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三章 以不變應萬變

朱厚煌來到楊慎之處。楊慎真握着一卷書,細細品讀。

朱厚煌說道:“楊師,北京有消息傳來。”說話之間,將兩封書信遞了過去。

楊慎看過,唐寅給朱厚煌的書信之後,沉思一會兒,將楊廷和給他的書信也裁開來看。好一陣子纔回過神來。

朱厚煌問道:“對寧王之亂,孤應該怎樣做?”

楊慎有一點心不在焉,回過神來,說道:“以不變應萬變。”

“願聞其詳。”朱厚煌鄭重其事的問道。

“殿下,窺視禁中,從來就是大罪。殿下與陛下關係親密,這是殿下的福氣。但是並不以爲窺視禁中,就不會犯忌諱了。曾經有一個人犯了大罪,他關係面廣,找了很多人上書求情。皇帝終於點頭,赦免了他。結果聖旨沒有下來,他卻上書謝恩了。結果皇帝勃然大怒,下罪論死。”

朱厚煌立即覺得有冷汗從背後打出來。

朱厚煌能有今日,正德皇帝是最大的支持者。沒有正德皇帝的支持,士林之中的輿論,還有各種各樣的壓力,早就讓朱厚煌的雍國計劃,胎死腹中了。故而,關係到正德的事情,哪怕是一點點,他都必須慎重。

楊慎說道:“雖然現在大內好像是篩子一樣。很多消息都無法保密。陛下也是知道這一點的。但是到底這消息從什麼地方傳出去了,傳給誰了,陛下就不知道了。現在如果殿下有所動作,豈不是不打自招。那樣一來殿下與陛下之間,必然起了間隙。對殿下不利。故而最好,以不變應萬變。”

“而且寧王謀反,殿下也是藩王,本就身處嫌疑之地,不做不錯,做得越多,嫌疑也就越多。鎮之以靜,是最好的方法。”

朱厚煌好像明白,又好像不明白,說道:“那北港之事,先擱置一下。”

“不,殿下不明白我的意思,鎮之以靜,並不是殿下什麼也不做,而是殿下按照原來的計劃來做。就好像是沒有發生過一樣。”楊慎說道。

朱厚煌有一些明悟,關於寧王謀反之事,雍王身份尷尬,多做多錯,所以最後的辦法是當做沒有發生,不知道。

正德想將這一件事情,悄無聲息的按下去,不管王哲之死,是不是真是寧王所爲。正德都希望這一件事情,不引起太大的波瀾。

所以這一件事情,在寧王正式起兵之前,都會暗潮洶涌,波瀾不興。朱厚煌想裝傻很容易。

只是不管怎麼裝傻,朱厚煌總要面對寧王之亂的衝擊。

朱厚煌問道:“寧王起兵之後,孤該怎麼做纔好?”

楊慎說道:“入京。”

入京,捨棄雍國基業,對其他人來說,也許是一個問題,但是對朱厚煌來說,卻是一個極佳的選擇。

說實話,有很多人都不喜歡朱厚煌。但是並不包括正德。

作爲皇帝的本能,正德對朱厚煌現在的位置,有一點不舒服。不過作爲大明的皇帝,正德早就明白了,讓他不舒服的事情多了。

真以爲當了皇帝就可以爲所欲爲了?呵呵。

正德與朱厚煌算是志同道合的人,正德一心一意想開疆擴土,留英名於後世。而朱厚煌是他的盟友,不管是與達延汗大戰時的,生死交情,還是朱厚煌與正德一心一意開疆擴土的心思,幾乎一模一樣。

正德對朱厚煌所做所爲,瞭如指掌。心中默許了。在正德想來,最少在東雍這一塊地方,在他在位時期,收爲大明版圖。這是他的功績。

至於將來朱厚煌坐大反噬。哼哼,正因爲正德清楚朱厚煌的底細,以朱厚煌民不足十萬壯丁,兵不滿一萬,想要反噬。也高看朱厚煌了。

故而,朱厚煌非常有把握,只要正德在位,朱厚煌不管怎麼入京,都不會有事的。在他想來,他覺得他也應該多多回京。

感情都是處出來的,不管之前,多麼好的感情。長時間不接觸,也會變得淡薄起來。即便是爲了維護與正德的感情,多多回京也不錯。

一想通這一點,朱厚煌心中再無疑慮。說道:“既然如此,孤就放心了。”朱厚煌放下心來,立即給楊慎說起,去北港坐鎮的事情。

朱厚煌去北港坐鎮,不僅僅是他自己的問題,還有軍事重心北移的問題。

在陸地上,雍國的主要戰力,也就是朱厚煌的千餘親兵。這千餘親兵,日日操練,足衣足食。也見過好幾次陣仗,算得上百戰百勝,兵器盔甲都往好裡面準備。

放在北方也能上得上精銳人馬。雖然人少,但是有足夠的輔助兵力,足以打一場上萬人的大戰了。

冷兵器時代,戰場上真正拼死作戰的人,不過總兵力的十一之數,甚至比十一之數還要小。

這些事情都要跟楊慎講清楚。

雖然親兵北上之後,各地還有所謂的縣兵。但是楊慎看來,所謂的縣兵根本就是民壯,鄉勇之流,根本不能依靠。不過還好,北港離大員在陸地上相距很遠,但是有水路相通,即便有事,派人求援,數日之內,就能回援,只需在縣兵佈置上稍稍注意一點就行了。

