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章 夏邑孤城

而今天下的局面幾乎到了節節崩潰的時候,北京那一位如何能看馬士英坐擁重兵,不出兵擊賊。

“袁時中,”馬士英心中暗暗思量,道:“此賊還要好好留着,不能一下子清剿了。讓陛下知道,我部依舊在苦戰。”

馬士英正在思量之間,忽然有士卒來報:“永城已經打掃乾淨了。”

打掃乾淨,這四個說起來輕巧,但是內裡卻十分殘酷。

馬士英卻沒有在意,說道:“進城吧。”

永城一下,不過一兩日功夫。

袁時中就已經得到消息了。

袁時中站在夏邑城牆之上,手中捏着一封書信,不是別的,正是袁時敏寫給他的。

“四月初出兵,從襄陽到夏邑,恐怕也需要十幾天時間,小袁營不知道能不能支撐到那個時候了。”

袁時中向東南方向看過去。

卻見黃沙彌漫而來,好像是沙塵暴一樣。

不過卻不是沙塵暴,而是數萬官軍一起過來,與原本就在城下的劉澤清部匯合。只見對面鑼鼓喧天,一副興高采烈的樣子。

還有數以千騎的馬隊,繞着夏邑城來回奔馳。

之前,袁時中還有出城與劉澤清一戰的勇氣。但是此刻卻什麼都沒有了,他只能也只敢死守城池了。

只是能不能等到援兵,連袁時中自己都不知道。

他只能寫上一封書信,連夜派死士出城,前往襄陽。唯恐遲了就來不及了。

袁時中猜的非常對。

馬士英不願意勞師西進,去打一場勝負未知之戰。故而也不想與小袁營在夏邑死磕,故而一到城下,就下達了建立長圍的命令。

長圍困敵,雖然來得穩妥,但是太耗人力物力了。也耗時間,不過馬士英對這個並沒有什麼感覺。

在他想來,最好耗得時間越長越好。

袁時中的信使一路來到襄陽的時候,已經是三月底了。

袁時敏一接到書信,立即來見張軒,再次懇求出兵。

“你也看見了,不是我不肯,而是現在真得沒有辦法啊?”張軒無奈的說道:“闖王的登基大典將近,我又要代表曹營觀禮,實在是分身乏術,你還是去求少帥吧。”

李自成緊鑼密鼓的準備之下,登基大典,終於確定在四月初一。

雖然時間確定下來了,但是準備事項卻一件也不能少,反而更多了。

李自成倒想請羅汝纔去。

但是信用一旦破產,想要重新建立就太難了。

故而羅汝纔想都沒有想,直接拒絕了,派了張軒作爲代表。

所以張軒這個代表,就苦逼了。不得不去練習禮儀。

此刻張軒才知道什麼麻煩。

整個登基大典,在張軒看來,就好像一場大型體操表演,很無奈的是張軒成爲運動員。

登基大典的時候,穿什麼衣服,和什麼人在一起,怎麼走路,手怎麼擺,腳怎麼放,時候什麼下跪,什麼時候喊口號,什麼時候起來。等等,這都要訓練。

再者張軒也覺得,以袁時中的能力也不至於連十幾天都守不了,如果真守不了,張軒也沒有辦法。

大軍行動,從來不是說走就走的,更不是張軒一個人說行就行的。

自助者天助。

由於羅汝才的意思,張軒不得不在三月底,就進入襄陽城。

此刻整個襄陽城都乾乾淨淨的,黃土鋪街,清水灑地,看上去幾乎乾淨的一塵不然,在襄王府往北的道路全部被封鎖的嚴嚴實實的。

據說,城北已經選了一塊空地,立壇。數萬士卒一起勞作,數日之內修建起一座土山。是用來祭天的。

張軒提前受過培訓。

整個登基大典都從簡了,但是再從簡,在張軒看來,也是繁瑣之極。

首先是南郊祭天。

張軒作爲隨從人員,必須徒步從襄陽城走出去,到祭天的天壇,然後祭天過後。再從天壇回來,在襄王府的承運殿接受百官朝賀。

一想到這裡,張軒心中就暗暗吐槽,覺得根本是沒事找事。

張軒覺得前面的東西,統統不重要,重要的是後面。

在朝賀之後,李自成就要封賞百官。

李自成怎麼封賞他下面的人,張軒雖然感興趣,但也僅僅是感興趣而已,但是李自成怎麼封賞羅汝才。

雖然已經敲定了,羅汝才封王,受封徵東大將軍,專征東方,先斬後奏。

但是封什麼王?

