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五章 雙城戰記

財政問題是逼迫朱厚煌必須立即出兵元兇。但是如果以爲沒有財政問題,朱厚煌就要安分守己的當災難。那纔是大錯特錯了。

王陽明很準確的摸着朱厚煌的脈門。

朱厚煌雖然想要解決東雍的財政危機,但是他也想在中南半島上留下一個落腳點。朱厚煌選擇的這個落腳點,就是海雲關附近。

其實就自然環境來說,海雲關並不是一個合適的地方。而朱厚煌一定要選擇這裡的原因,就是朱厚煌對安南的警惕之心。

如果翻閱現代的越南地圖,與這個時代的越南地圖,就會發現一個真相。越南的版圖在今後幾百年擴張了一半。

海雲關的位置,就在越南中部最窄的地方附近。而越南南方很大部分領土,現在還都是占城,真臘,等國的領土。

所以朱厚煌對安南有者深刻的戒備之心。

朱厚煌確定他在整個中南半島上統治核心,就是湄公河三角洲,現代的胡志明市這一帶,因爲這是一個產量極高的糧食產區。

只要能將這裡開發出來,朱厚煌的任何擴張行動,都有足夠的糧食支撐了。

至於這一代怎麼入手。朱厚煌早已看真臘不順眼了,所以在朱厚煌計劃之中,一場針對真臘的戰爭,已經提上日程了。所以朱厚煌想乘着這一次,將安南南下的道路封死。等將對真臘的戰爭,就能排除安南的影響了。

海雲關其他方面不行,但是卻是一處戰略要地。

“不過,這樣一來,攻克海雲關的行動之中,如果久攻不可,下面行動就不好辦了。”王陽明說道。

計劃永遠只是計劃,任何計劃都是非常完美的,但是完美的計劃能不能完美執行,卻是一個問題。

“區區安南小國,如果不能攻克,那麼孤又怎麼縱橫天下?”朱厚煌咬着牙,說道:“就這樣定了,統治占城王,剋日起兵。”

“是。”

因爲按照王陽明的計劃來,所以進軍的時間必須大大提前,否則等莫登庸大勝鄭綏,並整合鄭綏的實力之後,勢力大增。攻克莫登庸的難度就會大大增加了。

所以出兵的速度越快越好。

“殿下,還有一件事情,殿下此次有陛下的詔書嗎?”王陽明問道。

朱厚煌說道:“這--。皇兄早已準我主安南之事,還需什麼詔書嗎?”

王陽明說道:“國之大事,在祀在戎,殿下怎麼不得陛下詔書,就擅自出兵,如果傳到京師,天下之人該如何看殿下?”

朱厚煌對這一點不熟悉,結果露了這一件事情,畢竟出兵之事,千頭萬緒,不僅僅是占城的事務,還有關注安南國內事務,都需要他去關注,有些疏漏也是在所難免。

“殿下,這一件事情,陸長史已經派人上京了。只是攻克海雲關的行動,要掛着占城的名義。只有等南京的消息,才能用出他們自己的名號。”王陽明說道。

“多謝王師。”朱厚煌說道。

王陽明說道:“爲殿下查漏補缺,正是臣等之責,不過臣以爲殿下身邊,應該多幾位儒生,這樣的疏漏就不該有。”

朱厚煌說道:“孤受教。”朱厚煌身邊沒有專門的禮臣,固然是朱厚煌有意爲之,但是也有整個東雍人手短缺的緣故,但凡有一點才能的人才,就有足夠的公務,讓他們忙活。朱厚煌纔不會重視務虛的事務。

做出決定之後,朱厚煌緊急會晤占城王,與占城王一起督促了出兵行動,占城五萬大軍,主要是數百頭戰象。這數百頭戰象,就佔據萬餘人手。剩下的都是步卒。

朱厚煌乾脆讓雍軍乘船,沿海北上。

他先面對的第一個阻礙,就是新洲,舊城兩城。

兩座城池相距不遠,互爲犄角,新洲還是一個臨海城市,這一帶本來是占城的核心統治區。這一代納入安南的統治,還沒有五十年。而且也不是安南關注的重點地區。故而安南在這一帶的統治,根基並不穩定。

面對占城與大明聲勢浩大的進攻。根本沒有一絲抵抗的意思。龜縮在兩座堅城之中,想用以拖待變。

朱厚煌帶着士卒從遠處下船。在岸上結陣。朱厚煌登高看向兩城,不由的長嘆道:“不虧爲兩座雄城啊?”

