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四章 臺灣

雖然澎湖事情還沒有完全了結,但是朱厚煌不想在這裡多做停留了。

朱厚煌大賞福建水師。一下子出了二萬兩銀子,四個衛所平分,每一個衛所都能分得五千兩銀子。

並不是朱厚煌不想省錢,而是兵不見銀子,他們不會賣力氣的。特別是東南一帶的衛所,簡直是爛透了。戚繼光第一次領兵的時候,就發生過一件事情。他率兵遭遇倭寇,他決定身先士卒衝過去,結果他身後的衛所兵全部跑光了,如果不是戚繼光一身好武藝,當場就戰死了。

這也是戚繼光一心一意想要練兵的原因。

雖然現在大明的衛所還沒有腐朽到幾十年後那個程度,但是上面的命令是一回事情,該怎麼做又是一回事情,不灑銀子,讓所有人都服服帖帖,那是你想得美。

朱厚煌將福建水師安撫好之後,就請他們開始將福州三衛想要跟隨他的人,還有火槍手的家眷一併接到澎湖來。

澎湖在宋時,據說有數萬人丁,不過現在只剩下幾千人而已,不過是一個一大點的村落而已。作爲福建與東雍之間的中轉站,朱厚煌決定先將這裡建設起來。然後再挺近東雍。只是這裡一切由舅舅吳鳳儀主持,還有吳行之協助,對了,朱裕等人還要在這裡建立一所天文臺。不過這都是繁雜小事了。

朱厚煌以許棟爲嚮導,三百火槍手,還有許棟手下的士卒一起去東雍,勘察地勢。

船上,朱厚煌與許棟迎着海風,許棟說道:“臣所選定的地方,就在此地。”

許棟將他手繪的地圖打開,指在上面一處,說道:“這個有七座沙洲。分別叫做一鯤身到七鯤身,分佈在大員對面,這七座沙洲之上,也只有一鯤身面積最大,港口最好。一鯤身北邊,是尾島,因爲在一鯤身之北,所以叫北線尾島。而北線尾島之北,就是鹿耳門。這是一個狹長的水道,卻是最便利的航道。”

“鹿耳門?”朱厚煌好像一下子想起了什麼,就是傳說之中玄之又玄的鹿耳門大潮,據說不管是鄭成功攻臺的時候,還是清軍攻臺的時候,都借了鹿耳門大潮之助,說是鹿耳門航道淤積,不能行駛大船,他立即問道:“鹿耳門水深如何?有沒有淤積。”

“水深?淤積?”許棟將這兩個概念在大腦之中轉了一個彎,說道:“殿下明見萬里,這一帶的確有泥沙淤積,但是鹿耳門離東雍還有一段距離,所以,一時半會,還不用擔心淤積的問題。”

“殿下請看。”許棟給朱厚煌指道:“這裡就是臣推薦給殿下的首選之地,此地與澎湖海路不過一更而已,而且外圍有數座沙洲遮掩,可以遮蔽風浪。有溪流流入,有充沛的淡水,岸上地勢平坦,水土肥沃,可以開墾。正是一塊寶地。”

所謂一更海路,就是從船頭丟木片扔入大海,然後人往船尾走。人與木片齊到船尾,謂上更,如何人到木片不到,或者是木片到,人不到,都是過更。

但是一更是多少時間,這需要用沙漏來計算。當沙漏漏完,就一更。

按標準的上更來算,一般來說,一更是六十里。當然臺海之間距離太近,有的人也用焚香幾行來計算時間,不過這都是小衆了。

此刻船隊也進入了鹿耳門,繞過北線尾島,進入一片平靜的海灣,這一片海灣,一邊是已經改名爲東雍的臺灣島,一邊是大大小小的沙洲,構成的防浪梯。這一片海灣風平浪靜,水波不興。

許棟指着這裡說道:“這一片海灣,當地土人稱作臺灣。”

“臺灣?”朱厚煌不由的重複道。

許棟小心翼翼的問道:“殿下覺得名字不好,改了便是了。”

朱厚煌沒有想到,這一片海灣叫做臺灣,如此想來,臺灣島這個名字,就是從這裡擴散到全島的。這裡是荷蘭人,明鄭,乃至滿清在臺灣的統治中心。而後纔將整個臺灣道稱作臺灣。

“沒事?”朱厚煌回過神來,說道:“孤以爲不錯。對了,你選定的建城之地在什麼地方?”

