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四章 分田

唐寅對吳行之點點頭。

不知道是不是唐寅爲了自清,他從江南找來很多人,這些人天然是唐寅一派的。這些人充斥着雍國上下。唐寅特地將吳行之從澎湖調過來,從新成爲雍國的戶部尚書。當然現在沒有這個官稱。因爲整個雍國比較正式的,也就是澎湖縣。而大員這裡,根本就是軍事化管理。還沒有開衙建治。

吳行之點頭,說道:“分田了。”

唐寅在主持開荒的時候,從來是按軍隊來編制民壯的。以百戶爲單位一起勞作,此刻所謂的分田,也不過是將開出來的生田分給各人。將開出的荒田。

本來朱厚煌想分田每人十畝,這個數字是朱厚煌拍腦門想起來的。事到臨頭卻發現,根本不行。一來一人十畝地,未必夠一家人吃。二來,東雍的荒地太多,一人十畝,根本分不完。東雍是田多人少,故而唐寅與朱厚煌商議過,大手一揮,一丁百畝地。不過十畝之外的田地需要用錢來買,沒有錢暫時欠着,糧食有了收成之後,再補上便是了。

這些細節大多是唐寅的提出的,按朱厚煌原本的意思,直接分下去就行了,哪裡有這麼多的問題,但是唐寅卻不這麼認爲,一來是,許棟南洋之行還沒有回來,朱厚煌的財政問題,沒有根本的改善,這麼多天拖下去,吳行之手裡面只剩下四五萬兩銀子了。

這些錢對一個人來說,很多。但是對雍國這一個初生的政權來說,卻少之又少。

唐寅在任何方面都很節省,他的財政觀念就是熬,熬到秋收之後,有了一季收穫之後。財政危機就緩解多了。

這田地劃分,吳行之帶着手下的人,沒日沒夜忙活了好十來天,終於安排好了。將田地均分成一塊百畝,任每一家去挑,挑過之後,在自己選中的田上,插上自己家的標誌。然後吳行之親自去親自確定,並一一登記造冊。分發地契,這一件事情就算完了。

朱厚煌與唐寅不需要做什麼,只需主持一個儀式就行了。

朱厚煌戰在高臺之上,看着所有百姓都非常高興,一個個高興的漲紅了臉,好像是過節一樣。即便是老人小孩婦人也都來看,因爲這田地是一家人的最重要的東西,怎麼不選清楚嗎?

時不時鬧出一些小亂子,比如兩家因爲爭一塊臨水的田地,大大出手,這邊選中的又反悔了。因爲有朱厚煌與唐寅看着,這些人不敢大大出手。如果沒有兩人鎮,說不定都打出人命了。

“恭喜殿下,有斯土有斯民,雍國算是站穩腳跟了。”唐寅說道。

朱厚煌說道:“是啊。”

從出京到現在,雖然只過了不到半年的時間,但是這半年時間,對朱厚煌卻比兩輩子過得都充實。特別是開始分田之後。朱厚煌走到大員任何地方,所有人都向他跪拜,這些並不是儀式上的,而是發自內心的擁戴。雖然大員不過有數萬人,丁口不過一萬出頭。但是有這一萬人的衷心擁戴。雍國才所是站穩腳跟了。

有斯土有斯民才能算得上一個國家。

“只是並不是將田分下來就完了,這僅僅是一個開始。”朱厚煌說道:“要建立健康的財政體系,要保證能從田裡面收上來稅才行。任何人都不能免稅。”

唐寅雖然腹誹朱厚煌想得太遠,想要收上來稅,最少也在明年了。因爲生田非耕種幾次才能變成熟田,否則根本收不上來多少糧食。明朝制度,開荒免稅三年,就是這個原因。

唐寅說道:“臣制度,吳行之在這麼上面很有天賦。這件事情可以讓他來做。”

朱厚煌點頭,說道:“的確,吳行之很得力。”吳行之這一輩子或許不能在數學上有什麼建樹了。不過朱厚煌吳行之其他天賦很在意。也許吳行之是數學世家出身,他吳家弟子一般都給人做賬房先生,對數字非常敏感,在澎湖就建立起一個基礎賬目體系。凡是吳行之處理過的賬目都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他用得是四柱記賬法。還在朱厚煌的啓發之下,做出報表,讓朱厚煌幾乎無可挑剔。這一段時間,吳行之一邊自己管理賬目,還教授自己的手下,給朱厚煌培養出好幾個人才。

“回去,將史記張丞相列傳,送給吳行之。”

古代皇帝似乎都喜歡讓人猜自己的心思。其實並不是這樣的,這只不過是隱晦的表達一些意思而已。比如現在朱厚煌明明白白的給吳行之打雞血,許吳行之有宰相之位。

正如前文說過,在中國做任何改革,最好的方法就是復古,爲什麼是這樣,因爲但凡你想到的方法,在古代都已經嘗試過了。就拿國企拍賣這樣的事情,在宋代都已經有了,連侵吞國有資產的手段,都大差不差。朱厚煌對吳行之的期許,就是希望吳行之能如張蒼一樣,爲雍國確定一個完整,快捷的財政體系。

