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一十四章 監察御史王九川

朱厚煌問道:“你覺得這些奏摺上面所寫的,是真是假?”

王九川說道:“臣遠在呂宋,對東雍的事情不大瞭解,不敢下定論。”

朱厚煌說道:“好,那你就去給孤查清楚,王九川聽令。”

王九川躬身聽令道:“下官在。”

朱厚煌說道:“孤命你查證所有奏摺真僞,如果查實,報給孤聽,如果有誣陷,原罪反坐,但是如果發現你所查失實,弄覺得該怎麼辦?”

王九川說道:“臣願意與案犯同罪。”

朱厚煌哈哈一笑說道:“好。這一件事情辦的好,孤就命你爲監察御史。總管東雍百官法度。”

“機會,”王九川明顯的感受道這是一個機會。

朱厚煌的政治理念,很多人都知道了。或者說東雍官場上已經是公開的秘密了,不知道有多少官員都在偷偷的讀史記,漢書,揣摩漢代的制度。

漢代是三公九卿制。三公是哪三公,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而對比現在東雍的體制,丞相對應長史,太尉對應樞密院,御史大夫卻沒有對應的官職,而東雍體系之中連言官都沒有。

王九川很明白,自己這個監察御史,很可能是與少府令,長史,樞密院使並列的大官,即便一時間爬不上去,對他來說也是一個很大的進步。

不過王九川也知道,他一個人根本不能辦事情,他面前的案件最少有十幾樁。他必須先找足夠的人手,才能辦成這一件事情。

王九川說道:“不知道臣應該去哪裡找幫手,否則這些案子,臣一個查到猴年馬月了。”

朱厚煌說道:“從在外官員之中抽調,孤也還派給你幾個雍王府的書吏。一併查辦,在正旦之前,給孤一個交代。”

王九川說道:“是。”

朱厚煌選擇王九川,也不是沒有別的原因的。

不管朱厚煌的政治理念如何,但是這些來自大明的文官,半輩子都在大明長大,耳濡目染之下,更喜歡當大明的官,不願意當東雍的官。

無他,因爲東雍官吏一體事務繁雜。比不得在大明當官清貴。朱厚煌對他們也是相當的寬厚,數年來,似乎還沒有誅殺過一個文官。

朱厚煌覺得,他們似乎將自己的寬宏大量當成了軟弱。恩威並施才爲君之道,所謂這恩有了,威也要有。

朱厚煌的威不僅僅是指這一次清查官吏,還有就王九川的提拔。

王九川能文能武,能殺的了人,能安的了民,是一個不可多得的人才,但是朱厚煌卻沒有想讓他登上東雍最核心的位置上。

如果沒有少府與長史府之爭,王九川想進入東雍核心,少說要熬個數年。

如今這個機會,卻讓朱厚煌將王九川給提拔上來。

王九川是南洋人,與大明一派,代表了很多南洋人在東雍利益,但是人數並不多。但是他還有一個身份,就是吏試出來爲官最高之人。

王九川兩個身分,代表着兩個派系。與來自大明的官員卻大大不一樣,大明過來的官員,多半是有功名的,而且是同窗舉薦。

所以雙方的思想都不一樣,大明來人,雖然在東雍生活日久,但是還是保持着一些大明的習慣,認識,對這些吏試出來當從小吏做起的人,有些看不起。

偏生人才培養也不是說有就用的。

東雍荒蕪之地,遷徙過來的人,都是底層百姓,乃至於從南洋各地投奔過來的人才,也與中原的人才,差了不少。

朱厚煌只能倚重他們。這些吏試出身的官員,非數十年的歷練未必能走上高位。

王九川只能算是一個異數,即便如此也是朱厚煌有意提拔的。

王九川登上高位,並不是王九川一個人的事情。而是身後一個派系的事情,所謂人以羣聚,物以類分。

本來被壓制下去吏試,南洋人事,定然會因爲王九川的崛起,在東雍政治版圖之上擴大勢力。

當然朱厚煌也明白,這有一點拔苗助長之意,不過,朱厚煌只是給他們一個小小的教訓而已。

朱厚煌打發走了王九川之後。

就將吳鳳儀叫過來,說道:“從手下派出一個人,專門負責官員監督,將國內事務管起來,去找王九川,他就是王九川的副手了。”

吳鳳儀心中一動,立即明白,朱厚煌這是削權。

本來東雍的情報工作,無論內外,民政,還是軍政,都由吳鳳儀負責。但是慢慢的軍中由軍法處負責,李良欽總管。

如今吳鳳儀又要將國內監督之責分出去了。

不過,吳鳳儀是朱厚煌的舅舅,本身也沒有什麼野心,也想得開,說道:“臣有一副手,明叫路聲寒。也是世襲錦衣衛出身,在南鎮撫司之中廝混過,專門負責這一攤子。臣可以將他給叫來。”

吳鳳儀很識趣,也知道管情報的人,向來都要分的,不然大明皇帝有錦衣衛,還要東廠,有了東廠,還要西廠,有了西廠,還要內廠,都是一回事。

朱厚煌說道:“舅舅,東雍的所有的官員之中,我最信任你。我在一日,舅舅的位置就不動搖,即便將來舅舅幹不動了,我也會讓表哥接舅舅的班。只是有些分開,不是我不信任你,而是想君臣,親戚之間,能善始善終。”

吳鳳儀說道:“舅舅懂,不過,這路聲寒不是一個善茬,你要多留一點心思。”

朱厚煌笑道:“舅舅,我也不是小孩子了。”

不多時,路聲寒來了。

路聲寒是一個瘦高個子,看上去有一種陰冷的感覺。

朱厚煌問道:“你在南鎮撫司做過什麼?”