朱厚煌與楊慎溝通完之後,正想離開。楊慎忽然說道:“殿下,有一件事情,也得讓你知道。”楊慎將楊廷和那一封信遞給了朱厚煌。

朱厚煌接過一看,頓時愣住了。楊廷和在上面洋洋灑灑的寫了數百字,主要是介紹楊慎離京時候政局變化。寧王將要謀反並殺害江西巡撫王哲之事,是今年政壇上最大的風波。這一場大風波甚至影響到了楊廷和正在直隸進行的丈量田畝,清算人丁之事。

雖然還在保密之中,但是正德也正式叫停了丈量田畝之事。

寧王是太祖所封藩王,在江西鎮守也有數代之久了。在江西到底有多大的勢力,他要造反又會掀起多大的風浪。在這個時候穩定壓倒一切。即便是正德也不想在這個時候繼續堅持下去。

丈量田畝之時,雷聲大,雨點小,幾近無疾而終了。

也許在平定寧王之亂後,才能繼續下去。不過深諳政治手段的楊廷和卻知道,再次掀起丈量田畝之時,幾乎不可能了。所以楊慎再待在雍國,已經沒有必要了。楊廷和正在想辦法讓楊慎回去。

這裡面也有避嫌之事,因爲有藩王謀反之事,他作爲堂堂首輔,而兒子作爲藩王長史,的確不大好。

朱厚煌看完這一切,心中煩悶幾乎不用說了。做大事首要得人,沒有不朱厚煌再深諳這個道理、因爲現實已經將朱厚煌教育的體無完膚了。

人才也不是大白菜,想要就要的。

比如楊慎,好像楊慎根本沒有做什麼事情,但是在不知不覺之間,楊慎爲朱厚煌理清了雍國的官僚體系。建立起體制來。唐寅就做不到這一點。

蓋因唐寅只是才子,雖然有才華,但才華並不在政治之上。而楊慎根本間就是中央黨校的系主任,對一個政權的運行,最理解不過了。

而像楊慎這樣的人才,有幾個,有幾人啊。沒有了楊慎,朱厚煌又怎麼能將自己的政治理念與這個時代的實際想結合。弄出既符合朱厚煌的想法,也能被人理解的政策。

至少朱厚煌做不到這一點,比如朱厚煌想鼓勵航海,但是怎麼將鼓勵航海,分解成一條條政令,發佈下去,朱厚煌卻做不到。

楊慎一去,對朱厚煌的影響,根本不是如斷一臂那麼簡單。

第七百九十章 宋丘府第三百九十一章 升龍會戰五第三百七十一章 莫登庸歸來第二百三十七章 安慶攻防戰十二第五百五十八章 鄭綏的選擇第二百四十八章 安慶攻防戰完第六百六十一章 日本黑鍋三第七百九十八章 海上效用第七百九十一章 亞齊的覆滅一第三百零九章 與敵同行第七十八章 李良欽【三】第一百四十一章 金礦第七百五十二章 亞齊的興起二第七百二十七章 楊廷和之死第二百二十六章 安慶攻防戰第一百七十五章 楊慎走馬薦陸完第五百五十六章 瘟疫四第一百四十六章 撤退第八十一章 出海第三百三十六章 升龍之變第五百六十二章 象兵第二百七十一章 爭功二第七百八十六章 金洲戰事八第五百零六章 帝崩八第六百五十六章 海盜會盟第六百一十一章 升龍城破第四百零七章 科學是什麼二第五百五十八章 鄭綏的選擇第八百六十五章 會稽山之戰第五百七十六章 升龍城下三第三百八十一章 休戰第四百四十二章 接戰第八百九十七章 南京城三第五百六十六章 張璁二第七百九十一章 亞齊的覆滅一第四百八十三章 攻城二第八百二十五章 對策三第五百七十九章 再戰升龍二第六百零一章 升龍圍城戰六第八百四十四章 西路軍第五百六十六章 張璁二第四百四十九章 接戰八第五百零五章 帝崩七第一百零八章 吳氏出京第一百三十三章 北港之役第二百九十章 捕魚第三十三章 應州之戰 王勳【一】第六百九十四章 陷城第六百五十八章 投靠東雍?第三百四十一章 升龍之變六第三百七十五章 升龍城外第二百六十章 萬銳之死下第四百八十八章 東雍紙鈔第五百七十三章 沈希儀的準備第一百八十一章 三路出征第八百二十二章 大明vs東雍四第五百九十八章 升龍城圍城戰三第四百章 善後第三百三十二章 占城王的野望第二百五十二章 正德的遊戲第二百七十三章 爭功四第六百二十四章 馬六甲城下二第五百一十七章 逃離北京第一百八十章 大王愛我 陸公殺我第六百六十二章 日本局勢第一百二十九章 邵族第六百七十七章 對馬島之戰七第八百五十三章 仇華守福寧三第七百五十八章 亞齊人在行動第一百四十五章 臺灣海戰下第六百八十三章 