,已經有數百年了,早已根深蒂固,不可動搖了。不敢隱瞞殿下,臣家中也有信奉回回教。臣已經是嫌疑之身,臣請避嫌。”

“不必了。”朱厚煌心中暗暗在心中提高了警惕。說道:“孤信的過張卿。”

不信又怎麼樣啊?吳鳳儀剛剛往南洋安排人手,根本不如張庸這樣的地頭蛇。不過朱厚煌回去之後,會另外派人負責調查回回教。

朱厚煌已經將自己最大的敵人,從佛郎機人變成了回回教。

並不是朱厚煌好高騖遠,而是事實如此。

佛郎機雖然強大,但是根基不厚,朱厚煌身後有大明,即便他與佛郎機人交戰敗上千次萬次,只有他頭上還有大明雍王這個頭銜,就能東山再起,而佛郎機人只需一場大敗,就必須從馬六甲退往印度了。

而回回教卻好像一顆大樹,根系發達之極,想要處理乾淨,幾乎是不可的。除非朱厚煌在南洋大開殺戒。不過是不可能的。

畢竟中國在很早之前,就已經是文明國家了。朱厚煌即便下去狠手,屠殺百餘萬生民,他首先的文官會先並不幹。

朱厚煌還沒有仔細想怎麼對付回回教。但是瞭解一下,卻不多。

雙方在寧山鎮國之碑下面,商談了整整一個上午,有張庸相助,在渤泥王做的事情,根本就是輕而易舉的。

渤泥雖然也生產稻米,但是比不上安南,占城,真臘,暹羅,這四個國家,在張庸的幫助下,渤泥向雍國供奉了數萬石大米,並且允許大明戰船在古晉停靠。

如果朱厚煌想大軍南下對付佛郎機人,就有最前沿的港口了。

朱厚煌從古晉掉頭向北,一直跟着雍國艦隊的託梅,也從古晉迴轉馬六甲。

在古晉雍國的艦隊受到了熱烈歡迎,同時託梅的船隻也受到了冷落。

滿刺加之滅,纔不過十幾年而已。渤泥國與滿刺加國關係密切,往前幾十年的,渤泥國實力差的時候,渤泥國還當過滿刺加國的屬國。彼此都是回回教國家,所以此次上層關係密切,甚至還有姻親。

所以滿刺加國被滅,對渤泥國來說,有很大的震動。

朱厚煌在渤泥國的行動,一點波折都沒有,順利的不像樣子,這固然是因爲張庸在渤泥累世高官,人脈很廣,也是因爲渤泥直面佛郎機人的威脅,所以想向大明求援。

即便他們知道澎湖和議的存在,但是大明對南洋的影響,卻不是一場兩場敗仗,能消磨乾淨的。

託梅在船上看着漸漸遠去的古晉,暗道:“我一定要勸總督大人採取行動,絕不允許雍國在我們的眼皮底下,拉攏盟友,這會直接影響到,我們香料羣島的收益。他不是渤泥國這個國家,我們必須採取行動,否則這裡直接影響到馬六甲的安全。”

只是託梅一心想成爲大明徵服者,但是馬六甲更多的人是爲金錢來到東方的,如果不能給他們帶來更多的利益,他們對軍事行動不感興趣。

而雍國雖然是佛郎機的敵人,同時也是佛郎機最重要的合作伙伴之一。

正如雍國的財政有很大一部分來自與佛郎機人的貿易,同樣與雍國的貿易也是馬六甲最大的財源之一。

上一次戰爭,不過一種談判手段而已。如果繼續戰爭的話,並不會給馬六甲帶來更多的金錢,更多利益,反而有貿易中斷的可能,所以託梅想法,雖然還沒有向馬六甲總督稱述,就已經註定失敗。只是託梅卻一意孤行,註定不想,也不去看這一點。