路聲寒說道:“司刑鋤奸。”

朱厚煌說道:“怎麼來東雍了。”

路聲寒說道:“先帝派臣來的。”、

吳鳳儀瞬間瞪大了眼睛,他沒有個人都檢查過了,萬萬沒有想到自己的心腹居然是正德派來的,更萬萬沒有想想到,他會說出來。

不管怎麼說,吳鳳儀覺得自己臉上火辣辣的,這張臉給丟到爪哇國去,他恨不得將路聲寒給碎屍萬段,也難解心頭之恨。

路聲寒知道這一點,但是他也是沒有辦法。

他其實是正德安插在東雍所有暗樁的總負責人。不過正德交給最後一個命令,卻是有心輔佐朱厚煌登基。

也就說,正德的心中朱厚煌纔是他的繼承人。

如果正德身前安排好了,路聲寒必然會效忠朱厚煌。輔佐朱厚煌登基。但是正德的安排被楊廷和破壞了。去世之後,北京又是一場大亂。路聲寒的身份沒有暴漏。他不得不爲自己着想,他最後決定,將這秘密嚥到肚子裡面,就當什麼都沒有發生過,他就是朱厚煌的臣子便是了。

當時萬萬沒有想到,北京之變,也沒有讓他暗樁的身份成爲隱秘,這幾日居然有以聯繫暗樁的方式聯繫自己了。

將他再次逼進絕地之中。

他是正德挑選出來的人,不願意效忠嘉靖,但是錦衣衛向來效忠天子,誰是天子效忠誰,這是鐵則。

那麼前任天子,與本任天子的命令到底聽誰的?讓路聲寒矛盾之極。

最後路聲寒終於下定決心了。跟着朱厚煌。

這不僅僅是因爲正德的命令,還有他覺得跟着朱厚煌有前途,他即便是表現在好,不過是一個錦衣衛千戶的前程,再上面的指揮使,就不大可能了。

但是東雍卻到處是機會,只要他事情做的好,將來接任吳鳳儀的官職,也不是不可能。如此一來,到底選誰,就有決定。

第四百八十五章 日耗千金第四百二十一章 古晉之變三第七百五十二章 亞齊的興起二第三百一十七章 蘇祿五第二百三十五章 安慶攻防戰十第四百七十八章 香料羣島結束戰鬥二第五十九章 離別第八百一十六章 椰城之戰七第六百八十六章 長崎初戰第五百八十四章 浮橋之戰三第十四章 地圖第五百九十二章 浮橋之戰十一第六百八十五章 各方反應第三百六十七章 白藤江五第八十七章 土樓第六百八十四章 關門海峽之戰三第八百二十七章 東雍之戰第五百一十六章 帝崩十八第四百七十二章 廈門灣之戰二第五百九十五章 浮橋之戰終第七百六十章 第二次馬六甲海戰第二十一章 經緯【4】第一百九十七章 交易第八百八十六章 勝負手完第六百二十二章 張翰的先發制人二第七百一十八章 正旦大朝二第四百零七章 科學是什麼二第二百三十九章 安慶攻防戰十四第六十三章 清江浦第五百四十八章 第二次安南之戰九第八百三十七章 東雍之戰十一第二百五十七章 回軍?第八百五十七章 下溫州二第一百六十九章 夜襲第八百五十八章 何文淵第三百零七章 暹羅三第五百零四章 法摩沙的終結第二百四十四章 安慶攻防戰十八第五百八十章 再戰升龍三第五百零五章 帝崩七第六百二十三章 馬六甲城下第五百七十二章 安南情勢第七百三十四章 金蟬脫殼第一百九十四章 賞功第八百九十五章 南京城第七百二十八章 楊廷和之死二第一百八十二章 徵蠻第三百零八章 暹羅四第一百二十七章 雍國兵制第八百六十一章 寧波在望第三百九十七章 升龍會戰十一第十九章 經緯【2】第四百九十七章 帝崩三第二百四十四章 安慶攻防戰十八第二百三十章 安慶攻防戰五第七百三十一章 詔獄第三百七十章 等後援第四百零三章 梟雄莫登庸第五百三十五章 中國人在西班牙三第五百九十七章 升龍圍城戰二第三百六十一章 分一杯羹第四百九十二章 正德北歸三第六十一章 吳行之第三百九十七章 升龍會戰十一第一百六十四章 後楊慎時代的來臨第八百九十六章 南京城二第七百五十一章 亞齊的興起第三百一十四章 蘇祿二第五百三十八章 麥哲倫的遭遇三第三百九十一章 升龍會戰五第二百三十三章 安慶攻防戰八第二百章 奪島之戰二第六百零四章 升龍圍城戰九第五百四十九章 第二次安南之戰十第五百九十二章 浮橋之戰十一第七百二十四章 正旦大朝八第四百三十五章 出使馬六甲二第一百七十一章 善後收心第二百四十七章 安慶攻防戰二十一第七百八十九章 南都和議二第四百一十八章 麥哲倫東雍遊記七百八十三章 金洲戰事五第四百八十九章 鑄炮問題第二百三十六章 安慶攻防戰十一第四百四十四章 接戰三第五百八十六章 浮橋之戰五第五百二十八章 城下之盟第七百二十六章 新氣象二第七百九十章 宋丘府第三百六十二章 海防第五百一十九章 京畿鏖戰第八百二十二章 大明vs東雍四第四百九十一章 正德北歸二第三百三十七章 幕後何人?