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五章 牛車

?

第六十五章牛車

“將軍,我以爲當建立車營。”王進才第一個發言。

當然,王進才這樣做,並不是有什麼真灼之見,而是張軒試炮的時候,他全程參與,自然知道張軒要讓王大炮製炮車。自然能夠想起來,張軒想練車營。他不過是跟隨領導的意見而已。

“車營的確是一個好辦法。”曹宗瑜說道:“不過,車營的話,我們那裡那麼多的牲口啊,難不成推着走?如果是這樣,還不如用簡單的炮車。”

張軒說道:“幼瑾所言,正合我意。一百五十門炮,或許還有更多,這麼多的牲口,要從何處而來吧?”

張軒並沒有問別人的意思了。

不是張軒看不上其他人,而是張軒明白這些人的能力。

羅岱衝鋒在前,騎射無雙,帶數百騎兵,縱橫突擊,無人能敵,這本事在曹營之中也算是翹楚了,但是每每打着打着就按自己的意思來辦,將將領的命令,戰場的大局拋之腦後,是那種一放出去,就完全撒野去了。問他這些,根本就是問道於盲。

而鄧和似乎從小在死人堆裡面長大,性情有一點冷。不把殺人當一回事,同樣沒有受過什麼教育,識字之事,也是來道張軒部下之後,一點一點的教起來的,在戰陣上有一種不把自己的性命當一回事,也不把別人的性命當一回事的狠勁,在戰場上也算得上一把好手,但是讓他想這樣的問題,他難免有一些摸不得頭緒,估計連車營,還弄不明白。

而吳氏兄弟,他們是臨潁悍匪一條龍的餘部,打起仗來一窩蜂上,一窩蜂敗,稀裡糊塗的,能提出什麼意見,而且他們剛剛入夥,也不敢多說話,唯恐得罪了人。

故而張軒直接省略過比較務虛的議題,定下基調。落實到實踐層面。

話題一到這裡,他們就有話說了。

“沒有牲口去搶便是了。”羅岱第一個發話,他說道:“自從將軍落腳臨潁,整日忙得那些亂七八糟的事務,老子,不,屬下閒得骨頭髮癢,早已打聽清楚了,周圍有好幾個大莊,據說很是富裕,我們打破幾個圍子,就什麼都有了。”

羅岱積習不改,面對問題第一想法是搶的。不過張軒卻沒有否定。

不得不說,一年的艱難掙扎,早就在將張軒身上的迂腐與潔癖全部洗得乾乾淨淨的。他固然想以臨潁令的身份行事,但是如果下面的不明白,他不介意讓羅岱改爲本來面目行事。

即便是當官也有打擊豪強的。什麼是豪強,有能力,不聽話,還有錢的人家,就是。張軒已經有了打擊豪強的覺悟了。

“臨潁各圍子,雖然有一些馬騾,但都是各圍子的命-根子,輕易不肯出讓的,而且加起來,恐怕也沒有多少,大人想撐起一個車營,恐怕是不夠啊?”吳來慶說道。

吳氏兄弟是本地人,最瞭解本地情況。

河南大旱三年,樹皮草根都吃得差不多了。更不要牲口了。不知道多少牲口都被吃得差不多了,這個時候能保存下牲口的人家,都並不是好相與的。

張軒皺起眉頭。

“何必拘束在臨潁境內,臨潁附近都是義軍的地盤,但是各地土圍子都不聽令,多打幾個什麼東西都有了。”鄧和淡淡的說道。似乎在他看來,沒有什麼是打土圍子解決不了的,如果不能,就多打幾個便是了。

自從崇禎十年以來,河南的形式惡化特別的快,故而有志之士,都知道大亂將至。所謂小亂居城,大亂居鄉,這些有能力的人紛紛回鄉,建立寨牆村堡,就如同傅宗龍所據的火燒店一樣。

就成爲了所謂的土圍子。發展到崇禎十四年末,幾乎沒有一個村莊沒有建了起圍牆,如果有,一定是荒村。

而有功名的讀書人,家中的老人,族長,自然而然成爲每一個土圍子的領導者,很多土圍子都是關起門來,自成天地,不僅僅對抗義軍,也對抗官軍,有些土圍子甚至比縣城而難打。

張軒暗道:“如果沒有別的意見的話,我也只能按這個辦法來了。”他雖然不想多殺人,但是如果事不得已,那就由不得他了,他此刻才深刻的明白,什麼叫做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拉車的,不一定要馬騾,牛也行吧。”吳自蘭忽然說道:“ 如今鄉間的牲口,牛的數量是要多於馬騾的。”

中國人雖然不像印度人那麼崇拜牛,將牛給神聖化,不過,如果讓人鄉民最後留下一種牲口來,那一定是牛不是馬。馬對百姓來說,是非必需品,而牛卻是必須品,是生產工具。

故而現在臨潁保持的牲口數量,牛的數量一定要超過馬騾驢三種。

張軒眼睛一亮,說道:“牛的數量很多嗎?”

