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四章 有孕

葬禮向來就是很繁雜的。小民家的葬禮就已經是這樣了,更不要說是帝王家的葬禮。

縱然因爲大夏初建的原因,將很多規格都簡化了很多。但是很多事情,還是繁雜無比。讓張軒理不出什麼頭緒。

也幸好有錢謙益在。

作爲儒臣,錢謙益在禮法之上,或許並不是太突出,但是決計比其他人強,這個其他人也包括了張軒。

羅氏人丁單薄,特別是羅汝才一脈,不過一人而已。很多禮儀上面的工作,都必須讓張軒來幫忙。

當然,張軒幫忙的時候,並不是以鄭國公的身份來幫忙,而是駙馬都尉的身份。

很多事情都要張軒出面,分擔羅玉龍的負擔。

各種繁雜的禮儀,讓張軒看得頭大。這一日,張軒正在東奔西走的時候。忽然有人來報:“國公,公主殿下暈倒了。”

“什麼?”張軒大怒道:“這是怎麼回事?你們是怎麼照顧公主的,公主有一個三長兩短,我要你們的小命。”

張軒也不去管什麼葬禮。立即去找羅玉嬌。

很顯然,羅玉龍也同樣看重他的妹妹。當張軒到的時候,李正方就已經到了。

正在爲羅玉嬌診脈。羅玉龍沒有過來,葬禮之中,最忙的人不是別人,是羅玉龍本人。

很多事情羅玉龍都離不開靈前,只能讓李國輔過來看看,如果羅玉嬌有什麼事情,立即來報。

張軒在旁邊來回踱步,不勝惶恐之極。卻又不敢上前打擾李正方。

過了一陣子,李正方放下了羅玉嬌的手。

張軒立即上前,說道:“李大人,賤內的病?”

李正方雙手抱拳作揖道:“恭喜,恭喜。”

張軒一瞬間好像想到了什麼?說道:“李神醫,她-----”

“公主有喜了。”李正方說道。

張軒聽了這話,心中有一種極大歡喜之感。似乎見慣了死亡越多,越發感受到生的可貴。

張軒坐在牀邊,撫摸着羅玉嬌的頭髮,歡喜的不知道手腳往哪裡放了。隨即他好像又想到什麼,說道:“李神醫,玉嬌她這樣不會有什麼事情吧?”

“不會。”李正方說道:“臣已經細細檢查過了,公主的病,其實是勞累過多。公主的身子已經有幾個月了。但是這幾個月來,就伺候在先帝身前,幾乎衣不解帶,晝夜顛倒。勞神太過,先帝之死,哀思過度,纔有今日之症。多休息,少老神,安心養胎就好了。”

“不開幾副安胎藥嗎?”張軒說道。

李正方說道:“是藥三分毒,而且公主是重身子。能少用藥,就少用藥,這樣吧。我給公主開了一個食譜。就按這上面來吧。放寬心,沒事的,公主的身體好的很,弓馬騎射都完得,生孩子沒有這麼大不了的。”

張軒一瞬間化爲了好奇寶寶,纏着李正方問個不停。李正方有些煩悶了,說道:“我留杜仲在這裡行吧。有什麼事情,你就問他。”

“好,好,好。”張軒有幾分語無倫次。

一瞬間,張軒忘記時局艱難,只想着羅玉嬌肚子的小生命。那種極致的歡喜,非爲人父是無法理解了。

張軒坐在羅玉嬌的身邊,輕輕撫摸羅玉嬌的肚子,一瞬間想了很多很多,他一下子有了勇氣,對付天下最兇殘的敵人,他輕輕的耳朵貼在肚子說道:“孩子,你放心吧,等你長大了,什麼阿濟格,什麼多鐸,什麼多爾袞,你爹我將他們全部給殺了。什麼順治,康熙,一個個給你掐死。你就將來,就能當張衙內了,無病無災到公卿。”

“呵呵。”羅玉嬌的忍不住笑起來。她不知道什麼時候已經醒了,說道:“那有你這樣的,給小孩子說什麼打打殺殺的事情。”

張軒只是嘿嘿傻笑。

羅玉嬌心中的歡喜,只在張軒之上,她輕輕撫摸自己微微凸起的小腹,心中暗暗祈禱:“願菩薩保佑,能夠一舉得男。爲張郎延續香火。”

忽然,羅玉嬌的臉色有一絲傷感。

張軒說道:“怎麼了?”

