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三章 雍制

朱厚煌一起話頭,立即興致勃勃的說道:“國朝最大惡政,是官無封建而吏有封建。”

“好見地。”唐寅不由拍案稱奇,一時間覺得面前坐着不是一個藩王,而是一個士子。

官無封建而吏有封建,這一點古人早有見識,從南宋事情的陸象山,到明末的顧炎武,黃宗羲等人,都有論斷。這些東西,有些是唐寅看過的,有些是沒有看過的。但是朱厚煌所得到這個信息,不過是後世提純總結出來的東西,而唐寅卻在大明治下生存,從少年得志,到臨老的窮困潦倒,大風大浪,什麼沒有見識過,對這一句話的感觸很深。

朱厚煌見唐寅稱讚自己,心中更是得意,總算是找出一些自信,說道:“故而,孤認爲雍國之制當官吏一體。但凡官員都有從小吏做起,故韓非子之言,宰相必起於州郡,猛將必拔於行伍。這是孤雍國之制的核心。”

唐寅的臉一下子沉了下去,說得容易做起來可就難了。

當年唐寅在舞弊案之後,有人給他找一個差事,就是在浙江布政使府做一名小吏,但是唐寅寧願餓死也不願意去。

朱厚煌提出問題容易,但是解決問題從來是不容易的。

“殿下,如今殿下乏人。想招攬人才,必以高官厚祿。沒有任何一個士子願意來到這偏遠之地。來做一小吏。士林之中,視吏職爲侮辱,還請殿下慎言之。不可輕起此論。”

說的好又能怎麼樣?如果讓那些天子門生,去做區區小吏,怎麼可能啊?有些東西,大家都知道是對的,但是從來無法改過來,就是因爲損害太多人的利益了。最少朱厚煌這一條整個翰林院都不同意。如果朱厚煌的想法在大明成爲現實,翰林院那些所謂的儲相之才,該從哪裡找出路啊。所以這樣的事情,只能說不能做。雍國是海外之地,朱厚煌悄悄做了,沒有人注意。但是如果大聲嚷嚷,說不得有人從北京給朱厚煌一棒子也不一定。

朱厚煌說道:“孤知道現在並不是時候,但是請唐先生設置雍國之制,就將這一點考慮過去。”

唐寅心中暗道:“所謂雍國不過兩縣之地,加起來都沒有十萬丁口,哪裡用的上那麼繁瑣的制度啊。”只是朱厚煌說得如此興高采烈。不能打斷。

朱厚煌拍着腦袋,忽然想到了什麼,說道:“對,大明縣令應該總理一縣事務,反而將時間耽擱在審理案件上,再者大明的官員有幾個是包青天,狄仁傑嗎?故而,我雍國制度,應該將辦案與行政分開。”

唐寅說道:“臣明白,照搬宋制就行了。”

朱厚煌卻不明白了,說來慚愧,他不明白宋制裡面是怎麼處理案件,他說得這個原型是司法獨立的思想,只是繞到宋制上面了。朱厚煌不敢在唐寅丟臉,略過不提,不過記下來這一點,等一會兒,有時間再去查查。

“再然後,國庫與本王私庫要分開。要互不相通。”

“這本來是應該的。”唐寅點頭來。

除卻滿清的皇帝之外,漢人皇帝從來沒有富有四海過,國庫與皇帝私人的財產從來是分開。早有成規,唐寅一點也不吃驚。

“然後是賦稅問題。太祖皇帝英明神武,但是在賦稅制度上,弄得一塌糊塗。”朱厚煌長嘆道。但是唐寅不敢接這個話茬。不過朱厚煌也制度賦稅制度是一國大政,不是說改就能改的。他對賦稅的要求只有一點,一定一定能收上來稅。不能像江南拖欠的稅糧不知道有多少百萬石了。並不是沒有,而不過是不想交而已。

“孤的雍國,百姓沒有任何勞役,但是唯一一樣役,就是兵役。仿漢制,一定讓孤的子民習慣征戰,不用則矣,一用,能做到八百萬丁口,支撐六十萬大軍的水平,這是秦朝的水平。

唐寅目瞪口呆,“啪。”毛筆掉在地上了,唐寅說道:“還請殿下另請高明吧。”

朱厚煌與唐寅談了整整一個下午。唐寅對朱厚煌有了一個深刻的瞭解。朱厚煌是一個想法很多,但不固執的人。這一次長談之後,唐寅也正式成爲雍王相,總理百官,禮絕百僚。說得厲害,其實雍國上上下下稱得上官吏的還沒有一百個之多。

唐寅接任之後,連一個像樣的印璽都沒有。第一件事情,就回到了澎湖。設立了澎湖縣。

雖然之前朱厚煌,也說設立澎湖縣,但是之前朱厚煌不過是說說而已,根本沒有什麼儀式什麼的。再加上澎湖人口不多,不足萬餘人。還比不了現在一個大村。吳行之還能管理過來。但是根本沒有什麼章法便是了。