這個關係到張軒的切實利益,張軒自然是嚴重的關切。

還以張軒自己的利益。

雖然張軒也感受到了,羅汝才這一段時間之內也沒有閒着,對曹營上上下下進行了一場大清洗,大調整。

這一場大清洗,大調整,是因爲吉珪,陳紹先兩個人引起了。

陳紹先也就罷了。畢竟他根基淺薄,也牽連不到多少人。

但是吉珪就不同了。

吉珪在曹營之中這麼多年,可以說居功至偉,牽連的人也非常之多,就拿張軒本人來說,他也在吉珪麾下當過差,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他張軒也可以說是吉珪舊部。

不過,張軒也分明感受到,這僅僅是一個引子而已。

真正決定這些的不是吉珪,而是羅汝纔對曹營整頓。

無他,羅汝才之前,決定命不久矣。對曹營之中也就放鬆了一些。但是種種事端,狠狠的打了羅汝才兩個耳光。

羅汝纔再不痛定思痛,他就是一個大傻瓜了。

不過,羅汝才也不願意動作太大,畢竟闖營再側,逼急了說不定有人帶着麾下的將士投奔闖王去了。

故而羅汝纔對上層的整頓力度並不大了,很多老將都沒有怎麼動,唯一不同的是,將羅玉龍的地位拔高了。

如果之前說羅玉龍是少帥,不過是客氣而已,而今稱呼羅玉龍是少帥,是的的確確的。

整個曹營最精銳的騎兵,有三分之一羅汝才親自統領,剩下的三分之一由羅玉龍與王龍統領,而剩下的纔是外姓將領。

至於下面的士卒,更是整頓軍紀,補充缺額了。

努力將下面的人,從流寇轉化爲官軍。

雖然羅汝才所部的戰鬥力,軍紀,都不差官軍。但是在編制之上卻沒有落實,每一支部隊都一直跟着他們的頭領,也就是一些大大小小的軍頭。

如果不是這樣,張軒也不會獨立的那麼快。

羅汝才顯然是要對這種情況作出反應,以與吉珪有牽連的名義,弄死了幾個將領,撤銷軍隊,建立編制,讓每一個首領麾下的編制都有缺額,將這些多出來的士卒補充進去。

羅汝纔想潛移默化的將全軍控制住。

不過,這些都有張軒沒有多大的干係。無他,張軒在這裡只有千餘騎兵,而且在羅岱的統領之下。

羅岱是羅汝才的同族,又立下大功。張軒從來不覺得自己能完全收復羅岱,讓羅岱在羅汝才與自己之中,選擇自己。

這一次,羅岱被調回中軍之中,連張軒部下千餘騎一併調回去了,張軒也是安安分分的沒有一點表示。

不過,羅汝才也表示了,到了汝寧之後,會給張軒添上數千騎兵的。

不管是真是假,張軒也只能當是真的,不過,最少他也不是完全沒有收穫的,賀虎頭已經表示帶着麾下五百多騎,要去張軒麾下。

羅汝才也同意了。

此刻曹營的種種風波,與張軒沒有多大的牽連,張軒也不願意多想。每日訓練禮儀,等着登基大典那一天的到來。

崇禎十六年四月初一,這一日很快就到了。

天還不亮,天上還是繁星點點的時候。就有人將張軒叫起來,在襄王府外面列隊,等候吉時的到來。

第十八章 勝負之數第七十章 決戰之前二第十九章 敵襲第一百零二章 狹路相逢勇者勝二第五十九章 河南之屠第一百一十六章 臘月二十三第八十八章 夜談三第五十章 雜務第四十九章 一厥名王三第一百二十六章 李羅再聚第八十七章 箭在弦上第四十九章 臨淮縣之變第七十九章 常國安第一百章 天下震動第九十六章 困獸四第三十章 以走制敵第十六章 等官軍有變第一百三十章 千金章欽臣第三十八章 風聲第七十七章 湘西之戰第七章 軸承第六十九章 穎水一別兩茫茫第三十九章 姚啓聖第三十章 以走制敵第二十九章 挺着死第五十七章 餘音渺渺第三十一章 千帆入洞庭三第七十四章 長街相會第七章 樊城關之陷第三十八章 授田儀式第五十四章 餘波第九十四章 曹營至第一百二十三章 攻歸德第九十三章 困獸第十章 裝備第一章 成軍第二十九章 宜城第七十五章 接戰第三十七章 各自奇謀第四十一章 夜第五十一章 立營第四十六章 大火連百里第八十一章 鄖陽之戰第十六章 而今天下誰之過也第五十七章 多爾袞第七十八章 託天王第六十四章 