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一章 渤泥

第二日,渤泥王並沒有召見王陽明一行人。不是因爲別的,就是因爲昨天接風宴上鬧得太歡,渤泥王宿醉未醒。

王陽明一行人只好到處逛逛。

張庸帶着王陽明朱厚煌一行人去看寧山鎮國之碑。

這個碑就在古晉城東南方向,出了古晉城就看見一座山峰出現在眼簾之中。望山跑死馬,他們走了大半天,纔來到了寧王鎮國之碑。

朱厚煌先是大爲失望,因爲所謂寧王鎮國之碑,並不是高大絕倫的雄碑,也上面筆法,並沒有是大不了的,朱厚煌在大明日久,對筆法還有幾分眼力的。而且碑文的文采也不過如此。“炎海之墟,浡泥所處。煦仁漸義,有順無迕。撦撦賢王,惟化之慕。導以象胥,遹來奔赴。同其婦子、兄弟、陪臣,稽顙闕下,有言以陳。謂君猶天,遺以休樂,一視同仁,匪偏厚薄。顧茲鮮德,弗稱所云。浪舶風檣,實勞懇勤。稽古遠臣,順來怒趌。以躬或難,矧曰家室。王心亶誠,金石其堅。西南蕃長,疇與王賢。矗矗高山,以鎮王國。鑱文於石,懋昭王德。王德克昭,王國攸寧。於萬斯年,仰我大明。”

看上去四字一句,文采飛揚,但實際上空乏之極,沒有一點內容可言,用最後八個字,就能概括爲“於萬斯年,仰我大明。”

張庸左右一擺,避開左右僕從。說道:“王大人,覺得這碑如何?”

王陽明眼睛一縮,心中暗道:“這一樣,這個人的言語之間,有些不對勁。”說道:“不錯,不錯,是翰林的手筆。”

雖然一個翰林學士很難得,但是一篇翰林學士的文章,在茫茫歷史長河之中,並不罕見,甚至極多,所以對一篇碑文的評價,王陽明的評價還是有幾分保留的。

張庸說道:“這碑文在渤泥已經有一百多年了,我家來到張庸也來渤泥一百多年,下官,南洋錦衣衛渤泥千戶所千戶張庸,見過大人。”

朱厚煌與王陽明,徐愛對視一眼。心中大驚。

他們完全沒有想到,在這個遠離中原的偏遠之地。渤泥國的大官,居然是大明的錦衣衛千戶。

張庸說道:“本來按照規矩,我們這些錦衣衛暗樁,不遇見上峰是絕對不能暴漏身份。但下官家在渤泥已經經過六代人了,下官家世世代代都在等着北京的一個命令,但是始終沒有。下官家中已經等了實在太久了太久了。”

張庸說着說着,忍不住淚流滿面。他想到了他的父親,他的祖父,他的曾祖父,甚至從來沒有見過面的先祖。他們都是面向北方,看着北京方向,嚥下最後一口氣。說道:“下官實在等不下了,六代人啊,六代人啊。”

張庸忍不住嗚嗚的哭了起來。

朱厚煌心中也忍不住爲他們感到難過。張庸他家裡還在天涯海角苦苦堅持,但是關於他們的檔案,早已被焚燬了吧。

這不是朱厚煌的憑空猜測。

自從洪武年間,時任錦衣衛指揮使的人,都沒有一個人全身而退。一次次政治風波都是以錦衣衛爲中心爆發的。

成祖年間紀綱不可一世,但也逃不過大清洗,這一次次的大清洗,將錦衣衛的暗樁的檔案弄丟失了,也是很可能的。

而且大明向海外派遣錦衣衛暗樁,也只有在太祖成祖國力鼎盛之時纔有的行爲,太祖的時候,有佈局天下的豪情,而成祖之時,有尋找建文帝的想法。在仁宣之際,大明全面收縮,早就沒有往海外派遣錦衣衛的決心。

在成化之後,大明的特務機關,東西廠,代替了錦衣衛。不過東西廠從來沒有想像錦衣衛這樣有大面積佈置暗樁的行爲,他們的勢力大多密佈京師之中,而且人手大多是從錦衣衛之中挑選的。

東西廠並沒有多大的造血功能。所以錦衣衛就成爲他們的人才培養梯隊。早已沒有當初的威風,而南洋這一批人暗樁,早就成爲了無用之人。他們的密檔,不是沉在那個箱子最下面,要麼就早已不知道在什麼地方了。是不是被蟲蝕火燒了,也不知道。

張庸收了哭聲,跪在地面上,說道:“並不是下官忍不住的。而是下官擔心下一代恐怕就不能效忠大明瞭,而且大明與渤泥的交往日益稀疏。臣今日之想問一句話,錦衣衛鎮撫司,還認我這個南洋錦衣衛千戶嗎?”

朱厚煌忽然站起身來說道:“張大人,你知道我是誰嗎?”

