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零四章 奴隸貿易二

“戚兄,你怎麼來了?”一個聲音忽然問道。戚景通擡頭一看,卻是楊慎。

楊慎與戚景通的關係還不錯,一來戚景通當初到東雍,是楊慎在裡面使了力氣,他們之間,有一分舊情在。而且他們在東雍有一分特殊的情況在,就是他們都是雙腿殘疾之人,自然有一分惺惺相惜之意。

不過,楊慎比戚景通講究的多,戚景通不過是要人推輪椅,這輪椅是木頭做的,樸實無華,但是楊慎卻讓四個人擡着軟轎,猶如滑竿一般。與戚景通談話的時候,都沒有下來,只是在轎子上說話。

戚景通說道:“楊相,你怎麼會在這裡啊?”

楊慎說道:“爲此事而來。”

戚景通說道:“這些奴婢的買賣,難道還驚動楊相啊?”

楊慎嘆息一口氣,說道:“數量太多了,不得不重視,從殿下放縱這些攻擊爪哇以來,已經有十萬多奴隸從這裡賣出去了,我不得不來此地查看。”

戚景通即便是再無知,也知道十萬之衆是多少人,不客氣的說,東雍在南都,馬六甲,宋丘三府的戶口有沒有有十萬戶,還說不定的有沒有十萬戶,這短短半年之內,就是十萬口涌入東雍,這不僅僅是問題,而且是大問題。他立即問道:“楊相,此事準備如何處置?”

“還不知道。”楊慎說道:“我這就準備回去稟報殿下,與殿下商議一二,再做處置。”

戚景通說道:“我也隨楊相回去吧。”

戚景通知道,這一件事情,既然已經驚動雍王殿下了,就不是小事情,他買賣奴隸,也不急在這一會兒,只有確定了國家大政方針之後,才能決定戚家到底該怎麼辦,否則一下子撞在雍王的槍口之上,豈不是大錯特錯。

兩人聯袂回去。

楊慎很容易就見到了朱厚煌。

楊慎將在星城看到東西,一五一十的告訴了朱厚煌。

朱厚煌沉吟一會兒,說道:“楊先生以爲,此事該怎麼辦?”

朱厚煌遲疑了。

奴隸貿易對東雍的衝擊太大了。

首先,朱厚煌的賴以維持統治的雍軍都是出自良家子,都是出東雍,他們之所以忠心耿耿的跟着朱厚煌打天下,不就是因爲家裡的田地嗎?所以維繫朱厚煌統治的是自耕農,而且中國傳統模式之中,皇帝加自耕農,也是中國傳統王朝武力最爲強橫的時候。

不信去看,只有是有足夠的自耕農,再加上徵良家子爲兵的制度,足以橫掃天下,不管是漢代,還是隋唐都是這樣的。

實際上朱厚煌做的也不錯,有這數萬戶自耕農爲基礎,朱厚煌纔打下了這麼大的地盤,否則即便有足夠的財政支撐,他未必能找到這麼甘願效命的將士。

朱厚煌也一直注意維持這個社會結構。但是他不得不承認一件事情,那就是商業社會與這種狀態有些犯衝,不說別的。就從奴隸來說。大量的奴隸涌入,帶來定然是種植園經濟的發展。首先自耕農是排斥奴隸的,因爲他們用不到,當然了以東雍的男女比例,需要一大批女子填充,除此之外,自耕農根本用不上這些奴隸。

但是這麼多奴隸卻有賣,而且很多。讓朱厚煌不得不沉思了。

有人賣,說明市場需要,那麼這個市場在哪裡,就是種植園經濟。

這種經濟模式,朱厚煌也在呂宋做過實驗,當時不過是藉助一下各級官員的財力而已,但是現在看來,東雍的新權貴們,自覺的不自覺的想用種植園經濟,代替自耕農經濟。

這是在摧毀雍軍賴以生存的基礎。

朱厚煌一想到有這個可能,第一時間想的就是阻止,下令禁止。

不過,當了這麼長時間雍王了,朱厚煌也不是白當的,早已明白一點,他雖然是東雍之主,東雍也是他創建的,他在東雍的權威很高,可以說一言九鼎,但是這就以爲他能控制住,所有事情的發展,那就大錯特錯了。

人的逐利之心,是永無止境的。

朱厚煌即便用律法嚴懲,也未必能夠禁止。而且能夠買得起奴隸,而且是大批量奴隸的人,都是些什麼人,都是東雍的權貴,不是權貴,還真沒有那一份財力。朱厚煌這樣強行阻止,會讓他失人心的。

人心這東西,很微妙,一時間不管似乎是沒有事情,但是時間一長就變了。

朱厚煌不得不防微杜漸。

他不願意強行阻止,又不願意坐視不管,他的政治才能,實在沒有什麼兩權之策,只好想楊慎問計。

楊慎沉吟一會兒,說道:“殿下,奴隸大量涌入,對我東雍有好有壞,好處很明顯了,殿下新定都南都,南都附近一片荒涼,甚至糧食都要安南供應,臣觀南都附近沃土不少,但移民太少不能開墾。臣請殿下設官奴,專門負責開墾荒地,營造工程。”

