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 党項細作

柳三變站在那裡不住地搓手,徘徊不去。按道理講,僅僅是從徐平這裡知道了自己要被降一等使用的消息,就不枉了他花這麼多心力制新曲。好歹官宦世家,有些人脈,到處活動一下,說不定就把事情翻過來。

但問題是,柳三變找誰去?朝裡當權的,都對他這個浪蕩才子有成見,不會給他好的差遣。滿朝大臣,也就徐平這個新進最好說話了。

心中千迴百轉,最後化作一聲長嘆:“待制多多費心。柳七年近五旬,比不得少年時候,實在難以遠行。就是做幕職,也希望能到個近便州軍。”

說完,柳三變從懷裡取了一本小冊子出來,雙手遞給徐平:“這是下官一生的得意詩詞結成一本小書,前些日子印了出來,聊慰平生。待制萬不要閒嫌棄敝陋。”

徐平有些猶豫,最終還是接在了手裡。

把自己的作品結集出版,你以爲自己是梅堯臣還是石延年啊。詩莊詞媚,那兩個詩人的作品結集,必然會很好賣,手裡寬裕的文人都會買一本放在案頭。柳三變的詞結集出來,貌似只能賣到青樓妓館裡去,文人買了也不好當衆看。

徐平拿書在手,略翻一翻,臉色才舒緩下來。好在柳三變還有自知之明,集子裡是以文人詞爲主。雖然還是多涉青樓,但基本吟詠的都是離愁別緒,甚至間或還有一兩首詞義頗壯。柳永不是隻會填那些你儂我儂的男女情詞,其他的也擅長,只是他的胸懷全是小兒女,少了那一分氣勢,才限制住了自己。

後人所謂的豪放詞,首起應該是范仲淹,守西北時候的一曲《漁家傲》開兩宋新聲,至蘇軾而大成。這個年代,像徐平偷辛棄疾的《破陣子》,大家只會稱一個“壯”字而已。詞的主流,還是以晏殊爲代表的小令,新興的自然是柳三變和張先的慢詞。

徐平其實還是很想收集一套柳詞全集的,自己看不看不說,放在家裡,百年之後這傢伙的名聲起來,說不定能做傳家寶呢。不過以自己的身份地位,跟柳三變接觸多了都會引起非議,也只能想想而已。

把書合上,徐平想了一會,一時竟不知道該怎麼評價。最後,纔對柳三變道:“這小冊子印的倒是精美,京城裡印書,跟以前大不同了。”

“如今京城裡面,除了三司和國子監,民間印書自然是段娘子的鋪子爲第一。下官的這本小書,便就是在段娘子那裡印的。聽說最近她那裡從東南招了一些熟手的工匠到京城來,檢字排版比其他幾家都要快捷。尤其是有一個蘄州人畢昇,帶着四個兒子尤爲得力,段娘子獲益良多。”

“嗯,怎麼還有畢昇到京城來?”徐平一愣,忙擡頭問柳三變。

柳三變沒想到徐平這麼大的反應,急忙問道:“待制莫非是認識這個人?”

“不認識,只是聽着名字有些耳熟。”

這一世自然是不認識,但前一世畢昇這個名字可是大名鼎鼎,沒辦法,誰讓沈括一不小心就把他記下來了呢。算一算時間,畢昇出現很平常,徐平只是一時沒有想到而已。蘄州那裡多出刻字工匠中的好手,算是地方上的特色。以前,這些刻字工匠大多都是到附近的宣州和遠一點的杭州謀生,那兩州的印書業都發達。現在活字印刷術起來,這可是關係到蘄州無數刻字工人生計的大事,他們中的一部分,便主動到京裡來,學習新技術,掌握新的謀生本領,也實在是情理之中。

見徐平不多說,柳三變也就不問。段娘子從邕州來,聽說原本是與徐平有些瓜葛的,兩人一個守孝,一個有妻,當然不敢在他面前亂說。

把柳三變的小冊子收到袖子裡,徐平道:“事情我記下了,你只管回去,安心等消息就是。能不能依舊任知縣,看你的造化,我盡力不讓你到邊遠州軍去就是。”

柳三變等的就是這句話,急忙躬身答謝。自己的事情自己知道,他到了一個地方任職,那是無論如何也管不住自己,經常是跟官妓私妓混到一起。官妓只是在官府裡應付差事,以歌舞赴筵佐酒,官員跟她們來往密切了就是把柄。柳三變名聲在外,再有這種種事情,升遷哪裡有那麼容易。

打發走了柳三變和柳八娘,徐平的心情莫名地有些不好。現實與理想之間總是有一道鴻溝,放不下身段的,想要在這鴻溝的兩邊都站上一隻腳,到頭來,只能落到鴻溝裡苦苦掙扎。柳三變就是這樣,當他想起來後悔,着實有些晚了。