許棟說道:“就在東岸之上,這一帶有好幾處可以當做港口的。至於在什麼地方,就請殿下定奪了。”

朱厚煌說道:“專業的事情,交給專業的人來辦,廢話少說,給孤說,是那一個港口最好。”

“就是大員。”許棟在地圖上輕輕敲擊了一下。

朱厚煌說道:“那麼就去大員吧。”

其實這一帶沒有什麼集鎮,也沒有定名,海岸上這一帶都可以叫大員,因爲在臺灣夷人的發言之中,大員與臺灣相見,大員就是臺灣的意識,而臺灣反而是漢人翻譯過來的漢字。

許棟帶着朱厚煌在一鯤身相對的岸邊停下來,這個是一個天然港口。架起不長的木板,就可以直接上岸了。來到岸上,朱厚煌發現這裡並不是一片荒蕪,恰恰相反,這裡有好幾座木屋,只是裡面灰塵很多,雜草都長進了房間之中,看來很久都沒有人來了,木屋之中,有一些很就之前留下灰燼,現在都板結成石頭了。

許棟說道:“這裡常常有海商來此避風。這些木屋就是他們建的。”

朱厚煌問道:“這一帶沒有野人嗎?”

許棟說道:“有一點,但是都不敢靠近這裡。”許棟有一點不好意思說道:“這些跑海的人,手底下都不是太乾淨。所以他們不敢靠近海邊,特別是這些容易靠岸的海邊,往裡面走上十幾裡地,就能看見他們的部落了。這一帶離澎湖畢竟近,也有很多天朝百姓渡海而來。在此落腳,集結成部落。”

“哦?他們能不能爲孤所用?”朱厚煌問道。

許棟說道:“這---,臣就不知道了。”

朱厚煌站到一個大石頭上面,四處望去,茂盛的植被直接延伸到視線盡頭,在天邊隱隱約約有黑褐色的山巒起伏,而這附近倒是一馬平川,不過都被樹林遮掩住了,看不清楚這地面到底是個什麼樣子。在這裡開荒需要花好大的力氣。耳朵邊有水聲,並不是身後的海浪之聲,而是隱藏在樹林之中的溪流。這裡有水源。他仔細觀察,看見一道隱隱約約的河流在樹林之中若隱如現。他蹲下身來,抓了一把泥土,這些泥土全部是全部是億萬來淤積下來,雖然他不太懂農事,但是也能看出來,這裡的土地並不算太差。

“是個好地方。但是孤卻覺得哪裡不錯。”朱厚煌轉過身去,指着身後的沙洲說道。

許棟大吃一驚,說道:“敢問殿下爲何選擇一鯤身嗎?”

朱厚煌說道:“凡事未慮勝,先慮敗。第一步將城池建立在東雍島上,如果出了什麼問題,如瘟疫,野人的攻擊,乃至是洪水,風暴,連一個躲避的地方都沒有,澎湖遠在數十海里之外,一旦海上有大風浪彼此之間縱然有一更海路,也有如天塹。而在一鯤身上先建一小城,所費不多,與此處護衛犄角,彼此相護。再則一旦孤在東雍立基,一鯤身此島也是東雍門戶,不能不建城以守,孤只不過調整一喜愛先後順序而已。”

“多此一舉,”許棟在心中暗自思量,他覺得在東雍島上,沒有能抵擋朱厚煌一行的勢力,但是領導想要這麼謹慎,做下屬狠勁拍馬屁便是了,何須多言。許棟笑道:“殿下所言極是,臣不及也。”