“對了。孤記得這一次,也給唐先生分田了,只是唐先生沒有接受?爲什麼?”朱厚煌知道,要想馬兒跑,就要馬兒吃草。朱厚煌也不會白使喚人,這一次開墾出了來的田地,朱厚煌沒有給自己留一畝,但是卻給自己手下的所有人都分了地。比如分給唐寅的地,是整整一千畝。其餘的人,是三百畝與一千畝之間,當然了這僅僅是開始。如果將來雍國有所發展,自然有更多的賞賜。

“臣家中無人,一時間也不知道找誰來打理這些田地。所以暫且不要,等家中人來了,再領田便是。”唐寅說道。

朱厚煌說道:“唐先生何不將家人從家中接過啊。分下去的田地,唐先生不取,讓下面的人無所適從啊。”

唐寅一時間也很苦惱。是啊,他是朱厚煌手下職位最高的官員,上面分得地,他不去領,下面的人怎麼敢越過他去領地。而他領了,也沒有給他種地,哪怕他親自出手,也種不了一千畝地,他嘆息一聲說道:“臣膝下無子,老妻已喪,女友已經出嫁,家中無人主持,即便是有千畝良田也無人照應,如果領了田地之後,荒廢了,還不如不領。”

“歸根結底,還是缺人啊。”朱厚煌感嘆道。“等許棟南洋回來之後,孤就讓他去北方,將北方流民遷到東雍,只是遠水解不了近渴啊。”朱厚煌忽然想起了什麼,說道:“唐先生,東雍島上並不是沒有人。”

唐寅立即明白過來,說道:“殿下是說東雍上的野人嗎?”

朱厚煌在島上這麼多天,也將島上的土人摸清楚了。雖然說是土人,其實很多都是福建移民,分散在東雍西岸平原之上,當然越往北,越往東,土人也就越多,這些土人好像是上古夷人一脈。對於福建移民,這些人是可以收買的,其實與大員相距不遠的地方,就有一些福建移民的村落,這些天來,朱厚煌早已摸清楚了,不過這些人都是舉族而居的。朱厚煌覺得自己人口優勢不夠大,最好不要對付這些人,但是那些野人,卻不一樣了。抓過來當奴隸再好不過了。

唐寅說道:“教化蠻夷,也不失爲補充丁口的好辦法。只是這事情需要從長計議。不可草率。”

