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七章 寧波城下

自紹興到寧波屢有激戰,然卻沒有如浦陽江一樣的大戰。許都將張軒的意思做得非常到位,他非但沒有爲紹興士紳求情,反而要求紹興各家士紳必須有人出仕吳王。哪怕什麼旁系子弟也行。

一時間,張軒在紹興錄取文員數十名,大才或許沒有,但是做一箇中樞文員卻是合適的很。

不過張軒並沒有截留這些人,一古腦送到了杭州,只是聽過去的人說。羅玉龍已經不在杭州,王龍在松江遇到挫,羅玉龍趕過去支援了。

張軒大軍繞過四明山,直撲寧波城下。幾乎沒有遇到什麼像樣的抵抗。

不過來到寧波城下的時候,張軒有些皺眉。

寧波府三面環水,稱得上易守難攻,再加上江南多水,張軒一路上遇見最大的問題,官軍的船隊,來到寧波城下,張軒只能望而嘆息,

寧波城並不是正方形,而是因地制宜,似乎是不規則的圓形,總共有六個城門,城牆如何張軒不是太在意的,但是寧波城坐落於姚江與奉化江兩江合流之處,兩江天然是寧波城的護城河。姚江在其東,奉化江在其南,雖然是冬季枯水期,但寬廣的江面,也不容飛度。

進攻寧波城的話,必須從西北兩個方向進攻。只是寧波城的護城河,將姚江與奉化江兩江連接起來。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寧波城所在是一島。

再加上官軍水師來去自如,這兩條河限制了義軍的行動,卻不會限制官軍的行動。寧波堅城不下,官軍就在江南有一個堅定的橋頭堡,而且寧波是有名的港口,遠至日本,南至兩廣的船隻都在這裡停靠,恐怕時間一長。

就不好辦了。

別的張軒不擔心,他就擔心鄭芝龍。卻不知道鄭芝龍是一個什麼態度。

“安營紮營,派人截斷護城河。”張軒說道:“將炮隊全部集中起來,轟擊寧波城牆。”

“楊將軍。”張軒說道。

“屬下在。”楊繩祖說道。

“你所部騎兵分兩路,一路過姚江,掃蕩姚江之東,直至海濱。”張軒說道:“另一路,向南試探台州防禦,如果台州防禦不嚴的話,一路到溫州,給我試一試分水關防禦如何?”

“是。”楊繩祖說道。他沉吟一會兒,說道:“卻不知道將軍覺得我帶那一路爲好?”

“分水關吧。”張軒說道:“令一路由王得仁帶領,分水關能攻就攻,不能攻也就算了。”

分水關乃是溫州與福寧州的交接處,也算是要害之處。不過張軒也明白,大軍下江南,已經兵力疲憊了,對於福建是鞭長莫及了,除非不想鞏固江南的統治,否則一時間是沒有能力將戰火燒到福建去的。

乃至於台州與溫州兩地,即便能打下來,也不過是名義上的佔領而已。

只是打到福寧州,對福建巡撫震動卻是不一樣的。

國之將亡,很多事情就冒出來的,比如以鄰爲壑。曹營在江南威風赫赫,張軒想來福建省大小官員未必願意將自己手下的精兵派出來。更不要說鄭芝龍自己心思也莫測的很。

如果戰火燒到了福建,福建省最可能的做法就是重兵把守省界,或者說進入溫州台州一帶,而不是從福建直接派船將士卒從海路運入寧波之中。

張軒擔心的就是後者,他對海上的事情,是一點辦法都沒有。但是鄭家的大軍如果想從陸上攻過來,張軒是一點也不擔心。

只是張軒這樣做,心中下意思顯露出自己的擔心,寧波一戰恐怕是要曠日持久了。

張軒在寧波城西北紮營,掘河引流,轟城,騎兵四出,攻克其他府縣,想要孤立寧波城的意圖非常明顯了。城中的錢肅樂也只能也不是沒有反擊。

他派兵上船,沿着水道四出,在義軍薄弱的地方上岸,派出自己最精銳的人馬,也就是張名振所部,但也是敗多勝少,時間一長,這樣的消耗,也支撐不起來。

只能坐困重圍,眼睜睜的看着義軍將西北方向的護城河全部截斷,又徵召民夫將護城河填平。一點點的將城池外圍的防禦扒開。

這種實力的對比,最沒有花俏可言,也是張軒最討厭的戰法。

但是不得不用。

錢肅樂早已將辦公之地,搬到了城頭之上。

王之仁分守西城,而張名振分守北城。

“大兄。張將軍求見。”錢肅樂的五弟,錢肅範說道。

錢家舉家爲國,全家上下十幾名男丁全部投入軍中,分佈在城中守城的要地之上。錢肅範是秀才,工文法筆墨,故而在錢肅樂身邊,錢肅樂所有的文稿都是他整理的。

“快請。”錢肅樂說道。

“是。”錢肅範說道。

張名振說道:“寧波城如今不可久守,還請大人早做決斷。”

錢肅樂說道:“張將軍可是知道什麼了?”

