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 大順天下

時間倒轉數日之前。

李自成意氣風發,縱馬入皇宮。空蕩蕩金水河之前。只剩下零零碎碎的雜務,還有一些屍體。

“拜見陛下。”劉宗敏一行人站在金水河之前,躬身行禮。

李自成大笑道:“諸位兄弟請起。”

此刻李自成真是春風得意,從西安出兵,兩三月之間,橫掃山西,河北,山東等地,袁宗第這一路還在保定之南逗留沒有與李自成會師,但也沒有聽有什麼困難,只是高傑這廝南下鳳陽,一時間咬不住他的尾巴。

而他這一路更是順風順水,整個北方在潼關之後,曲指數來也有兩戰可以稱道,一戰是榆林,榆林尤家世代乃榆林將門之首,尤世威寧死不降,打得相當難,還有就是周遇吉,寧武關之戰,也打的比較慘。

不過,李自成並不在意,因爲收攏西北降軍不少,這些仗都是降軍打得,自己本部人馬沒有損失多少。

如今李自成的本部人馬,分爲三部,一部跟着他在北京,以劉宗敏,李過等人爲首,一部就是袁宗第在河北一帶,還有一部就是白旺了,守住襄陽六府。其餘各地也都有駐軍,不過零零散散的,每一處都不多,但是全加起來,也有十幾萬人之多。

這些人馬全部統計下來,盛兵百萬也不是虛指。

而今京師以下,雖然崇禎還沒有到手,但是並不妨礙李自成自滿得意。他彎弓射箭,對這承天門,天字射了一箭。不知道怎麼了,平日得心應手的騎射,今日卻是失手了。

箭矢微微一偏,落到“承天之門”四個字中,“天”字的下面。

李自成臉色微微一變,宋獻策在旁邊立即說道:“恭喜陛下,賀喜陛下。”

“哦。”李自成說道:“何喜之有?”

宋獻策說道:“陛下一箭射中‘天’下,豈不是預示陛下將得天下?”

李自成聽宋獻策如此說,心中射字不中的鬱悶緩解了不少,哈哈一笑,縱馬入城,隨即有人來報,文武百官皆降,而崇禎皇帝在煤山上吊。

李自成微微一嘆,說道:“不管怎麼說,他也是一個皇帝,好生安葬。”

李自成走到太和殿之前,一行人紛紛下馬,跟着李自成走進大殿之中。李自成一身葛衣戎裝,頭帶氈帽,這麼多年這一身打扮幾乎沒有怎麼變過。他緩緩的坐在龍椅之上。

只覺得這椅子坐的非常不舒服,四周無依無靠的。

“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宋獻策先行拜倒,隨即所有人都跪在金磚之上。一時間只有李自成人一個坐在龍椅之上。太和殿之中,似乎有一絲陰暗,但是陽光卻能直射在李自成周圍。

一是好像爲李自成粉刷了一層金身。

“諸位平身。”李自成說道。

此刻李自成才覺得自己真正是一個皇帝了。

不過,這種感覺僅僅是一瞬間的。

李自成接下來有的忙了,安撫降官,接受京師。

北京城可是大明的都城,其中的各種文件,乃至兵器火藥作坊,各種人才,等等,這種驕傲,僅僅讓李自成持續了一會兒,隨即他就要面對他最棘手的問題。

那就是財政缺口。

養上百萬之衆,需要的銀兩,是一個天文數字,更不要說。李自成所到之處,都得着免糧三年的口號,這個口號雖然讓李自成所過之處,望風景從,但是進一步擴大了李自成的財政缺口。

而從皇宮與戶部之中,也沒有找到多少錢,不過十幾萬兩而已。

十幾萬兩對一個人來說,是一筆能讓人活上十輩子的鉅額財富,但是對於一個龐大的國家來說,卻是杯水車薪。

更不要說,自從曹營攻下江南之後,漕運斷絕,北方物價騰高、李自成消耗更大,在西安收刮的那一點銀子,早就花光了。這一次東征,動用大軍在三十萬之上,而且都是精銳,騎兵更多。三百萬兩入不敷出了。

這一仗打得如此順利,自然要論功行賞。

但是李自成連全軍上下的賞格都湊不齊。

他本以爲到了京師之後,從皇帝老兒那裡大撈一筆,卻不想皇帝老兒是一窮光蛋。

“大人,如今之策,非拷餉不可。”牛金星紅着眼睛說道。

所有人之中壓力最大的人就是牛金星,後勤壓力都壓在牛金星一個人身上,他左右支撐,纔算是撐下來。但是缺口越來越大,牛金星本人也稱不上什麼理政能手。

這個時候,不拷餉,就是殺了牛金星也變不出銀子。

“大人,而今的局面,天下士紳都在仰望陛下,而陛下在京師拷餉,恐怕有失天下之望。”李信說道:“還請殿下三思而後行。”

