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七章 野菜

?

第五十七章

野菜

“將軍。”曹宗瑜說道:“糧食定時定量,我沒有意見,不過,我覺得糧食分配需要分開檔次。我覺得數千戰士的糧食供應絕對不能出問題,作爲第一檔,而能幹活的壯丁分爲第二檔,而不能幹活的老人分爲第三檔。”

張軒沉默了一會兒說道:“好。”

張軒當然知道什麼纔是他的根本,不是臨潁的民心,而是他的部下,只能能將三千部下都握在手中。將來有什麼變故,還有東山再起的本錢。而爲了糧食問題,降低士卒的待遇。士卒如果譁變了。張軒的項上人頭說不得就要搬家了。

其實張軒也知道其他有幾分自欺欺人,畢竟他的老部下們不能降低伙食標準。根本達不到節省糧食的目的。

“張大哥,張三哥,將全城百姓編組,具體到每一個人,你們能不能做到?”張軒問道。

任何政策提出來的目的都是好的,但是想要看最後的結果如何,都必須要看能不能執行下去。張軒手頭根本沒有那麼多的人才,只能依靠張家,如果沒有張家的人幫助,張軒提出的任何辦法,都是一紙空文,臨潁城之中有兩萬多人,總不能讓張軒自己一個個去管理吧。

“城中百姓,各有裡甲,只需按制填充即可,不過城外百姓,各保混亂,想要理清楚,卻不是一個容易的事情。”張質說道。

如果是張軒剛剛來到明代,根本聽不明白張質所說的是什麼話,但是張軒經過這麼多長時間的廝混之後,對大明的基礎政權瞭解不少,故而能聽明白張質的意思。

大明洪武皇帝是一個控制狂,他爲大明朝編織了一個極其細密大網,這張大網能控制住大明每一個百姓,而這張網就是黃冊。

不過隨着大明王朝的衰敗,被大明初期視爲最重要的黃冊,也陷入了無以爲繼的地步,一來,是黃冊的編纂,是非常消耗人力物力,多得不說,你可以理解爲黃冊制度,就是今天的戶口本,但是要一式四分,本人,縣府,省,中央各留一分,年年更改,但是大明這麼多人口,每十年一次修訂。所有的賦稅,差役都從此出。當時又沒有互聯網,可想而知是何等龐大的工程,太祖,成祖在時,還可以,有強力君主壓制。但是這種強勢的君主一去,黃冊的修繕就江河日下,重重弊端累積之下,黃冊早就不堪用了,與實際情況不符。各地縣官私下弄出一套,號稱白冊,其實就是官府的私賬。但是裡甲制度在城中還有剩餘,很簡單縣城在建立之時,就確定某處是某甲的地方,就好像是城市之中,某一片是某某工廠家屬院,雖然現在人口已經不清楚,住在裡面的未必是某單位的家屬。但是房子在這裡,只要按着住址,重新編練裡甲,還是能弄出來的。

但是縣城外面卻不一樣了。

說起城外,就不得不提一個東西,就是鄉約。保甲制。

保甲制可以說源遠流長 ,王安石變法的時候,就是保甲法,但是在大明保甲制的興起,還是在黃冊裡甲制度崩潰之後,一方面是政府管理的需要,填補裡甲制度空缺。另一方面也是各地鄉紳做大,因爲先有鄉約,後有保甲,有的地方官府權力大一些,保長還是官府派的,但是很多的地方,保長根本就是某一大族族長世襲的。

畫重點,大明基層權力機構,從裡甲制過渡到保甲制,也就表明大明從一個無所不管強勢政府,轉變成了什麼也管不了的弱勢政府。

以上,只是背景介紹。

張軒思忖一會說道:“吳來慶。”

“屬下在。”吳來慶有些忐忑的說道。城外的饑民很多都是跟着吳氏兄弟來的。

張軒說道:“我任命你爲臨潁千戶,將城外所有的饑民都劃給你來管,數日之內,我要看到臨潁千戶的花名冊。以後派糧就是按花名冊來。記住了嗎?”