唐寅一來就設立吳行之爲縣令,並分立縣尉,縣丞。其中按照朱厚煌的意思,縣令主理全事務,主要注意力放在糧食生產,和賦稅徵收之上。而縣尉則專門負責訓練衙役,並負責治安,清繳盜賊之類。並且徵兵,退役士兵都歸縣尉管。而縣丞主管斷案,處理刑名之事。而且澎湖縣所有的小吏,都是官身,而不是吏身。

反正唐寅將朱厚煌的很多思想都落實了,至於州縣之上如何構築上層建築,就出乎唐寅能力之外了。

在唐寅的處理之下,數萬移民的流動,變得井井有條起來,福州三衛數萬人,有得在澎湖安家,更多的去了大員與臺灣。甚至有一些福建的窮苦人家,也跟着移民過來。雖然人不多,但是代表朱厚煌的雍國,已經是福建人出海的一個目的地了。

唐寅也從寫信從江南找來很多人。這些人雖然沒有什麼大才華,但是用來充實雍國的基層還是可以的。

在大員也建立起了雍國的官職,現在的雍國不過是一個空架子,但是唐寅還是分爲內外庭,外庭是丞相府,內庭是少府,當然了現在少府令是朱厚煌自己擔任了。

匆匆一月過去了。在唐寅的主持之下,整個人大員的發展都大爲不同,順着海岸線分佈這數十個莊子,每個莊子多則千餘人,少則百餘人。開墾出了數萬畝田地。雖然這數萬畝田地,還是生田,但是所有人都在眼巴巴的看着,等着分田了。

這一月以來,朱厚煌並不是什麼也沒有幹。他將他的三百火槍手再次召集起來,然後從移民之中,選出精壯之人。補足了千人軍隊,不過這剩下的人都沒有燧發槍,全部用得是長槍大刀。用來輔助三百火槍手進攻。而且朱厚煌這一段時間之內也安排曬鹽之事,與造船之事。

朱厚煌吸取教訓,不再插手具體事務,反而是提出要求,讓下面的人去做。如果做不出來,再去了解原因,看看能不能用現代思維解決。不過這都是剛起步,還沒有什麼成果,比如說,曬鹽,曬鹽的工序都需要摸索,比如曬多少時間,什麼成色算是好了。更並不要說造船了。

凡是造船的木頭,都需要陰乾。所以朱厚煌除卻讓那些他從清江浦帶來的工匠,做一些木樣,試試新式船隻的用途,比如說朱厚煌提出的炮艦。怎麼讓一條木船上裝上上百門火炮。而剩下的人都在伐木,對伐木,爲將來造船,儲備木料。

唐寅的臉色又蒼老的幾分,不過看上去精神很好。一點不像快要六十的老翁了。

唐寅說道:“請殿下主持分田。”

朱厚煌說道:“唐先生開始吧,孤看着就行了。”