吳來慶眼睛一亮,說道:“不少,太平時節,各地都要到繁城賣牛,其他牲口也不少。 如此想來臨潁牲口最多的地方,也就是繁城了。”

張軒目光掃過周圍所有人,最後定睛在曹宗瑜身上。

張軒身邊的所有人之中,他最看中曹宗瑜的意見。曹宗瑜也明白這一點,雖然沒有明說,但是大部分都知道,張軒麾下第一大將,就是曹宗瑜。。

曹宗瑜雖然不想多做殺戮,但是也知道,這是不得不做的事情,不說別的,即便是不弄什麼炮車,單單說張軒在臨潁攢下這麼多家當,一旦有所變故,要走的時候,沒有足夠的畜力,根本就運不走。

收集當地的牲口,是必然的。

“只要拿下繁城,只需號令縣內各處,除夕供奉馬騾,也省卻了攻伐之苦。”曹宗瑜不想對各土圍子動兵戈,但也知道,亂世之中,從來是刀槍勝過言語,說道:“當然有不識擡舉的,年後再動兵不遲。”

曹宗瑜所言,正和張軒的心意。

張軒心中所想,依舊是能不殺人,就不殺人,如果不必須殺人,也就少殺人爲上。 說道:“如此,就拜託幼瑾了,曹宗瑜聽令。”

“屬下聽令。”曹宗瑜起立道。

張軒緩緩的說道:“曹宗瑜節制,羅岱。”

羅岱立即起身說道:“屬下在。”張軒將羅岱派給曹宗瑜,最主要是看中羅岱麾下那百餘騎兵。可以爲斥候遮掩戰場。

“王進才。吳自蘭。”

王進才與吳自蘭,紛紛起立,轟然應諾。

張軒派給曹宗瑜兩人是有考慮的,城中是必定要留下人來的,而王進纔是降將,如果將鄧和派出去,讓王進才留守,張軒不放心。將鄧和與王進才一併留下來,張軒覺得曹宗瑜所部只有不足二千正兵,再加上幾百輔兵,有點薄弱了,要知道土圍子並不是太好打的。 而且吳氏兄弟也是新來投奔,張軒還是絕對分開使用,比較放心。

“以及本部人馬,並撥火炮十門。進軍繁城。務必奪得馬騾牛而還。”

如果可以張軒給曹宗瑜更多火炮也不是不行的,但是想到沒有足夠的運力只好砍到十門了。

“屬下遵命。屬下定然打下繁城。爲義軍籌集足夠的騾馬。”曹宗瑜說道。他心中微微激動,他當然知道這是張軒給曹宗瑜的機會,獨擋一面的機會。如果不是張軒足夠信任自己,決計不會將張軒手中大半兵力給了自己,而張軒自己手中,只剩下不過千餘人而已。

