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四十三章 鄭綏

“阮公,您老何必來見我,一聲招呼,我就去拜見您老了。”鄭綏客氣的說道。

但是也知道客氣。

他迴避阮公很長時間了。

他自從楊慎親自到占城見他之後,他就被任命爲安南相。並且東雍的勢力大規模的撤出安南,似乎放任安南獨立的樣子。

一時間安南上層,可以說是羣魔亂舞。

清化一脈恨不得翻天,而黎氏一族也不是那麼安分的,所有人私下串聯。都有不同的想法。

不過,無論任何想法都繞不過鄭綏。

畢竟鄭綏不管是在軍中,還是安南朝廷上的威望不做第二人想。

但是鄭綏還在猶豫,或者是在試探安南各方的反應,畢竟他已經離開安南數年了,安南的局面早就變得面目全非。他必須探明安南各方的底細之中,才能做的有的放矢。

但是阮公卻等不得了。

阮公比數年之前更加蒼老了,甚至走不動路了,必須讓身邊的子嗣攙扶着才能行動。只是他心中的渴望,卻更加濃烈的燃燒起來。

畢竟阮家的情況不容樂觀。

作爲清化一脈,僅次於鄭家的大家族,阮家的政治地位在進入雍國統治時期,非但沒有提高,反而被一再打壓。

鄭家作爲千金馬骨,大量的鄭家子弟進入了雍國各部門,當然沒有什麼高官。真正的高官只有一個鄭綏。

而阮家卻被揉圓揉扁,甚至連在安南的優勢地位都沒有了。

他必須在自己死之前,爲阮家爭取一個好的結果,這是他必須來見鄭綏的原因所在。

“鄭大人如今是貴人多事,我老頭子想見一面,也不好見啊?”阮公說道。

不過阮家與鄭家現在今非昔比,他也不敢倚老賣老說道:“我老頭子,今日只希望大人,能看在清化一脈的分上,給阮家一條生路。”

說着就要下跪行禮。鄭綏連忙扶起來說道:“何至於此,何至於此?阮公起來說話,這不是要折殺晚輩嗎?”

阮公起來道:“鄭相,現在阮家只剩下我這一把老骨頭了,我這一把老骨頭一死,阮家也就沒有了,還請鄭相看在鄭家與阮家世交之上。拉阮家一把吧。”

鄭綏說道:“阮公有話好說。”

阮公說道:“不到萬不得已,我也不會如此,雍賊入主安南以來,摧殘名族,殺戮過甚,從來不以安南百姓爲意,而相公,也被調虎離山,從此顛沛流離,如今雍賊有難,不得已讓相公還鄉,這是天賜良機。相公只要上書朝廷,驅逐雍賊,這安南天下,相公唾手可得。我阮家願意追隨相公,再造天下。”

鄭綏的目光瞬息之間凝聚住了。

阮公所說的雍國種種罪行,鄭綏不知道是怎麼回事嗎?知道,因爲他在占城也是這樣做的,拉攏合作之人,摧殘敵對之人,打擊本地派系。還要打擊豪強大戶。

這都是東雍的國策。雖然這一段時間,國策又些動搖。但是在雍王沒有確切的命令下來之前,這政策還是不會改變的。

鄭綏覺得很惱怒,他不想見阮公的原因就是這個,他不想太早做決定。

是的。鄭綏現在在安南幾乎可以說是一家獨大。他想驅逐雍國在安南的勢力,非常容易。但是他未必想這樣做。

利益。

鄭綏還沒有權衡好利弊。

說鄭綏是雍國的忠臣,鄭綏自己都不相信。但是自立真得可以嗎?

首先,鄭綏一家獨大,但是安南國內並不是沒有其他勢力了,比如親雍國的勢力,安南政府這幾年,在東雍的改造之下,與東雍接軌。很多安南官員被提拔起來。

這些人都是雍國的忠臣,想不當忠臣也不行。鄭綏想要背叛雍國,首先面對的就是他。

這些人還好辦,只要刀快一點就行。

但是另外一個勢力,就有一點棘手了。

就是黎氏。

雍國與黎氏的姻親,雍王后宮之中的黎氏女子還給雍王生了一公主,黎氏與雍王后宮走的很近。

黎氏慢慢的也有實力了。

畢竟黎氏在安南的威信根深蒂固,並不是雍王可比,即便再加上他雍王外戚,安南相也會給黎氏一些面子。

時間一長,黎氏也習慣這樣的日子。

雖然沒有大權,但該有的待遇一概不少。而且安南之中,也有忠於黎氏的親信。不過不站主流,但至少能保證黎氏不會被廢。

在黎氏看來,當鄭綏的傀儡,還不如當東雍的傀儡,當東雍的傀儡。至少能保證黎氏安南王之位不絕。而如果當鄭氏的傀儡,說不定那一日,鄭氏心中生了什麼別樣心思,想做曹操,那時候黎氏的下場,就不問可知。

