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九十一章 杭州會議

“進攻南京,是所有都沒有意見。”朱厚煌說道。

會議一開始,就達成了決議。大軍進攻南京。

畢竟南京空虛,幾乎唾手可得,而且南京重要意義放在哪裡,南京一下,大江以南,即便不傳榜可定。也會保持這一種觀望的態度。

甚至整個天下,對於雍王與朝廷的實力對比,也會有一種新的認識。

沒有得到南京之前,所有人都覺得雍王定然會步寧王后塵,即便現在鬧得大,將來還要拉清單。

但是南京一下,情況就不好說了。

南京重要的政治意義,也是爲什麼寧王一起兵就直撲南京的原因所在。

不過,打南京是共識。

但是如何打卻是問題所在。

“杭州已下,大軍在浙江已經沒有意義了。臣以爲大軍當順江而上,直接攻擊南京城,我水師願意爲殿下出力。”這是黃士龍的意義。

對於水師來說。

最好能在決定天下的大戰之中,立上一功。他們知道真正決定勝負的大戰,一定是在陸地上的,水師能插上手的比較少。所以這功勞能搶一點,就是一點。

“殿下,孤軍深入,四面受敵,太過冒險,雖然我軍現在已經佔據優勢,但也不能這麼冒險。臣以爲當步步爲營,沿着運河北上。運河沿岸都是大明精華所在,通過運河北上,分兵佔據各地,以江南的財力支撐大軍,等到了南京城下,大軍也都立於不敗之地。再以水師封鎖長江,即便南京一時不下,則殿下也可以江南爲根基,與北京鼎足而立。如此纔是穩妥的的辦法。”俞大猷說道。

不知道怎麼的,俞大猷年紀雖然輕,但是戰術上也許會冒險,但是在戰略上卻越發穩重起來。似乎是當初被楊一清擺了一道。越發注重,先立於不敗之地,然後待敵之敗

也許,這表示俞大猷在軍事上的成熟,但是難免有幾分暮氣。

朱厚煌微微思索。

黃士龍的想法,未免太過冒險。

這個辦法當初鄭成功就用過。不過結果有些不大好,鄭成功在南京城下大敗。想來也是因爲孤軍深入的緣故。

但是俞大猷的辦法又太慢了。

江南的民風柔弱,能在浙江與朱厚煌糾纏好一兩個月,已經是楊一清數年來的功績所在了,想來,楊一清一死,想來沒有人敢起兵與朱厚煌爭鋒了,雖然麻煩一點,想來江南抵定,是自然而然了。

但是南京畢竟是南京,是大明在南方的重心所在,城堅炮利,再加上南京城中兵馬也不少。比如魏國公就總督江南兵馬。

如果從紙面上來說,南京京營是不輸於北京京營的重兵集結之地。不過,紙面上有多少人,和實際上有多少人,是兩回事。

以繡衣衛的情報,現在的南京京營都已經爛透了。與各地衛所相差不大。不過,南京就是南京,在南京有大量的武器,也有不少合適的軍官,畢竟現在的南京並不是南明的南京。還有不少能打的下級軍官的,不管是平定劉六劉七之亂,還是平定寧王之亂,都鍛煉出一批軍官,這些軍官都還沒有死光。

有這些人爲根基,再加上南京堆積成山的武器,想要拉起一支大軍,也是很容易的,最少要比楊一清容易的多。

楊一清很多東西都要自己出手打造,但是在南京都現成。

一旦給了他們準備的時間,說不定,雍軍真的頓兵於南京城下了。畢竟南京的底子太厚實了。

朱厚煌目光轉向了戚景通,說道:“戚卿有何想法?”

雍軍大勝楊一清。

浙江成爲雍軍的新的進發基地了,所以坐鎮後方的一些人都來到了這裡。

現在吳行之坐鎮福建,何文淵作爲的浙江巡撫安撫衆人,當然了朱厚煌在軍務上面的事情,不放心給何文淵操持,於是乎本來坐鎮東雍的戚景通也就來到的杭州。

隨着大軍在浙江戰鬥。東雍的事務也就少了很多。

因爲大軍在福建浙江徵召了不少民夫,而且一些物資都能從福建浙江本地拿到,不需要從東雍運輸,只有大量的武器消耗,讓東雍補給,不過這些事情都少少府系統之中的。

即便如果,吳行之已經準備在福建建立一個炮場,爲前線補充兵器了。畢竟閩鐵在整個明代都是很名的。

所以,在朱厚煌的斟酌之下,戚繼光坐鎮杭州,讓許鬆暫時坐鎮東雍。反正東雍現在供應大軍補給的,大多是少府系統。

而且雍軍一連大勝,東雍紙鈔居然還微微有升,從原本的七成升到了八成,如果不是朱厚煌一路上強迫各地的士紳購買了大量的國債。現在的紙鈔早就能溢價了。

雖然朱厚煌發行的國債與紙鈔是兩種不同的東西,但是在外人眼中幾乎是一路貨色。

如果不是朱厚煌大勝,說不得這紙幣也被連累跌成廢紙了。不過,即便如此,國債的面值不過一二成而已。

戚景通說道:“殿下,臣以爲南京雖然重要,但是真正決定天下勝負的並不是南京,而是北京,當初,成祖,也是繞過南軍主力,突擊南京,才取得天下,所以南京雖然重要,但是即便拿下南京,如果北方有備,非數年征戰,不得停息,殿下並不想這樣吧?”