在尋常地方這樣做,也就罷了,反正這個時代的通訊,闖營在西北做得事情,恐怕要好幾個月才能傳遍天下。更不要說,西北士紳在天下士紳之中根本沒有地位可言。

但是北京卻不一樣了。

北京是京師,這裡一旦發生什麼事情,十日之內,就能哄傳天下。而且李自成新入京師,所有人都在觀望,這位天下新主有什麼作爲。

而如此作爲,恐怕讓天下失望。

“李軍師,那現在該怎麼辦?”牛金星說道:“十幾萬大軍都等着犒賞,難道這一筆錢給省了。”

“萬萬不能省。”劉宗敏說話了,他說道:“陛下,兄弟們打了好幾個月仗了,就等着今天,如果賞賜逾時,太傷軍心士氣了。”

歷史上因爲賞賜不及時,而發生的變故還少嗎?

所以說,軍隊的賞銀,特別是能打仗,能打勝仗的軍隊的賞銀,那是絕對不能剋扣的。李自成豈能不知道啊?

如果明朝能做到足兵足餉,這天下就沒有他李自成什麼事情了。

再說,李自成對那些達官顯宦,也沒有什麼好感,直接問李信道:“李軍師可以別的辦法?”

“臣---,臣----。”李信一時間說不出話來,說道:“只是請陛下手下留情,給士大夫留些體面。”

李自成對李信微微有些不滿。

今日這個事情,大家都知道繼續拷餉不好,但是沒有別的辦法解決財政缺口。李自成又能怎麼辦,只能兩相其害取其輕,寧可留一個壞名聲,但是一定要保證全軍上下的餉銀與犒賞。

什麼是李自成根本,李自成分得很清楚。

而李信單單說問題,不說如何解決問題,在李自成心中自然有些意見,說道:“那是自然,對於清官,朕自然會禮敬之,對於貪官污吏,卻是要用雷霆手段了。”

李自成有樸素的愛恨觀念,其實並不僅僅是李自成。大部分義軍都是這樣的,如果一個官軍名聲很好的,一般不會殺。

只是大明到了這個地步,這樣的官軍,幾乎是鳳毛麟角,能有多少個。

李信張張嘴,只能自己安慰自己,暗道:“開國之初,無不大加殺戮,清理前朝舊臣,只需三年之後,各地糧稅收上來,就可以對懷柔天下了。”