張庸說道:“你不是雍王少府丞許鬆許大人。”

“不是,”朱厚煌說道:“孤乃大明雍王。錦衣衛鎮撫司認不認你這個錦衣衛千戶,我不知道。但是孤認你這個千戶。孤出京之前,向皇兄承諾過,終我雍王一世,決力向南,將南洋收入大明版圖,讓南洋爲我的大明的西域都護府,還請張兄助我一臂之力。”

張庸大吃一驚,他看見朱厚煌在王陽明身邊做事不拘束,自由自在,就知道朱厚煌的身份不簡單啊。不過他以爲許鬆的家世不錯。或者與雍王有些姻親,但是萬萬沒有想到朱厚煌就是雍王本人。

張庸再想朱厚煌的行爲,心中暗道:“雍王這樣的行爲雖然有些魯莽,但是這一份勇氣,還是成祖之下少有的英勇。卻是一個可侍之主。”

這是張庸沒有見過正德,比起正德的英武來說,朱厚煌還差了不少。不過對張庸這樣有才之人。蝸居在渤泥小國之人,根本就是一種折磨。

此刻有計劃進入南洋征戰的大戰場之中,讓他進入更廣闊的天地之中。讓他不由自主的興奮起來。張庸說道:“臣,拜見雍王殿下。”

朱厚煌將張庸扶了起來,說道:“張卿請起,孤回到東雍,就上書陛下,將整個南洋錦衣衛的管轄之權,授給孤,倒是孤就能名正言順的管轄你了。我絕不會讓你默默無聞的。”

張庸大喜道:“多謝殿下。”隨即問道:“殿下來南洋,所謂何事?”

朱厚煌心中過一遍,覺得沒有什麼可以隱瞞了,所謂疑人不用,用人不疑,說道:“孤此次來,就是因爲東雍缺乏用度。”

隨即將東雍的情況說給張庸聽。

張庸想了一陣說道:“殿下此來南洋是想以開擴貿易的方式來彌補東雍財政?臣看此法雖然可行,但是見效太慢,一時半刻緩不應急,殿下臣有一個偏門法子,不知道能不能行?”

“說來聽聽。”朱厚煌說道。

“南洋各地小國林立,殿下只需想出罪名,滅掉幾個小國,既能立威於南洋,也能解決東雍的用度。”張庸說道。

朱厚煌眼睛一亮,心中暗道:“英雄所見略同啊。”他連忙問道:“張卿久在南洋,不知道那個國家合適?”

張庸心中一喜,殿下這個說法,就證明他沒有嫌棄我這個說法。隨即他心中暗道:“要那個國家好?這個國家不能太小,國家太小固然容易下手,但是多次出手,也會影響大明的威望。只有國家足夠大,才能讓有足夠的錢糧。”他好像忽然想起了,心中暗道:“大王啊大王,我家效忠渤泥數代,最後爲渤泥做一些事情吧。”

張庸他擡起頭來對朱厚煌說道:“殿下,臣以爲南洋各國之中,唯有蘇祿最爲合適。”

朱厚煌心中暗道:“我圈定的國家之中,也有蘇祿,卻不知道張庸能說出來一個什麼道理。”