第三百一十九章 蘇祿七第八百八十九章 青山白鐵忠骨第三百五十八章 雲海關下六第五十八章 東雍第三百五十六章 雲海關下四第四百六十六章 第二次澎湖之戰第七百二十七章 楊廷和之死第六百六十六章 大內與細川第二百七十九章 雍王太傅王陽明二第一百五十二章 澎湖協議第四百七十七章 香料羣島結束戰鬥第四百九十六章 帝崩二第二百六十六章 火燒贛江三第四百三十五章 出使馬六甲二第四百二十五章 後宮第一百九十五章 日本航行之爭第五百九十三章 浮橋之戰十二第七百二十章 正旦大朝四第五百八十五章 浮橋之戰四第二百二十九章 安慶攻防戰四第一百四十六章 撤退第一百二十九章 邵族第二百六十四章 火燒贛江第一百四十章 金鈴鐺第七百五十六章 應對第五十二章 愈演愈烈第二百二十七章 安慶攻防戰二第三百五十五章 雲海關下三第三百七十五章 升龍城外第二百九十章 捕魚第三百二十九章 吳太后的命令二第五百三十三章 中國人在西班牙第八十九章 財政問題第八百九十五章 南京城第二百七十八章 雍王太傅王陽明第五百六十章 瘟疫八第三百九十七章 升龍會戰十一第七百二十五章 新氣象第二十八章 雲飛揚第四百章 善後第三百一十章 橫渡南洋第三百九十三章 升龍會戰七第八百九十四章 鎮江第八百二十七章 東雍之戰第二百二十七章 安慶攻防戰二第七百九十三章 亞齊的覆滅三第三百八十四章 決戰之前第二百七十八章 雍王太傅王陽明第一百五十七章 初至北京第四百五十八章 水陸之間的交鋒第八百四十八章 福建三第二百八十章 東雍瑣事第八百零四章 奴隸貿易二第七百八十五章 金洲戰事七第二百三十五章 安慶攻防戰十第四百五十二章 許棟之死第二百八十五章 重臣羣集第四百一十章 政治潔癖?第一百三十章 邵縣第五百五十三章 瘟疫第三百一十二章 蘇祿情況第四百零六章 科學是什麼?第二十八章 雲飛揚第一百八十一章 三路出征第七十六章 李良欽第七百二十三章 正旦大朝七第四百七十七章 香料羣島結束戰鬥第九百零四章 第二次京畿戰爭四第三十四章 應州之戰王勳【二】第八十九章 財政問題第七百零六章 礦產問題第八百五十八章 何文淵第六百七十三章 對馬島之戰三第二十一章 經緯【4】第四百四十八章 接戰七第七百八十一章 金洲戰事三第八百八十一章 勝負手十六第三百五十六章 雲海關下四第一百九十四章 賞功第二十六章 系統問題第八百二十七章 東雍之戰第八百二十九章 東雍之戰三第八百二十八章 東雍之戰二第七十三章 銀子【三】第五十九章 離別第七百六十四章 土司制度第五百四十九章 第二次安南之戰十第七百八十四章 金洲戰事六第二百一十五章 南巡序幕第二十章 經緯【3】第五百八十四章 浮橋之戰三第三百八十九章 升龍會戰三第一百四十九章 澎湖外海之戰第一百二十九章 邵族第八百四十七章 福建二第一百零一章 許棟歸來第三百九十二章 升龍會戰六第二百三十四章 安慶攻防戰九第四百四十章 前哨戰三第七百四十七章 在南都一
第三百一十九章 蘇祿七第八百八十九章 青山白鐵忠骨第三百五十八章 雲海關下六第五十八章 東雍第三百五十六章 雲海關下四第四百六十六章 第二次澎湖之戰第七百二十七章 楊廷和之死第六百六十六章 大內與細川第二百七十九章 雍王太傅王陽明二第一百五十二章 澎湖協議第四百七十七章 香料羣島結束戰鬥第四百九十六章 帝崩二第二百六十六章 火燒贛江三第四百三十五章 出使馬六甲二第四百二十五章 後宮第一百九十五章 日本航行之爭第五百九十三章 浮橋之戰十二第七百二十章 正旦大朝四第五百八十五章 浮橋之戰四第二百二十九章 安慶攻防戰四第一百四十六章 撤退第一百二十九章 邵族第二百六十四章 火燒贛江第一百四十章 金鈴鐺第七百五十六章 應對第五十二章 愈演愈烈第二百二十七章 安慶攻防戰二第三百五十五章 雲海關下三第三百七十五章 升龍城外第二百九十章 捕魚第三百二十九章 吳太后的命令二第五百三十三章 中國人在西班牙第八十九章 財政問題第八百九十五章 南京城第二百七十八章 雍王太傅王陽明第五百六十章 瘟疫八第三百九十七章 升龍會戰十一第七百二十五章 新氣象第二十八章 雲飛揚第四百章 善後第三百一十章 橫渡南洋第三百九十三章 升龍會戰七第八百九十四章 鎮江第八百二十七章 東雍之戰第二百二十七章 安慶攻防戰二第七百九十三章 亞齊的覆滅三第三百八十四章 決戰之前第二百七十八章 雍王太傅王陽明第一百五十七章 初至北京第四百五十八章 水陸之間的交鋒第八百四十八章 福建三第二百八十章 東雍瑣事第八百零四章 奴隸貿易二第七百八十五章 金洲戰事七第二百三十五章 安慶攻防戰十第四百五十二章 許棟之死第二百八十五章 重臣羣集第四百一十章 政治潔癖?第一百三十章 邵縣第五百五十三章 瘟疫第三百一十二章 蘇祿情況第四百零六章 科學是什麼?第二十八章 雲飛揚第一百八十一章 三路出征第七十六章 李良欽第七百二十三章 正旦大朝七第四百七十七章 香料羣島結束戰鬥第九百零四章 第二次京畿戰爭四第三十四章 應州之戰王勳【二】第八十九章 財政問題第七百零六章 礦產問題第八百五十八章 何文淵第六百七十三章 對馬島之戰三第二十一章 經緯【4】第四百四十八章 接戰七第七百八十一章 金洲戰事三第八百八十一章 勝負手十六第三百五十六章 雲海關下四第一百九十四章 賞功第二十六章 系統問題第八百二十七章 東雍之戰第八百二十九章 東雍之戰三第八百二十八章 東雍之戰二第七十三章 銀子【三】第五十九章 離別第七百六十四章 土司制度第五百四十九章 第二次安南之戰十第七百八十四章 金洲戰事六第二百一十五章 南巡序幕第二十章 經緯【3】第五百八十四章 浮橋之戰三第三百八十九章 升龍會戰三第一百四十九章 澎湖外海之戰第一百二十九章 邵族第八百四十七章 福建二第一百零一章 許棟歸來第三百九十二章 升龍會戰六第二百三十四章 安慶攻防戰九第四百四十章 前哨戰三第七百四十七章 在南都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