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章 先鋒

朱厚煌安撫了福州三衛之中的碩老,這樣一來。福州三衛算是安定下來,不過朱厚煌最後一句答應下來,讓他能招攬的人手,大大縮減,不知道有多少人脫離了福州三衛。這一點從朱厚煌收集到得福州三衛最後名單上可以看出來,最後願意跟着朱厚煌去東雍的人,不過五六千人而已。

只是大家一直住在船上並不是一個事。朱厚煌在閩江岸邊找了一個大院落住了下來。並將三百火槍兵以及家眷都帶下來,稍稍安頓一下。讓他們適應一下福建的氣候,流放福州三衛的聖旨,還需要一段時間。朱厚煌還不能離開福州,要等這一件事情的後續。但是朱厚煌也不願意在這裡浪費時間。

“舅舅,許卿,你們兩人先行一步,爲孤看一下東雍地勢如何?”朱厚煌說道:“許卿,你熟悉東雍地形,孤就將將來雍國的都城的選址就教給你了。”

許棟大吃一驚,說道:“殿下,臣不懂堪輿之術啊?”

“不用什麼堪輿之術,雍國未來的都城。”朱厚煌說道:“不用什麼堪輿之術,就能選定,第一這個地方,要是一個臨海城市,還要是一個天然港口。而且這個城市周圍必須有足夠的耕地。”

朱厚煌想了想,沒有再說什麼。說道:“就這兩點吧,不過,你要選幾個備選出來。”

許棟說道:“是。”許棟興奮之極。中國對都城的選擇十分講究,有很多玄之又玄的因素,什麼龍脈啊,什麼國運啊。都是十分重大的事情。而且這些事情。都是主君的親信。許棟能的得到這個差事,自然覺得自己受到了朱厚煌的信任。

“除卻這一件事情,還有一件事情。”朱厚煌問道:“東雍島上到底有什麼勢力?有多少人丁?還有多少人是漢人,或者是我大明之人。有多少人是必須除掉的。這些都教給你了,舅舅。”

吳鳳儀說道:“是。”

朱厚煌反覆踱步說道:“還有一件事情,澎湖島上,以前是有人丁的,查府志。太祖開國之時,將澎湖島上數大姓全部內遷。他們順便給探查過,這個澎湖島是東雍與大陸之間的中轉站。必須安定下來。”

“是。”吳鳳儀與許棟齊聲說道。

朱厚煌說道:“其他事情就沒有了,不過萬事小心,如果事有不諧,先回來再說。”

“是。”吳鳳儀與許棟說道。

書不贅言,兩人挑選一些下屬,特別是許棟,許棟本就是海上的走私頭目,手下的部衆不少。許棟帶着很多人。吳鳳儀帶了不少人,都是他從錦衣衛之中帶出來的好手。

許棟吳鳳儀做爲朱厚煌的先鋒,先行一步去東雍。

朱厚煌在福州這一段時間,並不是一點事情都沒有做。唐寅在福州的文人墨客之中悠哉悠哉,讓福州之人知道什麼叫做江南的文采風流。

朱厚煌這一段時間之內,大多再與福州三衛的長者溝通。未來很長一段時間,朱厚煌手下移民的來源,定然是福建,而不是別的什麼地方,一來是因爲福建與東雍離得最近,二來是因爲福建地狹土薄,人煙稠密,本來就養活不了這麼多人,福建棄嬰的傳統從宋代流傳至今,不是沒有原因的。

朱厚煌與福州三衛的老者交談,不僅僅是爲了現在,也是爲了將來,來了解福建的民風。

首先朱厚煌就面對一個大難題,就是宗族問題。首先朱厚煌這才知道他爲什麼得到這麼多人的支持,這麼福州三衛的老者同意跟着朱厚煌去東雍,因爲一來,在福州得罪了官員,留下來的日子也好過不了,二來是,朱厚煌所說的條件不錯,三來,就是朱厚煌對開漳聖王陳元光的崇敬了。

首先,這個時候沒有開漳聖王的追贈,只有太祖時封的昭烈侯的追贈。他稱作開漳聖王,明顯是崇敬陳公,讓很多人覺得舒服。因爲是第二個原因。陳是福建大姓,甚至是福建最大姓氏,他們都來與開漳聖王陳元化一脈,可以說陳元化是他們的老祖宗。朱厚煌褒揚陳元化的言辭,正好討好了福建最大陳姓。故而有這麼多人支持。

朱厚煌也明白了一個歷史真相,開漳聖王陳公,的確有功績有天下,爲華夏開闢了新的生存空間,但是他之所以被後世褒揚不絕,歷代都有加封,實在是陳姓後代爭氣,不管是正德年間,還是後世,福建,兩廣,乃至是南洋,臺灣,大多數陳姓都出自這一脈。後世子孫如此爭氣。陳公的歷史地位自然會水漲船高。