“屬下遵命。”吳來慶說道。

張軒也看出來,吳來慶兄弟兩人,也不是不識字的人。

凡是識字就好,張軒對自己的部下唯一的要求了。

張軒與諸下屬開了整整一上午的會,終於把什麼都安排妥當了。臨潁城之中又是一片慌亂。張氏兄弟領着張家的人找了一些生活艱難的童生秀才,爲義軍效力。並開始全城整理裡甲,一聽以後按這個派糧食,全城上下配合的不得了。而吳氏兄弟,也被安置在城西北,萬壽宮,城守營之中,吳氏兄弟也在辛苦的爲全部人馬編制花名冊。

而在縣衙之中,張軒面對一桌飯菜,卻有一種停杯投箸不能食的感覺。

菜色並不算太好,不過家常,一個炒蒜苗,一個醃馬肉。這樣的菜色在後世不過是尋常而已,但是在這個時代確實極其奢侈的了。

“怎麼了?”羅玉嬌小心翼翼的說道:“怎麼不合胃口嗎?”

“不?”張軒也看得出來,這是羅玉嬌下廚做得。羅玉嬌跟着父親顛沛流離,根本沒有學過這些古代女子都要學的東西,凡是弓馬騎射不錯。如今爲了張軒,願意重新學習烹飪,張軒心中只有感動。但是一想起外面的餓殍。張軒忍不住說道:“如果河南大地上,天天有人餓死,我們再吃這些,有些不太合適吧。”

“這已經很簡單了?”羅玉嬌說道:“我來得時候打聽了,臨潁蒜,也算是特產了,這馬肉,還是一個月之前,在項城之戰之中,戰死的戰馬,我捨不得吃才留給你的。”

“我知道娘子你好,但是,”張軒說道:“我實在吃不下,現在軍中糧食養城中所有的百姓,根本不夠。明日我都節省一點,你與我一起去營中吃吧。”

營中伙食有什麼,不夠是粥管夠而已。

“好。”羅玉嬌說道:“知道夫君心善。好吧,我答應下來,既然軍中糧草匱乏,我就和田大娘一起,去外面多弄一些野菜來,這就是這季節了,再晚一點時間,連野菜都沒有了。”

如今正是農曆十月中旬。原野裡面已經是黃綠交雜了。有一些草木都枯黃了。但是還有一些草木還堅持着綠色,不過,也堅持不了多久了。

張軒聽見野菜,忽然想起了什麼,說道:“對啊,還有野菜啊?”他立即起來。就準備出去。

羅玉嬌說道:“你準備去幹什麼?”

張軒說道:“派人去野地摘野菜。”

羅玉嬌不由笑道:“張郎是十指不沾陽春水,這事情還需要你來提醒。我敢說,營中的伙食絕對是野菜粥,而且是野菜多,糧食少。”

張軒忽然感覺到心頭一鬆,無他,他計算糧食數據的時候,從來沒有將野菜這個數據算進去。甚至爲了穩定軍心,連糧食能夠支持多少天都沒有告訴別人。現在忽然加入野菜這一個變量之後,或許他的糧食沒有那麼緊張了。

不管怎麼說,張軒心中還是掛着野菜這一件事情,也不知道這個時候,地裡面還有多少野菜。這關乎數萬人的口糧,由不得張軒不看重。

“不管怎麼說?”羅玉嬌說道:“先將飯吃了,如今糧食金貴,可不能浪費。”

張軒一聽隨即坐下來,三下五除二將飯菜吃完了。隨即給羅玉嬌說了一句,就立即出去了,他先是將吳氏兄弟找來,又找來甘草。共同商議如何儘可能多的採集野菜,供城中百姓過冬之用。

