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章 餘波

“大膽。”廣州知府先看見這一封書信,重重一巴掌拍在桌子上,將茶碗給震了起來,一瞬間他感覺手掌生疼生疼的,甚至覺得骨頭似乎斷裂了。但是不管多疼,他都要重重的拍下去,好像是不如此,不能表示出自己的憤怒。

首先在語氣上。

黃士龍以是雍軍主力艦隊統領的身份。放在雍軍之中,比一個營官的位置要高一級的身份來寫的。偏偏是以平等的語氣來說的。

在廣州知府看來這萬萬不對。

他一個小小的武官,何德何能能用這樣的語氣與自己對話,簡直是一點尊卑都沒有了。其他都是次要的,不如說在廣州城外殺的淡目國使者,因爲在他看來,這一封信上,滿滿的寫着兩個字,就是跋扈。

似乎是黃士龍忘記當初在大明爲官時候的體驗了?

他是怎麼面對一個知縣都稱上官。

而在東雍,他壓根不會面對知縣級別的官員了,因爲一般與他交接的就是知府。不過,知府的級別比他的級別還要底一點,但是東雍文官與武將根本就是兩個體系,除非你做到了樞密使,又或者在縣尉,府尉體系之中,受到樞密院,與丞相府雙重管理,否則壓根不需要與文官有太多的接觸。

所以,級別級別差上一些,雙方也是分庭抗禮的。

黃士龍是用對應東雍知府的方式來對待廣州知府。當然讓廣州知府大大不滿意了。

於是乎這一封書信,從廣州知府手中,到了廣州巡撫手中,然後一路上傳到了嘉靖的手中。

嘉靖匆匆一看,“啪”的一聲,將書信拍在桌子上說道:“看看,東雍已經跋扈到什麼地步,再這樣下去,是不是等東雍水師攻進廣州城了,纔算是有不臣之心,在朕看來,東雍的不臣之心,早就長在他心裡,此刻卻是長大了,要跳出來了。”

朱厚煌一手創立的東雍,此刻也在感嘆,不得不考慮臣子的心思,而嘉靖繼承過來的大明朝廷,更是讓嘉靖感受到束手束腳。

是的,他趕走了楊廷和。

但是趕走楊廷和,殺了楊廷和,就能讓朝廷全部聽他的嗎?

不得不說,這是美好的錯覺。

幹掉楊廷和,不管是以什麼樣的手段,嘉靖的權力大大增加,但是即便如此,也不能讓他爲所欲爲。比如他想做的事情,發兵東雍,在朝中一直有頑強的反對派。

應該說,這些人反對任何形式的一切戰爭,主張以仁德來感化敵人,可見所謂的聖母婊,從來不是現代纔有的,也不是在嘉靖當政的時候才冒出來的。正德當政的時候,就有這些人,不過正德用楊廷和來壓制住這些人。楊廷和一去,先冒出來的就是這些人。

嘉靖發現還不如有楊廷和在。

楊廷和在的時候,嘉靖感覺掣肘,但是隻要楊廷和想辦下去的事情,還是能辦下去的,但是現在,嘉靖發現了,看似自己獲得了絕對的權力,但是他想辦什麼事情,往往是不了了之,有楊廷和在的時候,他只需想辦法說服楊廷和便是了。

但是現在嘉靖根本不知道要去說服誰,才能保證他的命令,結結實實,不打折扣,不,不需要不打折扣,只需不怎麼打折扣便是了。只是嘉靖找不到這樣的人了。似乎一言九鼎,無所不能,但是每一件吩咐下去的事情,都會走樣,除非嘉靖死死盯着。

從頭盯到尾。

但是朝廷有多少事情。嘉靖哪裡有那麼多時間放在這上面,他還修不修道了。求不求仙來了。

所以楊廷和漸漸的將這些事務推在張璁的身上了。

張璁雖然經驗比不過楊廷和,但是慢慢的也歷練出來了。但是歷練出來的張璁,就不想當初那麼聽話了,就有了自己的政治理念了。

張璁出自底層,在考上進士之前,一直窮困潦倒,而且韶華早逝,天不與時,所以行事急切,走捷徑,成爲嘉靖的謀主,讓他迅速上位。短短數年之內,入閣成爲實質上的內閣首輔,在大明升官速度幾乎是無人能及。只是上位之後,就顯露出自己的政治理念。

張璁見慣底層百姓的悲慘,所以,他一心想改變大明的現狀。怎麼改變啊?首先打擊大戶,愛護小民。而大明所謂大戶是什麼。不是別的,就是皇莊,宦官,還有做官的人。張璁一心革除積弊,他纔不想打仗,他想打擊宦官,打擊藩王,革新吏治,讓大明百姓好過一點。

