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一章 迫在眉睫的婚事

必須從中國古代儒家思想之中,找到一個能支持朱厚煌改革的理論思想。

有人說了,儒家從來是軟骨頭,迎合當政者是深入骨髓的本能,怎麼能找不到啊。

當然找不到了,即便是迎合當政者的學說,也是學霸之中的學霸能做出理論,基本是那些犬儒們,也不得不承認,他們的古文功底。

但是朱厚煌在儒學上的成績,可以用三個字來形容。不及格。

他即便有很多私貨好參,也不知道該往那裡參,也不知道該從什麼地方找論據,更不知道該如何立論。

正在朱厚煌煩惱的時候,雲墨過來,說道:“殿下,娘娘讓我來找你。”

朱厚煌立即說道:“孤這就過去。”

吳太后住得地方與朱厚煌住的地方相距不遠,不過繞過兩個院子就到了。

吳太后來到之後,立即接管了所謂的少府大權,雍王府管事這一幫人,將臺灣小城鹽廠,大員的造船廠,大員王府的修建,還有朱厚煌剛剛分過去的南洋航線的管轄權,一一掌控起來,還有零零碎碎的事務。也算是幫了朱厚煌大忙。

不過,也因爲母子兩人都很忙。所以朱厚煌也只能在早上去問安。其他時間也是忙得腳不點地。母子兩人見面的事情很少。

雲墨當先爲朱厚煌捲起珠簾,朱厚煌進去見到吳太后正在拿這一賬冊細細品讀,行禮道:“孩兒,見過母后。”

吳太后說道:“進來吧。”隨即將手中的賬冊,先放下來,說道:“今日外面送來一個女子。說是,你要的。怎麼回事?”

朱厚煌一聽就知道,應該是那個邵氏女了,說道:“母后,不是孩兒的意思,而是有很多部落歸附孩兒,孩兒不得不安他們的心。”

“不錯,也只有聯姻最能拉攏這些部落,”吳太后的聲音一下子變得嚴厲起來,說道:“煌兒,你想找多少女人,我也不管你,但是雍王后之位,決計不能是蠻夷之女。你這麼大了,也該找一個人安頓後宅了。藍兒就不錯。我不難爲你,如果你今年之內,能找到門當戶對的人家也行,如果找不到,就是藍兒了。”

朱厚煌當然知道誰是藍兒了,就是許棟的妹妹,自從她跟着吳太后一路從北京到這裡之後,吳太后也就將藍兒帶在身邊了。

許藍也非常能幹,她也算是商賈世家出身。很多事情,吳太后不大明白,許藍卻能處理的穩穩當當。這樣一來,吳太后越發喜歡藍兒。

朱厚煌說道:“母后,我那裡有時間想這事情?”

“怎麼沒有時間?”吳太后語重心長的說道:“煌兒,你現在是一國之主,整個雍國都指望你了,這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前一段時間,你不也在鬼門關上走了一遭嗎?有些事情爲娘不替你想,誰替你想啊?好,你有大抱負,不想當混吃等死的藩王。來到這蠻荒之地建立基業。但是如果你有一個三長兩短,這事業誰繼承?你想過沒有。你沒有子嗣,你的手下能安心?”

朱厚煌沒有說話,他知道吳太后說的是事實。

君王的婚事從來不是單純的一個人的事情,而是一件政治事情。凡是相信愛情這玩意的君王,幾乎沒有什麼好下場。

朱厚煌即便是再怎麼不願意,也必須向現實妥協。

“再說藍兒也不錯啊?”吳太后繼續說道:“不管怎麼說,煌兒是藩王,想找士大夫家族的姑娘,幾乎是不可能的。但凡有一點抱負的士大夫家族,都不會將女兒嫁給藩王的,而藍兒家不錯,雖然是商賈出身,但是他哥哥是你的左膀右臂。徐家幾兄弟,也都是人才。也不委屈你了。”

其實吳太后沒有一些話,吳太后在北京沒少爲朱厚煌張羅,但是北京的達官顯貴,一聽朱厚煌在海外蠻荒之地開荒,都不捨得將女兒嫁過來,這幾乎是吳太后的心病了。

這也是爲什麼吳太后一見到許藍就立即看中的原因。

朱厚煌說道:“母后,孩兒今日還有事,需要去澎湖一趟。時間不早,孩兒,就告退了。”

朱厚煌起身行禮,轉身就走。

吳太后說道:“你這孩子---”

話沒有說完,朱厚煌已經出門了。他一出門就看見一個,身傳鵝黃色衣服的女子抱着幾本賬冊站在那裡,一對眼睛在長長的睫毛渲染之下。顯得誘人之極。

正是許藍。

朱厚煌爲之一愣,隨即立即將眼睛挪開了,讓過許藍走了過去。

雲墨給許藍行了一禮說道:“姑娘,我家殿下就是這個樣子,您多擔待。”

