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決戰二

無數利弊權衡在阿濟格的腦中翻滾。

他現在每一個決定,都牽扯到清夏之間的戰略對比。

甚至影響到十幾年後。

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但是戰場之上,給任何思索時間都是很短的,短到根本來不及細想,下面已經來保信了:“八王。奴才們先破一陣。”

阿濟格瞬間打消了其他念頭。

之前,好有撤退的可能。但是而今已經混戰在一起,再想陣前撤退,說不定一場大敗,而今只能求勝了。

阿濟格說道:“好,持我將旗向前,督促各部兒郎。”

阿濟格將旗向前,八旗大軍更是大局壓上,一時間,在火炮與火銃的聲音之中,喊殺之聲,慘叫之聲,大大增加。夏軍的陣勢有幾分動搖了。

張軒臉色鐵青,他已經傳下兩道督戰令了。

被斬殺的潰逃士卒,已經有百餘人了,算是止住了潰勢。

但是整體局面之上,並沒有什麼改觀了

首先敗退的不是別人,而是左良玉降軍。

左良玉降軍有十幾萬之多,這些降軍如果說沒有戰鬥力,是假的。

必將左良玉所部可以說是南明小朝廷手中唯一一支重兵集團,曹營爲了打崩左良玉費的功夫也不少,只是這些對曹營的忠誠有幾分,卻是另一件事情了。

張軒所部猛攻無名山峰,數次挫敗,挫動士氣。

一支軍隊,在挫敗之後,最好不要立即投入戰場。給他們一些修整時間。

也是因爲這樣的原因,張軒手中最得力的汝寧軍,被安排成爲後備軍。放在前面的各部,魚龍混雜,有的是曹營嫡系營頭,有的是左良玉降兵。有的是張軒所部的其他營頭。

本身張軒沒有現在決戰之意,這一猶豫就讓張軒在排兵佈陣之上,有所保留。

這一分保留在與別的軍隊對戰的時候,或許沒有什麼問題,但是瞬間被八旗抓住了漏洞。

兵勢如水,順勢而流。

清軍有這個時代最精銳的中下級軍官,他們與夏軍各營僅僅是稍稍一接觸,本能的就感受到了強弱之勢,自然而然的避強擊弱,在開戰之後,不過一會功夫,就成功將左良玉降軍的一個營頭給打崩了。

對夏軍惡劣影響,卻是影響了整個夏軍軍心士氣,也將夏軍陣勢打出一個缺口,八旗鐵騎洶涌而入,就好像是洪水衝擊堤壩一樣,一層層堤壩被沖垮了。幾乎要將夏軍給鑿穿。

縱然張軒將自己的親兵派出去當督戰隊,也不過是僅僅是穩定住陣勢而已。

戰場之上很多時候,陣勢在出陣之後,幾乎無法調整。

整個戰場從來是動態的,任何調動都是需要時間的。從張軒分析情況,下決定,將命令傳達下去。然後下面的人執行,都需要時間。在數裡數十里的戰場之上,張軒的命令的延遲更是非常嚴重。

即便有旗語,鑼鼓等命令。但是張軒下達的命令,到實際上發揮作用,也需要一段時間,而這一段時間,不僅僅是夏軍有動作,清軍也有動作。

這時候,八旗的優勢就發揮出來了。

有足夠優秀的中下層軍官,阿濟格的命令只是一個大框架,下面的人自動將這命令分化,根本不用彼此知會,就彼此瞭解,這種默契,即便張軒所部也不行。

就好像這一次夏軍崩盤的一角。

這一部左良玉降軍,並非阿濟格要求進攻的重點。但是一旦突破,八旗鐵騎,自然而然的向這裡聚集,變幻成了主攻方向,根本不用阿濟格下令。

在絕對兵力之上,張軒所部明明的多過阿濟格所部,但是打起來,卻讓張軒有一種一處趕不上,處處趕不上的感覺。不是自己在以多打少,而是對方在以少打多。

張軒猛地明白了歷史書上一段話。

說是抗日戰爭初期,日軍長於大會戰,戰事規模約大,日軍發揮出來的戰力也就越大。

此刻張軒同樣的感覺。

以一城一地爭奪,數百,數千清軍與夏軍對陣,決計不會落入如此被動的處境。但是十幾萬人會戰,卻有這樣的效果。其中固然有清軍騎兵較多,幾乎是人人配馬,在戰場之上,有選擇戰場的權力,也有張軒指揮這麼大規模的會戰,經驗不足,帶有幾分力不從心的感覺。

