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六章 決裂

亞伯奎說道:“既然我們都對海盜深惡痛絕,是不是可以聯合起來打擊海盜?”

許鬆不知道亞伯奎怎麼會提出這樣的議題,說實在,許鬆作爲雍王一方貿易主持者,他對海盜的騷擾,也是很頭大。許鬆很想聯合打擊海盜,但問題是事情有輕重緩急,許鬆爲什麼來這裡,是爲兩個勢力的戰和,而不是爲區區海盜。

“說這個爲時尚早。”許鬆說道。

“好吧,”亞伯奎說道:“你認爲這個議題爲時尚早,那就不說這個,我方的條件是,東雍幫助我方在大明沿海建立商棧,記住,是大明沿海,而不是東雍。並且放棄對南洋各國的保護權。我方願意與東雍和平共處。”

許鬆目瞪口呆,他萬萬沒有想到佛郎機人會有這樣的想法。這個條件不用他回報朱厚煌,他就可以肯定,朱厚煌決計不會答應的。。

首先,在大明建立商棧,且不說其中的難度,原本歷史之上,佛郎機人在澳門建立花費了不少的精力,單單說這件事情對東雍的影響。

東雍在東西航道獲得的利潤,就是靠着地理位置,如果讓佛郎機人直接與大明交易,那麼東雍的財政將會有極大的損失了。

這是朱厚煌絕對不能忍受的,單單這一點,朱厚煌就絕對不能答應。更不要說所謂的放棄南洋各國的保護權。

這一點朱厚煌更不可能做了。

大明對南洋各國,在西方所謂的保護權。正是大明朝廷歷代歷代的威望所致,豈是朱厚煌所放棄就能放棄的。

朱厚煌還想將大明朝廷的威望轉化爲實際利益,建立南洋都護府。絕對不可能退步。

一聽這話,許鬆說道:“你確定要提出這樣要求?”

亞伯奎說道:“這正是我們的條件。”

這就是西方文化與東方文化不同,許鬆的出使,在很多人看來,是先禮後兵,但是在亞伯奎看來是害怕。之所以害怕,在他們看來,就是東雍的實力不足,才祈求和平。

許鬆說道:“好吧。”

許鬆這才知道爲什麼朱厚煌不想與佛郎機接觸。

“我們想確定一點,我們貿易改爲在暹羅。”

許鬆的馬六甲之行,也不是完全沒有收穫的,唯一的收穫,就是確定戰爭的同時,與佛郎機人的貿易不會中斷的。

許鬆回到古晉的時候,古晉已經大不一樣了。

從朱厚煌到達古晉之後,已經有一段時間了。這一段時間,朱厚煌已經對古晉進行初步統治。

許鬆來到了朱厚煌的居所,是港口一個大宅。早已被雍軍士卒重重包圍住了。

不一會兒李良欽走了出來,說道:“許大人。”

李良欽雖然已經是軍法司司長,但是依舊在朱厚煌身邊擔任侍衛。

許鬆說道:“李大人。”

“許大人,來的不湊巧。此刻殿下正在接見大臣,還請大人在門房稍等一會吧。”李良欽說道。

許鬆說道:“那是應該的。”許鬆不敢怠慢李良欽,雖然李良欽不顯山不漏水,但是他的弟子是坐鎮一方的大將。而自己身居要位,有執掌軍法大權,之前又爲軍中總教官,可以說桃李滿天下。在軍中的人脈極光。許鬆雖然根底極厚,並不懼李良欽。但是還不願意隨意得罪。

朱厚煌手下各種派系早已經成型了,不過朱厚煌有足夠的威望,而且雍國的勢力,還在高速發展之中,故而所有派系之間的爭鬥並不強烈。彼此的相處還算融洽。

不過,許家與李良欽之間已經有矛盾了,這個矛盾不是別的,正是汪直與俞大猷之間的矛盾延伸。

汪直在少府做過事,算起來是許鬆的故吏,在劃圈子之中,與許家走的近。

許鬆問道:“敢問李大人,不知道殿下現在接見的是誰?”

李良欽說道:“這沒有好隱瞞的,是汪直汪營官,古晉令王大人,還有前渤泥王子羅使者,還有吳國舅。”

朱厚煌面前,四個人分別落座。朱厚煌先聽張翰說。

羅軒說道:“殿下,臣奉命出使諸部,已經將殿下之命傳遞給諸部了,諸部本來欣然從命,只是聽大王,只是古晉消息傳來,聽聞張兄在古晉大開殺戒,他們紛紛猶豫起來了。”

“爲什麼猶豫?”朱厚煌問道。

“因爲回回教在渤泥廣泛傳播,下面很多部落都是酋長也是回回教的祭司,故而他們擔心殿下對會大舉清理回回教。”羅軒說道。

朱厚煌暗道:“是該給一個甜棗了。但是這個甜棗該怎麼給,卻還要細細思量。”朱厚煌看向羅軒,覺得羅軒熟悉渤泥當地的情況,問道:“羅大人,可有什麼辦法?安撫各部落?”