第十二張 汝寧大俠沈萬登第五章 峽石城第一百零九章 女人第一百三十一章 將星墜於夜第六十章 王老新曲第六十二章 軍令狀第八十九章 李昇第十五章 夜宿第五十二章 多鐸撤軍二第七十一章 前哨戰第二十三章 降將第一百二十七章 鄭經的瘋狂三第七十七章 兵亂第一百二十五章 龍能大能小第四十章 峴山公第三十三章 我是誰?第一百三十九章 寧波城二第三十五章 二道城牆之議第八十三章 馬踏明月第一百三十三章 鄭國公張軒第五十五章 前奏第十四章 二十多年前的舊恨二第一百零一章 南京第十五章 舊朋成新鬼第五十六章 風聲險惡第一百零四章 登基問題第一百一十一章 河南現狀第一百一十五章 陳州城下第九十八章 白沙河大捷第四十六章 天亮了第六十七章 鄭芝龍長江第一功第三十五章 攻閩第六十章 王老新曲第四十九章 臨淮縣之變第一百二十一章 可憐無人送荊卿第六十九章 闖王大破牛成虎第五十二章 不見長安見浮雲第十六章 拔營第四十五章 與妻書第十六章 金聲桓的困境第三十七章 攻寨第四十二章 下書決戰第六十五章 牛車第三十三章 慈不掌兵第一百零九章 女人第十章 收兵第七十二章 南昌城中第四十二章 傅宗龍的遺言第一章 吳王六部第十二章 城陵磯之戰三第一百一十八章 下金華第一百零四章 生死第二十章 烽火崎山路四第二十九章 軍心第四十章 奪門第二十一章 獻徐州第六章 王度第四十三章 玉帶編第九章 搓扁捏圓第七十三章 張軒立陣第五十三章 伯父張質第一百三十八章 八方風雨會中州第四十三章 鏖戰第一百三十六章 結義第三十一章 請纓第十章 凌濛初第六十二章 河南節度使李信第一百三十六章 刺殺第四十七章 會師第六十五章 信陽城第九十一章 江山如畫第四章 往來無白丁二第七十八章 大夏軍制三第八十八章 不得不發第四十九章 一厥名王三第五十七章 生病第二十九章 軍心第八十五章 驚變第六十七章 鄭大財主第一百二十六章 鄭經的瘋狂二第七十二章 何英再至第四十章 知我者,曹兄第一百一十三章弘光元年無弘光二第七十四章 長街相會第一百一十八章 下金華第十三章 城陵磯之戰四第六十六章 議政第六十四章 風雨欲來第三十六章 威遠城下二第六十一章 臨淮爭奪第二十六章 孟家莊第四十七章 天下鋒銳羅玉龍第七章 湘江北去第六十六章 李際遇第一百三十二章浦陽江之役二第六十六章 左良玉的大撤退第十六章 等官軍有變第三章 曹營內幕第十二張 汝寧大俠沈萬登
第十二張 汝寧大俠沈萬登第五章 峽石城第一百零九章 女人第一百三十一章 將星墜於夜第六十章 王老新曲第六十二章 軍令狀第八十九章 李昇第十五章 夜宿第五十二章 多鐸撤軍二第七十一章 前哨戰第二十三章 降將第一百二十七章 鄭經的瘋狂三第七十七章 兵亂第一百二十五章 龍能大能小第四十章 峴山公第三十三章 我是誰?第一百三十九章 寧波城二第三十五章 二道城牆之議第八十三章 馬踏明月第一百三十三章 鄭國公張軒第五十五章 前奏第十四章 二十多年前的舊恨二第一百零一章 南京第十五章 舊朋成新鬼第五十六章 風聲險惡第一百零四章 登基問題第一百一十一章 河南現狀第一百一十五章 陳州城下第九十八章 白沙河大捷第四十六章 天亮了第六十七章 鄭芝龍長江第一功第三十五章 攻閩第六十章 王老新曲第四十九章 臨淮縣之變第一百二十一章 可憐無人送荊卿第六十九章 闖王大破牛成虎第五十二章 不見長安見浮雲第十六章 拔營第四十五章 與妻書第十六章 金聲桓的困境第三十七章 攻寨第四十二章 下書決戰第六十五章 牛車第三十三章 慈不掌兵第一百零九章 女人第十章 收兵第七十二章 南昌城中第四十二章 傅宗龍的遺言第一章 吳王六部第十二章 城陵磯之戰三第一百一十八章 下金華第一百零四章 生死第二十章 烽火崎山路四第二十九章 軍心第四十章 奪門第二十一章 獻徐州第六章 王度第四十三章 玉帶編第九章 搓扁捏圓第七十三章 張軒立陣第五十三章 伯父張質第一百三十八章 八方風雨會中州第四十三章 鏖戰第一百三十六章 結義第三十一章 請纓第十章 凌濛初第六十二章 河南節度使李信第一百三十六章 刺殺第四十七章 會師第六十五章 信陽城第九十一章 江山如畫第四章 往來無白丁二第七十八章 大夏軍制三第八十八章 不得不發第四十九章 一厥名王三第五十七章 生病第二十九章 軍心第八十五章 驚變第六十七章 鄭大財主第一百二十六章 鄭經的瘋狂二第七十二章 何英再至第四十章 知我者,曹兄第一百一十三章弘光元年無弘光二第七十四章 長街相會第一百一十八章 下金華第十三章 城陵磯之戰四第六十六章 議政第六十四章 風雨欲來第三十六章 威遠城下二第六十一章 臨淮爭奪第二十六章 孟家莊第四十七章 天下鋒銳羅玉龍第七章 湘江北去第六十六章 李際遇第一百三十二章浦陽江之役二第六十六章 左良玉的大撤退第十六章 等官軍有變第三章 曹營內幕第十二張 汝寧大俠沈萬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