張名振說道:“我不信大人不知道。”

錢肅樂是寧波本地人,雖然不敢說多寧波城瞭如指掌,但是寧波城很多大事,都是繞不過錢家的,錢肅樂想不知道都不行。

無他,如今局面之下,城中士紳動搖了。

已經有很多人來試探錢肅樂的意見了,不想讓寧波城遭受兵災,而且他們看張軒在紹興城的所做所爲,也不是蠻不講理之輩,想來只要付出一點代價,換到舉城平安應該是沒有問題的。

對於這種試探,錢肅樂也是沒有辦法。

無他,錢肅樂現在所依靠的主力就是士紳的家兵,而不是官府的經制之師,出去王之仁與張名振之外,他麾下的將領大多數都是各家士紳扶持的。他的根基在此,如果做得太過來,這些人分分鐘將寧波城給獻城。

現在之所以不這麼做,無非是絕對曹營長久不了。不敢當大明的逆臣。甚至錢肅樂也知道他們的心思,無非是讓他錢某人來擔當這個責任,寧波城投降之事,都是錢肅樂一手安排的。將來朝廷收復寧波,無非是將錢家拿出來抵罪而已。

但是錢肅樂一直死咬着不放,事情還沒有到最後時分,故而一時間還有緩和的餘地。但是風聲已經放出去了,張名振知道了也不稀奇。

“守城最怕是禍起蕭牆之中,城中士紳如此心思。”張名振說道:“恐怕將來會出亂子。在下想請錢大人準移軍舟山,舟山四面環海,賊人不通舟楫之道,無從攻島。軍中尚有數萬精銳,到舟山之上足以固守,還可以四面出擊,騷擾賊人,讓賊人不得安枕。舟山副總兵黃斌卿乃是我之姻親,素來能戰,倒是在島上重振旗鼓,捲土從來,也未可知。只是事到如今,拖延不得,還請錢大人速速決斷。”

“舟山倒是一個處好去處,今日之事,不僅僅是你一個人意思吧。”錢肅樂說道。

“是,王總兵也有此意。”張名振說道:“只是不好與大人講,託我來說。”

王之仁乃是太監王之心的弟弟,是標準的閹黨,而且王之心,是有名貪得無厭名聲很不好。故而他與錢肅樂這樣的士大夫之間有些隔閡,但是張名振卻是向來仰慕東林兩人能說上話來。

錢肅樂沉吟一會兒,說道:“我將所有船隻都拔給你們,如果事不可爲,就順流出海吧,在舟山再圖後舉。”

“大人,您---”張名振說道。

錢肅樂微微一笑說道:“我授衆人所託,堅守寧波,豈有不戰而逃之理。而且這寧波城對我來是不僅僅是國,還是家。我又往哪裡走?”