“不過是三年而已,很快就過去了。”李信心中暗道。

李自成在北京的所做所爲,還影響不到江南,但是崇禎殯天的消息,卻好像一塊石頭砸在水面之中,就在鄭芝龍得到消息,撤軍舟山的同時,揚州之東,羅玉龍也得到了這個消息了。

他大喜過望,立即督促各部猛攻。

本來淮安軍就落於下風,這個消息傳來,更是抽掉了淮安軍的主心骨。頓時士氣幾乎歸零。

第六十九章 劉國能之死第九十六章 收兵第八十四章 佈局第六十五章 楊山之死第一百一十二章 別臨潁第七十八章 黃得功之死第八十八章 向北第三十九章 姚啓聖第四十五章 大順天下第十二章 南北不得兼顧第十六章 李過的手段第七十一章 戰長沙之列陣第一百三十四章 說袁時中二第三十四章 怎麼辦?第十五章 房村之役二第五十四章 火銃演示第七十八章 收尾二第五十二章 多鐸撤軍二第四十一章 夜第十五章 夜宿第六十九章 永城之變第六十四章 勸進二第八十九章 李昇第五十四章 鳳陽城二第八章 城陵山磯第三十六章 孫,李,張第六十六章 羅汝才交心第十六章 決戰第三十一章 修城第五章 大軍開拔第三十一章 高傑之心第八十一章 臨危之際老臣心第七十八章 大夏軍制三第三十四章 缺口爭奪第七十章 決戰之前二第三十一章 鐵第七十五章 火銃初啼第十七章 廢奴策第三十八章 奪炮第十八章 擁兵五萬王御史第七十七章 兵亂第三十五章 此局已破第五十二章 火銃兵的契機第六十章 叛第二十四章 沙河之畔四第一百三十二章 將星墜於野二第一百一十三章 下馬威第五十一章 立營第一百二十四章大丈夫難免妻不賢子不孝二第五十一章 立營第十章 收兵第四十章 社兵出城第三章 往來無白丁第三十一章 高傑之心第一百一十四章 徐州烽煙第五章 臨湘之戰第一百二十五章 歸德餘波第一百章 天下震動第七十七章 右營統領張軒第四十六章 李信解憂第一百一十三章弘光元年無弘光二第七十章 督師伏兵欲屠龍第七十八章 大夏軍制三第三十一章 修城第二十九章 斬盡殺絕第八十七章 箭在弦上第五十八章 朱兒第五章 臨湘之戰第八十二章 常國安四第十五章 八旗不能敗第一百零四章 襄城之戰一第九十八章 渡江第一百二十八章 郡主第五十九章 滇軍第三十六章 曹家底蘊第一百三十三章 世祖遺訓第一百零三章 李自成的心態第四十六章 攻防轉換第七十四章 鳳陽地動四第五十一章 立營第六十六章 何人堪敵黃得功二第五十一章 壽州之戰第三十四章 水師第五十九章 裂痕第十八章 血濺臘八宴第三十八章 授田儀式第五十六章 病第三十四章 缺口爭奪第九章 搓扁捏圓第四十五章 大順天下第二十二章 炮戰第三十一章 高傑之心第一百二十章 撤圍第一百二十六章 李羅再聚第十二章 南北不得兼顧第五十三章 火器大觀第六十六章 信陽城二第三章 搶飯第一百零六章 李信之策第八十四章 私心
第六十九章 劉國能之死第九十六章 收兵第八十四章 佈局第六十五章 楊山之死第一百一十二章 別臨潁第七十八章 黃得功之死第八十八章 向北第三十九章 姚啓聖第四十五章 大順天下第十二章 南北不得兼顧第十六章 李過的手段第七十一章 戰長沙之列陣第一百三十四章 說袁時中二第三十四章 怎麼辦?第十五章 房村之役二第五十四章 火銃演示第七十八章 收尾二第五十二章 多鐸撤軍二第四十一章 夜第十五章 夜宿第六十九章 永城之變第六十四章 勸進二第八十九章 李昇第五十四章 鳳陽城二第八章 城陵山磯第三十六章 孫,李,張第六十六章 羅汝才交心第十六章 決戰第三十一章 修城第五章 大軍開拔第三十一章 高傑之心第八十一章 臨危之際老臣心第七十八章 大夏軍制三第三十四章 缺口爭奪第七十章 決戰之前二第三十一章 鐵第七十五章 火銃初啼第十七章 廢奴策第三十八章 奪炮第十八章 擁兵五萬王御史第七十七章 兵亂第三十五章 此局已破第五十二章 火銃兵的契機第六十章 叛第二十四章 沙河之畔四第一百三十二章 將星墜於野二第一百一十三章 下馬威第五十一章 立營第一百二十四章大丈夫難免妻不賢子不孝二第五十一章 立營第十章 收兵第四十章 社兵出城第三章 往來無白丁第三十一章 高傑之心第一百一十四章 徐州烽煙第五章 臨湘之戰第一百二十五章 歸德餘波第一百章 天下震動第七十七章 右營統領張軒第四十六章 李信解憂第一百一十三章弘光元年無弘光二第七十章 督師伏兵欲屠龍第七十八章 大夏軍制三第三十一章 修城第二十九章 斬盡殺絕第八十七章 箭在弦上第五十八章 朱兒第五章 臨湘之戰第八十二章 常國安四第十五章 八旗不能敗第一百零四章 襄城之戰一第九十八章 渡江第一百二十八章 郡主第五十九章 滇軍第三十六章 曹家底蘊第一百三十三章 世祖遺訓第一百零三章 李自成的心態第四十六章 攻防轉換第七十四章 鳳陽地動四第五十一章 立營第六十六章 何人堪敵黃得功二第五十一章 壽州之戰第三十四章 水師第五十九章 裂痕第十八章 血濺臘八宴第三十八章 授田儀式第五十六章 病第三十四章 缺口爭奪第九章 搓扁捏圓第四十五章 大順天下第二十二章 炮戰第三十一章 高傑之心第一百二十章 撤圍第一百二十六章 李羅再聚第十二章 南北不得兼顧第五十三章 火器大觀第六十六章 信陽城二第三章 搶飯第一百零六章 李信之策第八十四章 私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