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四十六章 第二次安南之戰七

與鄭綏協議的達成。讓朱厚煌的安南征服計劃,進入了實施階段。

大量的東雍船隻在海防停留,轉向去了峴港,朱厚煌在視察了海防城之後,覺得海防城的防禦能支撐到,大軍回援,所以留下一支軍隊,也就是占城僱傭軍。

這一支占城軍,已經被納入東雍序列之中,被稱謂占城營。

朱厚煌來到峴港的時候,鄭綏也回到了清化。

清化是安南西都,也是後黎朝的龍興之地。後黎開國君主,就是清化起兵與大明抗衡。雖然黎朝的政治中心,現在在升龍,但是清化在安南的政治版圖上,有着不一樣的地位。就如此北宋王安石變法,西都洛陽就成爲了舊黨盤踞之地。黎聖宗時期,清化也成爲黎朝開國勳貴最後的據點。

不過黎聖宗一去,黎朝變得混亂無比。清化更是成爲世家勳貴集團的活動中心。

鄭綏雖然一直佔據清化,其實清化並不是在鄭綏一個人的手中。

鄭綏一回來,就有很多人來拜訪,是各家來打聽消息。

鄭綏恭恭敬敬的向一個老者行禮道:“阮公。”

這個被稱爲阮公的老者,是這些世家之中能與鄭綏抗衡的人物,阮在安南也是大姓,阮公這一脈也是開國功臣出身。資料老,子弟多,遍佈安南,即便是莫登庸的麾下,也有阮家子弟。阮家絕對不容小窺,特別是鄭氏在升龍的一支,被莫登庸連根拔起,鄭氏的力量大損,這個時候,鄭綏更不敢怠慢阮公。

阮公拄着一根柺杖說道:“大家都想來問問結果,我說不用問,我代大夥來問問,鄭大人與雍王殿下談的如何?”

鄭綏長嘆一聲,將簽好的協議遞給阮公。

阮公有一點老眼昏花,但是這樣的機密也不能,也不敢假手於人,只好自己一個個的看下去,好一陣子纔將所有的文字都看完了。說道:“還算可以。”

鄭綏說道:“我這算不算是引狼入室啊?”

阮公說道:“什麼引狼入室,北邊那個漁夫什麼也不知道,他已經引狼入室了。他與廣西之間書信來往頻繁,甚至還有大明使者從升龍出發拜訪占城王,這種種情形已經確定了,大明與莫登庸之間定然有所勾結。要知道這大黎江山是誰的,是祖上從大明手中奪下來。莫登庸這個蠢貨,他既然向大明求援,我們也必須引進雍王一方了。”

阮公對大明的印象非常不好。並不是大明怎麼對安南了,而是阮公年輕的時候爲了強調他們開國功臣的功績,對大明進行妖魔化宣傳。說的時間長了,他們也都相信了。阮公自己也就相信,他是堅定的反明派、在他看來,莫登庸與大明的合作,定然不會有什麼好結果,說不定大明順口就將安南給吞掉了。

鄭綏說道:“可是雍王殿下不也是大明嗎?”

阮公冷笑一聲,說道:“你覺得是嗎?”

鄭綏不說話,自從嘉靖登基之後,但凡有點智商的人都知道。雍王已經不容於大明瞭。所以在阮公等人心中,都已經將雍王一方當成一個獨立勢力,並且與大明敵對的勢力。

鄭綏說道:“即便是這樣,大明有雄兵百萬,雍王豈能是大明的對手。”

阮公說道:“你有其他辦法嗎?”

鄭綏搖了搖頭。

鄭綏所依仗能抗衡的莫登庸地勢,就是兩個方面,一個是清化地區,與義安兩地,這兩地雖然不如紅河平原富饒,但是糧食足以自給。又有地勢上的優勢,才能抵抗北方的進攻。但是上一次莫登庸南下,就徑直打到清化,清化附近已經殘破不堪。兵員糧食都受到了極大的損失,而清化與義安之南,還有鐵山伯的舊部。雖然實力不強,但是佔據的地方還是很大的。也給他帶來困擾,即便是莫登庸沒有與大明聯合,莫登庸再次南下的時候,鄭綏也只能逃離清化,向南逃了。

清化是鄭綏的根本,清化一失,大事去矣。鄭綏迫切需要外援。那麼這個外援是魔鬼。

鄭綏說道:“只是如此一來,安南落入雍王手中,我等豈不是安南的罪人?”

阮公冷笑道:“鄭大人,如此想就不對,雍王白手起家不過三四年的時間之內縱橫南洋之上,也算是一代英主。只不過雍王畢竟根基淺薄之極,被雍王視爲根基的東雍,人丁也不足五十萬。不過我國數府之地而已,一旦雍王入主安南,到時候雍王到底是大明雍王,還是安南的雍王,還是兩說的?”