鄭綏想要背叛東雍,最大的阻礙就是黎氏。這個結論很荒謬,但是卻是事實。

當然這都是小問題,鄭綏只要想辦,總是有辦法的。

但有一個問題,卻是大問題。也是鄭綏一直在躊躇不定的事情,那就是大明與雍國之間,到底誰勝誰負。

鄭綏在東雍當過官,對東雍內情很瞭解,正因爲了解,才知道的雍國不容輕辱。別的不說,東雍的體制雖然沒有在安南徹底的執行下去,但是即便如此按此刻的安南的制度,鄭綏徵兵二十萬,也不過是幾日功夫而已。

這是之前安南萬萬做不到的。而且徵召上來的士卒都是有經驗,訓練幾日,就能當精兵來用。

雍國精銳之師,絕對不可力敵。

但是在他心中,朝廷,也就是大明,也不是輕辱,即便是大敗一場,也是如此。

大明經得起數次大敗,而雍國卻經受不住一次大敗。不過,雍國有大海相隔,先天佔據不敗之地。

鄭綏看不清楚誰勝誰負,這纔是他不想下注的原因所在。

鄭綏冷哼一聲,說道:“阮公,雍王對安南有再造之恩,休得胡言。”

“當斷不斷,反受其亂。”鄭綏心中暗道。他決定不再猶豫了。他立即說道:“來人,送客。”

阮公一聽此言,渾身一震,牙齒咯咯做響,想說什麼,卻說不出來。顯然是發病了。

鄭綏不去看阮公到底是怎麼回事,是真發病,還是假髮病,起身就走了。

他知道,就在他拒絕阮公的時候,阮公已經死了。

一個政治人物,失去了政治影響力,豈不是如同死了一樣。

鄭綏暗道:“局勢不明,我不也不要輕易下注,不過江北之地,我還是要收回的。”

背叛是需要道德成本的。

鄭綏投入大明那一方,也看不出有什麼好處。而且安南上下對大明侵吞的江北之地相當的不爽,他決定趁着這個機會擴軍備戰,北上驅逐江北之地。至於要不要更進一步就要看具體情況了。

