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七章 雍國兵制

“金礦。”出聲驚叫的不是別人,而是吳行之。吳行之本來並不是一個貪財的人,但是爲朱厚煌理財,時常爲財政短缺之事。早已變得黑眼睛見不得白銀子,更不要說金礦了。吳行之本來對進攻北港持反對態度。

並不是對進攻不看好,恰恰相反,是對進攻的看好。知道一旦攻進北港之後,就需要花大把,大把的銀子善後。作爲主管財政的吳行之理財思想很簡單,就是想盡可能的少花錢,最後不花錢。對任何花錢的事情,都是持反對態度。如果讓吳行之來做決策,他絕對想安兵不動幾年,等大員,戚氏兩地經營成熟地之後,再做計較。

同時,他還對任何能增加財政收入的事情,都是持肯定態度的。一想到金礦。他立即導向支持出兵了。說道:“殿下,不知道何時出兵,臣真好準備糧草。”

朱厚煌笑道:“這一不是一時半會的事情。需要準備很多事情。”說話之間,朱厚煌轉過頭去,看向楊慎。所有準備的事情,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獲得楊慎的支持。

楊慎沉吟了一會兒,說道:“殿下,自臣到東雍以來,絡繹不絕到東雍,已經有萬餘人了,不過大多數是江西,與北直隸發送過來的犯人。福建民間,對移民東雍,還是心存疑慮的,臣本想過一段時間,放一些福建籍士卒還鄉。這樣一來,好引導福建民間貧家投奔東雍。還有戚氏軍來報,雖然戚將軍一戰,大肚王國打怕了,但是戚氏軍深入東雍腹地,四處都是蠻夷,時常有蠻夷騷擾村落,可以說戚氏軍自保可以,想調戚氏軍的士卒,就不用想了,殿下身邊只有千餘精卒,這千餘精卒雖然厲害。但是征服北港卻不是萬全之策。臣想是不是,試一試殿下所言之策。”

朱厚煌問聞絃音而知雅意。知道楊慎所說的之前所言之策,就是雍王親衛爲骨幹,以各縣縣兵爲血肉組建大軍。

朱厚煌身邊的親衛雖然一直在保持千人上下,其實士卒也換了不少,比如戚景通在戚氏的時候,朱厚煌支援了一百老卒,這一百老卒現在就是戚氏軍的骨幹,同樣,在大員,在澎湖也是同樣的。各縣的縣兵都是由出身雍王親衛爲骨幹組建的。

朱厚煌對自己身邊的親兵甚厚,可以說言傳身教,所有親衛都是朱厚煌弟子,這樣一來,雖然朱厚煌對各級文官的控制力少一點,但是對軍隊的控制卻是鐵板一塊,雖然水師有一點雜音。但是並沒有在朱厚煌控制之外。

朱厚煌所想的模式是漢代的模式,漢代中央直接控制的軍隊不過數萬而已,但是一旦打起仗來,兵力就能打着滾的向上翻,可以到數十萬的數量,在戰鬥力上並不會減少多少,就是因爲這個模式,數萬北軍不過是種子而已。

朱厚煌能整合大員,澎湖兩縣的縣兵,輕輕鬆鬆能整合兩千多人。蓋因因爲移民的原因,現在大員與澎湖都是壯丁比較多,老弱比較少。

所謂雍國治下大約有三四萬丁口,負擔三千士卒雖然比較困難,但是咬咬牙還是能支持下來的。畢竟縣兵這東西,根本是服役,守家在地。也是有休假的,也不算是完全脫產。

“好,果然是好主意,正好讓試一試,有什麼問題。”朱厚煌眉飛色舞說道:“此前都是孤仿造漢制所創,不運試一試不知道,其中有什麼異想天開的之處。”

其實這一戰本來就是必勝之事,權當練兵了。

不過這樣一來,出兵之事,就更不草率了。

“殿下,各縣縣兵雖然已經有了,但是到有幾分成色,還有北港的鐵礦的詳細情況,到底是要派人探查一下。本月之內,恐怕出兵有一點困難。”楊慎說道。

“那就下一個月吧,乘着半個月,孤正好巡視一下三地。”朱厚煌說道。

www⊙ тт kǎn⊙ ℃o

“正有一事,臣正要去請殿下。十月二十七,是陛下的聖壽,殿下可準備送什麼壽禮嗎?”楊慎問道。

正德的生日,朱厚煌一拍腦門,說道:“哎吆,孤將這件事情給忘記了。楊師,可想好送什麼禮物了?”