第三百八十九章 升龍會戰三第六百八十四章 關門海峽之戰三第四百零六章 科學是什麼?第八百零七章 完善軍制第二百四十二章 安慶攻防戰十六第三百四十一章 升龍之變六第七十七章 李良欽【二】第八十章 先鋒第二百六十九章 收尾第七百零七章 後宮瑣事一第七百六十七章 十二土司第五百三十章 城下之盟三第三百三十三章 錦衣衛在行動第六百八十五章 各方反應第一百零八章 吳氏出京第八百一十四章 椰城之戰五第三百九十一章 升龍會戰五第三百六十四章 白藤江二第三百二十四章 吏試第八百零九章 上兵伐交第三百七十三章 說服第一百八十二章 徵蠻第四百四十八章 接戰七第二百一十三章 水師學院第七百七十四章 大海戰三第一百五十章 和議第八百四十章 沈希儀之死二第二十章 經緯【3】第七百三十二章 楊慎的行動第六百九十二章 夜襲完第一百九十六章 許棟的行動第七百五十三章 王陽明的遺產第 八百零六章 東雍的政策調整第七百七十一章 失子失先第一百四十六章 撤退第七百三十章 楊廷和之死四第六百九十八章 尾聲第三百四十五章 雙城戰記第八百八十八章 寧波城下二第五百七十四章 升龍城下第三百七十八章 奪升龍三第三十二章 應州之戰之達延汗第六百六十三章 日本局勢第八百四十二章 善後二第四百八十七章許鬆的解決辦法第七百七十七章 海戰餘波第一百一十七章 征服第三百二十一章 呂宋許家第四百四十七章 接戰六第六百一十三章 如何善後?第四百二十八章 南征第七百六十七章 十二土司第四百六十章 香料羣島之戰第一百零五章 太醫令第四百三十四章 出使馬六甲第一百九十五章 日本航行之爭第二百九十四章 消息傳來第二百四十二章 安慶攻防戰十六第七百六十一章 第二次馬六甲海戰二第五章 演武第一百二十二章第四百七十三章 廈門灣之戰三第七十八章 李良欽【三】第四百二十四章 決策二第三百零七章 暹羅三第八百三十五章 東雍之戰九第三百四十一章 東雍與大明二第四百二十章 古晉之變二第一百九十章 徵蠻九第八百二十章 大明vs東雍二第五百五十七章 沈希儀的野望二第七百一十三章 長史府vs少府第一百九十六章 許棟的行動第一百八十九章 徵蠻八第二百二十二章 寧王之亂之黃石嘰之戰二第六章 不服第七百六十一章 第二次馬六甲海戰二第一百七十一章 善後收心第七百八十一章 金洲戰事三第四十二章 襲營第三百三十七章第六百八十九章 開炮第八百七十章 勝負手五第六百二十二章 張翰的先發制人二第七百五十五章 楊一清督師第五百三十六章 麥哲倫的遭遇第二百九十九章 安南五第五百一十三章 帝崩十五第四百三十七章 整合古晉第一百一十一章 婚事第三百五十一章 雜事第三百五十八章 雲海關下六第七百二十八章 楊廷和之死二第五百八十二章 浮橋之戰第七百五十八章 亞齊人在行動第二百八十七章 重臣羣集三第四百五十九章來之不易的勝利第八百四十九章 福建四第八百六十二章 寧波現狀第五百七十六章 升龍城下三
第三百八十九章 升龍會戰三第六百八十四章 關門海峽之戰三第四百零六章 科學是什麼?第八百零七章 完善軍制第二百四十二章 安慶攻防戰十六第三百四十一章 升龍之變六第七十七章 李良欽【二】第八十章 先鋒第二百六十九章 收尾第七百零七章 後宮瑣事一第七百六十七章 十二土司第五百三十章 城下之盟三第三百三十三章 錦衣衛在行動第六百八十五章 各方反應第一百零八章 吳氏出京第八百一十四章 椰城之戰五第三百九十一章 升龍會戰五第三百六十四章 白藤江二第三百二十四章 吏試第八百零九章 上兵伐交第三百七十三章 說服第一百八十二章 徵蠻第四百四十八章 接戰七第二百一十三章 水師學院第七百七十四章 大海戰三第一百五十章 和議第八百四十章 沈希儀之死二第二十章 經緯【3】第七百三十二章 楊慎的行動第六百九十二章 夜襲完第一百九十六章 許棟的行動第七百五十三章 王陽明的遺產第 八百零六章 東雍的政策調整第七百七十一章 失子失先第一百四十六章 撤退第七百三十章 楊廷和之死四第六百九十八章 尾聲第三百四十五章 雙城戰記第八百八十八章 寧波城下二第五百七十四章 升龍城下第三百七十八章 奪升龍三第三十二章 應州之戰之達延汗第六百六十三章 日本局勢第八百四十二章 善後二第四百八十七章許鬆的解決辦法第七百七十七章 海戰餘波第一百一十七章 征服第三百二十一章 呂宋許家第四百四十七章 接戰六第六百一十三章 如何善後?第四百二十八章 南征第七百六十七章 十二土司第四百六十章 香料羣島之戰第一百零五章 太醫令第四百三十四章 出使馬六甲第一百九十五章 日本航行之爭第二百九十四章 消息傳來第二百四十二章 安慶攻防戰十六第七百六十一章 第二次馬六甲海戰二第五章 演武第一百二十二章第四百七十三章 廈門灣之戰三第七十八章 李良欽【三】第四百二十四章 決策二第三百零七章 暹羅三第八百三十五章 東雍之戰九第三百四十一章 東雍與大明二第四百二十章 古晉之變二第一百九十章 徵蠻九第八百二十章 大明vs東雍二第五百五十七章 沈希儀的野望二第七百一十三章 長史府vs少府第一百九十六章 許棟的行動第一百八十九章 徵蠻八第二百二十二章 寧王之亂之黃石嘰之戰二第六章 不服第七百六十一章 第二次馬六甲海戰二第一百七十一章 善後收心第七百八十一章 金洲戰事三第四十二章 襲營第三百三十七章第六百八十九章 開炮第八百七十章 勝負手五第六百二十二章 張翰的先發制人二第七百五十五章 楊一清督師第五百三十六章 麥哲倫的遭遇第二百九十九章 安南五第五百一十三章 帝崩十五第四百三十七章 整合古晉第一百一十一章 婚事第三百五十一章 雜事第三百五十八章 雲海關下六第七百二十八章 楊廷和之死二第五百八十二章 浮橋之戰第七百五十八章 亞齊人在行動第二百八十七章 重臣羣集三第四百五十九章來之不易的勝利第八百四十九章 福建四第八百六十二章 寧波現狀第五百七十六章 升龍城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