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他們三人怎麼造反。但是在他們心中皇帝,大明皇帝還是有光環的。
哪怕是李自成這樣的心結還是有的。
其他的不說,李自成在攻進北京之前,還有與崇禎談判之舉,在山西也有檄書,提道崇禎,說道:“君非甚暗。”
即便是拿下京師之後,對崇禎留下的皇子,也很是優待。
畢竟皇帝是星宿下凡的傳說,在民間也是廣爲流傳。
所以三人面對隆武如此放低姿態說話,一時間也感動不已,連連避座,說道:“陛下何止於此。”
隆武說道:“天下淪落到如此地步,朕深思太祖創業艱辛,又追思神宗,熹宗,毅宗之失。夜不能枕,我朱家愧對天下百姓。闖---王。”隆武再怎麼諒解,提起李自成心中還是有不忿之意,被他硬生生的忍住了,強行改口,繼續說道:“亦爲英雄,但是而今世道比當初是更好了,還是更壞了?”
“這----”三人一時間不知道該怎麼說。
不管怎麼說,也不敢昧着良心說現在的世道,比崇禎年間更好了。
崇禎十四年後,天下戰事就越發激烈,也越發擴大化了。在此之前,天下決定性的大戰,也不過鬆山之戰,明軍十三萬大軍,清軍十幾萬,加起來也不過三十多萬。汝寧之戰,人數還比這個少。
而崇禎十七年間,一片石之戰,規模就不下於松山之戰,與汝寧之戰。而真正確定闖營失敗的一戰,也就是潼關之戰。
雙方兩個方面,延安,潼關動用人數幾乎有百萬之衆。地域調度之大。幾乎是明末清初戰事的最高峰了。
在真實的歷史之中,接下來戰事雖然有過幾次大戰,但是動則幾十大戰,也只有鄭芝龍江南之役,出動十幾萬大軍,還有清軍三路入雲貴之戰。但是哪個時候,已經是結束了。
縱然清軍自己也承認,李自成從來是他們入關之後最強悍的對手沒有之一。
而現在歷史有所不同,江南地帶出現了大夏政權,成爲了清軍最強悍的對手。
襄陽之戰,成爲一場在規模之上不遜色於潼關之戰大戰。
大明政權坍塌式覆滅,闖營與清軍的來回爭奪,幾方勢力持續暴兵,再加上清軍幾乎慘無人道的手段。都給民間帶來了極大的負擔。
單單以民生而論。
崇禎年間並不是最低點。現在的情況只會比崇禎年間更糟糕,甚至不知道這種情況,能不能挽回。
三人無言以對,隆武繼續說道:“朕不敢說,朕能讓天下百姓過上好日子。但朕盡朕今生之力,讓天下重回盛世,如有不能,寧可死於刀劍之下。”
“來人。”隆武說道。
隨即有三個太監,每人捧着一柄長劍出來。隆武親手接過。
隆武說道:“朕念三位將軍將來,也想不到賞賜什麼,名人書畫之類,想來三位將軍也不感興趣。金銀珠寶之類,三位將軍也見多識廣,不大在乎。而朕也沒有,朕內庫之中,只有千里左右,其餘都在國庫之中。也沒有多少。就特地召集名工巧將打造了三柄長劍。當楚地名匠比不了兩京名匠。品質並不過如此。不過,朕起了三個名字。”
“其一曰:‘保民。’”隆武說道:“孟子:‘保民爲王。’賜爲襄陽侯,如果有一天朕食言,殘害百姓,襄陽侯可以此劍誅朕。亦可‘保民爲王。’”
高一功聽了一時間,不知道該怎麼說,幾乎是下意思雙膝跪地,接過保民劍。
隆武繼續走到李過身邊,再次接過一柄劍,遞給李過,說道:“此劍爲誅賊。孟子云:‘賊仁者謂之賊,賊義者謂之殘,殘賊之人謂之一夫。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弒君也。’如果有一天將軍決斷,朕已經爲殘民之賊。請以此劍誅之。”