朱厚煌見唐寅沒有反對的意思,心中也安定了幾分,看來明代的文人,也不是什麼聖母婊。

第二百一十一章 鐵炮是怎麼樣煉成的第六百七十六章 對馬島之戰六第一百九十六章 許棟的行動第六百二十五章 太平洋航線第七百三十三章 論楊慎第四百五十九章來之不易的勝利第五百八十九章 浮橋之戰八第一百二十三章第六十八章 許棟【二】第二百零八章 少府第四百九十二章 正德北歸三第三百六十一章 分一杯羹第三十一章 小王子來了第三百八十二章 休戰二第四百二十六章 麥哲倫顧問第四百六十九章 老薑謀略第二百三十九章 安慶攻防戰十四第五百六十章東雍近況第四十三章 白登山下第五百九十六章 升龍圍城戰第三百七十三章 說服第五百四十五章 第二次安南之戰六第七百九十章 宋丘府第五百六十四章 東雍近況五第五百一十二章 帝崩十四第六百九十二章 夜襲完第二百三十四章 安慶攻防戰九第三百六十七章 白藤江五第八章 練兵第五百二十二章 京城鏖戰四第四百二十七章 麥哲倫顧問二第四百八十二章 攻城第五百一十一章 帝崩十三第六百一十七章 如何善後五第七百六十章 第二次馬六甲海戰第五百四十一章 第二次安南之戰二第四百六十五章 挺進馬六甲第六百五十八章 投靠東雍?第七百七十七章 海戰餘波第五百一十五章 帝崩十七第五百二十四章 京畿鏖戰六第六百八十一章 長崎大火第六百五十六章 海盜會盟第二百六十四章 火燒贛江第四百五十三章 猶如此案第七十二章 銀子【二】第六百一十三章 如何善後?第五百七十七章 升龍城下四第四百二十四章 決策二第三百一十六章 蘇祿四第二百二十二章 寧王之亂之黃石嘰之戰二第二百四十五章 安慶攻防戰十九第八百一十四章 椰城之戰五第五百零七章 帝崩九第五百三十七章 麥哲倫的遭遇二第四十五章 英雄第二百七十五章 明正典刑第四百三十七章 整合古晉第六十五章 唐伯虎【二】第六百七十八章 對馬島之戰八第四百八十三章 攻城二第二百七十五章 明正典刑第二百三十五章 安慶攻防戰十第七百二十六章 新氣象二第四十七章禮第四百八十八章 東雍紙鈔第三百九十八章 升龍會戰十二第一百六十六章 掃平礦區第二十六章 系統問題第五百零八章 帝崩十第八十八章 唐寅的魔法第四百三十一章 南征影響四第四十七章禮第八十三章 媽祖廟前之約第二百零一章 徐和尚第四百八十三章 攻城二第一百零五章 太醫令第一百五十章 和議第二百七十六章 垂涎王陽明第三百三十九章 爭貢之爭二第八百六十章 分水關第七百五十八章 亞齊人在行動第二百五十八章 南昌城下第一章 元宵宴第七百四十四章 出使三第九百零四章 第二次京畿戰爭四第七百九十章 宋丘府第四百零九章 戚景通的希冀第一百六十四章 後楊慎時代的來臨第十四章 地圖第七百二十五章 新氣象第八百一十九章 大明vs東雍第九十二章 雍王相唐寅第三百五十一章 雜事第三百八十章 皇城與外城之間第五百七十四章 升龍城下第一百四十六章 撤退第一百二十一章 科學的種子第六十五章 唐伯虎【二】第三百四十二章 升龍之變七
第二百一十一章 鐵炮是怎麼樣煉成的第六百七十六章 對馬島之戰六第一百九十六章 許棟的行動第六百二十五章 太平洋航線第七百三十三章 論楊慎第四百五十九章來之不易的勝利第五百八十九章 浮橋之戰八第一百二十三章第六十八章 許棟【二】第二百零八章 少府第四百九十二章 正德北歸三第三百六十一章 分一杯羹第三十一章 小王子來了第三百八十二章 休戰二第四百二十六章 麥哲倫顧問第四百六十九章 老薑謀略第二百三十九章 安慶攻防戰十四第五百六十章東雍近況第四十三章 白登山下第五百九十六章 升龍圍城戰第三百七十三章 說服第五百四十五章 第二次安南之戰六第七百九十章 宋丘府第五百六十四章 東雍近況五第五百一十二章 帝崩十四第六百九十二章 夜襲完第二百三十四章 安慶攻防戰九第三百六十七章 白藤江五第八章 練兵第五百二十二章 京城鏖戰四第四百二十七章 麥哲倫顧問二第四百八十二章 攻城第五百一十一章 帝崩十三第六百一十七章 如何善後五第七百六十章 第二次馬六甲海戰第五百四十一章 第二次安南之戰二第四百六十五章 挺進馬六甲第六百五十八章 投靠東雍?第七百七十七章 海戰餘波第五百一十五章 帝崩十七第五百二十四章 京畿鏖戰六第六百八十一章 長崎大火第六百五十六章 海盜會盟第二百六十四章 火燒贛江第四百五十三章 猶如此案第七十二章 銀子【二】第六百一十三章 如何善後?第五百七十七章 升龍城下四第四百二十四章 決策二第三百一十六章 蘇祿四第二百二十二章 寧王之亂之黃石嘰之戰二第二百四十五章 安慶攻防戰十九第八百一十四章 椰城之戰五第五百零七章 帝崩九第五百三十七章 麥哲倫的遭遇二第四十五章 英雄第二百七十五章 明正典刑第四百三十七章 整合古晉第六十五章 唐伯虎【二】第六百七十八章 對馬島之戰八第四百八十三章 攻城二第二百七十五章 明正典刑第二百三十五章 安慶攻防戰十第七百二十六章 新氣象二第四十七章禮第四百八十八章 東雍紙鈔第三百九十八章 升龍會戰十二第一百六十六章 掃平礦區第二十六章 系統問題第五百零八章 帝崩十第八十八章 唐寅的魔法第四百三十一章 南征影響四第四十七章禮第八十三章 媽祖廟前之約第二百零一章 徐和尚第四百八十三章 攻城二第一百零五章 太醫令第一百五十章 和議第二百七十六章 垂涎王陽明第三百三十九章 爭貢之爭二第八百六十章 分水關第七百五十八章 亞齊人在行動第二百五十八章 南昌城下第一章 元宵宴第七百四十四章 出使三第九百零四章 第二次京畿戰爭四第七百九十章 宋丘府第四百零九章 戚景通的希冀第一百六十四章 後楊慎時代的來臨第十四章 地圖第七百二十五章 新氣象第八百一十九章 大明vs東雍第九十二章 雍王相唐寅第三百五十一章 雜事第三百八十章 皇城與外城之間第五百七十四章 升龍城下第一百四十六章 撤退第一百二十一章 科學的種子第六十五章 唐伯虎【二】第三百四十二章 升龍之變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