朱厚煌不由的點點頭,暗道:“這方法不錯。”

官奴官奴,將這奴隸掌握在官府手中,畢竟南都附近百廢待興,不用說別的,府與府之間的官道要修一下吧,地理的水利設施要維修一下吧,新建立的城牆要維修一下吧,等等,這些活都用漢人來幹,太費錢了,畢竟已經廢除其他徭役了。只是兵役了。除此之外,使用百姓,就要給錢了。

而這些奴隸卻是不用的。

有了這些奴隸,很多事情都好辦了,而且這也不首創了,當初修建南都城的時候,就用了不少奴隸,不過,那個時候這些奴隸是自己抓過來的戰俘,但是現在的奴隸卻是買過來的戰利品。

朱厚煌說道:“只是丞相府那邊有那麼多錢嗎?”

楊慎一時間也不之地該說什麼了。

東雍一仗打下來,雖然括地不少,但是卻是實實在在的虧本生意。

東雍府庫之中根本沒有那麼多錢了。如果不是因爲錢的關係,東雍早就揮師爪哇,攻克淡目國了,哪裡會像現在啊,所以,楊慎的官奴計劃,可以實行,但是現在肯定沒有那麼多錢去做。

“殿下。”楊慎又想了一策,說道:“臣記得殿下沒有爲蓄奴制定法律,對嗎?”

楊慎參與了東雍最初建立的那一段時間,對朱厚煌很多事無鉅細的法律法規很有印象,對於蓄奴,似乎沒有做出規定。

朱厚煌說道:“是的。”

在朱厚煌心中想,這都是什麼時代,難道還會回到奴隸社會嗎?對蓄奴沒有直接規定,是想徹底廢除人身依附,只是沒有找好時機,暫時懸空而已。

事實證明,人人平等或許是一句空話,但是法律上的人人平等,卻是不知道多少先行者換來的。

“臣以爲,殿下應該制定這方面的法規,規定庶人不得蓄奴。提高蓄奴的門檻,並可以放出一些低等爵位,必須出錢才能納爵,而且可以徵收奴隸的交易稅。”楊慎說道。

楊慎一連提了幾個方面,都是增加蓄奴成本的,但是,朱厚煌制定,這起不了什麼作用。不過,起不了什麼作用,但是有些事情,還必須去辦,朱厚煌沉吟一會兒,說道:“因爲再設立奴隸脫籍之法,但凡能讀寫漢字者,都可視爲良人,官府可授田。納入戶口之中。”