但是清軍戰鬥力的確是一等一的強悍。

一時間張軒腦門見汗,無數念頭從張軒腦中閃過,如今局面不過是攻,守,兩字,以攻對攻,或者持續堅守下去,其他都是執行層面的事情。

只是這個決定壓力非常之大,他幾次張嘴,都重新閉上了。

他從來沒有感覺過如此大的壓力。

羅汝才臥病在牀,每日清醒的日子不長,就持續昏睡下去,李正方說只能這樣養着,用名貴藥材進補,本質上不過是吊命而已,只是羅汝才發病的時間好,正好是春天。

春天生氣旺盛,還能維持。

大抵到了今年秋冬時節,大概就維持不下去了。

整個襄陽之戰鬥都擔負在他的肩膀之上,沒有人會來給他擦屁股,也沒有爲他挽回敗局了,他如果今日大敗,宜城,武漢,乃是九江,大抵都不能保全。羅汝才未必可能活下去。

到時候曹營在江南的基業也未必能夠保全,就鄭芝龍與高傑等人來說,他們可不是什麼純臣。

甚至可以說天下興亡,都在他一念之中。幾乎壓着張軒喘不過氣來。他微微擡起頭,忽然看到了日頭,心中猛地一亮,暗道:“而今已經是下午了,距離日落沒有多長時間了。”

這對張軒來說,是一個極大的利好消息。

這一戰,打得猝不及防。

在今天早上彼此都沒有決戰的意思,清軍本意是奪取無名山峰,隨即無名山峰爭奪的白熱化,山上八旗堅持不住了,才引的阿濟格坐不住了,雙方大軍因此引動,半主動半被動打了這一戰。

但是時間並不會爲任何人而停留。

從早上打到現在,一個白天已經過去了很長時間了。也就是剩下的日照時間不多了。

張軒細細一算,不過一個時辰左右。

這樣張軒也就有了底氣。

他相信他麾下各部,縱然落入下風之中,堅持一個時辰也是可以的。

張軒或許在其他方面有些缺陷,但是作爲將領,他的特點早已被人標上了標籤,就是堅韌。這個特點,不僅僅是張軒的特點,還是張軒所部的特點。即便設想最壞的結果。今天阿濟格也一口氣吃不下十萬大軍。

如今張軒立即就有了決斷。

那就是反擊。

這也是張軒所想到命令執行最快的辦法了,畢竟從後方調動部隊,要穿過一個個方陣。

這都是需要調整時間的。

唯獨前面數個方陣被八旗一掠而過。只有他們有空閒,也有能力。

“傳令下去,令前陣向前。”張軒說道:“汝寧軍各部,準備補充上去。”

張軒鬆一口氣,這是在戰事之中,僅有的幾個決定了。因爲在這樣大戰之中,這樣大規模調整,張軒也做不了多少次。這是現實情況,數萬人數十萬人會戰,張軒的能力,決計做不道掌控到每一個營頭。