此刻朱厚煌深刻明白了一句話“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陳元化之所以能揚名後世,的確是依靠了陳姓子弟傑出貢獻。稱得上一句,孝之終也。

但是這也是朱厚煌面對的最棘手的問題了,宗族問題。

歷史上臺灣的宗族問題就很大,比如說霧峰林家,即便是不太懂臺灣具體情況的朱厚煌,也隱隱約約聽過這個家族的名聲。但是朱厚煌並不想要將來的東雍,有這些幾乎能稱作小軍閥的家族了,他理想政治,是西漢時期,政權直接建立在自耕農這個階層之上。而不是東漢時,漢家與世家共天下的局面。

但是福建的現狀讓朱厚煌頭疼不已,他不由暗暗下定決心,將來吸引移民,儘量少從福建引進,還要打亂宗族,分置各方。

因爲朱厚煌的身份問題,朱厚煌不能直接走街串巷去了解情況,因爲他如果這樣,羅侖會被直接嚇死的。

雖然李良欽行刺,被朱厚煌說成是虛驚一場,但是羅侖卻萬萬不敢讓雍王殿下在他的地盤上出了事情。

朱厚煌只好讓李良欽代自己去調查,李良欽的弟子在朱厚煌與李良欽之間跑腿,一來二去朱厚煌就認識了,這個小孩子,纔是十二三歲而已,但是筋骨強健,虎頭虎腦的,他的小名就叫虎子,朱厚煌雖然不過比他大四五歲而已,但是卻感覺好像自己是虎子的長輩一樣。

一日,朱厚煌忽然想起來,問道:“虎子,你的大名叫什麼?”

“俞大猷。”虎子說道。

“餘大油?”朱厚煌說道:“你就這麼喜歡吃油啊?名字都提醒別人給你做飯要放大油。”

“不是的。”虎子漲紅了臉說道。他用手指沾了水在桌子上寫下三個大字:“俞大猷。”說道:“是這個俞大猷,而不是餘大油。”

朱厚煌瞄了一眼,忽然感覺這個名字不是很熟悉嗎?北戚南俞那個俞,戚龍俞虎那個虎,能戚繼光並列而論,作爲大明最傑出的將領之一,就是眼前這個小孩子嗎?朱厚煌忽然感到一切都值了。笑道:“好,好,俞大猷,你是孤的徵南大將軍。”

俞大猷瞄了一眼朱厚煌,感覺這個王爺是不是發瘋了。

忽然朱厚煌由俞大猷想到戚繼光,想道:“我記得戚繼光是登萊一帶世襲指揮使?不知道現在出生了沒有,沒關係,他父親應該在,對了,他父親叫什麼啊。戚什麼啊?”朱厚煌一時間想不起來了,一咬牙暗道:“沒關係,我有時間將山東都司所有姓戚的高級將領都找一個遍。反正戚也不是什麼大姓。沒有多少人的。”