“臣到覺得有一樣東西適合,就恐怕殿下捨不得。”楊慎說道。

朱厚煌問道:“什麼東西。”

楊慎左右一看,吳行之,許棟,汪直,俞大猷都是機靈人,那裡看不出來。楊慎有私密話要對朱厚煌說。立即起身告退。

一時間房間之內,只剩下朱厚煌與楊慎兩個人了。朱厚煌說道:“現在可以說了吧。”

楊慎說道:“版圖。”

朱厚煌瞬間明白,楊慎在試探自己。

版圖在現代不過是地圖而已,但是在古代卻有着極大的象徵意義,象徵則國土。很多亡國之君,投降的時候,就會獻版圖,自縛出降。

而楊慎這樣也是試探朱厚煌對北京那個位置有沒有想法。

朱厚煌說道:“版圖不錯,禮輕情意重嗎?”他看着楊慎說道:“楊長史,孤可以正式告訴你,孤對北京那個位置沒有興趣,如果天命在孤,正德傳位於孤,孤自然當仁不讓。如果天命不在孤,孤將全力向南,開擴南洋。納南洋爲華夏版圖,也不枉孤人間走一遭了。楊師,孤視你爲左膀右臂,乃心腹重臣,這一點絕對不會不實言相告。還請楊師不要在爲此事猶疑,竭力輔佐於孤,等時機成熟,孤自然會向陛下推薦楊師,不會讓楊師在這個地方蹉跎一輩子的。”

“臣不敢,多謝殿下直言相告。臣亦不做僞言,臣身爲雍王長史一日,就竭力爲雍國一日。”

朱厚煌與楊慎相對一笑,好像是盡釋前嫌了。

朱厚煌心中卻輕輕一嘆,暗道:“收復士大夫之心,何其難也。”

朱厚煌雖然沒有想過如同朱棣一樣,來一場清君側,但是並不會對楊慎這個態度,感到多麼滿意,很顯然,楊慎對朱厚煌的忠心,建立在朱厚煌是大明雍王的基礎上,一旦朱厚煌失去這個身份,楊慎絕對不會效忠他的。

楊慎的忠心,是建立在效忠大明,而後落在大明雍王身上。而並不是相反。

不過,朱厚煌心中的不滿一閃而逝,一點也不顯露出來,問道:“只是誰進京朝賀?”

“唐寅。”楊慎說道。

朱厚煌點點頭,說道:“唐先生是一個合適人選,只是他的病怎麼樣了?”

對於唐寅這個人人選,朱厚煌與楊慎都非常滿意,進京的人。不僅僅要能言善道,風度翩翩,還有機智果斷,不辱使命,也不能京城貴人看輕雍國。

而整個東雍,這樣的人有幾個,除卻楊慎也就唐寅了。

“唐先生的病一半是累的,一般是承受不住壓力。這一段時間的靜養已經差不多了。”楊慎說道。

朱厚煌心中暗歎,人與人還是不同的,唐寅雖然也是一個人才,但並不適合雍國長史之位。他想了想,說道:“就任命唐先生爲雍國進奏使吧,讓他常駐北京。”

所謂進奏使是唐代的官名,翻譯成現在的官職,用駐京辦比較好。朱厚煌準備讓唐寅常駐北京,讓他在士林之中,皇帝面前給自己刷好感,當然也不能忘記收集政治情報了。

讓唐寅做這樣的事情,也算得上是物盡其用了。

楊慎說道:“如此也好,我會給家父寫信,讓他好生照顧唐先生的。”