第三百七十三章 說服第四百四十章 前哨戰三第七百七十六章 大破滿刺加第四百二十九章 南征影響二第五百五十二章 雨中的激戰第一百八十二章 徵蠻
第四百八十五章 日耗千金第四百二十一章 古晉之變三第七百五十二章 亞齊的興起二第三百一十七章 蘇祿五第二百三十五章 安慶攻防戰十第四百七十八章 香料羣島結束戰鬥二第五十九章 離別第八百一十六章 椰城之戰七第六百八十六章 長崎初戰第五百八十四章 浮橋之戰三第十四章 地圖第五百九十二章 浮橋之戰十一第六百八十五章 各方反應第三百六十七章 白藤江五第八十七章 土樓第六百八十四章 關門海峽之戰三第八百二十七章 東雍之戰第五百一十六章 帝崩十八第四百七十二章 廈門灣之戰二第五百九十五章 浮橋之戰終第七百六十章 第二次馬六甲海戰第二十一章 經緯【4】第一百九十七章 交易第八百八十六章 勝負手完第六百二十二章 張翰的先發制人二第七百一十八章 正旦大朝二第四百零七章 科學是什麼二第二百三十九章 安慶攻防戰十四第六十三章 清江浦第五百四十八章 第二次安南之戰九第八百三十七章 東雍之戰十一第二百五十七章 回軍?第八百五十七章 下溫州二第一百六十九章 夜襲第八百五十八章 何文淵第三百零七章 暹羅三第五百零四章 法摩沙的終結第二百四十四章 安慶攻防戰十八第五百八十章 再戰升龍三第五百零五章 帝崩七第六百二十三章 馬六甲城下第五百七十二章 安南情勢第七百三十四章 金蟬脫殼第一百九十四章 賞功第八百九十五章 南京城第七百二十八章 楊廷和之死二第一百八十二章 徵蠻第三百零八章 暹羅四第一百二十七章 雍國兵制第八百六十一章 寧波在望第三百九十七章 升龍會戰十一第十九章 經緯【2】第四百九十七章 帝崩三第二百四十四章 安慶攻防戰十八第二百三十章 安慶攻防戰五第七百三十一章 詔獄第三百七十章 等後援第四百零三章 梟雄莫登庸第五百三十五章 中國人在西班牙三第五百九十七章 升龍圍城戰二第三百六十一章 分一杯羹第四百九十二章 正德北歸三第六十一章 吳行之第三百九十七章 升龍會戰十一第一百六十四章 後楊慎時代的來臨第八百九十六章 南京城二第七百五十一章 亞齊的興起第三百一十四章 蘇祿二第五百三十八章 麥哲倫的遭遇三第三百九十一章 升龍會戰五第二百三十三章 安慶攻防戰八第二百章 奪島之戰二第六百零四章 升龍圍城戰九第五百四十九章 第二次安南之戰十第五百九十二章 浮橋之戰十一第七百二十四章 正旦大朝八第四百三十五章 出使馬六甲二第一百七十一章 善後收心第二百四十七章 安慶攻防戰二十一第七百八十九章 南都和議二第四百一十八章 麥哲倫東雍遊記七百八十三章 金洲戰事五第四百八十九章 鑄炮問題第二百三十六章 安慶攻防戰十一第四百四十四章 接戰三第五百八十六章 浮橋之戰五第五百二十八章 城下之盟第七百二十六章 新氣象二第七百九十章 宋丘府第三百六十二章 海防第五百一十九章 京畿鏖戰第八百二十二章 大明vs東雍四第四百九十一章 正德北歸二第三百三十七章 幕後何人?第三百七十三章 說服第四百四十章 前哨戰三第七百七十六章 大破滿刺加第四百二十九章 南征影響二第五百五十二章 雨中的激戰第一百八十二章 徵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