張璁的改革思想傳播下來,之後張居正等人都是繼承張璁的衣鉢。當然這是後話。

在張璁看來,大明之患在內不在外,在於民變,不在海外一藩王。

所以張璁看來,嘉靖一心想滅了雍王,根本是得不償失的事情,還不如紮紮實實的退出一些皇莊,退出一些藩王侵佔土地,與民休息。而不是遠征一國。

所以嘉靖一有時間就對張璁說這個事情。

張璁說道:“殿下,雍王固然跋扈,但是如今江南倭寇肆虐,不是另起戰端的時候,等楊閣老,滅了倭寇,再移師東雍不遲。”

嘉靖看了張璁一眼,說道:“就等楊閣老的報捷文書了。”

楊一清還是有本身的人,他在浙江不徐不疾,好像什麼也沒有做,但是對倭寇的局面就此消彼長了。徐海得到了不少船隻的補給,當然也得到了不少人員的補充,水師之中,再也不是徐海的一言堂,不知不覺之間,徐海的部下從徐海的私兵,變成了國家的經制之師。

徐海屢次出海,與所謂的倭寇大戰,連戰連捷。而楊一清以老辣的手段,清理了好幾個世家,又敲打,又是拉攏,將本來支撐倭亂的本地世家,弄得服服帖帖的。在沒有支持的情況之下,幾乎將這些倭寇給逼入絕境了,用不了幾個月,就能全部清理乾淨了。

張璁豈能不知道這一點。

他是知道。但是他更知道,這是治標不治本的手法,是楊一清高壓政策之下的,暫時回縮,一旦楊一清移師他處,情況就大大不同了。所以他對倭寇的戰敗很有信心,但是徹底清除,卻不是太自信了,而他也發現,消除東南沿海的倭寇,與海禁息息相關,而想要廢除海禁,與雍王息息相關,似乎變成了一個連環扣了。

張璁內心之中,也有一絲動搖,他所動搖的,就是爲了解決東南沿海問題,與東雍打上一仗值不值得。

不過,嘉靖畢竟是皇帝,張璁又是結結實實的帝黨,所以說,張璁在很多問題上,很難違逆嘉靖的命令,嘉靖這樣三番五次的旁敲側擊,他也無法回絕,只能往後退,只需能推到什麼時候,他就不知道了,暗道:“希望雍國能夠一戰而下,不要遷延日久,牽連百姓。”

楊一清的報捷文書什麼時候回到北京,嘉靖與張璁並不知道,但是黃士龍在廣州的所做所爲,已經傳到了朱厚煌的耳朵之中。

朱厚煌大怒,想將黃士龍叫到身邊好好的訓斥一番。但是黃士龍已經遠在澎湖了,朱厚煌按捺住怒氣,寫了一封書信訓斥一番,心中也暗暗後悔,早知道如此,就讓淡目國使者到北京,即便是到了北京又能如何,最多上面下幾道息兵的聖旨而已。朱厚煌從不把這聖旨放在眼裡,北京也知道朱厚煌從不放在眼裡,根本沒有其他可能,遠不如這樣刺激嘉靖。

