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七章 征服

朱厚煌召集所有士卒,請雍王親衛全部召集起來,這一才他決定主動出擊。朱厚煌將所有能打仗的將領都帶在身邊,比如戚景通,吳明,李良欽。幾個人。

戚景通並不是自己一個人來到東雍的,按照慣例,他帶着好十幾個家丁,這十幾個家丁都是一等一的勇士,弓馬嫺熟,馬上,步下都是一流的。不過他們在北方打仗打慣了,對南方的天氣不太適應。

朱厚煌喘着粗氣說道:“給孤記下來,修路是頭等大事。”

朱厚煌爲了表示同甘共苦,並沒有騎馬,而是與士卒一起步行。大員到汪家樓之間的道路還能稱爲道路,但是離開汪家樓之後,後面的道路幾乎上都是獸徑。一路上朱厚煌他們居然還遇見了一羣鹿,全部被射殺了,也算是爲士卒們改善伙食了。

朱厚煌有一種回到春秋戰國時期的感覺,在春秋戰國時期,這一次打仗好像並不是打仗,反而是一次圍獵一般。

大約走了半日,朱厚煌就看見了第一個村落。陳寨。

陳寨是一個典型的中國村落,外面有很大一圈壘土城牆。不過這樣的壘土城牆並沒有給朱厚煌帶來一絲絲阻礙,因爲朱厚煌來到這裡的時候,整個陳寨都開門投降了。

朱厚煌有一種一拳打空的感覺。

不過這更好,朱厚煌攙扶起跪倒在地上的老者,說道:“孤來此並不是來殺戮的,而是將此地重爲王化。”

顫顫巍巍的陳老看上去並不是很老,不過是四五十歲左右,不過他好像被嚇住了一樣,渾身顫抖,結結巴巴說道:“雍王千歲,草民是大明子民,絕不是賊寇。”

朱厚煌解釋了半天,好像朱厚煌的說法與陳老的感覺從來不在一條線上。這位陳老以爲,朱厚煌在大員設立制度,他去汪家樓買過東西,他就是大明子民了。朱厚煌怎麼也解釋不清,最後終於不得不承認,他一準備的一場戰爭,來到這裡變成了縣令下鄉視察了。

朱厚煌後悔沒有帶楊慎過來,他實在不明白這些人的思維到底是怎麼想的。

既然這些人都承認自己是大明子民,朱厚煌只好讓他派出人來,將所有自認爲的大明子民的村落派出人來陳寨開會。不知道他們的效率實在是慢,還是他們別有企圖,朱厚煌只好在陳寨附近紮營,第二日,福建四十多個大大小小的村子,就派出來代表來到陳寨。

在陳寨之中。

朱厚煌也不多說廢話,他立即化出道來,接受丈量土地,清點人丁。並出丁服兵役。就是大明順民,不然都是盜賊。二選一,沒有中間路線。

看着朱厚煌身後刀槍分明的樣子,所有人都知道該怎麼選,忽然有一個年輕人出列道:“殿下,我們出糧出丁,村子裡面就空虛了,那些土人出來搶怎麼辦啊?”

朱厚煌說道:“怎麼辦,由孤負責。你們儘管派出嚮導,孤這就去圍剿土人。”

一時間羣情激奮,所有人爭先恐後的當嚮導。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有恩怨,這些人在東雍紮根了,與本地的部落的關係自然好不到什麼地方去。彼此之間的矛盾衝突不斷,此刻朱厚煌要下手幫助他們,他們怎麼能不踊躍啊。

朱厚煌馬上了解道,他選了一個好時候進軍,前兩個月之前那一場大洪水,淹沒了好幾個部落,讓他們缺衣少食,不得不去搶大員,結果被吳明一戰打崩了,附近的土人早已虛弱不堪,根本經受不起千餘人攻伐。

朱厚煌瞭解這一切之後,立即將全軍分爲三部,吳明領一部分,戚景通領一部分,剩下的駐紮在陳寨福建,等着他們出征的結果。這也是朱厚煌想看看戚景通的軍事才能。

果然,朱厚煌在陳寨附近駐紮了兩天之後,兩軍回來了。他們出去的時候,不過總共七百人左右,但是回來的時候,就有兩千人左右了,其中更多是是俘虜,有一千多土人俘虜。楊慎在大員正需要這些俘虜做苦工的,對現在的朱厚煌來說,丁口就是財富,而且是比金銀財寶,糧食布匹更重要的財富。

吳明說道:“殿下,這一帶部落普遍很弱,丁壯損失很多,簡直不堪一擊,不過他們的消息很靈通,臣只掃蕩了三個部落其餘的部落都消失的無影無蹤了。”

朱厚煌看像戚景通,戚景通說道:“臣亦如此。看蹤跡,大多往北逃了。林間茂密,臣初來乍到,不敢追擊。”

朱厚煌說道:“無妨,只要安定這一帶就行了。不過孤將這一帶收入治下,就不能不管,需留一個人在這裡鎮守,不知道兩位誰想留下來嗎?”