朱厚煌說去澎湖之事,並不是假的。

他本來就是準備視察各地軍備,大員的軍備在朱厚煌眼皮底下,他了如指掌,根本不用多看。只剩下澎湖了。

其實在朱厚煌入主東雍之後,發展最快的並不是東雍本身,而是澎湖。

東雍還苦苦種地,沒有一點產出的時候。澎湖已經成爲一個繁華的港口了。無數商船已經給朱厚煌帶來源源不斷的收入。

這一點並不奇怪。在正德之後,無數大海盜都以澎湖爲老巢,而且明朝也因爲澎湖與荷蘭打過仗,澎湖巡檢司,重設兩次。這正說明了,澎湖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在朱厚煌得到正德的特別允許之後,民間出還到澎湖。成爲海禁上的漏洞。

當然了,有多人打着出海到澎湖的名義去其他地方。

“臣澎湖縣令,王鶴年拜見雍王殿下。”一行人在碼頭下跪。

“免禮。”朱厚煌一甩袖子下了船。

朱厚煌到了澎湖,對澎湖的狀況很滿意。

整個澎湖是雍國最繁華的地方了,作爲大陸與雍國的中轉站,不知道有多少人滯留。一個澎湖的人口,要比大員,戚氏,邵縣,三個地方的人口加起來的多。

王鶴年將朱厚煌迎入縣衙。

澎湖縣的縣衙並不是新建的澎湖縣城的最中間,澎湖縣最中間,是媽祖廟。朱厚煌剛剛來到澎湖的時候,就祭拜媽祖。後來的人根本不跟對這媽祖廟大動干戈,反而將縣衙建在媽祖廟旁邊。

朱厚煌問道:“澎湖最近怎麼樣啊?”

王鶴年說道:“殿下,澎湖發展可以說蒸蒸日上。”隨即王鶴年將澎湖最近的情況一一說了出來。

澎湖的發展可以說是得天獨厚。因爲澎湖港的發展,直接帶動了澎湖本地的發展。

而且這裡本來就有基礎,不像是朱厚煌在東雍還需要從零開始。有澎湖港的加速,讓澎湖一點都不像是海外,反而是沿海的小縣城。

很多在大陸活不下去的人,從福建沿海來到這裡,又聽聞東雍瘟疫等可怖之說。不敢前行,反而在澎湖落角了。

澎湖雖然可開墾的土地不多,但是並不是沒有。即便是朱厚煌加大對東雍移民力度,但是東雍反而比不上澎湖吸引的移民多。

朱厚煌不過泛泛而聽,因爲很多東西。他都知道,廢話,整個東雍只有這幾個縣,朱厚煌即便談不上對每一個縣都都瞭如指掌,但是大致都明白的。

朱厚煌聽過王鶴年的介紹之後,立即轉過問道:“澎湖縣兵怎麼樣了?”

王鶴年有些難色,說道:“對於縣兵,臣有一點意見。”

朱厚煌說道:“說。”

王鶴年說道:“澎湖地處海內,四周都是大海,需要的是水師,而不是步卒,能不能將澎湖縣的縣兵改爲水師。”