朱厚煌一時間下定了決心,一有時間就啓動尋找戚繼光計劃。

第四百六十一章 香料羣島之戰二第五百九十章 浮橋之戰九第八百五十五章 仇華守福寧五第二十六章 系統問題第三百五十六章 雲海關下四第二百五十五章 樟樹鎮之戰第五百六十一章東雍近況二第五十三章 臺灣計劃第五百八十四章 浮橋之戰三第四百八十七章許鬆的解決辦法第四百二十六章 麥哲倫顧問第五百六十八章 張璁四第七百零三章 第一波倭寇的平息五第二章 比劍第六百六十六章 大內與細川第一百五十九章 佛郎機炮第四百七十二章 廈門灣之戰二第八百四十六章 福建第八百七十七章 勝負手十二第六百零三章 升龍圍城戰八第三百四十六章 雙城戰記二第四百九十五章 帝崩五第八百八十四章 勝負手十九第四百六十二章 香料羣島之戰三第五章 演武第二百一十三章 水師學院第二百一十一章 鐵炮是怎麼樣煉成的第二百一十五章 南巡序幕第四百五十九章來之不易的勝利第三百七十一章 莫登庸歸來第二百五十四章 王陽明第二百九十七章 安南三第八百一十五章 椰城之戰六第二百八十九章 與佛郎機人的交易第四百二十八章 南征第七百二十七章 楊廷和之死第四百二十一章 古晉之變三第三百四十一章 升龍之變六第四百三十七章 整合古晉第二百一十五章 南巡序幕第八百七十九章 勝負手十四第五百四十八章 第二次安南之戰九第四百七十一章 廈門灣之戰第六十一章 吳行之第六百六十三章 日本局勢第一百六十一章 遺書始末第四百二十九章 南征影響二第二百八十章 東雍瑣事第九百零八章 嘉靖之死第四百八十六章 日耗千金二第四百五十二章 許棟之死第五十五章 夏君夷民第一百零八章 吳氏出京第五百八十章 再戰升龍三第五百五十六章 瘟疫四第一百二十三章第一百七十一章 善後收心第六百八十二章 關門海峽之戰第五十八章 東雍第七百四十二章 出使?第七百四十章 東雍新印象三第三百三十九章第二章 比劍第五百三十七章 麥哲倫的遭遇二第二百六十章 萬銳之死下第一百四十九章 澎湖外海之戰第八百八十章 勝負手十五第六百九十四章 陷城第三百二十七章 吏試二第八百七十三章 勝負手八第五百七十七章 升龍城下四第七百八十二章 金洲戰事四第六百八十九章 開炮第一百五十六章 許藍與許鬆第一百三十六章 劉師爺奇遇記第四百八十六章 日耗千金二第二百五十三章 出兵第二百一十七章 寧王之亂二第六百四十九章 倭亂之謝氏滅門案三第七百一十章 微服私訪第三百八十四章 決戰之前第七百四十六章 出使五第八百二十七章 東雍之戰第四百三十三章 古晉府二第二百二十七章 安慶攻防戰二第七百二十二章 正旦大朝六第三百八十一章 休戰第六十章 土盤算法第八百八十章 勝負手十五第八百四十七章 福建二第四百六十五章 挺進馬六甲第十八章 經緯【1】第七十七章 李良欽【二】第四百零三章 梟雄莫登庸第六百一十五章 如何善後?三第一百一十七章 征服第一百一十九章 雍溪之戰第六百四十七章 倭亂之謝氏滅門案第八百六十三章 迫降第二百九十八章 安南四
第四百六十一章 香料羣島之戰二第五百九十章 浮橋之戰九第八百五十五章 仇華守福寧五第二十六章 系統問題第三百五十六章 雲海關下四第二百五十五章 樟樹鎮之戰第五百六十一章東雍近況二第五十三章 臺灣計劃第五百八十四章 浮橋之戰三第四百八十七章許鬆的解決辦法第四百二十六章 麥哲倫顧問第五百六十八章 張璁四第七百零三章 第一波倭寇的平息五第二章 比劍第六百六十六章 大內與細川第一百五十九章 佛郎機炮第四百七十二章 廈門灣之戰二第八百四十六章 福建第八百七十七章 勝負手十二第六百零三章 升龍圍城戰八第三百四十六章 雙城戰記二第四百九十五章 帝崩五第八百八十四章 勝負手十九第四百六十二章 香料羣島之戰三第五章 演武第二百一十三章 水師學院第二百一十一章 鐵炮是怎麼樣煉成的第二百一十五章 南巡序幕第四百五十九章來之不易的勝利第三百七十一章 莫登庸歸來第二百五十四章 王陽明第二百九十七章 安南三第八百一十五章 椰城之戰六第二百八十九章 與佛郎機人的交易第四百二十八章 南征第七百二十七章 楊廷和之死第四百二十一章 古晉之變三第三百四十一章 升龍之變六第四百三十七章 整合古晉第二百一十五章 南巡序幕第八百七十九章 勝負手十四第五百四十八章 第二次安南之戰九第四百七十一章 廈門灣之戰第六十一章 吳行之第六百六十三章 日本局勢第一百六十一章 遺書始末第四百二十九章 南征影響二第二百八十章 東雍瑣事第九百零八章 嘉靖之死第四百八十六章 日耗千金二第四百五十二章 許棟之死第五十五章 夏君夷民第一百零八章 吳氏出京第五百八十章 再戰升龍三第五百五十六章 瘟疫四第一百二十三章第一百七十一章 善後收心第六百八十二章 關門海峽之戰第五十八章 東雍第七百四十二章 出使?第七百四十章 東雍新印象三第三百三十九章第二章 比劍第五百三十七章 麥哲倫的遭遇二第二百六十章 萬銳之死下第一百四十九章 澎湖外海之戰第八百八十章 勝負手十五第六百九十四章 陷城第三百二十七章 吏試二第八百七十三章 勝負手八第五百七十七章 升龍城下四第七百八十二章 金洲戰事四第六百八十九章 開炮第一百五十六章 許藍與許鬆第一百三十六章 劉師爺奇遇記第四百八十六章 日耗千金二第二百五十三章 出兵第二百一十七章 寧王之亂二第六百四十九章 倭亂之謝氏滅門案三第七百一十章 微服私訪第三百八十四章 決戰之前第七百四十六章 出使五第八百二十七章 東雍之戰第四百三十三章 古晉府二第二百二十七章 安慶攻防戰二第七百二十二章 正旦大朝六第三百八十一章 休戰第六十章 土盤算法第八百八十章 勝負手十五第八百四十七章 福建二第四百六十五章 挺進馬六甲第十八章 經緯【1】第七十七章 李良欽【二】第四百零三章 梟雄莫登庸第六百一十五章 如何善後?三第一百一十七章 征服第一百一十九章 雍溪之戰第六百四十七章 倭亂之謝氏滅門案第八百六十三章 迫降第二百九十八章 安南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