第八百三十二章 東雍之戰六第七百九十九章 截殺使者第九十八章 受潮的火藥第五百二十八章 城下之盟第八百二十八章 東雍之戰二第七百六十四章 土司制度第五百九十八章 升龍城圍城戰三第三百三十二章 占城王的野望第六百零六章 升龍圍城戰十一第四百五十六章 古晉會議第六百七十七章 對馬島之戰七第二百七十五章 明正典刑第六百八十四章 關門海峽之戰三第七百一十八章 正旦大朝二第一百五十九章 佛郎機炮第三百五十一章 雜事第三百四十章 升龍之變五第四百三十六章 決裂第一百九十一章第一百二十一章 科學的種子第十四章 地圖第一百三十六章 劉師爺奇遇記第三百一十二章 蘇祿情況第三百一十二章 蘇祿情況第三百四十章 升龍之變五第七百章 第一波倭寇的平息二第六百七十五章 對馬島之戰五第三百二十八章 越南情況第二百零九章 過節第七百九十二章 亞齊的覆滅二第三百六十九章 安南水寨第一百一十一章 婚事第六百六十九章 大內的對策第五百八十一章 再戰升龍四第四百一十九章 古晉之變第二百二十八章 安慶攻防戰三第七百五十九章 亞齊人在行動二第一百九十六章 許棟的行動第六百一十四章 如何善後?二第七十八章 李良欽【三】第五百二十七章 京畿鏖戰第四十二章 襲營第五百二十三章 京畿鏖戰五第八百零三章 奴隸貿易第七百四十章 東雍新印象三第九百零六章 第二次京畿戰爭六第十五章 見託梅第四百三十一章 南征影響四第三百六十三章 白藤江第七十一章 銀子第五百六十五章 收尾第三百一十三章 蘇祿第一百零二章 神醫薛已第三百零五章 暹羅第七百五十三章 王陽明的遺產第六百七十八章 對馬島之戰八第一百五十二章 澎湖協議第一百九十一章第八百一十三章 椰城之戰四第六百四十三章 東雍與大明四第二百六十九章 收尾第二百五十四章 王陽明第六百八十一章 長崎大火第一百零六章 唐寅病倒第二章 比劍第二百零二章 殺徐和尚第五百五十章 第二次安南之戰十一第一百一十八章 大肚使者第八百零一章 海盜會盟第七百四十一章 楊慎入東雍第三百四十五章 雙城戰記第九十四章 分田第三百五十五章 雲海關下三第四十九章 耀兵第六百九十二章 夜襲完第五百八十一章 再戰升龍四第七百六十章 第二次馬六甲海戰第六百一十六章 如何善後四第四百二十七章 麥哲倫顧問二第八百七十六章 勝負手十一第四百九十章 正德北歸第三百六十一章 分一杯羹第四百二十五章 後宮第一百九十五章 日本航行之爭第一百六十七章 掃平礦區二第二百八十三章 東雍漁業第八百五十九章 仇華的突圍第八百四十三章 鄭綏第二百五十六章 兵臨南昌第二百一十六章 寧王之亂第六百一十一章 升龍城破第六百七十二章 對馬島之戰二第四百七十八章 香料羣島結束戰鬥二第三百四十章 升龍之變五第二百六十章 萬銳之死下第八十三章 媽祖廟前之約第四百零五章 陸完的病情第八百六十章 分水關第五百零七章 帝崩九第二百三十二章 安慶攻防戰七
第八百三十二章 東雍之戰六第七百九十九章 截殺使者第九十八章 受潮的火藥第五百二十八章 城下之盟第八百二十八章 東雍之戰二第七百六十四章 土司制度第五百九十八章 升龍城圍城戰三第三百三十二章 占城王的野望第六百零六章 升龍圍城戰十一第四百五十六章 古晉會議第六百七十七章 對馬島之戰七第二百七十五章 明正典刑第六百八十四章 關門海峽之戰三第七百一十八章 正旦大朝二第一百五十九章 佛郎機炮第三百五十一章 雜事第三百四十章 升龍之變五第四百三十六章 決裂第一百九十一章第一百二十一章 科學的種子第十四章 地圖第一百三十六章 劉師爺奇遇記第三百一十二章 蘇祿情況第三百一十二章 蘇祿情況第三百四十章 升龍之變五第七百章 第一波倭寇的平息二第六百七十五章 對馬島之戰五第三百二十八章 越南情況第二百零九章 過節第七百九十二章 亞齊的覆滅二第三百六十九章 安南水寨第一百一十一章 婚事第六百六十九章 大內的對策第五百八十一章 再戰升龍四第四百一十九章 古晉之變第二百二十八章 安慶攻防戰三第七百五十九章 亞齊人在行動二第一百九十六章 許棟的行動第六百一十四章 如何善後?二第七十八章 李良欽【三】第五百二十七章 京畿鏖戰第四十二章 襲營第五百二十三章 京畿鏖戰五第八百零三章 奴隸貿易第七百四十章 東雍新印象三第九百零六章 第二次京畿戰爭六第十五章 見託梅第四百三十一章 南征影響四第三百六十三章 白藤江第七十一章 銀子第五百六十五章 收尾第三百一十三章 蘇祿第一百零二章 神醫薛已第三百零五章 暹羅第七百五十三章 王陽明的遺產第六百七十八章 對馬島之戰八第一百五十二章 澎湖協議第一百九十一章第八百一十三章 椰城之戰四第六百四十三章 東雍與大明四第二百六十九章 收尾第二百五十四章 王陽明第六百八十一章 長崎大火第一百零六章 唐寅病倒第二章 比劍第二百零二章 殺徐和尚第五百五十章 第二次安南之戰十一第一百一十八章 大肚使者第八百零一章 海盜會盟第七百四十一章 楊慎入東雍第三百四十五章 雙城戰記第九十四章 分田第三百五十五章 雲海關下三第四十九章 耀兵第六百九十二章 夜襲完第五百八十一章 再戰升龍四第七百六十章 第二次馬六甲海戰第六百一十六章 如何善後四第四百二十七章 麥哲倫顧問二第八百七十六章 勝負手十一第四百九十章 正德北歸第三百六十一章 分一杯羹第四百二十五章 後宮第一百九十五章 日本航行之爭第一百六十七章 掃平礦區二第二百八十三章 東雍漁業第八百五十九章 仇華的突圍第八百四十三章 鄭綏第二百五十六章 兵臨南昌第二百一十六章 寧王之亂第六百一十一章 升龍城破第六百七十二章 對馬島之戰二第四百七十八章 香料羣島結束戰鬥二第三百四十章 升龍之變五第二百六十章 萬銳之死下第八十三章 媽祖廟前之約第四百零五章 陸完的病情第八百六十章 分水關第五百零七章 帝崩九第二百三十二章 安慶攻防戰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