羅軒說道:“小臣有一計,請殿下駕臨回回教,並從爪哇要求回回賢者開解古蘭經。則諸部自然信服殿下。”

朱厚煌皺起了眉頭。

能這樣做嗎?

朱厚煌思量一會兒,覺得這個辦法不行。

朱厚煌他不僅僅要統治渤泥,還要統治別的地方,南洋之地,魚龍混雜,固然有很多地方有回回教信仰,但是並不是所有地方都有回回教信仰,他親自駕臨回回教聽經,簡直是確認回回教的地位,是決計不可能的。

朱厚煌說道:“孤還是委任九川你代替孤做這一件事情,記住在臨戰之際一定要將他們安撫下來。”

王九川即便是代替朱厚煌,但是有些事情能夠代替,有些事情不能代替。王九川即便是有什麼言行舉動,也好推脫的很。

王九川說道:“臣遵命。”

對於替上司背鍋是一個好下屬應該做的事情,王九川說道:“臣記得殿下還請了普陀島的高僧來,臣請在古晉建立一做寺廟。”

朱厚煌一拍扶手,說道:“不說這個,孤差點就忘記了,那個普陀高僧就交給了你了,就古晉建一座大寺,孤會派人請中原高僧,常來此地的。”

朱厚煌想維護此地與東雍的關係,必須先在文化認同之上下大功夫,不過這一件事情,王九川是派不上什麼用場了,王九川本人就是國外長大,辦理事務還行,真正的教化百姓上,朱厚煌並不信任他,他暗自決定,此戰一了,就請王陽明派遣一個弟子來這裡,最好能傳授,融合朱厚煌意思的心學。

王九川說道:“還請殿下爲此寺起名。”

朱厚煌哪裡有這個閒心,隨即一想,說道:“就叫鎮海寺。但願南洋之地,海波終平。”

只是不知道朱厚煌所指的海波,到底是佛郎機人還是回回教?

王九川在暹羅長大,是地地道道的佛教徒,說道:“殿下宏願定能實現。”

朱厚煌說道:“但願如此,九川說說古晉現在如何了?”

朱厚煌所在港口嚴格意義上只是古晉郊外,王九川在古晉弄得如此大動靜,朱厚煌豈能不知道,不過是當做不知道而已,在某些事務上,朱厚煌只要結果,忽略過程。

只是羅軒有幾分兔死狐悲的感覺。嚴格意義上被王九川清楚的人,都是羅軒熟悉的敵人朋友。

王九川纔沒有注意羅軒這個亡國公子的想法,說道:“現在古晉已經爲殿下所有,臣在古晉徵集了糧食三十萬石,百萬貫銅錢,大多數爲宋錢。請殿下放心,以古晉的人力物力足以支持艦隊停泊。”