張軒的命令,立竿見影。

以南陽營爲首的數個營頭,向前逼近,從兩側向缺口挺進。似乎想要將八旗騎兵包圍進陣勢之中。

只是以步攻騎本身就是一件吃力的事情,一瞬間被八旗騎兵強力反攻,很多地方陷入混戰之中。

第四章 統領薛威第六十六章 何人堪敵黃得功二第七十三章 張可望失言第八十六章 烽火揚州路第六章 高鬥樞二第一百零九章 李信之死第二十三章 沙河之畔三第二十三章 許都之謀第六章 匠作第十七章 決戰二第五十九章 斬龍第四十章 奪門第十七章 廢奴策第五十一章 立營第六章 匠作第八十七章 夜談二第七十七章 兵亂第五十六章 鳳陽城三第四十六章 大火連百里第一百一十九章 下金華二第一百二十二章 歸德侯家第一章 淮河之上論形勢第四十二章 張軒的思量第一百二十六章 歸德餘波二第六十九章 決戰之前第五十一章 侯恂的困境第九十五章 闖曹之間第六十八章 入城第四十九章 鄭森今日名成功第九十一章 湖口攻防戰三第二十三章 決策第五十一章 立營第一百二十章 下金華三第十二章 小命保住了第九十三章 兄弟相逢第一百一十六章 許都的悔悟第一百零七章 牛金星之言第九十三章 下揚州第一百二十九章 松山餘波第三十四章 圖賴第二十章 洞庭湖水戰四第七十九章 羅岱的智慧第二十四章 去留?第五章 猛鎮第四十四章 渡河四第一百三十二章 將星墜於野二第六十六章 左良玉的大撤退第六十五章 清室諸王第五十四章 火銃演示第四十七章 接踵而來第二十九章 挺着死第三十二章 大戰帷幕二第十四章 二十多年前的舊恨二第三十二章 攻閩第五十六章 病第三十章 以走制敵第五十八章 竭澤而漁第九章 初戰第一百零六章 田雄再攻二第六十九章 闖王大破牛成虎第一百三十七章 張袁合營第三十一章 襄陽城下第一百三十八章 八方風雨會中州第一百零七章 田雄之死第四十四章 渡河四第四十二章 傅宗龍的遺言第七十章 決戰之前二第八十四章 私心第八十九章 臨潁城南第二十五章 誓師第一百一十九章 下金華二第十二章 小命保住了第四十章 知我者,曹兄第三十二章 攻閩第二十章 談判開始第六十八章 鄭芝龍長江第一功二第三十七章 水戰一第一百零八章 戰鬥間隙第八章 城陵山磯第五十九章 裂痕第六十二章 順清之間第七十六章 決心第六十六章 錢糧二第四十章 吳之屏的決定第四十三章 賞賜第一百三十四章 多爾袞第七章 萬事民爲先第一百章 俠義第二十七章 黃河一水第七十六章 官軍大敗第一百一十五章 武昌城到手第五十九章 出京第九章 搶收第九十二章 送別第三十章 倔強的羅汝才第四十五章 再見張獻忠第一百三十三章 大勝之餘第三十章 以走制敵第九十三章 兄弟相逢第七十六章 大夏軍制
第四章 統領薛威第六十六章 何人堪敵黃得功二第七十三章 張可望失言第八十六章 烽火揚州路第六章 高鬥樞二第一百零九章 李信之死第二十三章 沙河之畔三第二十三章 許都之謀第六章 匠作第十七章 決戰二第五十九章 斬龍第四十章 奪門第十七章 廢奴策第五十一章 立營第六章 匠作第八十七章 夜談二第七十七章 兵亂第五十六章 鳳陽城三第四十六章 大火連百里第一百一十九章 下金華二第一百二十二章 歸德侯家第一章 淮河之上論形勢第四十二章 張軒的思量第一百二十六章 歸德餘波二第六十九章 決戰之前第五十一章 侯恂的困境第九十五章 闖曹之間第六十八章 入城第四十九章 鄭森今日名成功第九十一章 湖口攻防戰三第二十三章 決策第五十一章 立營第一百二十章 下金華三第十二章 小命保住了第九十三章 兄弟相逢第一百一十六章 許都的悔悟第一百零七章 牛金星之言第九十三章 下揚州第一百二十九章 松山餘波第三十四章 圖賴第二十章 洞庭湖水戰四第七十九章 羅岱的智慧第二十四章 去留?第五章 猛鎮第四十四章 渡河四第一百三十二章 將星墜於野二第六十六章 左良玉的大撤退第六十五章 清室諸王第五十四章 火銃演示第四十七章 接踵而來第二十九章 挺着死第三十二章 大戰帷幕二第十四章 二十多年前的舊恨二第三十二章 攻閩第五十六章 病第三十章 以走制敵第五十八章 竭澤而漁第九章 初戰第一百零六章 田雄再攻二第六十九章 闖王大破牛成虎第一百三十七章 張袁合營第三十一章 襄陽城下第一百三十八章 八方風雨會中州第一百零七章 田雄之死第四十四章 渡河四第四十二章 傅宗龍的遺言第七十章 決戰之前二第八十四章 私心第八十九章 臨潁城南第二十五章 誓師第一百一十九章 下金華二第十二章 小命保住了第四十章 知我者,曹兄第三十二章 攻閩第二十章 談判開始第六十八章 鄭芝龍長江第一功二第三十七章 水戰一第一百零八章 戰鬥間隙第八章 城陵山磯第五十九章 裂痕第六十二章 順清之間第七十六章 決心第六十六章 錢糧二第四十章 吳之屏的決定第四十三章 賞賜第一百三十四章 多爾袞第七章 萬事民爲先第一百章 俠義第二十七章 黃河一水第七十六章 官軍大敗第一百一十五章 武昌城到手第五十九章 出京第九章 搶收第九十二章 送別第三十章 倔強的羅汝才第四十五章 再見張獻忠第一百三十三章 大勝之餘第三十章 以走制敵第九十三章 兄弟相逢第七十六章 大夏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