曹宗瑜心中涌出一股士爲知己者死的衝動。

見曹宗瑜如此,張軒覺得對駕馭人心,也有一點點心得了。

第一百三十二章 張軒百騎追時中第八章 夾河對峙第五章 高鬥樞第四十四章 英雄所見不同第七十二章 大順東王第六十九章 穎水一別兩茫茫第六十八章 虛實真假第十章 死馬當做活馬醫第四十九章 臨淮縣之變第三十五章 誘殺第十九章 決戰四第九章 搶收第十九章 阮進之策第二十八章 釣者第三十九章 渡河之役第十九章 烽火崎山路三第二十二章 何去?第八十一章 常國安三第三十八章 天助我也第八十七章 夜談二第九十三章 下揚州第六十七章 噩耗第四十七章 天下鋒銳羅玉龍第三章 曹營內幕第三十九章 授田餘波第十四章 舟山之變二第一百三十四章 說袁時中二第六十一章 大軍過臨潁第六十八章 剃髮令第四十八章 一生只換忠義名第十七章 烽火崎山路第七十章 督師伏兵欲屠龍第二十八章 黃朝宣第八十一章 心病第一章 成軍第三十九章 姚啓聖第二十八章 黃朝宣第六十一章 離間計第七十三章 北方戰場的判斷第四十二章 下書決戰第四十八章 李自成夜下洛陽第七十三章 曹營長史第六十章 叛第三十二章 圍師第三章 授田二第七十八章 託天王第三十章 千帆入洞庭二第一百一十八章 破陳州三第三十二章 圍師第一章 吳王六部第三十四章 投名狀第四十五章 大順天下第一章 樊城第八十五章 革左五營第四十三章 玉帶編第三十八章 奪炮第二十八章 黃朝宣第八十五章 史可法第十五章 八旗不能敗第八十一章 我不第一百二十九章 松山餘波第二十三章 降將第七十四章 白沙河之役第一百三十四章 說袁時中二第五十章 覆軍殺將七第三十三章 慈不掌兵第五十三章 緩追第六十一章 漁陽鼙鼓動地來第一百零三章 圍襄城第七十四章 鳳陽地動四第七十一章 鳳陽地動三第十四章 臘八宴邀請二第八十九章 老對手第四十章 傅宗龍之夜襲第三十章 千帆入洞庭二第三十八章 威遠城下四第十五章 城陵磯之戰六第一百二十七章 論袁時中第三十六章 王進才第六章 匠作第八十二章 臨危之際老臣心二第六章 攻城之前第六十一章 河南之屠三第五十八章 金盃共汝飲,白刃不相饒二第七十六章 決心第八章 死中求活三第二十六章 兒戲的造反第四十四章 拷餉第二十三章 決策第一百二十六章 李羅再聚第八十五章 大破之第一百三十四章 昂貴的火器第十章 綠帽子第七十二章 劉文秀東行記第八十九章 老對手第八十六章 餘煙嫋嫋第一百一十七章 朱大典第五十九章 武昌之難第二章 徐州之敗第三十七章 劉澤清請纓
第一百三十二章 張軒百騎追時中第八章 夾河對峙第五章 高鬥樞第四十四章 英雄所見不同第七十二章 大順東王第六十九章 穎水一別兩茫茫第六十八章 虛實真假第十章 死馬當做活馬醫第四十九章 臨淮縣之變第三十五章 誘殺第十九章 決戰四第九章 搶收第十九章 阮進之策第二十八章 釣者第三十九章 渡河之役第十九章 烽火崎山路三第二十二章 何去?第八十一章 常國安三第三十八章 天助我也第八十七章 夜談二第九十三章 下揚州第六十七章 噩耗第四十七章 天下鋒銳羅玉龍第三章 曹營內幕第三十九章 授田餘波第十四章 舟山之變二第一百三十四章 說袁時中二第六十一章 大軍過臨潁第六十八章 剃髮令第四十八章 一生只換忠義名第十七章 烽火崎山路第七十章 督師伏兵欲屠龍第二十八章 黃朝宣第八十一章 心病第一章 成軍第三十九章 姚啓聖第二十八章 黃朝宣第六十一章 離間計第七十三章 北方戰場的判斷第四十二章 下書決戰第四十八章 李自成夜下洛陽第七十三章 曹營長史第六十章 叛第三十二章 圍師第三章 授田二第七十八章 託天王第三十章 千帆入洞庭二第一百一十八章 破陳州三第三十二章 圍師第一章 吳王六部第三十四章 投名狀第四十五章 大順天下第一章 樊城第八十五章 革左五營第四十三章 玉帶編第三十八章 奪炮第二十八章 黃朝宣第八十五章 史可法第十五章 八旗不能敗第八十一章 我不第一百二十九章 松山餘波第二十三章 降將第七十四章 白沙河之役第一百三十四章 說袁時中二第五十章 覆軍殺將七第三十三章 慈不掌兵第五十三章 緩追第六十一章 漁陽鼙鼓動地來第一百零三章 圍襄城第七十四章 鳳陽地動四第七十一章 鳳陽地動三第十四章 臘八宴邀請二第八十九章 老對手第四十章 傅宗龍之夜襲第三十章 千帆入洞庭二第三十八章 威遠城下四第十五章 城陵磯之戰六第一百二十七章 論袁時中第三十六章 王進才第六章 匠作第八十二章 臨危之際老臣心二第六章 攻城之前第六十一章 河南之屠三第五十八章 金盃共汝飲,白刃不相饒二第七十六章 決心第八章 死中求活三第二十六章 兒戲的造反第四十四章 拷餉第二十三章 決策第一百二十六章 李羅再聚第八十五章 大破之第一百三十四章 昂貴的火器第十章 綠帽子第七十二章 劉文秀東行記第八十九章 老對手第八十六章 餘煙嫋嫋第一百一十七章 朱大典第五十九章 武昌之難第二章 徐州之敗第三十七章 劉澤清請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