“爹在的時候,最想喜歡小孩子了,不管是孫子,還是外孫。沒有讓他老人家知道,這個好消息。”羅玉嬌說道。

“放心吧。”張軒說道:“爹他在天有靈會知道的。”

這個消息也通過了李正方傳到了羅玉龍的耳朵之中。羅玉龍聽了之後,心中也微微一喜。

不管是這種喜悅,是對羅玉嬌,還是對張軒的。

羅玉龍說道:“傳令下去,讓秦國公主在家中養胎,讓鄭國公回去好好休息一段時間了。這一段時間他也累了。”

李國輔立即答應下來,算是給張軒放假了。

當然了羅玉龍未必沒有想閒置張軒一段時間,畢竟襄陽一戰的大功還沒有獎賞的,下層士卒的獎勵賞格,張質正在處理,一批批的過。現在弄得也差不多了。

但是對於上層將來的賞格,卻是一個大問題,現在還在拖着。

被喪事耽擱了。但是總是提起來的。

羅玉龍思來想去,正準備冷一下處理。他正好讓張軒休息一下。

不過,有一個變化,卻是張軒病了。

張軒的病在他預料之外,卻也在清理之中。張軒的身子骨畢竟不是鐵打的。

張軒臨危受命,將神經崩的很緊,隨即又主持大洪山,襄陽兩戰。

大勝之餘,又遇見河南之屠,千里來回奔波。縱然鐵打的也熬不住。

他大喪之時,他神經也一直崩着,唯恐有什麼紕漏,強打精神,反而沒有什麼問題。

但是羅玉嬌懷孕了,羅玉龍給他放了假,卻讓張軒放鬆起來,這一放鬆,整個人就病了。

李正方看過之後。也開了個方子,更多讓張軒靜養而已。

不過,張軒休假也不長。皇帝的孝期,是以日代月,也就是二十七日,一個月左右事情。

這一個月時間,也就是在張軒靜養的這一段時間之內,發生了一些事情,更確定的說,是羅汝才駕崩的餘波。

不得不說,羅汝才已經是影響天下的大人物。羅汝才之死,對各方的影響相當嚴重。

不僅僅是大夏內部。

而且大夏或許不是天下最強大的勢力,但卻也是天下之間,不可忽略的勢力。

大夏內部的權力交替問題,關乎這整個天下走勢。

北京的多爾袞,長沙隆武帝,成都的張獻忠,都在商議這個問題,也在觀望大夏新軍的所做所爲。

就在這個時候,武興元年七月初一,羅玉龍登基稱帝,改名爲瓏。

設立樞密院。統合諸軍。特地任命高鬥樞爲襄陽巡撫,下轄襄陽府,南陽府,鄖陽府等數府之地。命王光恩入中軍護衛,而王光泰等人輔佐高鬥樞,賀虎頭統領襄陽城士卒。千里防線上,襄陽鎮,淮西鎮,淮東鎮,三鎮並列鎮守北方。