第一百五十七章 初至北京第五百二十章 京畿鏖戰二第五百四十二章 第二才安南之戰三第九章 打虎第六百六十章 日本黑鍋二第八百六十三章 迫降第五百五十四章 瘟疫二第七百九十七章 對淡目過的作戰準備二第八百六十章 分水關第七百三十四章 江上追逐第三百二十八章 越南情況第七百二十三章 正旦大朝七第六十章 土盤算法第五百九十五章 浮橋之戰終第四百零七章 科學是什麼二第十九章 經緯【2】第六百五十二章 倭亂之加劇二第三百二十八章 越南情況第五百六十九章蔣氏第六百七十七章 對馬島之戰七第三百四十八章 雙城戰記四第七百一十一章 休養生息第五百六十章東雍近況第三百七十五章 升龍城外第三百零七章 暹羅三第二百六十三章 破綻第二百六十六章 火燒贛江三第一百七十二章 金礦生產第五百八十二章 浮橋之戰第七百七十三章 大海戰二第一百七十一章 善後收心第五百八十章 再戰升龍三第六十一章 吳行之第六百七十九章 出兵長崎第六百五十一章 倭亂之加劇第四十一章 單于夜遁逃第三百五十四章 雲海關下二第六百一十二章 升龍城破二第四百五十三章 猶如此案第四百四十九章 接戰八第五百七十章 蔣氏二第六百二十二章 張翰的先發制人二第三百五十七章 雲海關下五七百八十三章 金洲戰事五第六百六十六章 大內與細川第一百二十六章 北港戰略第八百三十六章 東雍之戰十第二百八十二章 東雍現狀第三百一十五章 蘇祿三第七百七十九章 金洲戰事一第一百八十五章 徵蠻四第八百零九章 上兵伐交第四百二十三章 決策第五百五十七章 沈希儀的野望二第六十七章 許棟第五百五十五章 瘟疫三第六百六十三章 日本局勢第三百九十七章 升龍會戰十一第四百一十三章 雍王世子第三百八十四章 決戰之前第七百二十三章 正旦大朝七第二十七章 秋風起第九十七章 土著下山第六百八十四章 關門海峽之戰三第三百一十八章 蘇祿六第四十七章禮第一百零二章 神醫薛已第三百五十八章 雲海關下六第五百九十六章 升龍圍城戰第六百八十五章 各方反應第二十三章 張欽第三百八十三章 大抄家第一百四十八章 援兵第五百零五章 帝崩七第五百四十三章第二次安南之戰四第四百二十七章 麥哲倫顧問二第四百四十二章 接戰第八十一章 出海第十六章 先北後南第四百六十一章 香料羣島之戰二第三百三十八章 爭貢之爭第一百四十六章 撤退第四十四章 再勝第一百一十七章 征服第三百七十二章 真假使者第七百一十七章 正旦大朝第四百一十七章 臨時和議第四百十五章 追捕第八百五十三章 仇華守福寧三第三百七十章 等後援第一百六十六章 掃平礦區第八百五十二章 仇華守福寧二第一百六十二章 朱厚煌的科研計劃第六十六章 許家第五百七十五章 升龍城下二第四百三十一章 南征影響四第七百九十三章 亞齊的覆滅三第四百三十四章 出使馬六甲第四百五十九章來之不易的勝利第一百九十五章 日本航行之爭
第一百五十七章 初至北京第五百二十章 京畿鏖戰二第五百四十二章 第二才安南之戰三第九章 打虎第六百六十章 日本黑鍋二第八百六十三章 迫降第五百五十四章 瘟疫二第七百九十七章 對淡目過的作戰準備二第八百六十章 分水關第七百三十四章 江上追逐第三百二十八章 越南情況第七百二十三章 正旦大朝七第六十章 土盤算法第五百九十五章 浮橋之戰終第四百零七章 科學是什麼二第十九章 經緯【2】第六百五十二章 倭亂之加劇二第三百二十八章 越南情況第五百六十九章蔣氏第六百七十七章 對馬島之戰七第三百四十八章 雙城戰記四第七百一十一章 休養生息第五百六十章東雍近況第三百七十五章 升龍城外第三百零七章 暹羅三第二百六十三章 破綻第二百六十六章 火燒贛江三第一百七十二章 金礦生產第五百八十二章 浮橋之戰第七百七十三章 大海戰二第一百七十一章 善後收心第五百八十章 再戰升龍三第六十一章 吳行之第六百七十九章 出兵長崎第六百五十一章 倭亂之加劇第四十一章 單于夜遁逃第三百五十四章 雲海關下二第六百一十二章 升龍城破二第四百五十三章 猶如此案第四百四十九章 接戰八第五百七十章 蔣氏二第六百二十二章 張翰的先發制人二第三百五十七章 雲海關下五七百八十三章 金洲戰事五第六百六十六章 大內與細川第一百二十六章 北港戰略第八百三十六章 東雍之戰十第二百八十二章 東雍現狀第三百一十五章 蘇祿三第七百七十九章 金洲戰事一第一百八十五章 徵蠻四第八百零九章 上兵伐交第四百二十三章 決策第五百五十七章 沈希儀的野望二第六十七章 許棟第五百五十五章 瘟疫三第六百六十三章 日本局勢第三百九十七章 升龍會戰十一第四百一十三章 雍王世子第三百八十四章 決戰之前第七百二十三章 正旦大朝七第二十七章 秋風起第九十七章 土著下山第六百八十四章 關門海峽之戰三第三百一十八章 蘇祿六第四十七章禮第一百零二章 神醫薛已第三百五十八章 雲海關下六第五百九十六章 升龍圍城戰第六百八十五章 各方反應第二十三章 張欽第三百八十三章 大抄家第一百四十八章 援兵第五百零五章 帝崩七第五百四十三章第二次安南之戰四第四百二十七章 麥哲倫顧問二第四百四十二章 接戰第八十一章 出海第十六章 先北後南第四百六十一章 香料羣島之戰二第三百三十八章 爭貢之爭第一百四十六章 撤退第四十四章 再勝第一百一十七章 征服第三百七十二章 真假使者第七百一十七章 正旦大朝第四百一十七章 臨時和議第四百十五章 追捕第八百五十三章 仇華守福寧三第三百七十章 等後援第一百六十六章 掃平礦區第八百五十二章 仇華守福寧二第一百六十二章 朱厚煌的科研計劃第六十六章 許家第五百七十五章 升龍城下二第四百三十一章 南征影響四第七百九十三章 亞齊的覆滅三第四百三十四章 出使馬六甲第四百五十九章來之不易的勝利第一百九十五章 日本航行之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