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一章 棋差一步

劉文秀一看見大隊人馬簇擁着一個大將到了此處,雖然看不清楚,但也能看出來,是大順軍的重要人物。

劉文秀不敢怠慢,立即出來迎接。

他很清楚他現在的處境,殺幾個無關緊要的小卒並沒有什麼問題。

畢竟人命不值錢。

但是如果在大順軍重要將領面前,甚至可能是高一功面前,再保持倨傲,恐怕要死無全屍。

畢竟人命不值錢,縱然是大西三殿下也不值錢。

劉文秀帶人出了客棧,身後的人都被親兵攔住了。隨即被帶到了高一功身邊。

劉文秀細細一看,好半天才認出是高一功來,畢竟他們已經好幾年沒有見面了。

當年他們都是跟隨在張獻忠與李自成身邊的小將,而今風雲突變,李自成已死,這些小將都成爲獨擋一面的人才了。在相貌上的變化也非常大。

風刀雪劍將當初的一點稚氣消磨乾淨了。都成爲大丈夫了。

正如劉文秀好一陣子才認出高一功,高一功好一陣子才認出了劉文秀了。

心中也不甚唏噓,說道:“劉將軍,好久不見?”

“高將軍也好久不見。”

高一功說道:“劉將軍不在成都怎麼在這裡啊?”

劉文秀說道:“奉義父之命,去一趟武昌城。”

“武昌?”高一功微微一頓,說道:“可曾見過我姑姑?”

劉文秀說道:“上府上拜見過一次,卻聽說在龜山之上結廬而居,看着闖王的皇陵。”

劉文秀在武昌的時候,也去過一趟李自成府上,畢竟是李自成是義軍的前輩,人也死了。去看看也應該的。

高一功問道:“闖王的墳墓,你見過嗎?”

劉文秀說道:“這個倒是沒有去看,只是聽說在龜山之上,而今纔剛剛開工。大夏皇帝撥亂十萬兩。大概三年可以完工。”

高一功心中一股怨氣散去了一些,想起李自成與羅汝才之間的恩怨。

對與李自成死後的哀榮,高一功倒也沒有說什麼了。

兩人一時間無話可說,都沉浸在自己的思緒之中,劉文秀說道:“高將軍,我無疑干涉你與羅家的事情,還請給獻營一個面子。”

高一功說道:“這個自然,畢竟天下義軍是一家。”

說完這一句話,高一功自己都輕笑起來。

“將軍,毫侯派人來,請您到碼頭上去。”一匹快馬飛馳而來。這名士卒翻身下馬,跪倒在地面之上,朗聲說道。

高一功說道:“劉將軍,你跟我一起去看看吧,放心等我們離開夷陵的時候,就會放你離開的。”

“多謝高將軍。”劉文秀自然沒有一點異議。

不過片刻之後,一行人就來到了夷陵碼頭之上,夷陵碼頭上船隻不少,但是比起高一功所部的大軍來說,卻是顯得少了。

畢竟高一功所部大概有十萬上下,如今他前鋒剛剛端了夷陵城,但是後面的人馬,還在夷陵北邊數十里外的。

高一功看了之後,對李過說道:“現在立即渡江,越快越好,我相信張軒就已經在來這裡的。”

李過看了一眼劉文秀,也沒有多在意,說道:“好。”

天剛剛亮,第一批大軍就上船渡江了。

大順軍各部人馬幾乎在極限運轉之中,馬不停蹄的渡過長江。

而張軒也在準備船隻,一刻也不停的向夷陵而來。

只是張軒緊趕慢趕還是晚了一步,等他到了江陵的時候,前方傳來捷報。

夷陵城已經被收復了。

張軒聽到這個消息之後,臉色難看之極。

“跑了。”張軒一瞬間跌倒在椅子之上,揉了揉眉心,他克服了種種困難,比如船隻的調度問題,還有緊急集結的軍隊問題。並在調動軍隊的同時保持對南明的壓制。

但是緊趕慢趕都慢了一步,過了長江之後,就是大夏控制的薄弱區。

江陵也就是荊州府是大夏在武昌西南方向的重要軍事節點,換句話說,也就是再往南,即便大夏有軍事存在,也是基於江陵軍事力量的輻射。

同樣的原因,過了長江之後,張軒根本沒有追擊的可能了,甚至說即便是追擊,很可能面對的是南明軍隊與大順軍的聯合力量。

雖然張軒鄙視南明軍隊都是酒囊飯袋。但是人多有時候就是力量。

一瞬間張軒感覺所有的計劃都被打亂了。張軒與羅玉龍本來預計明年徵南,但是有了這個意外因素之後,一切都不一樣了。

“國公,還繼續去夷陵嗎?”鄭廉小心翼翼的問道。

“不用了。”張軒有些頭疼,一邊揉着太陽穴,一邊說道:“派人過去接管夷陵就行了。”

