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城都護府,徐平和王凱仔細推敲着戰事細節。西壽監軍司只剩最後一擊,徐平讓桑懌把攻勢緩了下來,先清理已佔領地區的番賊生羌。同時命馮誥的巡檢司抓緊時間擴充人手,前去把防守的任務接下來。與此同時,高大全對天都山南院的攻勢更加猛烈。
這是緩兵之計,防止元昊在隴右準備完成之前,不顧一切地從天都山逃跑。這計策並不高明,明眼人都能夠看出來。不過人終是有僥倖心理,看出來是一回事,能夠痛下決心放棄一切卻不那麼容易。這計策達到了效果,元昊對於出天都山一直猶豫不決。
坐回椅子上,徐平出了一口氣道:“桑懌等了大半個月,就是爲了讓張亢和曹克明所部能夠趕上來。現在他們終於到了屈吳嶺左近,時機合適,就可以先打掉竇維吉了。”
王凱道:“譚虎所部機宜司,這些日子一直在查看唐時蕭關縣一帶地勢,再等一兩日便可繪出詳細地圖來。不如等到地圖出來,再讓桑懌、張亢和曹克明攻滅竇維吉。”
徐平點了點頭,表示同意。耽誤一兩天,有地圖就可以彌補,而且有了地圖之後對以後的戰事很重要,這是長久有利的事。
正在這時,譚虎從外面進來,叉手唱諾:“都護,涇原路派信使來,正候在外面。”
“信裡說什麼?拿來我看。——對了,好生安置來使。”
聽了徐平的話,譚虎道:“回都護,信使帶的是蠟丸,一定要見了都護面呈——”
徐平吃了一驚。自己在西北近兩年了,這還是第一次碰到用蠟丸傳遞軍情,想來非常緊急,忙命譚虎帶人去官廳。
蠟丸與密信的特殊加密形式一樣,是宋軍一種制度化的傳遞軍情的方式,非是特別緊急、非常重要的信息,不用這種方法。中國這片土地上打了數千年的仗,不管戰場上的作戰方式、武器裝備,還是沿邊烽燧、軍情傳遞,都已經形成了非常詳細的制度。這個年代只是受制於技術水平、制度管理,水平落後,在細節上反而詳備。
到了官廳,就見有七八個人站在那裡,全是附近山裡蕃民的打扮,想來他們是改裝潛行而來。這些人都是嚴選出來的,就連神態都跟山民一般無二。
見到徐平,幾個人一起叉手唱諾。人羣后面的一個壯年漢子上前,對徐平行禮:“涇原經略司準備指使劉易,拜見都護!”
徐平看這個人面目平平無奇,但卻自有一種強悍幹練的氣質,想來是韓琦精遠出來的人物。讓幾人免禮,徐平道:“本官隴右都護徐平,若有韓經略蠟丸,可以面呈。”
劉易退後一步,向譚虎叉手:“機宜權借利刃一柄予我。”
譚虎向衛士要了一把解腕尖刀,又命取了一碗烈酒來,交予劉易。口中道:“這酒可助膽氣,而且讓人不那麼疼痛,壯士先飲一碗。”
劉易笑道:“機宜好意,在下心領。且取了蠟丸再飲不遲!”
說完,接過解腕尖刀,把自己左腿的褲管劃開,露出大腿來。他的腿上明顯有一道傷疤,微微鼓了起來。輕“嘿”一聲,劉易手起刀落,把那鼓着的地方劃了開來。
一邊的衛士早已取了大盆在一邊,接住劉易腿上不斷流下的鮮血。
劉易神色不變,伸刀一剜,把藏在裡面的蠟丸取了出來,順勢放進下面盆裡清洗。
這麼多年以來,徐平三教流的人物見得多了,特別是在軍中,對於人身上的這一股狠勁早已見怪不怪。不過這個劉易整個過程中面色不變,還是讓人佩服。
把蠟丸放進盆中水裡,劉易才接了那一碗酒來,仰頭一口喝下。還了碗,向譚虎叉手行禮:“謝機宜好酒!”
譚虎點了點頭,讓等在一邊的軍醫上前包紮。
蠟丸是寫好之後用蠟包裹,以防水溼,而後由送信人縫進自己肉裡。這種辦法送情報代價不小,當然保密性也高,除非碰上特殊的意外,不然多能安全送到。
譚虎取了蠟丸,去了蠟衣,交到徐平手裡。
徐平接過來看了一遍,信裡原來是韓琦向自己說明涇原路對天都山的佈置。因爲時間緊急,兩路中間又有六盤山阻隔,山中多生羌,只好採用這種辦法。如果按照正常的公文傳遞路線,繞到小隴山去,則路途過於遙遠,就沒有了時效性。
看罷信中內容,徐平對劉易道:“你來時,韓經略還有沒有其他吩咐?”
劉易叉手:“經略言,軍情如火,公文往返已經來不及。都護如果有吩咐,可徑送任福軍中,或送經略司參軍耿傅處,他們自會遵令而行。”
徐平看了看譚虎:“若是我這裡前去送信,以何爲記?”
劉易指着身邊的一箇中年大漢道:“韓經略已經備了人手在這裡。在下負責送密信來都護處,取出信後,身上有傷,急切間不能再納蠟丸。這一位與我同是經略司準備指使,名爲董士廉,可以送信。董兄與都護軍中大將劉滬相識,是靠得住的人。”
徐平點了點頭,心中隱約猜到了這幾個人的身份,讓譚虎先帶這幾個人下去休息。
準備指使是經略司屬官,按照正常編制三人左右,以供奉官以下小使臣充。不過戰時經略司可以自闢屬官,給一些不在編制內的人安上這麼個名頭而已。最開始見到劉易徐平就有一種感覺,等到說起董士廉認識劉滬,徐平就明白這幾個人其實是關中游俠。
關中多遊俠兒,這些人不願受到約束,又喜好功名,大戰一起,很多人便到邊路帥府大將以及要害關隘處,謀一個差使。如果有了軍功在身,藉此謀一個出身。
這種人很多,其實未叛宋前的張元和吳昊也是。他們的反叛也正說明了遊俠的一個特點,即熱心於功利聲望,對國家、民族的意識卻相對淡薄。正是因爲這個特點,徐平這裡收留的這種人很少,偶爾來的幾個,多被徐平安排在了納質院做教頭,偶爾幫着秦州衙門做些雜事。但在其他路,這種人非常不少,名頭最大的姚嗣宗甚至來往於幾路帥府。
帥臣收留這些遊俠人物,倒也未必是多麼看重他們的能力。更重要的原因,是不希望因爲自己怠慢,導致他們跟張、吳二人一樣叛國投敵。
董士廉和劉易跟以前的張元、吳昊一樣,常年在邊境地區遊走,希望得到邊疆將帥的賞識,立軍功搏出身,也是由此認識劉滬。韓琦派他們做信使,倒是人盡其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