戲法人人會變,但是變的好不好,卻各有高下。朱厚煌在算計鄭綏的時候,鄭綏也在算計朱厚煌。不過,朱厚煌這邊不知道罷了。此刻朱厚煌正式出兵,從海雲關出兵,水路並進,海上的舟師。陸地上以俞大猷的刀鋒營爲前鋒。住戶自提大軍在後面壓陣。

朱厚煌所有兵力有,雍軍四個營之多,共有兩萬餘衆,後面來有一個營看看能不能抽調過來。除卻這些兵力之外,還有俞大猷在峴港訓練的府兵,雖然臨時徵召的,但是看上去也似模似樣,這些府兵大概有兩萬之衆,不過被朱厚煌留下五千。鎮守峴港,其他一併出發,大越四萬多,號稱十萬大軍。以存亡繼絕的名義,發出榜文,說要重立黎氏,還天下太平。

也不知道是不是鄭綏做好了功課,或許是黎氏在安南百姓之中,有着很高的地位,朱厚煌一路北上,幾乎是一路順風,根本沒有遇見什麼對手,幾乎望風而降。

王陽明與阮潤臣跟着在朱厚煌身後招降納叛,穩定地方。

還好這裡都是安南人眼中的莽荒之地,人丁是少了點,而且少量的平原夾雜在大海與高山之間。駐軍並不多,再加上鄭綏立即起兵相應朱厚煌,雙方夾攻。所以這些小軍閥幾乎沒有任何抵抗能力。

朱厚煌大軍進發,一路克順化,洞海。根本沒有接上幾仗。

鄭綏與朱厚煌帶何靜會師,一時間朱厚煌大軍再加上清化兵,有十萬之衆。在安南這已經是能決定國家興亡的力量。

鄭綏早就找了一個三四歲的黎氏子弟,叫做黎熙。鄭綏請朱厚煌在清化修整,並且準備黎熙的登基大典。

朱厚煌水師一路乘船,並沒有多少疲倦,但是陸軍雖然沒有打上幾仗,但是千里跋涉起來,的確是需要好好的休息了。不過千里跋涉,對峴港府兵大有好處。峴港府兵畢竟是府兵所用的都是冷兵器。訓練也很少,這千里跋涉就是最好的訓練。

一路上他們雖然累的夠嗆,但是不管怎麼說都有的一點強軍的成色了。

就在朱厚煌在清化停留的時候。莫登庸在升龍也等急了。

“怎麼回事?大明那邊還沒有一點消息,再這樣下去,雍王就已經兵臨城下了,大明這邊還沒有商量出來一個所以然來。”莫登庸咆哮道。

由不得莫登庸不生氣,莫登庸重奪升龍之後,在穩固自己的統治的同時,第一件事情,就是派出是使者向大明訴苦,求援。但是卻不想到,一點用處都沒有,好像石沉大海一樣。雖然與廣西巡撫的關係沒有斷絕,但是一點用都沒有,沒有辦法。連出使占城的大明使者,也是莫登庸求了不知道多少次,才求來的,即便如此他們也是以廣西巡撫的名義,而不是大明朝廷的名義。