“是。”鄭廉說完之後,正準備悄悄的離開。忽然又聽見張軒說道:“另外,代我擬一封請罪折。”

“就以指揮不力,任賊人逃脫。”

“是。”鄭廉說道。

張軒孤零零的看着房頂,說道:“這事沒完。”

他深刻的意識到,高一功與南明的匯合根本並不是事情的結束,而是事情的開始。

而與此同時,高一功也明白一件事情。渡過長江並不是事情的結束,而是事情的開始。

因爲接觸到南明軍隊之後,南明軍隊的反應與高一功預計的全然不同。

在漁洋關前。南明軍隊戰戰兢兢的,將高一功所部當敵人來防備。

不讓進城,不見使者,甚至連補給都不補充。讓高一功與黨守素勃然大怒,恨不得立即進攻城。也幸好文安之安撫道:“派我去勸降李將軍這等機密大事,豈是地方上的人士能夠知道的。還請諸位將軍放心,待我去長沙拜見陛下之後,自然會給諸位將軍放行。”

黨守素冷哼一聲,說道:“而今張軒就在襄陽,我們久在此處滯留,說不定張軒就追過來了,到那時候我們該怎麼辦?倒是即便你在長沙說通了,也遠水解不了近渴。”

漁洋關西大多數都是土司的轄地,產出自然不多,僅僅是一個小關而已。是元代時,爲了防止土司做亂而建立的關卡。往西多爲山地,而東側平原居多。

大軍滯留在此處不去。張軒追兵在後。還真不是一個好地方。

文安之說道:“請給我一點時間。我一定爲大軍調來糧食。”

黨守素與李過都看着張軒。

李過有些不好說話,畢竟文安之是他引薦過來的。他們只能看高一功的決斷了。

高一功沉吟片刻,說道:“這樣吧,你去長沙一趟,與隆武說明情況。這裡的事情就無須你操心了。”

文安之聽了高一功這麼好說話,反而有一種不詳的感覺,說道:“高將軍的意思是?”

“你做你的,我做我的。”高一功說道。

“李兄,黨兄,立即出兵攻下漁洋關。”

“是。”黨守素說道。

“將軍,如此一來招安之事,還如何做?”文安之說道。

高一功微微一笑,說道:“如何做?該怎麼做,就怎麼做。你如果在長沙說通了,自然好說,如果你說不通的話,我等兄弟難道束手就擒嗎?”

“正是此理。”黨守素說道:“官軍我等從不放在眼裡。”

文安之心中一突,想要勸說,但又不知道從何說起。一副欲言又止的樣子。

高一功轉過頭說道:“文大人,你還是快些上路吧。你如果速度太慢,你的招安大計,可真的不行了。”

“還請高將軍行事是留些體面,將來還是要同殿爲臣的。”文安之一時間想不到什麼好辦法,只能如此說道。

高一功帶着皮笑肉不笑的說道:“好說。”