第九百零五章 第二次京畿戰爭五第一百九十一章第四百五十九章來之不易的勝利第六百七十一章 對馬島之戰一第五百零一章 重型火炮第一百一十五章 楊慎到來第七百二十六章 新氣象二第八百二十六章 對策四第三百零三章 占城三第三百一十一章 渤泥第八百四十章 沈希儀之死二第七百一十六章 新都城第一百六十一章 遺書始末第七百九十七章 對淡目過的作戰準備二第九章 打虎第二十八章 雲飛揚第四百四十八章 接戰七第七十一章 銀子第六百六十三章 日本局勢第三百五十五章 雲海關下三第八百七十七章 勝負手十二第八百四十三章 鄭綏第五百六十二章 東雍近況三第二百零一章 徐和尚第五百五十一章 雨季的到來第五百六十六章 沈希儀的野望第七百九十五章 亞齊的覆滅五第四百九十五章 帝崩第一百四十九章 澎湖外海之戰第七百四十七章 在南都一第六百七十一章 對馬島之戰一第四百五十七章 第二次安南之戰八第九十二章 雍王相唐寅第八百八十六章 勝負手完第四百四十一章 總結成敗第七百四十五章 出使四第六百九十五章 陷城二第二百五十五章 樟樹鎮之戰第四百四十三章接戰二第五百四十二章 第二才安南之戰三第一百八十七章徵蠻六第一百八十四章 徵蠻三第四百二十章 古晉之變二第六百七十二章 對馬島之戰二第七百二十章 正旦大朝四第一百三十五章 北港之役下第二百六十一章 撤兵與追擊第二百四十四章 安慶攻防戰十八第三百七十一章 莫登庸歸來第一百九十七章 交易第八十三章 媽祖廟前之約第九百零二章 第二次京畿戰爭二第二百三十九章 安慶攻防戰十四第四百二十五章 後宮第八百一十二章 椰城之戰三第八百四十二章 善後二第二十八章 雲飛揚第六百九十三章 毛利投誠第四十章 決勝【三】第五百六十九章蔣氏第六百四十三章 東雍與大明四第五百二十一章 京畿鏖戰三第八百三十六章 東雍之戰十第四百九十七章 帝崩三第三百五十七章 雲海關下五第四百六十四章 亞伯奎的遠征第二百九十四章 消息傳來第六百二十九章 黃士龍第二百八十三章 東雍漁業第七百八十七章 談判之前第七百七十六章 大破滿刺加第二百六十二章 定計第二十八章 雲飛揚第七百四十八章 在南都二第三百三十六章 升龍之變第二十六章 系統問題第五百三十九章 準備出征第八百三十二章 東雍之戰六第八百六十章 分水關第六百一十二章 升龍城破二第一百一十六章 雍王之政第八百九十四章 鎮江第二百零七章 朱厚煌給出的出路三第三百二十三章 擴軍第二十一章 經緯【4】第五百六十四章 大破莫軍二第一百零五章 太醫令第七百三十一章 詔獄第四百七十九章陸地泥澤第六百一十三章 如何善後?第六十三章 清江浦第八百章 餘波第二百九十五章 安南第四百零八章 戚繼光出場第五百七十二章 安南情勢第七百八十章 金洲戰事二第五百二十九章 城下之盟二第八百八十章 勝負手十五第二百二十八章 安慶攻防戰三
第九百零五章 第二次京畿戰爭五第一百九十一章第四百五十九章來之不易的勝利第六百七十一章 對馬島之戰一第五百零一章 重型火炮第一百一十五章 楊慎到來第七百二十六章 新氣象二第八百二十六章 對策四第三百零三章 占城三第三百一十一章 渤泥第八百四十章 沈希儀之死二第七百一十六章 新都城第一百六十一章 遺書始末第七百九十七章 對淡目過的作戰準備二第九章 打虎第二十八章 雲飛揚第四百四十八章 接戰七第七十一章 銀子第六百六十三章 日本局勢第三百五十五章 雲海關下三第八百七十七章 勝負手十二第八百四十三章 鄭綏第五百六十二章 東雍近況三第二百零一章 徐和尚第五百五十一章 雨季的到來第五百六十六章 沈希儀的野望第七百九十五章 亞齊的覆滅五第四百九十五章 帝崩第一百四十九章 澎湖外海之戰第七百四十七章 在南都一第六百七十一章 對馬島之戰一第四百五十七章 第二次安南之戰八第九十二章 雍王相唐寅第八百八十六章 勝負手完第四百四十一章 總結成敗第七百四十五章 出使四第六百九十五章 陷城二第二百五十五章 樟樹鎮之戰第四百四十三章接戰二第五百四十二章 第二才安南之戰三第一百八十七章徵蠻六第一百八十四章 徵蠻三第四百二十章 古晉之變二第六百七十二章 對馬島之戰二第七百二十章 正旦大朝四第一百三十五章 北港之役下第二百六十一章 撤兵與追擊第二百四十四章 安慶攻防戰十八第三百七十一章 莫登庸歸來第一百九十七章 交易第八十三章 媽祖廟前之約第九百零二章 第二次京畿戰爭二第二百三十九章 安慶攻防戰十四第四百二十五章 後宮第八百一十二章 椰城之戰三第八百四十二章 善後二第二十八章 雲飛揚第六百九十三章 毛利投誠第四十章 決勝【三】第五百六十九章蔣氏第六百四十三章 東雍與大明四第五百二十一章 京畿鏖戰三第八百三十六章 東雍之戰十第四百九十七章 帝崩三第三百五十七章 雲海關下五第四百六十四章 亞伯奎的遠征第二百九十四章 消息傳來第六百二十九章 黃士龍第二百八十三章 東雍漁業第七百八十七章 談判之前第七百七十六章 大破滿刺加第二百六十二章 定計第二十八章 雲飛揚第七百四十八章 在南都二第三百三十六章 升龍之變第二十六章 系統問題第五百三十九章 準備出征第八百三十二章 東雍之戰六第八百六十章 分水關第六百一十二章 升龍城破二第一百一十六章 雍王之政第八百九十四章 鎮江第二百零七章 朱厚煌給出的出路三第三百二十三章 擴軍第二十一章 經緯【4】第五百六十四章 大破莫軍二第一百零五章 太醫令第七百三十一章 詔獄第四百七十九章陸地泥澤第六百一十三章 如何善後?第六十三章 清江浦第八百章 餘波第二百九十五章 安南第四百零八章 戚繼光出場第五百七十二章 安南情勢第七百八十章 金洲戰事二第五百二十九章 城下之盟二第八百八十章 勝負手十五第二百二十八章 安慶攻防戰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