李過也跪地地面之上,一時間恍恍惚惚的。似乎反應不過來。
隆武已經離開了李過身邊,來到了黨守素身前。說道:“此劍名----”
黨守素說道:“陛下無須如此,臣不敢有這大逆不道之心,請陛下收回此劍,臣萬萬不敢受。”
隆武說道:“此劍名爲仁心,仁乃天下之德,望將軍常念此心,其他的朕就不說了。”
“謝陛下,”黨守素雙手接過,帶着幾分感激涕零說道:“臣定然謹守此心,洗心革面。爲陛下竭盡全力,死而後已。”
比起高一功,李過來說,黨守素的心思最少。
黨守素雖然是李自成的一員大將,但是並沒有介入到義軍的核心之中,所望的不過爲一朝顯貴而已。
對當大順的勳臣,還是當大明的勳臣,其實並沒有區別。見隆武如此,自然感動無比。
隆武說道:“黨將軍無須如此,只需實心用事,就可以了。”
黨守素說道:“臣請陛下賜名。”
黨守素在長沙之後,也瞭解隆武的一些愛好。比如給人賜名。歷史上鄭成功的國姓爺的名號,就是來自隆武帝。
黨守素這一句話,正是撓到了隆武的癢處。
隆武沉吟了一會兒,說道:“黨將軍,‘守’不錯,不過素有些太過尋常。朕意改爲‘義’。”
黨守素聽了之後,沉吟片刻反覆低聲唸了幾聲,擡頭說道:“臣黨守義謝過陛下。”
隆武隨即說道:“無須如此。”
隆武似乎起名的心思起來了,順便也爲高一功,與李過賜了名字。
高一功,賜名高必正,李過賜名爲李赤心。
隨即將三人留下來宴飲。
而且是曾皇后親自下廚。
酒菜並不是太豐盛,但是意義非凡。三人酒足飯飽之後,被送回驛站之中,三個人似乎都醉意朦朧。三人似乎鬧着不回房間,而是在客廳之中。
等外人都退下之後,黨守素猛地睜開眼睛,說道:“大明有君如此,是國運不絕。”
李過也睜開眼睛,微微一嘆,說道:“大概就是天意如此。”
高一功沒有說話,說道:“現在說還太早,看看吧。”
三人雖然都是戰場上的猛將,但是他們的文化水平其實並不太高,說他們是文盲,有些太過,但是實際上,他們對天下局勢,王朝興衰的瞭解很是淺薄,僅僅停留在明軍在上,賢臣輔佐,猛將效命而已。
隆武見事之明,簡直推赤心入腹中。任誰也不可能是昏君。
而三人又自居爲猛將,想來朝廷之上沒有掣肘。自覺自己的能力不在羅玉龍,張軒等人之上。
自然覺得能力輔佐隆武建立一番事業。
三人來到長沙之後,也不會僅僅見隆武一個人,他們三人在長沙待了好幾日,隆武數次召見,恩寵不斷,他們三人也分別拜見了何騰蛟,馬士英。
至於文安之的地位也水漲船高,雖然文安之沒有在長沙,但是已經確定了文臣序列之後第三人的地位。
不過,很快他們就在長沙都待不住了。因爲夏軍這邊的動靜就傳來了。
大隊軍隊調度根本瞞不過人。雖然大明敗退到這種地步,但是在大明在南京還有很多同情者,機密消息,或許沒有。但是這尋常消息卻很容易弄到的。
長沙這邊也大爲震動。隆武召集大臣商議之後,決定提前北伐。但是大明動員能力,即便是他想臨時改變計劃,也不是立即就能調整好的。
而三將立即回到大軍駐地,而文安之早已在洞庭湖北部安鄉縣建立好大軍的營地。並建立恢復了各地最基礎的文官治理體系。
爭取做到糧食自己。不過他的計劃都被夏軍突然調動而打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