文安之心中暗暗着急,他知道如果不趕快解決之間事情,說不得是他引賊入室了。

第五十四章 臨門一腳第五十七章 餘音渺渺第一百零七章 田雄之死第五十二章 破臨潁第十九章 劉洪超第八十四章 斷小商橋第三十二章 城中對策第一章 淮河之上論形勢第六十八章 鳳陽民情第六十章 闖營的崩潰第七十二章 何英再至第三十六章 王進才第十五章 房村之役二第四十章 社兵出城第三十一章 請纓第十七章 烽火崎山路第十五章 房村之役二第九十章 劉澤清跑了第一章 成軍第八章 攻城二第五十六章 吳氏兄弟第七十章 決戰之前二第三章 代爲號令第十二章 天下形勢在指掌第二十六章 響應第六十九章 闖王大破牛成虎第二十七章 政爭第一百一十二章 別臨潁第八十二章 鄖陽之戰二第六十五章 信陽城第四十二章 夜二第五十五章 滔滔黃河水第四十章 瑣事第六十六章 左良玉的大撤退第十章 慶陽公之喪第九十九章 舊事第十六章 金聲桓的困境第七十一章 鳳陽地動三第一百三十六章 結義第十八章 血濺臘八宴第八十四章 汝寧城之陷第一百一十二章 休戰第七十八章 收尾二第七十二章 大順東王第八十一章 心病第五十二章 立營二第三十一章 大戰帷幕第一章 汝寧第九十九章 渡江二第一百一十六章 李自成的擔憂第七章 攻城第十三章 二十多年前的舊恨第十五章 鐵模?第一百三十章 將變第四十六章 天亮了第二十章 烽火崎山路四第六章 朝議大政二第七十七章 黃得功之死二第十三章 二十多年前的舊恨第九十六章 收兵第一百三十七章 張袁合營第七十七章 恪盡職守第二章 授田第四十七章 天下鋒銳羅玉龍第七十四章 羅汝才教子第七十九章 在臨潁第十七章 金聲桓的抉擇第三十七章 攻寨第三十一章 襄陽城下第七十六章 焦鏈第二十七章 拖刀計三第七十七章 兵亂第八十一章 常國安三第五十五章 華夷之辨第五十五章 大戰落幕第三十一章 鐵第八十三章 叔侄第十三章 夜襲黃莊第七章 朝議大政三第五十三章 馬踏開封城二第四十二章 往事第七十九章 西京留守第三十章 破孟家莊第六十五章 錢糧第七十九章 在臨潁第五十五章 華夷之辨第九十五章 力排衆意第四十七章 李信解憂二第二十一章 獻徐州第十三章 鑄炮計劃第七十一章 登基大典第十一章 羅玉嬌的愧疚第一章 家事第三十一章 驅虎第三十一章 驅虎第三十五章 攻閩第八十二章 馬士英的應手第二十八章 樹德於天下第六十章 鑄炮第四十章 水戰四
第五十四章 臨門一腳第五十七章 餘音渺渺第一百零七章 田雄之死第五十二章 破臨潁第十九章 劉洪超第八十四章 斷小商橋第三十二章 城中對策第一章 淮河之上論形勢第六十八章 鳳陽民情第六十章 闖營的崩潰第七十二章 何英再至第三十六章 王進才第十五章 房村之役二第四十章 社兵出城第三十一章 請纓第十七章 烽火崎山路第十五章 房村之役二第九十章 劉澤清跑了第一章 成軍第八章 攻城二第五十六章 吳氏兄弟第七十章 決戰之前二第三章 代爲號令第十二章 天下形勢在指掌第二十六章 響應第六十九章 闖王大破牛成虎第二十七章 政爭第一百一十二章 別臨潁第八十二章 鄖陽之戰二第六十五章 信陽城第四十二章 夜二第五十五章 滔滔黃河水第四十章 瑣事第六十六章 左良玉的大撤退第十章 慶陽公之喪第九十九章 舊事第十六章 金聲桓的困境第七十一章 鳳陽地動三第一百三十六章 結義第十八章 血濺臘八宴第八十四章 汝寧城之陷第一百一十二章 休戰第七十八章 收尾二第七十二章 大順東王第八十一章 心病第五十二章 立營二第三十一章 大戰帷幕第一章 汝寧第九十九章 渡江二第一百一十六章 李自成的擔憂第七章 攻城第十三章 二十多年前的舊恨第十五章 鐵模?第一百三十章 將變第四十六章 天亮了第二十章 烽火崎山路四第六章 朝議大政二第七十七章 黃得功之死二第十三章 二十多年前的舊恨第九十六章 收兵第一百三十七章 張袁合營第七十七章 恪盡職守第二章 授田第四十七章 天下鋒銳羅玉龍第七十四章 羅汝才教子第七十九章 在臨潁第十七章 金聲桓的抉擇第三十七章 攻寨第三十一章 襄陽城下第七十六章 焦鏈第二十七章 拖刀計三第七十七章 兵亂第八十一章 常國安三第五十五章 華夷之辨第五十五章 大戰落幕第三十一章 鐵第八十三章 叔侄第十三章 夜襲黃莊第七章 朝議大政三第五十三章 馬踏開封城二第四十二章 往事第七十九章 西京留守第三十章 破孟家莊第六十五章 錢糧第七十九章 在臨潁第五十五章 華夷之辨第九十五章 力排衆意第四十七章 李信解憂二第二十一章 獻徐州第十三章 鑄炮計劃第七十一章 登基大典第十一章 羅玉嬌的愧疚第一章 家事第三十一章 驅虎第三十一章 驅虎第三十五章 攻閩第八十二章 馬士英的應手第二十八章 樹德於天下第六十章 鑄炮第四十章 水戰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