朱厚煌覺得他這個辦法也沒有什麼實際意義。

雖然說,中國大規模使用奴隸已經很久遠了,但是奴隸一直沒有斷絕在歷史之中,卻也是事實。而且中央的很多法律下去就變樣,更不要說這條了。

第三百八十二章 休戰二第四十九章 耀兵第六十章 土盤算法第六百一十九章 西方雲動二第六百四十四章 東雍與大明五第六百一十五章 如何善後?三第二百三十二章 安慶攻防戰七第四百八十八章 東雍紙鈔第九百零六章 第二次京畿戰爭六第三十四章 應州之戰王勳【二】第三百零八章 暹羅四第八百五十八章 何文淵第三百六十六章 白藤江四第五百四十五章 第二次安南之戰六第五百六十章東雍近況第五百六十四章 東雍近況五第八百五十七章 下溫州二第八百一十三章 椰城之戰四第八百二十六章 對策四第八百一十七章 椰城之戰八第三百二十章 南洋艦隊第五百八十四章 浮橋之戰三第四百一十九章 古晉之變第二百五十七章 回軍?第五百五十八章 鄭綏的選擇第七百零九章 後宮瑣事三第二十一章 經緯【4】第四百八十章 亞伯奎的意志第四百四十七章 接戰六第五百九十三章 浮橋之戰十二第七百零四章 第一波倭寇的平息六第九十九章 狹路相逢第六百三十三章 經年之後四第三百七十二章 真假使者第五百零一章 重型火炮第五百四十三章第二次安南之戰四第三百九十九章 升龍會戰十三第六百七十六章 對馬島之戰六第二十六章 系統問題第七百五十章 決議南征第五百六十八章 張璁四第六百四十七章 倭亂之謝氏滅門案第六百九十二章 夜襲完第二十五章 曆法第六百五十章 倭亂之謝氏滅門案四第八百八十八章 寧波城下二第六百二十四章 馬六甲城下二第二百二十三章 寧王之亂之聖旨到第五十一章 正德的猶豫第六百四十二章 東雍與大明三第八十八章 唐寅的魔法第三百六十章 不速之客第二十六章 系統問題第七百九十一章 亞齊的覆滅一第八百五十章 福建五第六十四章 唐伯虎第八百三十六章 東雍之戰十第七百二十章 正旦大朝四第九十一章 拜相的想法第八百三十九章 沈希儀之死第五百五十八章 鄭綏的選擇第四百六十二章 香料羣島之戰三第九百零七章 兵臨城下第四百八十九章 鑄炮問題第七百零四章 第一波倭寇的平息六第七百五十九章 亞齊人在行動二第七百七十二章 大海戰第八百一十章 椰城之戰第四百五十四章 決心與準備第七百三十六章 江山追逐二第三百二十六章 擴軍二第十八章 經緯【1】第四百四十七章 接戰六第五百四十二章 第二才安南之戰三第八十一章 出海第八百四十一章 善後第八百四十五章 西路軍二第五百零一章 重型火炮第五章 演武第四十九章 耀兵第八百九十六章 南京城二第五十三章 臺灣計劃第二百九十四章 消息傳來第二百七十四章 賤民第三百七十八章 奪升龍三第三百六十九章 安南水寨第四百二十一章 古晉之變三第八十三章 媽祖廟前之約第一百四十六章 撤退第五百一十六章 帝崩十八第四百七十五章 廈門灣之戰五第四十六章 回京第八百五十九章 仇華的突圍第五百一十七章 逃離北京第七百六十四章 土司制度第九百零八章 嘉靖之死第八百二十六章 對策四第一百六十七章 掃平礦區二第二百七十五章 明正典刑第四十八章 入城
第三百八十二章 休戰二第四十九章 耀兵第六十章 土盤算法第六百一十九章 西方雲動二第六百四十四章 東雍與大明五第六百一十五章 如何善後?三第二百三十二章 安慶攻防戰七第四百八十八章 東雍紙鈔第九百零六章 第二次京畿戰爭六第三十四章 應州之戰王勳【二】第三百零八章 暹羅四第八百五十八章 何文淵第三百六十六章 白藤江四第五百四十五章 第二次安南之戰六第五百六十章東雍近況第五百六十四章 東雍近況五第八百五十七章 下溫州二第八百一十三章 椰城之戰四第八百二十六章 對策四第八百一十七章 椰城之戰八第三百二十章 南洋艦隊第五百八十四章 浮橋之戰三第四百一十九章 古晉之變第二百五十七章 回軍?第五百五十八章 鄭綏的選擇第七百零九章 後宮瑣事三第二十一章 經緯【4】第四百八十章 亞伯奎的意志第四百四十七章 接戰六第五百九十三章 浮橋之戰十二第七百零四章 第一波倭寇的平息六第九十九章 狹路相逢第六百三十三章 經年之後四第三百七十二章 真假使者第五百零一章 重型火炮第五百四十三章第二次安南之戰四第三百九十九章 升龍會戰十三第六百七十六章 對馬島之戰六第二十六章 系統問題第七百五十章 決議南征第五百六十八章 張璁四第六百四十七章 倭亂之謝氏滅門案第六百九十二章 夜襲完第二十五章 曆法第六百五十章 倭亂之謝氏滅門案四第八百八十八章 寧波城下二第六百二十四章 馬六甲城下二第二百二十三章 寧王之亂之聖旨到第五十一章 正德的猶豫第六百四十二章 東雍與大明三第八十八章 唐寅的魔法第三百六十章 不速之客第二十六章 系統問題第七百九十一章 亞齊的覆滅一第八百五十章 福建五第六十四章 唐伯虎第八百三十六章 東雍之戰十第七百二十章 正旦大朝四第九十一章 拜相的想法第八百三十九章 沈希儀之死第五百五十八章 鄭綏的選擇第四百六十二章 香料羣島之戰三第九百零七章 兵臨城下第四百八十九章 鑄炮問題第七百零四章 第一波倭寇的平息六第七百五十九章 亞齊人在行動二第七百七十二章 大海戰第八百一十章 椰城之戰第四百五十四章 決心與準備第七百三十六章 江山追逐二第三百二十六章 擴軍二第十八章 經緯【1】第四百四十七章 接戰六第五百四十二章 第二才安南之戰三第八十一章 出海第八百四十一章 善後第八百四十五章 西路軍二第五百零一章 重型火炮第五章 演武第四十九章 耀兵第八百九十六章 南京城二第五十三章 臺灣計劃第二百九十四章 消息傳來第二百七十四章 賤民第三百七十八章 奪升龍三第三百六十九章 安南水寨第四百二十一章 古晉之變三第八十三章 媽祖廟前之約第一百四十六章 撤退第五百一十六章 帝崩十八第四百七十五章 廈門灣之戰五第四十六章 回京第八百五十九章 仇華的突圍第五百一十七章 逃離北京第七百六十四章 土司制度第九百零八章 嘉靖之死第八百二十六章 對策四第一百六十七章 掃平礦區二第二百七十五章 明正典刑第四十八章 入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