其實從外表來看在,這兩座城池並不好看,這兩座城池是常見的夯土建築。死沉黃色,看上去了無生氣。但是從兵法來看,這兩座城池佈置極妙、彼此相距不遠,遙遙相對,急此則彼應,擊彼則此應。

是一個雙城結構。

這樣的結構,非常難攻克。當初的襄陽就是典型的雙城結構,一旦樊城失守,則襄陽不能堅守了。

占城在面對安南的進攻,失去海雲關之後。就憑藉這兩座城池堅持了好幾十年,等這兩城失守之後、占城只好向安南稱臣了。

可見這兩座城池的重要性。

王陽明就在朱厚煌身後,說道:“殿下,準備怎麼攻克這兩座堅城?”

朱厚煌反問道:“王師準備從哪裡着手?”

王陽明沉吟一會兒說道:“如果是臣,將繞過兩城,從海路攻兩城之北,使則兩座城池成爲孤城,然後派人勸降。以臣的瞭解,自從安南內亂以來,安南就從來沒有關注過這裡。兩城的守臣,早已在兩地鎮守數十年了,安南朝廷已經將他們給忘記了。臣也不相信他們對現在的安南派兵來救還抱有希望,故而圍城,攻心,勸降,。三管其下,定然能成功。”

朱厚煌微微思索一會兒,不得不說。這個辦法真的不錯。

不要兩城守臣佔據地利,但是實際上他們的劣勢與優勢一樣明顯,第一人心不附。當地百姓都占城人,雖然被安南統治了許多年了,但是想要他們全力相助,卻還差了不少。

第二就是兩城軍隊少。

相比升龍府一帶,這裡就是安南的莽荒之地,本來的駐軍就不多,他們的任務不過是抵擋占城第一波進攻,然後等後面的援軍來便是,故而兩城士卒加起來恐怕也不足一萬。

內有隱患,外有強敵。又沒有援軍。這樣的局面,派遣一名說客,說不定,就能勸降。

“王師所言不錯,但是孤卻不能採納。”朱厚煌卻出乎意料的否定了。他說道:“此乃北伐第一戰,須立威,不僅僅是立威給安南人看,也是給占城人看的。只有立威之後。下面的事情,纔好辦。”

王陽明理解這一點,只有立威之後,占城纔信服。安南才能懼怕。其實現在朱厚煌之所以占城信服,憑藉的就是大明積威。

但是立威就要乾脆利落的將兩城給打下來。可着城池擺在面前,怎麼才能乾脆利落的打下來?王陽明一時間想不明白。

朱厚煌嘴角勾起笑容,說道:“今日,就讓王師看看,孤準備多年的秘密武器。”朱厚煌聲音一高,叫道:“汪直。”

汪直從朱厚煌身後出列道:“末將在。”

“這兩座城池,就交給你了。讓孤看看你的手段如何?”朱厚煌說道。

汪直以手擊胸說道:“臣定然不會讓殿下失望,只求殿下派兵掩護,三日之內,必然攻克。如若不然,臣提頭來見。”

朱厚煌說道:“三日不行。孤趕時間,明天日落之前,孤要在新洲城中。孤只問你能與不能?”

汪直頭上微微見汗,這個時候,他能說什麼啊,他唯有咬着牙說道:“臣能。”