第六百五十二章 倭亂之加劇二第五百七十三章 沈希儀的準備第五百三十章 城下之盟三第七百三十四章 金蟬脫殼第八十三章 媽祖廟前之約第六百七十五章 對馬島之戰五第六十六章 許家第一百章 傷寒第一百七十八章 迎陸完第九十九章 狹路相逢第三百三十七章第二百二十九章 安慶攻防戰四第八百一十九章 大明vs東雍第一百三十一章 迫在眉睫的婚事第一百六十二章 朱厚煌的科研計劃第八百五十三章 仇華守福寧三第五百八十九章 浮橋之戰八第四百七十四章 廈門灣之戰四第三百八十章 皇城與外城之間第四百七十九章陸地泥澤第七百二十五章 新氣象第七百零四章 第一波倭寇的平息六第七百八十一章 金洲戰事三第六百六十章 日本黑鍋二第八百二十五章 對策三第七百一十六章 新都城第二百六十三章 破綻第五百三十六章 麥哲倫的遭遇第一百七十二章 金礦生產第七百八十四章 金洲戰事六第三百零四章 真臘第三百三十三章 錦衣衛在行動第一百三十三章 北港之役第六百五十五章 海上運兵二第三百五十章 軍法司第三百一十五章 蘇祿三第二十五章 曆法第三百八十七章 升龍會戰第六百五十七章 海盜會盟二第一百九十七章 交易第七百章 第一波倭寇的平息二第七十章 兵變第一百三十七章 善後第五百零二章 破城第八百五十八章 何文淵第二十八章 雲飛揚第二百零八章 少府第二百五十章 鎖城法第五百四十二章 第二才安南之戰三第二百八十章 東雍瑣事第四百六十七章 亞伯奎的行動方案第六百二十二章 張翰的先發制人二第七百七十五章 大海戰四第二百九十二章 視察第二百六十三章 破綻第 八百零六章 東雍的政策調整第六百九十一章 夜襲二第二百八十四章 東雍漁業二第四百六十二章 香料羣島之戰三第七百九十五章 亞齊的覆滅五第六百四十八章 倭亂之謝氏滅門案二第四百七十九章陸地泥澤第七百一十四章 監察御史王九川第一百零八章 吳氏出京第五十八章 東雍第一百零五章 太醫令第五百四十三章第二次安南之戰四第六百五十五章 海上運兵二第二章 比劍第八百一十六章 椰城之戰七第四百五十八章 水陸之間的交鋒第八十二章 下澎湖第五百零二章 破城第六百一十九章 西方雲動二第六百六十一章 日本黑鍋三第八十四章 臺灣第五百零九章 帝崩十一第三百零二章 占城二第一百零八章 吳氏出京第四百三十四章 出使馬六甲第二百九十二章 視察第七百八十章 金洲戰事二第四百三十二章 古晉府第四十一章 單于夜遁逃第三百九十四章 升龍會戰八第七百五十一章 亞齊的興起第三百五十六章 雲海關下四第七百七十七章 海戰餘波第五百四十三章第二次安南之戰四第七百八十六章 金洲戰事八第三百七十一章 莫登庸歸來第四百零八章 戚繼光出場第一百四十六章 撤退第二百七十七章 垂涎王陽明二第二百七十八章 雍王太傅王陽明第七百九十三章 亞齊的覆滅三第八百二十五章 對策三第三百章 安南終第八百八十二章 勝負十七第四百一十七章 臨時和議
第六百五十二章 倭亂之加劇二第五百七十三章 沈希儀的準備第五百三十章 城下之盟三第七百三十四章 金蟬脫殼第八十三章 媽祖廟前之約第六百七十五章 對馬島之戰五第六十六章 許家第一百章 傷寒第一百七十八章 迎陸完第九十九章 狹路相逢第三百三十七章第二百二十九章 安慶攻防戰四第八百一十九章 大明vs東雍第一百三十一章 迫在眉睫的婚事第一百六十二章 朱厚煌的科研計劃第八百五十三章 仇華守福寧三第五百八十九章 浮橋之戰八第四百七十四章 廈門灣之戰四第三百八十章 皇城與外城之間第四百七十九章陸地泥澤第七百二十五章 新氣象第七百零四章 第一波倭寇的平息六第七百八十一章 金洲戰事三第六百六十章 日本黑鍋二第八百二十五章 對策三第七百一十六章 新都城第二百六十三章 破綻第五百三十六章 麥哲倫的遭遇第一百七十二章 金礦生產第七百八十四章 金洲戰事六第三百零四章 真臘第三百三十三章 錦衣衛在行動第一百三十三章 北港之役第六百五十五章 海上運兵二第三百五十章 軍法司第三百一十五章 蘇祿三第二十五章 曆法第三百八十七章 升龍會戰第六百五十七章 海盜會盟二第一百九十七章 交易第七百章 第一波倭寇的平息二第七十章 兵變第一百三十七章 善後第五百零二章 破城第八百五十八章 何文淵第二十八章 雲飛揚第二百零八章 少府第二百五十章 鎖城法第五百四十二章 第二才安南之戰三第二百八十章 東雍瑣事第四百六十七章 亞伯奎的行動方案第六百二十二章 張翰的先發制人二第七百七十五章 大海戰四第二百九十二章 視察第二百六十三章 破綻第 八百零六章 東雍的政策調整第六百九十一章 夜襲二第二百八十四章 東雍漁業二第四百六十二章 香料羣島之戰三第七百九十五章 亞齊的覆滅五第六百四十八章 倭亂之謝氏滅門案二第四百七十九章陸地泥澤第七百一十四章 監察御史王九川第一百零八章 吳氏出京第五十八章 東雍第一百零五章 太醫令第五百四十三章第二次安南之戰四第六百五十五章 海上運兵二第二章 比劍第八百一十六章 椰城之戰七第四百五十八章 水陸之間的交鋒第八十二章 下澎湖第五百零二章 破城第六百一十九章 西方雲動二第六百六十一章 日本黑鍋三第八十四章 臺灣第五百零九章 帝崩十一第三百零二章 占城二第一百零八章 吳氏出京第四百三十四章 出使馬六甲第二百九十二章 視察第七百八十章 金洲戰事二第四百三十二章 古晉府第四十一章 單于夜遁逃第三百九十四章 升龍會戰八第七百五十一章 亞齊的興起第三百五十六章 雲海關下四第七百七十七章 海戰餘波第五百四十三章第二次安南之戰四第七百八十六章 金洲戰事八第三百七十一章 莫登庸歸來第四百零八章 戚繼光出場第一百四十六章 撤退第二百七十七章 垂涎王陽明二第二百七十八章 雍王太傅王陽明第七百九十三章 亞齊的覆滅三第八百二十五章 對策三第三百章 安南終第八百八十二章 勝負十七第四百一十七章 臨時和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