隨即整頓各路人馬。似乎有圍繞南京,西京兩京之地,建立直屬於羅玉龍的京軍。

不過,也不知道什麼有意還是無意之間,羅玉龍將張軒的軍權剝除了很多。

看上去。似乎除卻張軒本部人馬之外,其他各部人馬都被剝離出張軒麾下。

張軒似乎從當初一人之上,萬人之下,軍中的第二號人物。變成了只有數萬大軍一方鎮將。

其中變化非常之明顯。

不管是大夏內部,還是外部,種種揣測都不絕於耳。似乎張軒一場小病,將自己麾下的兵權給病掉了。

當然這就外界的議論,不過,即便在張軒這個身在局中的人,一時間也想不明白羅玉龍想做什麼。

第五十章 平城第一百零一章 南京第一百三十三章 清廷來使第七十六章 大夏軍制第一百二十八章 發現樑以樟第八十三章 三路下江南第一百零一章 狹路相逢勇者勝第五十一章 多鐸撤軍第一百二十七章 鄭經的瘋狂三第十七章 行軍第一百二十五章 歸德餘波第五十三章 假癡不癲第二十章 風起第二十八章 黃河一水二第一百二十七章 論袁時中第四十八章 郾城會盟第七十七章 大夏軍制二第四十六章 黑雲孤城老臣心第十五章 舊朋成新鬼第二十章 火併第九十三章 下揚州第四十章 知我者,曹兄第六十九章 劉國能之死第三十六章 千古之下誰墮淚二第十九章 烽火崎山路三第二十五章 轉戰千里第二章 樊城二第三十四章 缺口爭奪第一百二十一章 歸德第四十九章 年輕氣盛李郎君第一百三十章 誅逆子三第五十六章 行路難二第八十二章 虎大威之死第一百一十九章 關公廟中第四十二章 下書決戰第五十章 覆軍殺將七第八十一章 夾河對峙第二十八章 炮戰第七章 朝議大政三第七十六章 決心第六十八章 入城第三十九章 攻守亂象第十六章 李過的手段第五十二章 破臨潁第七十五章 戰長沙之交鋒三第十六章 驕兵之計第十九章 劉洪超第八十一章 心病第六十四章 家書第十四章 金不換第二十一章 談判第二十七章 西平營第八十一章 臨危之際老臣心第六十七章 鄭大財主第一百二十一章 世態炎涼第一章 汝寧第九十二章 會師第十三章 二十多年前的舊恨第一百二十八章 發現樑以樟第五十九章 君子之約第三十四章 水師第八十九章 張軒拜訪賀一龍第四十章 傅宗龍之夜襲第九十章 湖口攻防戰二第六十五章 信陽城第一百三十三章 世祖遺訓第八十一章 夾河對峙第一百三十一章 浦陽江之役第八十六章 餘煙嫋嫋第八章 局面第七十六章 戰略第七十四章 羅汝才教子第一百一十一章 東征第三十三章 走不走?第二章 釜底游魚第一百二十九章 誅逆子二第八十八章 向北第二十六章 襄陽第十九章 劉洪超第六十六章 左良玉的大撤退第二十二章 炮戰第三十五章 誘殺第八十章 高一功第五章 峽石城第六十五章 楊山之死第六十一章 襄陽餘波第四十章 社兵出城第七章 湘江北去第六十九章 侍衛親軍第九十八章 甬道之戰第八十九章 高一功vs張軒第二十二章 醫療營二第七章 朝議大政三第八十九章 臨潁城南第十七章 行軍第三十六章 孫,李,張第四十六章 大火連百里第五十三章 假癡不癲第六十五章 七月戰事第七十一章 各方心思
第五十章 平城第一百零一章 南京第一百三十三章 清廷來使第七十六章 大夏軍制第一百二十八章 發現樑以樟第八十三章 三路下江南第一百零一章 狹路相逢勇者勝第五十一章 多鐸撤軍第一百二十七章 鄭經的瘋狂三第十七章 行軍第一百二十五章 歸德餘波第五十三章 假癡不癲第二十章 風起第二十八章 黃河一水二第一百二十七章 論袁時中第四十八章 郾城會盟第七十七章 大夏軍制二第四十六章 黑雲孤城老臣心第十五章 舊朋成新鬼第二十章 火併第九十三章 下揚州第四十章 知我者,曹兄第六十九章 劉國能之死第三十六章 千古之下誰墮淚二第十九章 烽火崎山路三第二十五章 轉戰千里第二章 樊城二第三十四章 缺口爭奪第一百二十一章 歸德第四十九章 年輕氣盛李郎君第一百三十章 誅逆子三第五十六章 行路難二第八十二章 虎大威之死第一百一十九章 關公廟中第四十二章 下書決戰第五十章 覆軍殺將七第八十一章 夾河對峙第二十八章 炮戰第七章 朝議大政三第七十六章 決心第六十八章 入城第三十九章 攻守亂象第十六章 李過的手段第五十二章 破臨潁第七十五章 戰長沙之交鋒三第十六章 驕兵之計第十九章 劉洪超第八十一章 心病第六十四章 家書第十四章 金不換第二十一章 談判第二十七章 西平營第八十一章 臨危之際老臣心第六十七章 鄭大財主第一百二十一章 世態炎涼第一章 汝寧第九十二章 會師第十三章 二十多年前的舊恨第一百二十八章 發現樑以樟第五十九章 君子之約第三十四章 水師第八十九章 張軒拜訪賀一龍第四十章 傅宗龍之夜襲第九十章 湖口攻防戰二第六十五章 信陽城第一百三十三章 世祖遺訓第八十一章 夾河對峙第一百三十一章 浦陽江之役第八十六章 餘煙嫋嫋第八章 局面第七十六章 戰略第七十四章 羅汝才教子第一百一十一章 東征第三十三章 走不走?第二章 釜底游魚第一百二十九章 誅逆子二第八十八章 向北第二十六章 襄陽第十九章 劉洪超第六十六章 左良玉的大撤退第二十二章 炮戰第三十五章 誘殺第八十章 高一功第五章 峽石城第六十五章 楊山之死第六十一章 襄陽餘波第四十章 社兵出城第七章 湘江北去第六十九章 侍衛親軍第九十八章 甬道之戰第八十九章 高一功vs張軒第二十二章 醫療營二第七章 朝議大政三第八十九章 臨潁城南第十七章 行軍第三十六章 孫,李,張第四十六章 大火連百里第五十三章 假癡不癲第六十五章 七月戰事第七十一章 各方心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