別人如何不知道。戚景通是徹徹底底鍛煉出來了。

戚景通雙腿斷了,不能上陣,對他來說,也不知道是福是禍。

他不能上陣,朱厚煌常常讓他主持後方,後來又擔任樞密使。可以說樞密院這個機構,是朱厚煌提供想法,戚繼光負責落實的。樞密院與後世的參謀部有很多相似的地方,甚至可以說,戚景通在日復一日的制定戰略計劃之中,在軍事上,早已在其他人之上,最少其他看的只是一地一時,而戚景通能看見的,卻是整個大明與雍軍的戰略形式。

朱厚煌問道:“那麼戚卿以爲當如何?”

朱厚煌一向決定,這一戰,應該速戰速決。因爲不管怎麼打,都是消耗大明本身的元氣。而朱厚煌早已將大明當成自己的了,自然是損失越少越好了。

戚景通說道:“正如臣當初所言,明攻南京,意在北京,如此,南京下與不下,反而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要讓北京知道,南京岌岌可危。臣以爲當兵分三路,一路如黃大人所言,從長江逆流而上,不過,到了南京附近,攻下一二城爲據點,兵臨城下。第二路,如俞大人所言,平定江南,然後再與黃大人匯合,臣以爲也當別遣一軍,西去,斷絕大江上游可能有的援軍南下。讓南京成爲一座孤城,如此北京才着急,纔不得不盡快調遣邊軍,南下,如果蒙古修養生息數年,已經重振,九邊之兵,絕對不可能抽調太多,趁着第一批邊軍南下的空檔,臣以爲當大船乘船直攻天津衛,兵臨京師,一戰而得北京,則天下爲殿下所有。”

朱厚煌聽了。

從大戰略上,戚景通從來沒有變過。 不過這裡有一些值得商量的地步。

“戚大人,如此一來,恐怕兵力有些不夠吧。”俞大猷說道:“以大人的意見,這一次要兵分四路,沿江而上一路,沿運河而上一路,西去攔截援軍一路,至於北上攻擊天津衛又是一路,而我軍能動用的大軍不過十萬,而且這十萬也不能完全派出去,再分兵如此之多,恐怕不妥當吧。”