城北徐平和王拱辰合開的那間食鋪,五丈河邊的空地裡搭起了涼棚,未到晚上已經食客盈門,人都坐滿了。

閤門祇候王中庸帶着幾個番胡打扮的人,頂着一腦門子的汗,隨着小廝到了河邊一處僻靜的位子。這裡用幾竿修竹與其他的位子隔開,清幽靜雅。

在位子上落座,王中庸抹了一把汗甩到地上,對小廝道:“小二,先不忙着點菜點酒,去端盆清水過來,我們幾個擦一擦臉。”

小廝答應一聲,轉身去了。

王中庸對坐在對面的幾位番人道:“諸位,莫看這裡簡陋,卻是京城裡面有名的鋪子。日常只要來得晚一點,便就沒有位子,只好等在一邊。”

番人裡一個領頭地道:“提轄,你有官在身,何必守那些規矩!”

“國使千萬不要這樣說!這鋪子的主人,你們知道是哪個?”

番人道:“莫非民是朝裡官員?我聽說宋廷裡面,官員不是不得經商嗎?”

王中庸搖搖頭:“只是說說而已,也不絕對。都不是自己出面,讓家裡的幹人打理,只要不放貸,朝廷便就不管。這鋪子的主人,一個是天聖八年的狀元,現在管着營田務的王君貺。他平時不來,管事的是他家裡的幹人。”

“哇,狀元!”領頭的番人倒沒說什麼,其他幾個手下卻交頭接耳,連連驚歎。

宋朝的具體官職,番胡又哪裡能夠分清?尤其是這個時候官、職和差遣都是分開來的,本國人還頭大呢。但狀元就不同了,隔幾年天下才出一個,這些番人日常在本國也聽說大宋的繁華,狀元遊街更是經常提起。在他們心裡,狀元也就是比皇帝、太后、宰相這些人低一些,是非常了不得的大人物。

領頭的那一個其實是漢人,只是自小就生長在党項的地盤上,大了也就爲党項做事,名叫尹悅。這次作爲國使到大宋來,除了明面上的交聘和一些雜務,實際上還帶着秘密任務。現在的党項首領趙元昊,經過幾年的試探,有些心動,想向大宋的土地下手了。他們這一羣人,便就是受命來探查大宋的虛實,兼查山川地理,爲日後進犯大宋做準備。王中庸受命,接待他們。

徐平依着前世記憶,多次提醒朝廷日後党項必反,要多加防範。但掌權的哪個聽他的?提醒朝廷注意党項的多了,也不差徐平一個。而且由於徐平帶過兵打過仗,別人生怕他是要生事立功,更加不把他的話當一回事。

此時朝廷的政策,是重北邊契丹,輕視西北的党項。党項的使節到京城來,甚至沒有任何防範措施,任由他們自己找店居住,隨便在民間買賣貿易,隨便走動。

在宰執的眼裡,党項小蕃,能夠翻起什麼風浪來?

尹悅見自己手下的樣子,有些沒面子。雖然是狀元,但是天聖八年的,這才幾年的時間,能做到什麼大官?這些番人真是沒見識。

咳嗽一聲,尹悅問王中庸:“提轄剛纔說是一個主人,莫非這店還有另一個主人?”

王中庸道:“不錯。另一個就更加厲害了,是天聖五年一等進士,出仕之後到嶺南邕州任通判,幾年之後權知州,以一州之地破交趾一國。如今爵封永寧郡侯,以龍圖閣待制任三司鹽鐵副使。”

尹悅聽王中庸說完,嘴巴不由張了開來:“這裡,這裡是徐龍圖的店鋪?”

王中庸重重地點了點頭:“正是。你說,以我們的身份,到了這裡,又算得了什麼?我官職低微不說,永寧郡侯只怕也不會給党項使節面子。”

尹悅不由自主地點了點頭。確實,如果大宋還有一個人不把党項放在眼裡,那一定是徐平。曾經滅過一國了,又怎麼會在意另一個小蕃國?

王中庸見了尹悅的神情,向他探着身子,壓低聲音道:“不瞞國使,如今原先的交趾國王李佛瑪,就住在京城裡。有閒,我帶幾位到他府上看看?”

“不必了!怎麼好去打擾?”

尹悅忙揮手拒絕。開什麼玩笑,李佛瑪現在必然是被監禁,這是要給自己示威啊。

王中庸笑笑,坐了回去。這幾個党項的使節,一副頤指氣使的樣子,不給他們點顏色看看怎麼行?還是徐平的名頭好用,果然一下子就嚇住了。

正在這時,突然外面傳來客人的喊聲:“柳八娘子來了!八娘子,來唱一曲!”

