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章 風雨飄搖

漢軍集結在四地,按照皇帝與竇固原定的北征計劃,只有竇固與耿秉這兩路會真正出擊漠北。另外兩路,屯居塞北,既是疑兵,也是戰略後援。可皇上的出征令,卻是四路大軍同時出塞。這讓竇固和耿忠大爲震驚,漢軍兵力不佔優,除白山外,敵蹤影不明,爲何分散齊出?!

“都尉,這是爲何?”此刻竇固的中軍大帳內只有竇固與耿忠二人,耿忠讀完詔書,便欲哭無淚,心驚肉跳地問道,“如同二人相搏,張五指捅,而非握拳相擊。倘若北匈奴人聚全力斬吾一指,吾軍無後援,當奈何……”

竇固沒有讓耿忠說下去,他擺擺手道,“皇恩浩蕩,天意難測。對吾二人而言,即便張開五指,或僅用一指,吾也要捅死、掐死呼衍勺……”竇固此時也感到迷惑,作爲主帥,面對突然變化,他顧不上埋怨,而是緊盯着沙盤上的當面白山之敵,在全盤謀劃如何出征、如何致勝。

畢竟,他是立了“軍令狀”的,他沒有退路。漢軍敗,他則必死,竇氏世族從此也將慢慢湮沒在如林的世族之中。勞師遠征,如漢軍慘勝,他的歸宿仍將是雒陽詔獄。

當初北匈奴國師呼倫使“死間計”,用“使節案”構陷他這個漢軍主將,功臣之後、列侯、朝中衆臣曾羣起參之,曾差點讓他落馬。雖然皇上英明,最終保護了他。但他清楚,如果此次出征不能大勝,這些人絕對饒不了他。

雖然皇帝令漢軍四路盡出,完全出乎竇固意料。但他很快就鎮定下來,作爲統帥,他一舉一動,關係漢軍成敗,他必須想明白這決策背後的東西,既要確保漢軍必勝,又要儘可能讓整個北征符合皇帝的思慮。

此事來得突然,馬廖已至隴右,沒有時間進言。太尉趙熹、司徒王敏、司空牟融和尚書令孫堪等衆官,均是同仇敵愾、贊成北征之同儕,他們中斷不會有人出此下策。只有一種可能,突然爆發的淮陽王劉延謀反案,讓皇帝自己長思後作出了重要決定!

想到這裡,他心靜如水。

朝中發生的大事,竇固身在中樞,自然清楚。早在今年夏天時,有司就密奏淮陽王劉延謀反,證據是劉延與謝弇(注:即劉延愛姬謝氏胞兄)、駙馬都尉韓光(注:即劉延姊姊館陶公主夫婿)合謀,私作圖讖,密招私兵,甚至在祭祀神靈時許下毒咒,惡毒詛咒朝廷,盼着漢明帝早亡,自己好上位(注:其謀反手法比劉荊高明,但也與劉英一個水準)。

楚王劉英案仍未了,濟南王劉延又謀反事發。漢帝國舉國震驚,漢明帝更是雷霆大怒。

宗正劉般迅速鐵腕查辦,韓光、謝弇因罪被殺,其供詞牽連涉及到五百餘人,全都被誅殺或流放。鑑於劉延行爲惡劣,宗正劉般與永平初年處理劉荊案的雁侯樊鯈一樣,鐵面無私,上奏明帝,請求誅殺罪魁劉延。但漢明帝劉莊以爲劉延所犯的罪行輕於楚王劉英,所以僅去其封國,並遷劉延爲阜陵王,食邑改爲兩個縣。

這場驚天動地的謀反大案,雖然與楚王劉英案一樣影響深遠,無數列侯、功臣之後和朝廷重官卷入其中,但最終因漢明帝的鐵腕、嚴厲和仁慈,一場鬧劇慘淡收場。也只有東漢初年才能如此寬仁,換任何一個朝代,犯謀反大罪的劉荊、劉延、劉英三王則必死!