第七百八十一章 金洲戰事三第八十六章 勾心鬥角第三百六十七章 白藤江五第七百五十一章 亞齊的興起第五百三十三章 中國人在西班牙第七百九十九章 截殺使者第四百九十六章 帝崩二第七百七十一章 失子失先第六百九十章 夜襲第六百六十一章 日本黑鍋三第七百零五章 再申海禁第三百四十八章 雙城戰記四第三百一十七章 蘇祿五第一百九十八章 雍國水師出動第一百三十八章 吳家寶藏第五百六十三章 東雍近況四第二百四十七章 安慶攻防戰二十一第六百七十五章 對馬島之戰五第六百零八章 升龍圍城戰十三第七百六十四章 土司制度第八十六章 勾心鬥角第八百二十六章 對策四第六百一十一章 升龍城破第一百七十一章 善後收心第五百七十五章 升龍城下二第三百五十五章 雲海關下三第一百零七章 正德之心第三百五十八章 雲海關下六第九十二章 雍王相唐寅第三百七十三章 說服第一百五十七章 初至北京第七百八十章 金洲戰事二第四百一十章 政治潔癖?第一百二十八章 巡視戚氏第二百六十四章 火燒贛江第六百八十一章 長崎大火第五百九十二章 浮橋之戰十一第二百八十一章 東雍財政危機第五章 演武第七百零七章 後宮瑣事一第六百六十六章 大內與細川第七百六十四章 土司制度第三百九十七章 升龍會戰十一第七十九章 福州三衛第六百九十章 夜襲第六十三章 清江浦第八百零七章 完善軍制第二百六十五章 火燒贛江二第五百六十九章蔣氏第五百九十三章 浮橋之戰十二第六百五十一章 倭亂之加劇第七百零一章 第一波倭寇的平息三第四百五十五章 遠航的準備第二百七十八章 雍王太傅王陽明第五百四十六章 第二次安南之戰七第八百章 餘波第八百六十二章 寧波現狀第七百九十一章 亞齊的覆滅一第三百四十八章 雙城戰記四第八百八十五章 勝負手二十第五百五十八章 鄭綏的選擇第一百八十五章 徵蠻四第二百八十三章 東雍漁業第一百七十二章 金礦生產第六百九十六章 陷城三第五百五十三章 瘟疫第三百七十三章 說服第五百一十九章 京畿鏖戰第八百二十二章 大明vs東雍四第六百二十八章 整軍計劃二第六百八十一章 長崎大火第三百零五章 暹羅第六百四十四章 東雍與大明五第四百四十四章 接戰三第八百一十三章 椰城之戰四第三百一十二章 蘇祿情況第一百八十八章 徵蠻七第二百六十八章 君臨安慶第四百八十五章 日耗千金第五十三章 臺灣計劃第三百六十九章 安南水寨第五十三章 臺灣計劃第五百三十九章 準備出征第五百二十七章 京畿鏖戰第七十一章 銀子第三百九十四章 升龍會戰八第二十一章 經緯【4】第五百三十八章 麥哲倫的遭遇三第四百四十章 前哨戰三第二百六十章 萬銳之死下第三百三十六章 升龍之變第三百八十九章 升龍會戰三第六百五十一章 倭亂之加劇第七百四十五章 出使四第二百二十二章 寧王之亂之黃石嘰之戰二第三百二十四章 吏試第六百八十七章 毛利就元第七百二十七章 楊廷和之死第五百一十九章 京畿鏖戰第二十八章 雲飛揚
第七百八十一章 金洲戰事三第八十六章 勾心鬥角第三百六十七章 白藤江五第七百五十一章 亞齊的興起第五百三十三章 中國人在西班牙第七百九十九章 截殺使者第四百九十六章 帝崩二第七百七十一章 失子失先第六百九十章 夜襲第六百六十一章 日本黑鍋三第七百零五章 再申海禁第三百四十八章 雙城戰記四第三百一十七章 蘇祿五第一百九十八章 雍國水師出動第一百三十八章 吳家寶藏第五百六十三章 東雍近況四第二百四十七章 安慶攻防戰二十一第六百七十五章 對馬島之戰五第六百零八章 升龍圍城戰十三第七百六十四章 土司制度第八十六章 勾心鬥角第八百二十六章 對策四第六百一十一章 升龍城破第一百七十一章 善後收心第五百七十五章 升龍城下二第三百五十五章 雲海關下三第一百零七章 正德之心第三百五十八章 雲海關下六第九十二章 雍王相唐寅第三百七十三章 說服第一百五十七章 初至北京第七百八十章 金洲戰事二第四百一十章 政治潔癖?第一百二十八章 巡視戚氏第二百六十四章 火燒贛江第六百八十一章 長崎大火第五百九十二章 浮橋之戰十一第二百八十一章 東雍財政危機第五章 演武第七百零七章 後宮瑣事一第六百六十六章 大內與細川第七百六十四章 土司制度第三百九十七章 升龍會戰十一第七十九章 福州三衛第六百九十章 夜襲第六十三章 清江浦第八百零七章 完善軍制第二百六十五章 火燒贛江二第五百六十九章蔣氏第五百九十三章 浮橋之戰十二第六百五十一章 倭亂之加劇第七百零一章 第一波倭寇的平息三第四百五十五章 遠航的準備第二百七十八章 雍王太傅王陽明第五百四十六章 第二次安南之戰七第八百章 餘波第八百六十二章 寧波現狀第七百九十一章 亞齊的覆滅一第三百四十八章 雙城戰記四第八百八十五章 勝負手二十第五百五十八章 鄭綏的選擇第一百八十五章 徵蠻四第二百八十三章 東雍漁業第一百七十二章 金礦生產第六百九十六章 陷城三第五百五十三章 瘟疫第三百七十三章 說服第五百一十九章 京畿鏖戰第八百二十二章 大明vs東雍四第六百二十八章 整軍計劃二第六百八十一章 長崎大火第三百零五章 暹羅第六百四十四章 東雍與大明五第四百四十四章 接戰三第八百一十三章 椰城之戰四第三百一十二章 蘇祿情況第一百八十八章 徵蠻七第二百六十八章 君臨安慶第四百八十五章 日耗千金第五十三章 臺灣計劃第三百六十九章 安南水寨第五十三章 臺灣計劃第五百三十九章 準備出征第五百二十七章 京畿鏖戰第七十一章 銀子第三百九十四章 升龍會戰八第二十一章 經緯【4】第五百三十八章 麥哲倫的遭遇三第四百四十章 前哨戰三第二百六十章 萬銳之死下第三百三十六章 升龍之變第三百八十九章 升龍會戰三第六百五十一章 倭亂之加劇第七百四十五章 出使四第二百二十二章 寧王之亂之黃石嘰之戰二第三百二十四章 吏試第六百八十七章 毛利就元第七百二十七章 楊廷和之死第五百一十九章 京畿鏖戰第二十八章 雲飛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