這就是楊慎的算計。

楊慎放鄭綏歸國的時候,就已經知道鄭綏一定會這樣做的。因爲這符合鄭綏的利益,也符合楊慎與雍國的利益。

只有安南出兵江北,在大明看來,就是要出兵北伐。兩廣之兵,最少廣西,雲南之兵都被牽制住了。

至於更多的,楊慎沒有多想。反正連朱厚煌都沒有想過真正的一仗一仗打下全國,如同成祖舊事一樣,最後決定勝負的還是在京師。而不是這些邊邊角角。

而雍王入主北京,安南之地,鄭綏還是要物歸原主的,如果不能,雍國大敗之後,也未必能夠控制住安南了,放棄安南收縮戰線,也是必然的結果。

鄭綏長嘆一聲,暗道:“我還是在楊大人的算計之中。”一想到這裡,鄭綏對背叛雍國就多了一分忌憚。

第八百一十八章 椰城之戰尾聲第七百二十一章 正旦大朝五第五百六十二章 東雍近況三第七百一十八章 正旦大朝二第一百八十二章 徵蠻第八百七十六章 勝負手十一第七百四十九章 在南都三第三百三十六章 升龍之變第三章 侍衛第八百六十一章 寧波在望第五百一十九章 京畿鏖戰第一百五十一章 和平與財富第七百八十六章 金洲戰事八第六百四十六章 巡視呂宋第三百零三章 占城三第一百八十六章 徵蠻五第四百七十一章 廈門灣之戰第二百七十五章 明正典刑第七百五十章 決議南征第六百零四章 升龍圍城戰九第十一章 佛郎機第四百六十八章 火燒泉州第七百三十四章 江上追逐第五百八十章 再戰升龍三第二百五十八章 南昌城下第五百二十六章 京畿鏖戰八第二百三十二章 安慶攻防戰七第十五章 見託梅第四百九十七章 帝崩三第三百一十八章 蘇祿六第七百四十二章 出使?第二百六十五章 火燒贛江二第四十一章 單于夜遁逃第八百零七章 完善軍制第五百二十九章 城下之盟二第二百六十二章 定計第二十二章 練兵【3】第四百六十一章 香料羣島之戰二第七百五十四章 王陽明的遺產二第六百零三章 升龍圍城戰八第七百零五章 再申海禁第八百九十八章 南京城四第五百六十六章 沈希儀的野望第六百九十九章 第一波倭寇的平息一第七百六十七章 十二土司第二百四十章 安慶攻防戰十五第三十七章 應州之戰決戰之前第四百四十九章 接戰八第一百九十九章 奪島之戰一第六百二十二章 張翰的先發制人二第五百三十八章 麥哲倫的遭遇三第六百四十八章 倭亂之謝氏滅門案二第一百八十二章 徵蠻第五百六十三章 東雍近況四第三百六十五章 白藤江三第九百零八章 嘉靖之死第八百三十二章 東雍之戰六第七百九十一章 亞齊的覆滅一第七百七十五章 大海戰四第四十七章禮第八百三十二章 東雍之戰六第五百四十五章 第二次安南之戰六第二百一十一章 鐵炮是怎麼樣煉成的第十八章 經緯【1】第八百九十章 青山白鐵忠骨二第四百四十四章 接戰三第七百二十四章 正旦大朝八第二百一十三章 水師學院第六百零五章 升龍圍城戰十第五百二十七章 京畿鏖戰第四百八十章 亞伯奎的意志第五百五十九章 治瘟第二十章 經緯【3】第四百二十四章 決策二第五百三十章 城下之盟三第八百四十二章 善後二第一百七十四章 朝鮮倭亂第二百九十五章 安南第四百九十四章 正德北歸五第七百九十八章 海上效用第三百八十二章 休戰二第五百三十一章 君臣第七百二十三章 正旦大朝七第七百六十五章 屠殺與招撫第二百二十九章 安慶攻防戰四第三百一十二章 蘇祿情況第二百二十三章 寧王之亂之聖旨到第二百八十四章 東雍漁業二第七百四十三章 出使二第四百九十章 正德北歸第四十九章 耀兵第一百八十五章 徵蠻四第七百六十三章 善後第八百三十章 東雍之戰四第四十三章 白登山下第三十二章 應州之戰之達延汗第六百零二章 升龍圍城戰七第三百二十二章 王者歸來第三百九十章 升龍會戰四
第八百一十八章 椰城之戰尾聲第七百二十一章 正旦大朝五第五百六十二章 東雍近況三第七百一十八章 正旦大朝二第一百八十二章 徵蠻第八百七十六章 勝負手十一第七百四十九章 在南都三第三百三十六章 升龍之變第三章 侍衛第八百六十一章 寧波在望第五百一十九章 京畿鏖戰第一百五十一章 和平與財富第七百八十六章 金洲戰事八第六百四十六章 巡視呂宋第三百零三章 占城三第一百八十六章 徵蠻五第四百七十一章 廈門灣之戰第二百七十五章 明正典刑第七百五十章 決議南征第六百零四章 升龍圍城戰九第十一章 佛郎機第四百六十八章 火燒泉州第七百三十四章 江上追逐第五百八十章 再戰升龍三第二百五十八章 南昌城下第五百二十六章 京畿鏖戰八第二百三十二章 安慶攻防戰七第十五章 見託梅第四百九十七章 帝崩三第三百一十八章 蘇祿六第七百四十二章 出使?第二百六十五章 火燒贛江二第四十一章 單于夜遁逃第八百零七章 完善軍制第五百二十九章 城下之盟二第二百六十二章 定計第二十二章 練兵【3】第四百六十一章 香料羣島之戰二第七百五十四章 王陽明的遺產二第六百零三章 升龍圍城戰八第七百零五章 再申海禁第八百九十八章 南京城四第五百六十六章 沈希儀的野望第六百九十九章 第一波倭寇的平息一第七百六十七章 十二土司第二百四十章 安慶攻防戰十五第三十七章 應州之戰決戰之前第四百四十九章 接戰八第一百九十九章 奪島之戰一第六百二十二章 張翰的先發制人二第五百三十八章 麥哲倫的遭遇三第六百四十八章 倭亂之謝氏滅門案二第一百八十二章 徵蠻第五百六十三章 東雍近況四第三百六十五章 白藤江三第九百零八章 嘉靖之死第八百三十二章 東雍之戰六第七百九十一章 亞齊的覆滅一第七百七十五章 大海戰四第四十七章禮第八百三十二章 東雍之戰六第五百四十五章 第二次安南之戰六第二百一十一章 鐵炮是怎麼樣煉成的第十八章 經緯【1】第八百九十章 青山白鐵忠骨二第四百四十四章 接戰三第七百二十四章 正旦大朝八第二百一十三章 水師學院第六百零五章 升龍圍城戰十第五百二十七章 京畿鏖戰第四百八十章 亞伯奎的意志第五百五十九章 治瘟第二十章 經緯【3】第四百二十四章 決策二第五百三十章 城下之盟三第八百四十二章 善後二第一百七十四章 朝鮮倭亂第二百九十五章 安南第四百九十四章 正德北歸五第七百九十八章 海上效用第三百八十二章 休戰二第五百三十一章 君臣第七百二十三章 正旦大朝七第七百六十五章 屠殺與招撫第二百二十九章 安慶攻防戰四第三百一十二章 蘇祿情況第二百二十三章 寧王之亂之聖旨到第二百八十四章 東雍漁業二第七百四十三章 出使二第四百九十章 正德北歸第四十九章 耀兵第一百八十五章 徵蠻四第七百六十三章 善後第八百三十章 東雍之戰四第四十三章 白登山下第三十二章 應州之戰之達延汗第六百零二章 升龍圍城戰七第三百二十二章 王者歸來第三百九十章 升龍會戰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