風雨欲來第七十章 重圍孤城烽煙長第八十三章 誰的心思第三十三章 湘陰之戰第五十三章 伯父張質第四十八章 汴梁豪傑第一百零九章 斷手第五十五章 行路難第二十六章 拖刀計二第十六章 而今天下誰之過也第七十四章 臨陣第十三章 城陵磯之戰四第一百零四章 登基問題第一百二十九章 閨中之事第七十四章 白沙河之役第八章 城陵山磯第十二章 小命保住了第十九章 劉洪超第十九章 阮進之策第一百一十三章 分兵之策第七十五章 樞密院章程第五十六章 吳氏兄弟第九十章 羅汝才之心第十五章 離京第五章 大軍開拔第一百二十章 撤圍第九十七章 李東君第一百一十四章 徐州烽煙第十一章 羅玉嬌的愧疚第六十一章 漁陽鼙鼓動地來第一百零七章 田雄之死第六十二章 河南節度使李信第八十五章 大破之第三章 往來無白丁第八十章 縱被無情棄,不能休第九十六章 困獸四第七十四章 戰長沙之交鋒二第一百零一章 狹路相逢勇者勝第一章 決河之意第一百十六章 破陳州第一百三十七章 臨危受命第八十七章 袁時中的嗅覺第一百二十七章 隆武決策第五十三章 鳳陽城第一百零九章 斷手第十七章 失敗的臘八宴第八十一章 常國安三第七十一章 湖口三第一百一十九章 李自成低頭第六十二章 李自成之死第六十六章 左良玉的大撤退第六十五章 何人堪敵黃得功第三十一章 襄陽城下第十章 慶陽公之喪
第十八章 勝負之數第七十章 決戰之前二第十九章 敵襲第一百零二章 狹路相逢勇者勝二第五十九章 河南之屠第一百一十六章 臘月二十三第八十八章 夜談三第五十章 雜務第四十九章 一厥名王三第一百二十六章 李羅再聚第八十七章 箭在弦上第四十九章 臨淮縣之變第七十九章 常國安第一百章 天下震動第九十六章 困獸四第三十章 以走制敵第十六章 等官軍有變第一百三十章 千金章欽臣第三十八章 風聲第七十七章 湘西之戰第七章 軸承第六十九章 穎水一別兩茫茫第三十九章 姚啓聖第三十章 以走制敵第二十九章 挺着死第五十七章 餘音渺渺第三十一章 千帆入洞庭三第七十四章 長街相會第七章 樊城關之陷第三十八章 授田儀式第五十四章 餘波第九十四章 曹營至第一百二十三章 攻歸德第九十三章 困獸第十章 裝備第一章 成軍第二十九章 宜城第七十五章 接戰第三十七章 各自奇謀第四十一章 夜第五十一章 立營第四十六章 大火連百里第八十一章 鄖陽之戰第十六章 而今天下誰之過也第五十七章 多爾袞第七十八章 託天王第六十四章 風雨欲來第七十章 重圍孤城烽煙長第八十三章 誰的心思第三十三章 湘陰之戰第五十三章 伯父張質第四十八章 汴梁豪傑第一百零九章 斷手第五十五章 行路難第二十六章 拖刀計二第十六章 而今天下誰之過也第七十四章 臨陣第十三章 城陵磯之戰四第一百零四章 登基問題第一百二十九章 閨中之事第七十四章 白沙河之役第八章 城陵山磯第十二章 小命保住了第十九章 劉洪超第十九章 阮進之策第一百一十三章 分兵之策第七十五章 樞密院章程第五十六章 吳氏兄弟第九十章 羅汝才之心第十五章 離京第五章 大軍開拔第一百二十章 撤圍第九十七章 李東君第一百一十四章 徐州烽煙第十一章 羅玉嬌的愧疚第六十一章 漁陽鼙鼓動地來第一百零七章 田雄之死第六十二章 河南節度使李信第八十五章 大破之第三章 往來無白丁第八十章 縱被無情棄,不能休第九十六章 困獸四第七十四章 戰長沙之交鋒二第一百零一章 狹路相逢勇者勝第一章 決河之意第一百十六章 破陳州第一百三十七章 臨危受命第八十七章 袁時中的嗅覺第一百二十七章 隆武決策第五十三章 鳳陽城第一百零九章 斷手第十七章 失敗的臘八宴第八十一章 常國安三第七十一章 湖口三第一百一十九章 李自成低頭第六十二章 李自成之死第六十六章 左良玉的大撤退第六十五章 何人堪敵黃得功第三十一章 襄陽城下第十章 慶陽公之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