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三十章 經年之後

時間匆匆而過,已經是嘉靖二年了。

自從嘉靖元年朱厚煌大破升龍城,使得安南成爲東雍屬國之後。朱厚煌匆匆去了一趟南洋。平定滿刺加國之亂。不過,與滿刺加國的征戰持續到現在依然沒有完結。滿刺加國王乃是百折不撓之輩,依靠地勢不住騷擾汪直所部。在朱厚煌的刻意扶持之下。馬六甲貿易中心的地位慢慢的被星城取代。

不過,這裡的戰事不過是小打小鬧,根本不成氣候。於整個東雍大局來說,不過是小問題而已。

今日又是一年一度東雍最好的吏試。

這一次是鄭綏親自主持的。

居然這一次鄭綏是否有主持吏試的資格,讓很多人有意見,無他,在前幾次吏試都是讀書人出身,除卻唐寅之外,還大都是進士,他們主持吏試有一種天經地義的正當性。而鄭綏是什麼人?不過是一個安南武夫。很多大明出身的官員看不起鄭綏。

而還有很多人支持鄭綏。

這些人一部分是跟隨鄭綏從安南過來的人,一部分也是南洋各地的士卒,其中呼聲地位最高的就是王九川。現在在王九川身爲星城總督。總督三地,與王陽明,鄭綏的權力相差不大,但是在地位上卻相差很遠,不過,不管怎麼說,他也是從吏試之中走出來最高的高官。

不過,王九川支持鄭綏並不是他知道鄭綏有沒有學問。而他感到了排擠,不得不與鄭綏抱團。

無他,鄭綏與王九川的籍貫都不在大明,雖然說是漢人,但在海外生活,與大明人天生具有隔閡。而東雍政體之中,以王陽明爲首一大批王門弟子,還有前幾位長史遺留下來的班底,讓東雍政府之中依稀分爲兩部分,一部分是大明人士,一部分是海外人士。

其實這種劃分也是逼出來。

大明人有一種天然的優越感,他們看不起海外的所謂俊傑。天生排擠他們,有排擠就有被排擠。隨着安南的收復,安南的大量人才被引進東雍。所以以鄭綏爲首的安南系迅速擴張,纔有現在的矛盾。

不過,恐怕今後很長一段時間,海外人才,依舊是朱厚煌選擇的首選。

並不是朱厚煌看不上大明本土的人才,而是大明本土的人才看不上他。

當初朱厚煌與嘉靖交惡的時候,東雍就有大量的官吏出逃,這一兩年以來。嘉靖的權力日勝,與楊廷和的矛盾也就越發激烈,雙方在朝廷之中激勵碰撞的時候,但是在東南沿海卻配合默契之極,就是嚴厲封鎖海岸,禁海之策,重申海禁之策。

不過,慾望是封鎖不住的。

越是封鎖,就越有人冒死運輸。而且江南一帶的水師早已爛成稀泥了,哪裡還有什麼執行力。不管什麼樣的政令,沒有執行力,也不過是一陣風而已。吃過去就沒有了,不過是給少府的增加一點採購成本,許鬆大筆一揮,對西洋出購的商品也就翻了一翻,反正羊毛出在羊身上,東雍不會承受這樣的損失的。

只是這樣一來,朝廷對東雍的態度卻是非常明顯了,分明是視爲敵國。如此一來,還有活不下去的百姓鋌而走險向投奔東雍,不過數量大不如以前,範圍也從北方縮減到沿海省份爲主。但是讀書人很少出投奔東雍的。這一次吏試就是這樣。

吏試之中報名人數在萬人左右,其中外海士卒在五成以上,東雍本地士卒,在三成,其餘兩成纔是從大明來的人。畢竟若大個大明從來不缺少家破人亡之人。

鄭綏說道:“都準備好了。”

此刻他正在東雍府學之中。做最後的檢查。主持吏試對鄭綏來說關係重大,所以由不得他不信任。雖然東雍還沒有大明那種座師的風氣,但是卻已經有了自己選拔出來的優秀人才填補到自己麾下的潛規則。不過鄭綏不大在乎這個,他在乎的是融入東雍的規則之中。

“都準備好了。”身邊的小吏說道。

鄭綏說道:“都在檢查一遍,確保萬無一失。”

“是。”鄭綏身邊的從吏們都分散開來再次檢查起來,而鄭綏也在東雍府學之中,慢慢的參觀。

東雍府學早已擴建過好幾次了,此刻的東雍府學已經搬到了大院城外,而吏試的地點,也放在東雍府學之中。

東雍府學早已不是當初大貓小貓三兩隻的樣子,而林林總總的大約有千人上下的學校。朱厚煌還安放了不少奇奇怪怪的機構在府學之中,比如說翻譯館,比如說天文館,華佗堂等等。

東雍府學的學制是朱厚煌擬定的,直接分爲三舍,下舍,中舍,上舍。似乎朱厚煌越發適應時代了,每取一個名字都必須參照古代的名字,比如這三舍法,就是王安石變法時候用的名稱。