吳明沒有說話,大員本身就已經鳥不拉屎了,但是這一帶除卻這幾十個村莊附近,有一些開墾的田地之外,其餘都是叢林,讓怎麼住下來啊?雖然沒有深山,但是卻有老林。

吳明什麼也沒有說,本身就是一種態度,朱厚煌心中暗暗嘆息一聲,知道吳明將來的成就恐怕遠遠不如戚景通了。

戚景通也是懂人情世故的,知道自己剛剛來到這裡根基淺薄的很。不能與老人相爭,乾脆主動請纓說道:“臣願意留守。”

“好。”朱厚煌說道:“按孤與楊師父商議的結果,這裡新設一軍,管理這幾十村落,所需兵員,孤給你留下一個百戶。其餘都從這幾十個村莊之中徵收。你需要保護這幾十個村莊不受土人侵犯,而且也要建設戚氏城。是你的駐地,也是將來的縣城。”

戚景通不驚失色,說道:“請殿下收回成命,不能以臣姓氏冠稱此地。”

所謂名正言順,古人對這些名字的態度十分鄭重,戚景通覺得自己受不起這分禮遇。

“戚將軍,無需如此。這是孤新定下的一條規矩,再如這樣的荒野之地,誰在此建城,誰就可以命名。不單單爲將軍一人。”此言一出,戚景通才算是鎮定下來,說道:“臣遵令。”

吳明看向戚景通的眼睛有一絲嫉妒,如果他早早知道,朱厚煌要玩這樣一手,他就留下留守了。雖然苦了一點。但是能留名聲於後世啊。

吳明是最瞭解朱厚煌的,朱厚煌說要在這裡件一座城牆,做縣城,將來這裡一定會有一個縣城,一想起自己居然將這樣大好機會給放棄了。一時間,吳明心頭就有一陣酸酸的感覺,暗道:“下一次再有如此機會,斷斷不能放過。”

不過朱厚煌說是要將戚景通留在這裡,也不是什麼也不管,直接將戚景通扔到這裡的。而是先在附近選址。然後,再爲戚景通留一個堅固的營寨。並且督促楊慎爲這裡運輸足夠的糧草之後,這才離開還沒有建好的戚氏城。朱厚煌打道回府。

這一場征戰,幾乎沒有遇見什麼像樣的抵抗,但是朱厚煌從出兵到回到大員,也用了將近半個月的時間。這是這個時代的戰鬥節奏,像當初朱厚煌跟着正德打達延汗,雖然僅僅兩仗,但也用了小半年的時間。

朱厚煌回到大員的時候,楊慎來迎接他,楊慎說道:“恭喜殿下新得一縣之地。”

朱厚煌哈哈大笑道:“不過是虛名而已。沒有足夠的人丁,即便是整個東雍都是我的,也不過是縣之地而已。”

古時代的縣都是按人口算的,萬人以上才能算一個縣。雖然不如現在一個小鎮子大。

楊慎說道:“不過殿下的舉動,卻給引得有些人的關注。”

朱厚煌說道:“關注,什麼人關注?”不是朱厚煌妄自菲薄,而是現在的東雍,根本就是一個沒有人注意的蠻荒之地,會有誰注意到朱厚煌的一次出征?

楊慎指了指北邊說道:“大肚王國。”

朱厚煌忽然大笑道:“他們關注又有什麼用處?”