第二百七十一章 爭功二第二百二十九章 安慶攻防戰四第六百六十四章 日本局勢三第四百三十四章 出使馬六甲第三百四十三章 鄭綏東征第二百四十五章 安慶攻防戰十九第五百九十四章 浮橋之戰十三第二百六十章 萬銳之死下第七十七章 李良欽【二】第一百五十四章 大婚二第七百六十四章 土司制度第四百七十一章 廈門灣之戰第六百九十七章 陷城四第七百七十四章 大海戰三第九章 打虎第三百三十一章 再次出發第五百七十章 蔣氏二第五百零七章 帝崩九第三百一十三章 蘇祿第八百九十五章 南京城第三百三十六章 升龍之變第四百九十四章 正德北歸五第七百八十九章 南都和議二第六百四十三章 東雍與大明四第五百零三章 破城二第四百九十五章 帝崩五第八百零二章 爪哇烽煙第七百一十四章 監察御史王九川第七百三十二章 楊慎的行動第六十二章 兩萬兩第八章 練兵第二百三十六章 安慶攻防戰十一第七百一十九章 正旦大朝三第二百零八章 少府第四百五十六章 古晉會議第二百一十九章 寧王之亂四第四百一十六章 麥哲倫第一百三十四章 北港之役中第五百五十章 第二次安南之戰十一第二百零八章 少府第六百一十五章 如何善後?三第五百七十四章 升龍城下第一百六十章 王哲遺書第七百二十二章 正旦大朝六第二百三十三章 安慶攻防戰八第四百三十九章前哨戰二第四百零二章 善後三第五百六十五章 張璁第一百零一章 許棟歸來第三百九十六章 升龍會戰十第二百九十一章 許鬆在馬六甲第五百三十八章 麥哲倫的遭遇三第五百四十九章 第二次安南之戰十第五百二十五章 京畿鏖戰七第六百六十九章 大內的對策第一百二十三章第八百五十八章 何文淵第一百二十六章 北港戰略第六百九十四章 陷城第一百章 傷寒第八百五十四章 仇華守福寧四第九十六章 雨停了第三十三章 應州之戰 王勳【一】第五百八十二章 浮橋之戰第三百四十二章 升龍之變七第七百六十八章 南下探查第八百七十章 勝負手五第五百零四章 法摩沙的終結第一百零八章 吳氏出京第四百三十四章 出使馬六甲第十四章 地圖第三百五十八章 雲海關下六第一百四十一章 金礦第二百三十章 安慶攻防戰五第三百七十一章 莫登庸歸來第一百七十五章 楊慎走馬薦陸完第三百四十五章 雙城戰記第五百八十六章 浮橋之戰五第七百一十八章 正旦大朝二第七百八十五章 金洲戰事七第四百七十二章 廈門灣之戰二第七百零一章 第一波倭寇的平息三第七百七十六章 大破滿刺加第四百八十五章 日耗千金第二百七十三章 爭功四第二百五十八章 南昌城下第六百五十章 倭亂之謝氏滅門案四第七百零四章 第一波倭寇的平息六第七百一十六章 新都城第八百五十三章 仇華守福寧三第八百二十章 大明vs東雍二第七百一十九章 正旦大朝三第八百零一章 海盜會盟第四百二十章 古晉之變二第二百九十八章 安南四第五百八十三章浮橋之戰二第一百六十三章 以不變應萬變第四百八十七章許鬆的解決辦法第五十九章 離別第四百六十二章 香料羣島之戰三
第二百七十一章 爭功二第二百二十九章 安慶攻防戰四第六百六十四章 日本局勢三第四百三十四章 出使馬六甲第三百四十三章 鄭綏東征第二百四十五章 安慶攻防戰十九第五百九十四章 浮橋之戰十三第二百六十章 萬銳之死下第七十七章 李良欽【二】第一百五十四章 大婚二第七百六十四章 土司制度第四百七十一章 廈門灣之戰第六百九十七章 陷城四第七百七十四章 大海戰三第九章 打虎第三百三十一章 再次出發第五百七十章 蔣氏二第五百零七章 帝崩九第三百一十三章 蘇祿第八百九十五章 南京城第三百三十六章 升龍之變第四百九十四章 正德北歸五第七百八十九章 南都和議二第六百四十三章 東雍與大明四第五百零三章 破城二第四百九十五章 帝崩五第八百零二章 爪哇烽煙第七百一十四章 監察御史王九川第七百三十二章 楊慎的行動第六十二章 兩萬兩第八章 練兵第二百三十六章 安慶攻防戰十一第七百一十九章 正旦大朝三第二百零八章 少府第四百五十六章 古晉會議第二百一十九章 寧王之亂四第四百一十六章 麥哲倫第一百三十四章 北港之役中第五百五十章 第二次安南之戰十一第二百零八章 少府第六百一十五章 如何善後?三第五百七十四章 升龍城下第一百六十章 王哲遺書第七百二十二章 正旦大朝六第二百三十三章 安慶攻防戰八第四百三十九章前哨戰二第四百零二章 善後三第五百六十五章 張璁第一百零一章 許棟歸來第三百九十六章 升龍會戰十第二百九十一章 許鬆在馬六甲第五百三十八章 麥哲倫的遭遇三第五百四十九章 第二次安南之戰十第五百二十五章 京畿鏖戰七第六百六十九章 大內的對策第一百二十三章第八百五十八章 何文淵第一百二十六章 北港戰略第六百九十四章 陷城第一百章 傷寒第八百五十四章 仇華守福寧四第九十六章 雨停了第三十三章 應州之戰 王勳【一】第五百八十二章 浮橋之戰第三百四十二章 升龍之變七第七百六十八章 南下探查第八百七十章 勝負手五第五百零四章 法摩沙的終結第一百零八章 吳氏出京第四百三十四章 出使馬六甲第十四章 地圖第三百五十八章 雲海關下六第一百四十一章 金礦第二百三十章 安慶攻防戰五第三百七十一章 莫登庸歸來第一百七十五章 楊慎走馬薦陸完第三百四十五章 雙城戰記第五百八十六章 浮橋之戰五第七百一十八章 正旦大朝二第七百八十五章 金洲戰事七第四百七十二章 廈門灣之戰二第七百零一章 第一波倭寇的平息三第七百七十六章 大破滿刺加第四百八十五章 日耗千金第二百七十三章 爭功四第二百五十八章 南昌城下第六百五十章 倭亂之謝氏滅門案四第七百零四章 第一波倭寇的平息六第七百一十六章 新都城第八百五十三章 仇華守福寧三第八百二十章 大明vs東雍二第七百一十九章 正旦大朝三第八百零一章 海盜會盟第四百二十章 古晉之變二第二百九十八章 安南四第五百八十三章浮橋之戰二第一百六十三章 以不變應萬變第四百八十七章許鬆的解決辦法第五十九章 離別第四百六十二章 香料羣島之戰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