第二百五十四章 王陽明第七百章 第一波倭寇的平息二第七百九十九章 截殺使者第八百二十二章 大明vs東雍四第二百九十一章 許鬆在馬六甲第八百八十一章 勝負手十六第三百四十三章 鄭綏東征第八百零七章 完善軍制第四百二十三章 決策第三百六十一章 分一杯羹第八百零四章 奴隸貿易二第二百三十二章 安慶攻防戰七第七百六十九章 南下探查二第四百三十六章 決裂第三百八十四章 決戰之前第六百零八章 升龍圍城戰十三第三百九十一章 升龍會戰五第八百六十五章 會稽山之戰第五百零三章 破城二第四百二十八章 南征第二百零七章 朱厚煌給出的出路三第三百六十六章 白藤江四第三百七十三章 說服第二十四章 死諫第七百七十三章 大海戰二第八百八十九章 青山白鐵忠骨第六百九十八章 尾聲第七百五十章 決議南征第八章 練兵第八百四十四章 西路軍第六百七十五章 對馬島之戰五第八百四十三章 鄭綏第一百四十五章 臺灣海戰下第六百四十二章 東雍與大明三第一百九十七章 交易第六百九十八章 尾聲第一百一十四章 楊廷和的安排第四百八十九章 鑄炮問題第三百三十七章 幕後何人?第三百四十八章 雙城戰記四第二十七章 秋風起第二百八十七章 重臣羣集三第七百三十四章 金蟬脫殼第一百三十九章 到達戰場第七百七十二章 大海戰第三百三十九章 爭貢之爭二第二百八十三章 東雍漁業第六百零一章 升龍圍城戰六第九十一章 拜相的想法第二百二十四章 寧王之亂之王命旗牌第四百八十五章 日耗千金第一百六十三章 以不變應萬變第七百零七章 後宮瑣事一第二百九十八章 安南四第七百零一章 第一波倭寇的平息三第六百九十章 夜襲第五百八十八章 浮橋之戰七第五百六十五章 張璁第一百四十五章 臺灣海戰下第八百六十四章 楊一清的困境第十五章 見託梅第四百七十四章 廈門灣之戰四第五百六十一章東雍近況二第九百零一章 第二次京畿之戰第五百九十六章 升龍圍城戰第七百三十四章 江上追逐第一百九十五章 日本航行之爭第三百三十五章 鄭太后與莫登庸第四百零四章 迴歸東雍第一百四十二章 惡風南來第六百九十七章 陷城四第七百九十五章 亞齊的覆滅五第二百五十一章 皇帝寶座的誘惑第四百三十六章 決裂第三百零一章 占城第六百七十八章 對馬島之戰八第八百九十八章 南京城四第二百六十一章 撤兵與追擊第二百七十章 爭功第二百四十八章 安慶攻防戰完第七百三十七章 江上追逐三第四百六十三章 香料羣島之戰四第六百八十一章 長崎大火第五百一十六章 帝崩十八第六百八十八章 攻城序曲第五百三十八章 麥哲倫的遭遇三第八百六十六章 勝負手第八百三十二章 東雍之戰六第八百五十九章 仇華的突圍第九十七章 土著下山第五百三十三章 中國人在西班牙第七百三十九章 東雍新印象二第八百四十一章 善後第一百八十九章 徵蠻八第四百四十八章 接戰七第七百五十七章 應對二第二百五十三章 出兵第一百八十章 大王愛我 陸公殺我第二百六十六章 火燒贛江三第五百一十九章 京畿鏖戰
第二百五十四章 王陽明第七百章 第一波倭寇的平息二第七百九十九章 截殺使者第八百二十二章 大明vs東雍四第二百九十一章 許鬆在馬六甲第八百八十一章 勝負手十六第三百四十三章 鄭綏東征第八百零七章 完善軍制第四百二十三章 決策第三百六十一章 分一杯羹第八百零四章 奴隸貿易二第二百三十二章 安慶攻防戰七第七百六十九章 南下探查二第四百三十六章 決裂第三百八十四章 決戰之前第六百零八章 升龍圍城戰十三第三百九十一章 升龍會戰五第八百六十五章 會稽山之戰第五百零三章 破城二第四百二十八章 南征第二百零七章 朱厚煌給出的出路三第三百六十六章 白藤江四第三百七十三章 說服第二十四章 死諫第七百七十三章 大海戰二第八百八十九章 青山白鐵忠骨第六百九十八章 尾聲第七百五十章 決議南征第八章 練兵第八百四十四章 西路軍第六百七十五章 對馬島之戰五第八百四十三章 鄭綏第一百四十五章 臺灣海戰下第六百四十二章 東雍與大明三第一百九十七章 交易第六百九十八章 尾聲第一百一十四章 楊廷和的安排第四百八十九章 鑄炮問題第三百三十七章 幕後何人?第三百四十八章 雙城戰記四第二十七章 秋風起第二百八十七章 重臣羣集三第七百三十四章 金蟬脫殼第一百三十九章 到達戰場第七百七十二章 大海戰第三百三十九章 爭貢之爭二第二百八十三章 東雍漁業第六百零一章 升龍圍城戰六第九十一章 拜相的想法第二百二十四章 寧王之亂之王命旗牌第四百八十五章 日耗千金第一百六十三章 以不變應萬變第七百零七章 後宮瑣事一第二百九十八章 安南四第七百零一章 第一波倭寇的平息三第六百九十章 夜襲第五百八十八章 浮橋之戰七第五百六十五章 張璁第一百四十五章 臺灣海戰下第八百六十四章 楊一清的困境第十五章 見託梅第四百七十四章 廈門灣之戰四第五百六十一章東雍近況二第九百零一章 第二次京畿之戰第五百九十六章 升龍圍城戰第七百三十四章 江上追逐第一百九十五章 日本航行之爭第三百三十五章 鄭太后與莫登庸第四百零四章 迴歸東雍第一百四十二章 惡風南來第六百九十七章 陷城四第七百九十五章 亞齊的覆滅五第二百五十一章 皇帝寶座的誘惑第四百三十六章 決裂第三百零一章 占城第六百七十八章 對馬島之戰八第八百九十八章 南京城四第二百六十一章 撤兵與追擊第二百七十章 爭功第二百四十八章 安慶攻防戰完第七百三十七章 江上追逐三第四百六十三章 香料羣島之戰四第六百八十一章 長崎大火第五百一十六章 帝崩十八第六百八十八章 攻城序曲第五百三十八章 麥哲倫的遭遇三第八百六十六章 勝負手第八百三十二章 東雍之戰六第八百五十九章 仇華的突圍第九十七章 土著下山第五百三十三章 中國人在西班牙第七百三十九章 東雍新印象二第八百四十一章 善後第一百八十九章 徵蠻八第四百四十八章 接戰七第七百五十七章 應對二第二百五十三章 出兵第一百八十章 大王愛我 陸公殺我第二百六十六章 火燒贛江三第五百一十九章 京畿鏖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