“他們派使者來了。”楊慎說道。朱厚煌的笑聲戛然而止。

第五百五十六章 瘟疫四第三百五十二章 行刑第五百八十七章 浮橋之戰六第十一章 佛郎機第六百五十八章 投靠東雍?第一百九十一章第二百六十一章 撤兵與追擊第二百四十四章 安慶攻防戰十八第二百八十七章 重臣羣集三第一百四十章 金鈴鐺第五百零六章 帝崩八第一百八十四章 徵蠻三第一百九十五章 日本航行之爭第二百零一章 徐和尚第三百一十二章 蘇祿情況第六百三十二章 經年之後三第七百三十一章 詔獄第三百一十七章 蘇祿五第七百五十七章 應對二第七百二十章 正旦大朝四第二百六十五章 火燒贛江二第一百二十八章 巡視戚氏第八百五十八章 何文淵第八百六十一章 寧波在望第九百零一章 第二次京畿之戰第三百八十八章 升龍會戰二第三百五十三章 雲海關下第七百二十九章 楊廷和之死三第一百九十六章 許棟的行動第七百章 第一波倭寇的平息二第三百八十四章 決戰之前第四百四十二章 接戰第一百一十五章 楊慎到來第七百八十九章 南都和議二第七百九十二章 亞齊的覆滅二第四百四十四章 接戰三第四百二十八章 南征第二百五十一章 皇帝寶座的誘惑第三百一十七章 蘇祿五第一百四十三章 轉向大員第七百四十七章 在南都一第七百四十五章 出使四第六百四十六章 巡視呂宋第二百一十四章 水師學院二第三百四十章 東雍與大明第二百六十三章 破綻第二百零九章 過節第五十四章 大明將亡於藩王?第五百六十四章 大破莫軍二第六百六十七章 到朝鮮第八百零七章 出戰淡目國第八百二十五章 對策三第八百一十七章 椰城之戰八第二百五十七章 回軍?第一百零六章 唐寅病倒第二百四十四章 安慶攻防戰十八第七百八十八章 南都和議第七百一十一二章 吳行之vs許鬆第三十八章 決勝第七百五十一章 亞齊的興起第三十一章 小王子來了第六百零一章 升龍圍城戰六第四百五十一章 接戰十第四百二十五章 後宮第四百章 善後第一百六十二章 朱厚煌的科研計劃第一百六十章 王哲遺書第一百三十五章 北港之役下第八百八十三章 勝負手十八第一百六十章 王哲遺書第一百五十六章 許藍與許鬆第三百六十八章 白藤江六第三百五十六章 雲海關下四第七百八十五章 金洲戰事七第四百八十三章 攻城二第六百四十六章 巡視呂宋第八百七十二章 勝負手七第七百四十八章 在南都二第一百一十九章 雍溪之戰第五百九十六章 升龍圍城戰第七百九十四章 亞齊的覆滅四第七百九十一章 亞齊的覆滅一第一百三十四章 北港之役中第五百五十一章 雨季的到來第一百七十六章 大移民浪潮第二百一十七章 寧王之亂二第四百五十八章 水陸之間的交鋒第三百五十二章 行刑第七百一十章 微服私訪第三百四十四章 戰前商議第二百六十九章 收尾第六百六十五章 宗設之死第二百二十一章 寧王之亂之黃石嘰之戰第二百八十章 東雍瑣事第三百三十八章第四百四十三章接戰二第三百三十二章 占城王的野望第一百九十三章第二百七十章 爭功第八十七章 土樓
第五百五十六章 瘟疫四第三百五十二章 行刑第五百八十七章 浮橋之戰六第十一章 佛郎機第六百五十八章 投靠東雍?第一百九十一章第二百六十一章 撤兵與追擊第二百四十四章 安慶攻防戰十八第二百八十七章 重臣羣集三第一百四十章 金鈴鐺第五百零六章 帝崩八第一百八十四章 徵蠻三第一百九十五章 日本航行之爭第二百零一章 徐和尚第三百一十二章 蘇祿情況第六百三十二章 經年之後三第七百三十一章 詔獄第三百一十七章 蘇祿五第七百五十七章 應對二第七百二十章 正旦大朝四第二百六十五章 火燒贛江二第一百二十八章 巡視戚氏第八百五十八章 何文淵第八百六十一章 寧波在望第九百零一章 第二次京畿之戰第三百八十八章 升龍會戰二第三百五十三章 雲海關下第七百二十九章 楊廷和之死三第一百九十六章 許棟的行動第七百章 第一波倭寇的平息二第三百八十四章 決戰之前第四百四十二章 接戰第一百一十五章 楊慎到來第七百八十九章 南都和議二第七百九十二章 亞齊的覆滅二第四百四十四章 接戰三第四百二十八章 南征第二百五十一章 皇帝寶座的誘惑第三百一十七章 蘇祿五第一百四十三章 轉向大員第七百四十七章 在南都一第七百四十五章 出使四第六百四十六章 巡視呂宋第二百一十四章 水師學院二第三百四十章 東雍與大明第二百六十三章 破綻第二百零九章 過節第五十四章 大明將亡於藩王?第五百六十四章 大破莫軍二第六百六十七章 到朝鮮第八百零七章 出戰淡目國第八百二十五章 對策三第八百一十七章 椰城之戰八第二百五十七章 回軍?第一百零六章 唐寅病倒第二百四十四章 安慶攻防戰十八第七百八十八章 南都和議第七百一十一二章 吳行之vs許鬆第三十八章 決勝第七百五十一章 亞齊的興起第三十一章 小王子來了第六百零一章 升龍圍城戰六第四百五十一章 接戰十第四百二十五章 後宮第四百章 善後第一百六十二章 朱厚煌的科研計劃第一百六十章 王哲遺書第一百三十五章 北港之役下第八百八十三章 勝負手十八第一百六十章 王哲遺書第一百五十六章 許藍與許鬆第三百六十八章 白藤江六第三百五十六章 雲海關下四第七百八十五章 金洲戰事七第四百八十三章 攻城二第六百四十六章 巡視呂宋第八百七十二章 勝負手七第七百四十八章 在南都二第一百一十九章 雍溪之戰第五百九十六章 升龍圍城戰第七百九十四章 亞齊的覆滅四第七百九十一章 亞齊的覆滅一第一百三十四章 北港之役中第五百五十一章 雨季的到來第一百七十六章 大移民浪潮第二百一十七章 寧王之亂二第四百五十八章 水陸之間的交鋒第三百五十二章 行刑第七百一十章 微服私訪第三百四十四章 戰前商議第二百六十九章 收尾第六百六十五章 宗設之死第二百二十一章 寧王之亂之黃石嘰之戰第二百八十章 東雍瑣事第三百三十八章第四百四十三章接戰二第三百三十二章 占城王的野望第一百九十三章第二百七十章 爭功第八十七章 土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