第七十八章 大夏軍制三第八十六章 餘煙嫋嫋第三章 搶飯第三十六章 煙花易冷第一百三十四章 世祖遺訓二第三十五章 二道城牆之議第五章 攻城器械第五十三章 火器大觀第四章 岳陽二第七十六章 戰略第二章 授田第二十二章 沙河之畔二第五十六章 病第十七章 金聲桓的抉擇第七十五章 鳳陽地動五第四十八章 汴梁豪傑第八章 放賑之議第六十九章 侍衛親軍第九章 棗陽之戰第一百一十章 李信之死二第一百二十二章 歸德侯家第八十二章 馬士英的應手第五十四章 羅汝才的手段第三十一章 高傑之心第二十九章 宜城第十章 收兵第三十七章 劉澤清請纓第九十一章 江山如畫第六十二章 河南節度使李信第一百一十章 絕處第六十六章 羅汝才交心第九十四章 北伐計劃第五十章 正氣歌二第一百三十一章 浦陽江之役第十五章 鐵模?第九十三章 隆武的思量第十八章 謀徐州第二十九章 宜城第七章 軸承第一百零三章 少主羅玉龍第七十八章 湘西之戰二第一百零八章 宋獻策之毒第一百二十四章大丈夫難免妻不賢子不孝二第一百三十章 大夏第七十八章 託天王第三十五章 千古之下誰墮淚第四十二章 往事第二十七章 夜襲南津第四十一章 峴山爭奪戰第一百零七章 襄城之戰四第八章 拷餉第五章 高鬥樞第五十一章 壽州之戰第二十六章 響應第四章 張青天第九十二章 會師第十六章 廢衛所授田策第一百零六章 後湖黃冊二第五章 猛鎮第三十六章 紛紛勤王兵第六十八章 後援第九十三章 困獸第一百三十三章 說袁時中第六十二章 軍令狀第二十三章 沙河之畔三第六十九章 侍衛親軍第十五章 離京第八十八章 計劃趕不上變化第四十四章 大火箭二第二十二章 許都之膽第九章 搶收第八十三章 何英之死第四十九章 正氣歌第一百零六章 李信之策第八十二章 鄖陽之戰二第三十四章 威遠城下第三十一章 請纓第一百零一章 狹路相逢勇者勝第十章 收兵第六十章 金盃共汝飲,白刃不相饒四第一百一十章 東進第一百一十六章 許都的悔悟第六十四章 勸進二第二十四章 去留?第十三章 夜襲黃莊第五十六章 弘光朝廷第一百章 天下震動第三十二章 峴山初戰第三十一章 大戰帷幕第五章 高鬥樞第二十七章 汴梁豪傑立於此旗下第八十七章 箭在弦上第三章 奪麥第八十九章 高一功vs張軒第二十七章 夜襲南津第一百十六章 破陳州第五章 取士第七十九章 聯姻之謀第五十二章 多鐸撤軍二第二十四章 去留?
第七十八章 大夏軍制三第八十六章 餘煙嫋嫋第三章 搶飯第三十六章 煙花易冷第一百三十四章 世祖遺訓二第三十五章 二道城牆之議第五章 攻城器械第五十三章 火器大觀第四章 岳陽二第七十六章 戰略第二章 授田第二十二章 沙河之畔二第五十六章 病第十七章 金聲桓的抉擇第七十五章 鳳陽地動五第四十八章 汴梁豪傑第八章 放賑之議第六十九章 侍衛親軍第九章 棗陽之戰第一百一十章 李信之死二第一百二十二章 歸德侯家第八十二章 馬士英的應手第五十四章 羅汝才的手段第三十一章 高傑之心第二十九章 宜城第十章 收兵第三十七章 劉澤清請纓第九十一章 江山如畫第六十二章 河南節度使李信第一百一十章 絕處第六十六章 羅汝才交心第九十四章 北伐計劃第五十章 正氣歌二第一百三十一章 浦陽江之役第十五章 鐵模?第九十三章 隆武的思量第十八章 謀徐州第二十九章 宜城第七章 軸承第一百零三章 少主羅玉龍第七十八章 湘西之戰二第一百零八章 宋獻策之毒第一百二十四章大丈夫難免妻不賢子不孝二第一百三十章 大夏第七十八章 託天王第三十五章 千古之下誰墮淚第四十二章 往事第二十七章 夜襲南津第四十一章 峴山爭奪戰第一百零七章 襄城之戰四第八章 拷餉第五章 高鬥樞第五十一章 壽州之戰第二十六章 響應第四章 張青天第九十二章 會師第十六章 廢衛所授田策第一百零六章 後湖黃冊二第五章 猛鎮第三十六章 紛紛勤王兵第六十八章 後援第九十三章 困獸第一百三十三章 說袁時中第六十二章 軍令狀第二十三章 沙河之畔三第六十九章 侍衛親軍第十五章 離京第八十八章 計劃趕不上變化第四十四章 大火箭二第二十二章 許都之膽第九章 搶收第八十三章 何英之死第四十九章 正氣歌第一百零六章 李信之策第八十二章 鄖陽之戰二第三十四章 威遠城下第三十一章 請纓第一百零一章 狹路相逢勇者勝第十章 收兵第六十章 金盃共汝飲,白刃不相饒四第一百一十章 東進第一百一十六章 許都的悔悟第六十四章 勸進二第二十四章 去留?第十三章 夜襲黃莊第五十六章 弘光朝廷第一百章 天下震動第三十二章 峴山初戰第三十一章 大戰帷幕第五章 高鬥樞第二十七章 汴梁豪傑立於此旗下第八十七章 箭在弦上第三章 奪麥第八十九章 高一功vs張軒第二十七章 夜襲南津第一百十六章 破陳州第五章 取士第七十九章 聯姻之謀第五十二章 多鐸撤軍二第二十四章 去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