第八百九十三章 嘉靖的怒火第三百一十八章 蘇祿六第八百零二章 爪哇烽煙第六百零六章 升龍圍城戰十一第八百七十二章 勝負手七第一百六十三章 以不變應萬變第二百八十二章 東雍現狀第一百九十四章 賞功第二百五十九章 萬銳之死第四百四十八章 接戰七第八百二十四章 對策二第四百一十七章 臨時和議第五百四十一章 第二次安南之戰二第三百五十章 軍法司第四百一十九章 古晉之變第七百五十一章 亞齊的興起第二百八十三章 東雍漁業第三百四十二章 升龍之變七第二百二十七章 安慶攻防戰二第三百五十三章 雲海關下第三百三十九章第三百八十九章 升龍會戰三第三百四十三章 鄭綏東征第一百一十九章 雍溪之戰第二百三十三章 安慶攻防戰八第四百八十四章 離開馬六甲第一百六十四章 後楊慎時代的來臨第二章 比劍第四百一十九章 古晉之變第四百二十五章 後宮第六百四十九章 倭亂之謝氏滅門案三第二百三十二章 安慶攻防戰七第五百一十二章 帝崩十四第四百二十九章 南征影響二第八百七十八章 勝負手十三第三百四十章 東雍與大明第十一章 佛郎機第五百二十一章 京畿鏖戰三第三百三十八章第六百六十七章 到朝鮮第八百九十五章 南京城第八百四十九章 福建四第五百零二章 破城第八百三十一章 東雍之戰五第一百三十二章 理順水師第一百章 傷寒第一百四十八章 援兵第三百四十四章 戰前商議第六百三十四章 日本貿易現狀第八百二十七章 東雍之戰第八百九十七章 南京城三第一百四十四章 臺灣海戰第八百二十四章 對策二第一百七十八章 迎陸完第八百九十九章 準備第五十一章 正德的猶豫第四百一十六章 麥哲倫第七百四十二章 出使?第五百八十八章 浮橋之戰七第一百一十七章 征服第四百十五章 追捕第九十二章 雍王相唐寅第五百二十三章 京畿鏖戰五第九十六章 雨停了第七百七十五章 大海戰四第四百八十九章 鑄炮問題第四百八十一章 談判破裂第五百八十三章浮橋之戰二第四百九十七章 帝崩三第八百四十四章 西路軍第四百八十三章 攻城二第六百四十四章 東雍與大明五第二百三十八章 安慶攻防戰十三第九十二章 雍王相唐寅第二十三章 張欽第五百零八章 帝崩十第八百零四章 奴隸貿易二第一百八十一章 三路出征第七百三十章 楊廷和之死四第七百零六章 礦產問題第七十四章 平亂【一】第一百九十二章 東雍根本策二第三百四十章 升龍之變五第八百八十三章 勝負手十八第一百六十章 王哲遺書第九百零五章 第二次京畿戰爭五第五百七十八章 再戰升龍第三百一十九章 蘇祿七第二百五十九章 萬銳之死第八百六十一章 寧波在望第六百三十二章 經年之後三第三百九十七章 升龍會戰十一第二百零一章 徐和尚第三十四章 應州之戰王勳【二】第 八百零六章 東雍的政策調整第八百零五章 奴隸法第九十六章 雨停了第五百零六章 帝崩八第三百零九章 與敵同行第三百一十七章 蘇祿五
第八百九十三章 嘉靖的怒火第三百一十八章 蘇祿六第八百零二章 爪哇烽煙第六百零六章 升龍圍城戰十一第八百七十二章 勝負手七第一百六十三章 以不變應萬變第二百八十二章 東雍現狀第一百九十四章 賞功第二百五十九章 萬銳之死第四百四十八章 接戰七第八百二十四章 對策二第四百一十七章 臨時和議第五百四十一章 第二次安南之戰二第三百五十章 軍法司第四百一十九章 古晉之變第七百五十一章 亞齊的興起第二百八十三章 東雍漁業第三百四十二章 升龍之變七第二百二十七章 安慶攻防戰二第三百五十三章 雲海關下第三百三十九章第三百八十九章 升龍會戰三第三百四十三章 鄭綏東征第一百一十九章 雍溪之戰第二百三十三章 安慶攻防戰八第四百八十四章 離開馬六甲第一百六十四章 後楊慎時代的來臨第二章 比劍第四百一十九章 古晉之變第四百二十五章 後宮第六百四十九章 倭亂之謝氏滅門案三第二百三十二章 安慶攻防戰七第五百一十二章 帝崩十四第四百二十九章 南征影響二第八百七十八章 勝負手十三第三百四十章 東雍與大明第十一章 佛郎機第五百二十一章 京畿鏖戰三第三百三十八章第六百六十七章 到朝鮮第八百九十五章 南京城第八百四十九章 福建四第五百零二章 破城第八百三十一章 東雍之戰五第一百三十二章 理順水師第一百章 傷寒第一百四十八章 援兵第三百四十四章 戰前商議第六百三十四章 日本貿易現狀第八百二十七章 東雍之戰第八百九十七章 南京城三第一百四十四章 臺灣海戰第八百二十四章 對策二第一百七十八章 迎陸完第八百九十九章 準備第五十一章 正德的猶豫第四百一十六章 麥哲倫第七百四十二章 出使?第五百八十八章 浮橋之戰七第一百一十七章 征服第四百十五章 追捕第九十二章 雍王相唐寅第五百二十三章 京畿鏖戰五第九十六章 雨停了第七百七十五章 大海戰四第四百八十九章 鑄炮問題第四百八十一章 談判破裂第五百八十三章浮橋之戰二第四百九十七章 帝崩三第八百四十四章 西路軍第四百八十三章 攻城二第六百四十四章 東雍與大明五第二百三十八章 安慶攻防戰十三第九十二章 雍王相唐寅第二十三章 張欽第五百零八章 帝崩十第八百零四章 奴隸貿易二第一百八十一章 三路出征第七百三十章 楊廷和之死四第七百零六章 礦產問題第七十四章 平亂【一】第一百九十二章 東雍根本策二第三百四十章 升龍之變五第八百八十三章 勝負手十八第一百六十章 王哲遺書第九百零五章 第二次京畿戰爭五第五百七十八章 再戰升龍第三百一十九章 蘇祿七第二百五十九章 萬銳之死第八百六十一章 寧波在望第六百三十二章 經年之後三第三百九十七章 升龍會戰十一第二百零一章 徐和尚第三十四章 應州之戰王勳【二】第 八百零六章 東雍的政策調整第八百零五章 奴隸法第九十六章 雨停了第五百零六章 帝崩八第三百零九章 與敵同行第三百一十七章 蘇祿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