不過,東雍府學不直接招收民間學子,必須要考試,所以學子必須讀了私塾之後,參加考試,才能進入東雍府學。然後學習三年。三舍畢業之後,要麼參加吏試,入官府爲館,要麼就加入這些館堂之中。

其中翻譯官不必多說了,就是翻譯外國書籍的地方。有幾個西洋人,有西班牙人,也有葡萄牙人,還有幾十個年輕學士跟着他們學習。畢竟將來朱厚煌少不了要與兩個打教導,也算是東雍外語系吧。不過翻譯館的地位東雍府學之中最低的。只有學習成績太差的人,纔會去翻譯館。

而天文館也就是朱裕的工作室。是東雍府學之中地位最高的機構。

天文官之所以有這樣的地位,首先要說朱裕在府學的地位。

朱裕雖然不大管事,但是府學山長的名頭,從來沒有從朱裕頭上掉下來過。其二,所謂天文館也包括了數學研究,研究天文不懂數學簡直不可能的事情,而且朱厚煌對東雍要求,有一條很重要,就是賬目必須清晰明白,所以天文館的學子,每每因爲數學上的才能,百徵召入仕,很多加入了吳行之麾下,還有很多加入少府的麾下。

所以,天文館的學子,根本不湊入仕的問題,也不用通過吏試。

東雍人才選拔制度還不完善,雖然吏試是其中重要的渠道,但並不以爲吏試是其中最重要的渠道。徵召之策,也是屢屢在用。其中天文館也是被徵用最多的。

除非被朱裕看重的嫡傳弟子,其他弟子,時間不長,就會被徵召走。

反正朱厚煌對數學的重視,不管是從管理上,從商業上,從航海上,都需要足夠的數學人才。特別是有吳行之這個先例在,天文館簡直是終南捷徑,不是拔尖的人才是進不了天文館的。

而華佗堂卻是薛神醫的地盤。

薛神醫在安南瘟疫一事上發揮了巨大的作用,朱厚煌又豈能不賞。但怎麼賞就成了問題了,薛神醫不喜金銀之物,反正薛神醫也從來不缺少金錢。對升官也沒有興趣。所以朱厚煌想來想去,讓薛神醫進入府學之中,列爲華佗堂。

這一舉動,還引起了東雍的軒然大波。

畢竟府學是什麼?是官學。朱厚煌的舉動,也就是醫學列爲官學之中,大大提高了醫生的地位。讓很多人很不舒服,最後還是拗不過朱厚煌。

不過薛神醫進入府學執掌華佗堂,並不意味着能招收很多弟子,恰恰相反,薛神醫的弟子根本沒有多出來幾個,除了幾個醫學世家出身,有根底的學子之外,幾乎沒有一個學子拜入華佗堂之中。