耿忠是戰將,可竇固不僅是戰將,他還是先皇的駙馬,他比耿忠想得要更多、更遠。帝國時時處在風雨飄搖中,皇帝命四路大軍同時出征,雖然分散了兵力,但卻避免了邊將擁兵自重。畢竟,劉英與劉延未掌兵權。可誰又能保證掌兵的將領,不會與某個心存異志的諸侯王有聯繫?

治河剛畢,這個功在千秋的浩大工程,從永平五年開始籌劃,歷經七年準備,到永平十二年正式開工,永平十三年告成。這個造福千秋萬代的偉大工程,耗資一百三十多億錢,耗盡了府庫,漢帝國財政雖然未到捉襟見肘之時,但也承受了巨大的壓力。

永平年間,雖然國內災難頻仍,但總體上仍是年年大熟,物價大幅下降。舉國一片太平盛景,慄每石僅三十錢,人民安居樂業。

當時朝廷按“三十稅一”收取田租,各種末業稅外,按丁、口徵賦的算賦、口錢和更賦,以及與外族互市之關稅、外族的朝貢和奴婢賦稅等,每年大司農和少府收入加起來,財政總收入高達八十億錢左右。

但除去官員俸祿、邊防開支、賑災等支出,每年朝廷僅能結餘約二十億錢。

一個治水工程,已耗盡了朝廷整整七年多的財政結餘。此次出征,除各地郡兵由朝廷與各郡共同供養外,刑徒兵需賜弓弩衣糧,募集世子從軍,供養南匈奴、鮮卑、羌人等夷兵,總支出當達數十億。作爲帝國的最高統治者,北征迫在眉睫,事關帝國興亡,皇帝不得不謹慎小心。

竇固深知,由於得到了他這個漢軍主將的“軍令狀”,皇帝的分兵策略,仍是建立在能取得北征勝利的基礎上進行的。說白了,他竇固必須確保北征勝利,否則,最終北征失敗的罪責,只能由他一人承擔。

竇固不想多去思考宮廷之爭,作爲先皇駙馬,他見多了宮廷權術。四路大軍中,他的兵力並不佔優,但作爲漢軍主帥,作爲承擔主要攻擊方向的一路,皇帝對他寄予厚望,他只能確保成功!

他端坐在沙盤前,整整長考了幾天後,突然做出了一個重大而隱密的決定。他對中軍掾吏樨子道,“秘傳班司馬!”

……

正月初二,涼州大營的大校場之上,黃沙陣陣,軍旗獵獵,三軍整肅,長槍如林,金鼓和號角齊鳴。從大軍離開雒陽起,衆將佐們一直盼望的高臺點兵拜將典禮,正式開始了!