第123章我們不能置之不理第2章 父老第183章 演一場戲第50章 河工的生活第154章 攻城(中)第192章 鑿齒蠻第21章 同年第36章 釀酒第103章 官兵要分明第186章 刻擺錯了第83章 有放有收第322章 我們一起講道理第42章 酒名第87章 早說過數字會說話(上)第69章 失意者第97章 流年第177章 天下大義第176章 靜守歲月第50章 京城故人第335章 錢糧準備第187章 包拯第62章 政壇動盪第61章 入社第191章 王素的心思第236章 堵截第30章 端午(中)第113章 茶引商人第218章 錢是什麼第221章 再對天章閣(下)第309章 打個招呼第20章 市場的車輪第103章 必要嚴懲第157章 清場第129章 新場務第91章 災年第71章 意外第4章 郊迎第60章 慶功第193章 此一策,可安天下(中)第49章 天津曉月第183章 演一場戲第43章 重逢第131章 天才人物第142章 配合第10章 詔旨回京第17章 奴僕無私財第182章 天章閣夜對(下)第15章 分工第169章 樞府掌軍令第218章 銀行(下)第132章 兵進門州第126章 選差外州第96章 三司刻書局第186章 有錢人第126章 柳三變的煩惱第87章 言官的反擊第139章 少用茶,多用絹第27章 歷史的輪迴第172章 能戰方能和第41章 宰相的日常第67章 海外琉璃第161章 特旨升遷第230章 衆矢之的第126章 選差外州第22章 大秦國故事第126章 你在騙我們?第127章 素手解煩憂第145章 將校營第96章 移風易俗第117章刀鋒下的小山村第196章 機遇第50章 京城故人第59章 分歧第285章 被俘之將第129章 重貶第104章 學生第158章 高麗商路第50章 河工的生活第160章 呂公綽第206章 學士入東府第181章 陳公永歸宋第55章 合作社第33章 公事中沒有我覺得第130章 我要做土豪第85章 孫七郎的差事第63章 工場第288章 分岐第2章 準備第138章 翻唱新聲第16章 還錢第144章 機動利器第241章 有人騙貸?第134章 鬧事第209章 送禮第42章 強買第158章 高麗商路第96章 有錢萬事皆順第136章 握成拳頭打人第64章 歸來第28章 蟾宮折桂
第123章我們不能置之不理第2章 父老第183章 演一場戲第50章 河工的生活第154章 攻城(中)第192章 鑿齒蠻第21章 同年第36章 釀酒第103章 官兵要分明第186章 刻擺錯了第83章 有放有收第322章 我們一起講道理第42章 酒名第87章 早說過數字會說話(上)第69章 失意者第97章 流年第177章 天下大義第176章 靜守歲月第50章 京城故人第335章 錢糧準備第187章 包拯第62章 政壇動盪第61章 入社第191章 王素的心思第236章 堵截第30章 端午(中)第113章 茶引商人第218章 錢是什麼第221章 再對天章閣(下)第309章 打個招呼第20章 市場的車輪第103章 必要嚴懲第157章 清場第129章 新場務第91章 災年第71章 意外第4章 郊迎第60章 慶功第193章 此一策,可安天下(中)第49章 天津曉月第183章 演一場戲第43章 重逢第131章 天才人物第142章 配合第10章 詔旨回京第17章 奴僕無私財第182章 天章閣夜對(下)第15章 分工第169章 樞府掌軍令第218章 銀行(下)第132章 兵進門州第126章 選差外州第96章 三司刻書局第186章 有錢人第126章 柳三變的煩惱第87章 言官的反擊第139章 少用茶,多用絹第27章 歷史的輪迴第172章 能戰方能和第41章 宰相的日常第67章 海外琉璃第161章 特旨升遷第230章 衆矢之的第126章 選差外州第22章 大秦國故事第126章 你在騙我們?第127章 素手解煩憂第145章 將校營第96章 移風易俗第117章刀鋒下的小山村第196章 機遇第50章 京城故人第59章 分歧第285章 被俘之將第129章 重貶第104章 學生第158章 高麗商路第50章 河工的生活第160章 呂公綽第206章 學士入東府第181章 陳公永歸宋第55章 合作社第33章 公事中沒有我覺得第130章 我要做土豪第85章 孫七郎的差事第63章 工場第288章 分岐第2章 準備第138章 翻唱新聲第16章 還錢第144章 機動利器第241章 有人騙貸?第134章 鬧事第209章 送禮第42章 強買第158章 高麗商路第96章 有錢萬事皆順第136章 握成拳頭打人第64章 歸來第28章 蟾宮折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