關門海峽之戰二第三百六十六章 白藤江四第一百零二章 神醫薛已第三百九十六章 升龍會戰十第三十二章 應州之戰之達延汗第九百零八章 嘉靖之死第四百七十五章 廈門灣之戰五第十一章 佛郎機第八百三十五章 東雍之戰九第一百一十二章 雍國吏試第五百六十二章 東雍近況三第七百七十三章 大海戰二第五百一十八章 脫離北京二第二百六十四章 火燒贛江第三百九十八章 升龍會戰十二第四百五十七章 第二次安南之戰八第六百零三章 升龍圍城戰八第三百三十五章 鄭太后與莫登庸第八百五十一章 仇華守福寧第七百零八章 後宮瑣事二第四百九十六章 帝崩二第三十九章 決勝【二】第八百二十一章 大明vs東雍三第八百七十一章 勝負手六第三百零七章 暹羅三第八百六十五章 會稽山之戰第五百一十一章 帝崩十三第五百三十四章 中國人在西班牙二第七百三十三章 論楊慎第七百九十五章 亞齊的覆滅五
第七百九十章 宋丘府第三百九十一章 升龍會戰五第三百七十一章 莫登庸歸來第二百三十七章 安慶攻防戰十二第五百五十八章 鄭綏的選擇第二百四十八章 安慶攻防戰完第六百六十一章 日本黑鍋三第七百九十八章 海上效用第七百九十一章 亞齊的覆滅一第三百零九章 與敵同行第七十八章 李良欽【三】第一百四十一章 金礦第七百五十二章 亞齊的興起二第七百二十七章 楊廷和之死第二百二十六章 安慶攻防戰第一百七十五章 楊慎走馬薦陸完第五百五十六章 瘟疫四第一百四十六章 撤退第八十一章 出海第三百三十六章 升龍之變第五百六十二章 象兵第二百七十一章 爭功二第七百八十六章 金洲戰事八第五百零六章 帝崩八第六百五十六章 海盜會盟第六百一十一章 升龍城破第四百零七章 科學是什麼二第五百五十八章 鄭綏的選擇第八百六十五章 會稽山之戰第五百七十六章 升龍城下三第三百八十一章 休戰第四百四十二章 接戰第八百九十七章 南京城三第五百六十六章 張璁二第七百九十一章 亞齊的覆滅一第四百八十三章 攻城二第八百二十五章 對策三第五百七十九章 再戰升龍二第六百零一章 升龍圍城戰六第八百四十四章 西路軍第五百六十六章 張璁二第四百四十九章 接戰八第五百零五章 帝崩七第一百零八章 吳氏出京第一百三十三章 北港之役第二百九十章 捕魚第三十三章 應州之戰 王勳【一】第六百九十四章 陷城第六百五十八章 投靠東雍?第三百四十一章 升龍之變六第三百七十五章 升龍城外第二百六十章 萬銳之死下第四百八十八章 東雍紙鈔第五百七十三章 沈希儀的準備第一百八十一章 三路出征第八百二十二章 大明vs東雍四第五百九十八章 升龍城圍城戰三第四百章 善後第三百三十二章 占城王的野望第二百五十二章 正德的遊戲第二百七十三章 爭功四第六百二十四章 馬六甲城下二第五百一十七章 逃離北京第一百八十章 大王愛我 陸公殺我第六百六十二章 日本局勢第一百二十九章 邵族第六百七十七章 對馬島之戰七第八百五十三章 仇華守福寧三第七百五十八章 亞齊人在行動第一百四十五章 臺灣海戰下第六百八十三章 關門海峽之戰二第三百六十六章 白藤江四第一百零二章 神醫薛已第三百九十六章 升龍會戰十第三十二章 應州之戰之達延汗第九百零八章 嘉靖之死第四百七十五章 廈門灣之戰五第十一章 佛郎機第八百三十五章 東雍之戰九第一百一十二章 雍國吏試第五百六十二章 東雍近況三第七百七十三章 大海戰二第五百一十八章 脫離北京二第二百六十四章 火燒贛江第三百九十八章 升龍會戰十二第四百五十七章 第二次安南之戰八第六百零三章 升龍圍城戰八第三百三十五章 鄭太后與莫登庸第八百五十一章 仇華守福寧第七百零八章 後宮瑣事二第四百九十六章 帝崩二第三十九章 決勝【二】第八百二十一章 大明vs東雍三第八百七十一章 勝負手六第三百零七章 暹羅三第八百六十五章 會稽山之戰第五百一十一章 帝崩十三第五百三十四章 中國人在西班牙二第七百三十三章 論楊慎第七百九十五章 亞齊的覆滅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