第十四章 現世報應第十一章 天下大旱第十三章 人馬過刀第五章 生死旅程第三十章 投石問路第五章 焚燬糧營第二十五章 大勢已去第六章 東勒浮屠第四章 原始圖騰第十二章 魚邸有危第十三章 恩威並施第一部《國運較量》主線劇情第三十七章 濯淖蟬蛻第二十一章 衣鉢相傳第五章 痛下殺手第三章 太后嚴詔第七章 刑卒往事第二十九章 聚陣死戰第十三章 另立國王第二十二章 兵行險道第十二章 背劍農夫第十二章 不死斥侯第十九章 永平時代第十五章 崑崙有變第三十三章 雷霆出手第二十六章 運籌帷幄第十一章 二犬資敵第七章 提兵雒陽第二十三章 屯田伊循第二十一章 大漠孤旅第二十一章 關中田舍第十七章 蒲犁鎖鑰第十八章 男大當婚第十一章 華山遇襲第二章 江湖盛事第七章 提兵雒陽第十三章 高原武士第十四章 全局在胸第二十二章 會商大計第十六章 蟄伏西城第九章 暢所欲言第二十七章 血戰孤城第三十八章 骨肉親情第二十七章 漢廷震怒第六章 戰略迂迴第十七章 初露崢嶸第十二章 死士傳信第二十章 嫁狗隨狗第十九章 黃沙南望第十九章 乙卯丙辰第一章 想死也難第十一章 一夥強人第十一章 二下伊吾第二十章 楨中危難第二十二章 安得殉國第八章 截斷鳥道第十三章 困獸之鬥第十六章 野蠻生長第一章 客棧遇刺第一章 突出重圍第三十三章 雷霆出手第九章 釋比秘營第十九章 因敵於糧第二十三章 再戰皮水第四十一章 華塗趙統第二十四章 遠襲尉頭第五章 崇尚強者第三章 巔峰論劍第二十五章 迂腐蠢儒第十九章 虛驚一場第四章 命中註定第二十五章 冷節遺芳第四十六章 身囚詔獄第二十一章 關中田舍第十章 慘絕血戰第三十二章 冤家路窄第九章 八月整軍第五章 一個理由第五章 聖山王庭第二十九章 千年窨窟第十二章 亡命途中第十三章 另立國王第二十一章 少裝可憐第四十四章 壬辰詔令第三十八章 骨肉親情第十二章 死士傳信第三十五章 班妤山下第十一章 竇妤進宮第一章 想死也難第四十三章 偶得匪蹤第二十章 羣起參奏第五章 家國重託第四十章 擊殺信使第十二章 魚邸有危第三十二章 借首一用第十七章 知性女人第七章 拜井得泉第二十五章 詔令歸國第四十四章 風雨飄搖第三十七章 權氏資軍
第十四章 現世報應第十一章 天下大旱第十三章 人馬過刀第五章 生死旅程第三十章 投石問路第五章 焚燬糧營第二十五章 大勢已去第六章 東勒浮屠第四章 原始圖騰第十二章 魚邸有危第十三章 恩威並施第一部《國運較量》主線劇情第三十七章 濯淖蟬蛻第二十一章 衣鉢相傳第五章 痛下殺手第三章 太后嚴詔第七章 刑卒往事第二十九章 聚陣死戰第十三章 另立國王第二十二章 兵行險道第十二章 背劍農夫第十二章 不死斥侯第十九章 永平時代第十五章 崑崙有變第三十三章 雷霆出手第二十六章 運籌帷幄第十一章 二犬資敵第七章 提兵雒陽第二十三章 屯田伊循第二十一章 大漠孤旅第二十一章 關中田舍第十七章 蒲犁鎖鑰第十八章 男大當婚第十一章 華山遇襲第二章 江湖盛事第七章 提兵雒陽第十三章 高原武士第十四章 全局在胸第二十二章 會商大計第十六章 蟄伏西城第九章 暢所欲言第二十七章 血戰孤城第三十八章 骨肉親情第二十七章 漢廷震怒第六章 戰略迂迴第十七章 初露崢嶸第十二章 死士傳信第二十章 嫁狗隨狗第十九章 黃沙南望第十九章 乙卯丙辰第一章 想死也難第十一章 一夥強人第十一章 二下伊吾第二十章 楨中危難第二十二章 安得殉國第八章 截斷鳥道第十三章 困獸之鬥第十六章 野蠻生長第一章 客棧遇刺第一章 突出重圍第三十三章 雷霆出手第九章 釋比秘營第十九章 因敵於糧第二十三章 再戰皮水第四十一章 華塗趙統第二十四章 遠襲尉頭第五章 崇尚強者第三章 巔峰論劍第二十五章 迂腐蠢儒第十九章 虛驚一場第四章 命中註定第二十五章 冷節遺芳第四十六章 身囚詔獄第二十一章 關中田舍第十章 慘絕血戰第三十二章 冤家路窄第九章 八月整軍第五章 一個理由第五章 聖山王庭第二十九章 千年窨窟第十二章 亡命途中第十三章 另立國王第二十一章 少裝可憐第四十四章 壬辰詔令第三十八章 骨肉親情第十二章 死士傳信第三十五章 班妤山下第十一章 竇妤進宮第一章 想死也難第四十三章 偶得匪蹤第二十章 羣起參奏第五章 家國重託第四十章 擊殺信使第十二章 魚邸有危第三十二章 借首一用第十七章 知性女人第七章 拜井得泉第二十五章 詔令歸國第四十四章 風雨飄搖第三十七章 權氏資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