渤泥首都的貴族們的積蓄都在這裡了,朱厚煌聽聞喜出望外,算是一筆意外之財只是朱厚煌有些奇怪,這數目有些不對。

第五百五十二章 雨中的激戰第三百二十六章 擴軍二第四百六十六章 第二次澎湖之戰第三十五章 應州之戰王勳【三】第三百六十章 不速之客第八百九十六章 南京城二第七十五章 平亂【二】第七百五十六章 應對第五百六十九章蔣氏第四百一十一章 託梅的宏願第八百六十七章 勝負手二第一百五十一章 和平與財富第五百九十五章 浮橋之戰終第三百八十章 皇城與外城之間第七百三十章 楊廷和之死四第五百三十三章 中國人在西班牙第二百三十章 安慶攻防戰五第四百零四章 迴歸東雍第五百二十七章 京畿鏖戰第二百五十五章 樟樹鎮之戰第三百三十六章 升龍之變第一百四十五章 臺灣海戰下第六百八十章 炮轟長崎第三百九十七章 升龍會戰十一第七百三十章 楊廷和之死四第三百零一章 占城第六百七十六章 對馬島之戰六第七百一十一二章 吳行之vs許鬆第六百章 升龍圍城戰五第三百五十二章 行刑第四百八十五章 日耗千金第四百二十章 古晉之變二第四百五十四章 決心與準備第七百零一章 第一波倭寇的平息三第二百四十四章 安慶攻防戰十八第八百九十七章 南京城三第八百三十二章 東雍之戰六第一百六十一章 遺書始末第六百六十四章 日本局勢三第五百七十四章 升龍城下第六百八十五章 各方反應第六百五十八章 投靠東雍?第六百九十章 夜襲第六十八章 許棟【二】第九百零五章 第二次京畿戰爭五第四百五十九章來之不易的勝利第六百五十章 倭亂之謝氏滅門案四第五百六十九章蔣氏第一百一十三章 收穫的日子第六百六十四章 日本局勢三第三百三十六章 升龍之變第五百六十章東雍近況第七百五十一章 亞齊的興起第三百一十一章 渤泥第五百二十五章 京畿鏖戰七第六十七章 許棟第八十四章 臺灣第二百四十五章 安慶攻防戰十九第五百七十三章 沈希儀的準備第七百四十八章 在南都二第六百零五章 升龍圍城戰十第五百八十六章 浮橋之戰五第三百四十七章 雙城戰記三第八百二十六章 對策四第七百三十六章 江山追逐二第五百四十四章 第二次安南之戰五第八百零四章 奴隸貿易二第三百八十四章 決戰之前第八百八十七章 寧波城下第八百九十七章 南京城三第六百九十九章 第一波倭寇的平息一第一百三十四章 北港之役中第六百六十四章 日本局勢三第七百五十二章 亞齊的興起二第四百三十八章 前哨戰第六百二十三章 馬六甲城下第四百九十七章 帝崩三第七百六十五章 屠殺與招撫第六百一十六章 如何善後四第六百九十一章 夜襲二第八百一十五章 椰城之戰六第一百章 傷寒第七百零一章 第一波倭寇的平息三第二百九十二章 視察第三百三十八章第四百六十五章 挺進馬六甲第二百九十一章 許鬆在馬六甲第七百九十二章 亞齊的覆滅二第七百二十八章 楊廷和之死二第三百五十章 軍法司第四百六十一章 香料羣島之戰二第一百零二章 神醫薛已第五百五十九章 瘟疫七第四百二十章 古晉之變二第一百六十四章 後楊慎時代的來臨第五百九十一章 浮橋之戰十第一百零四章 天不絕我第五百零八章 帝崩十第二百一十七章 寧王之亂二第八百三十九章 沈希儀之死
第五百五十二章 雨中的激戰第三百二十六章 擴軍二第四百六十六章 第二次澎湖之戰第三十五章 應州之戰王勳【三】第三百六十章 不速之客第八百九十六章 南京城二第七十五章 平亂【二】第七百五十六章 應對第五百六十九章蔣氏第四百一十一章 託梅的宏願第八百六十七章 勝負手二第一百五十一章 和平與財富第五百九十五章 浮橋之戰終第三百八十章 皇城與外城之間第七百三十章 楊廷和之死四第五百三十三章 中國人在西班牙第二百三十章 安慶攻防戰五第四百零四章 迴歸東雍第五百二十七章 京畿鏖戰第二百五十五章 樟樹鎮之戰第三百三十六章 升龍之變第一百四十五章 臺灣海戰下第六百八十章 炮轟長崎第三百九十七章 升龍會戰十一第七百三十章 楊廷和之死四第三百零一章 占城第六百七十六章 對馬島之戰六第七百一十一二章 吳行之vs許鬆第六百章 升龍圍城戰五第三百五十二章 行刑第四百八十五章 日耗千金第四百二十章 古晉之變二第四百五十四章 決心與準備第七百零一章 第一波倭寇的平息三第二百四十四章 安慶攻防戰十八第八百九十七章 南京城三第八百三十二章 東雍之戰六第一百六十一章 遺書始末第六百六十四章 日本局勢三第五百七十四章 升龍城下第六百八十五章 各方反應第六百五十八章 投靠東雍?第六百九十章 夜襲第六十八章 許棟【二】第九百零五章 第二次京畿戰爭五第四百五十九章來之不易的勝利第六百五十章 倭亂之謝氏滅門案四第五百六十九章蔣氏第一百一十三章 收穫的日子第六百六十四章 日本局勢三第三百三十六章 升龍之變第五百六十章東雍近況第七百五十一章 亞齊的興起第三百一十一章 渤泥第五百二十五章 京畿鏖戰七第六十七章 許棟第八十四章 臺灣第二百四十五章 安慶攻防戰十九第五百七十三章 沈希儀的準備第七百四十八章 在南都二第六百零五章 升龍圍城戰十第五百八十六章 浮橋之戰五第三百四十七章 雙城戰記三第八百二十六章 對策四第七百三十六章 江山追逐二第五百四十四章 第二次安南之戰五第八百零四章 奴隸貿易二第三百八十四章 決戰之前第八百八十七章 寧波城下第八百九十七章 南京城三第六百九十九章 第一波倭寇的平息一第一百三十四章 北港之役中第六百六十四章 日本局勢三第七百五十二章 亞齊的興起二第四百三十八章 前哨戰第六百二十三章 馬六甲城下第四百九十七章 帝崩三第七百六十五章 屠殺與招撫第六百一十六章 如何善後四第六百九十一章 夜襲二第八百一十五章 椰城之戰六第一百章 傷寒第七百零一章 第一波倭寇的平息三第二百九十二章 視察第三百三十八章第四百六十五章 挺進馬六甲第二百九十一章 許鬆在馬六甲第七百九十二章 亞齊的覆滅二第七百二十八章 楊廷和之死二第三百五十章 軍法司第四百六十一章 香料羣島之戰二第一百零二章 神醫薛已第五百五十九章 瘟疫七第四百二十章 古晉之變二第一百六十四章 後楊慎時代的來臨第五百九十一章 浮橋之戰十第一百零四章 天不絕我第五百零八章 帝崩十第二百一十七章 寧王之亂二第八百三十九章 沈希儀之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