第八百一十六章 椰城之戰七第四百一十二章 平靜的時光第三百九十三章 升龍會戰七第七百二十三章 正旦大朝七第八百二十八章 東雍之戰二第五百八十四章 浮橋之戰三第八百七十三章 勝負手八第三百五十六章 雲海關下四第七百五十四章 王陽明的遺產二第五百七十四章 升龍城下第六百二十章 四方雲動三第九十二章 雍王相唐寅第三百七十章 等後援第十章 長史第十六章 先北後南第七百六十五章 屠殺與招撫第五百九十六章 升龍圍城戰第四十七章禮第一百二十三章第七十二章 銀子【二】第五百六十四章 東雍近況五第十五章 見託梅第四百十五章 追捕第三百一十九章 蘇祿七第四百四十六章 接戰五第四百零三章 梟雄莫登庸第八百七十二章 勝負手七第五百九十九章 升龍圍城戰四第五百零二章 破城第七百六十一章 第二次馬六甲海戰二第四百五十一章 接戰十第一百九十五章 日本航行之爭第四百八十九章 鑄炮問題第八百三十一章 東雍之戰五第四百三十六章 決裂第三百三十八章 爭貢之爭第八百八十二章 勝負十七第三百零九章 與敵同行第九十八章 受潮的火藥第一百六十二章 朱厚煌的科研計劃第二百九十二章 視察第五百零七章 帝崩九第六百一十三章 如何善後?第八百八十章 勝負手十五第六百二十八章 整軍計劃二第二百三十八章 安慶攻防戰十三第四百八十五章 日耗千金第一百八十三章 徵蠻二第二百六十三章 破綻第八百六十四章 楊一清的困境第七十章 兵變第六百八十八章 攻城序曲第二百三十六章 安慶攻防戰十一第一百四十八章 援兵第四百六十六章 第二次澎湖之戰第三百一十四章 蘇祿二第三百二十章 南洋艦隊第六百九十二章 夜襲完第三百一十四章 蘇祿二第五百三十八章 麥哲倫的遭遇三第八百八十五章 勝負手二十第一百二十五章 水師與商船的區分第八百九十九章 準備第一百四十章 金鈴鐺第六百一十五章 如何善後?三第七百零九章 後宮瑣事三第三百六十三章 白藤江第五十四章 大明將亡於藩王?第三百九十五章 升龍會戰九第八百九十八章 南京城四第一百四十一章 金礦第七百六十八章 南下探查第八百七十章 勝負手五第七百五十章 決議南征第六百一十章 升龍圍城戰十五第七百九十九章 截殺使者第六百六十四章 日本局勢三第四百九十五章 帝崩第四百八十九章 鑄炮問題第三百九十三章 升龍會戰七第七百二十四章 正旦大朝八第一百三十七章 善後第五百零八章 帝崩十第七百八十九章 南都和議二第五百七十一章 再到安南第六百二十三章 馬六甲城下第八百九十一章 杭州會議第四百八十七章許鬆的解決辦法第二百零二章 殺徐和尚第八百四十八章 福建三第八百七十四章 勝負手九第二百一十四章 水師學院二第二百二十四章 寧王之亂之王命旗牌第一百四十五章 臺灣海戰下第二百九十三章 視察二第三百六十六章 白藤江四第二百零六章 朱厚煌給出的出路二第四百零一章 善後二第五百六十六章 張璁二第七百一十章 微服私訪
第八百一十六章 椰城之戰七第四百一十二章 平靜的時光第三百九十三章 升龍會戰七第七百二十三章 正旦大朝七第八百二十八章 東雍之戰二第五百八十四章 浮橋之戰三第八百七十三章 勝負手八第三百五十六章 雲海關下四第七百五十四章 王陽明的遺產二第五百七十四章 升龍城下第六百二十章 四方雲動三第九十二章 雍王相唐寅第三百七十章 等後援第十章 長史第十六章 先北後南第七百六十五章 屠殺與招撫第五百九十六章 升龍圍城戰第四十七章禮第一百二十三章第七十二章 銀子【二】第五百六十四章 東雍近況五第十五章 見託梅第四百十五章 追捕第三百一十九章 蘇祿七第四百四十六章 接戰五第四百零三章 梟雄莫登庸第八百七十二章 勝負手七第五百九十九章 升龍圍城戰四第五百零二章 破城第七百六十一章 第二次馬六甲海戰二第四百五十一章 接戰十第一百九十五章 日本航行之爭第四百八十九章 鑄炮問題第八百三十一章 東雍之戰五第四百三十六章 決裂第三百三十八章 爭貢之爭第八百八十二章 勝負十七第三百零九章 與敵同行第九十八章 受潮的火藥第一百六十二章 朱厚煌的科研計劃第二百九十二章 視察第五百零七章 帝崩九第六百一十三章 如何善後?第八百八十章 勝負手十五第六百二十八章 整軍計劃二第二百三十八章 安慶攻防戰十三第四百八十五章 日耗千金第一百八十三章 徵蠻二第二百六十三章 破綻第八百六十四章 楊一清的困境第七十章 兵變第六百八十八章 攻城序曲第二百三十六章 安慶攻防戰十一第一百四十八章 援兵第四百六十六章 第二次澎湖之戰第三百一十四章 蘇祿二第三百二十章 南洋艦隊第六百九十二章 夜襲完第三百一十四章 蘇祿二第五百三十八章 麥哲倫的遭遇三第八百八十五章 勝負手二十第一百二十五章 水師與商船的區分第八百九十九章 準備第一百四十章 金鈴鐺第六百一十五章 如何善後?三第七百零九章 後宮瑣事三第三百六十三章 白藤江第五十四章 大明將亡於藩王?第三百九十五章 升龍會戰九第八百九十八章 南京城四第一百四十一章 金礦第七百六十八章 南下探查第八百七十章 勝負手五第七百五十章 決議南征第六百一十章 升龍圍城戰十五第七百九十九章 截殺使者第六百六十四章 日本局勢三第四百九十五章 帝崩第四百八十九章 鑄炮問題第三百九十三章 升龍會戰七第七百二十四章 正旦大朝八第一百三十七章 善後第五百零八章 帝崩十第七百八十九章 南都和議二第五百七十一章 再到安南第六百二十三章 馬六甲城下第八百九十一章 杭州會議第四百八十七章許鬆的解決辦法第二百零二章 殺徐和尚第八百四十八章 福建三第八百七十四章 勝負手九第二百一十四章 水師學院二第二百二十四章 寧王之亂之王命旗牌第一百四十五章 臺灣海戰下第二百九十三章 視察二第三百六十六章 白藤江四第二百零六章 朱厚煌給出的出路二第四百零一章 善後二第五百六十六章 張璁二第七百一十章 微服私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