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五章 左良玉謝幕

人之將死,其言也善,鳥之將死,其鳴也哀。

左良玉不管跋扈也好,不聽調遣也好,但是大半輩子都是明臣,縱然不看好大明朝廷,甚至對左夢庚別有安排,但是此刻說出的話,卻是情真意切,一點假都不摻。

如果他還有數年壽命,左良玉未必能這樣這樣,但是如今壽命終結的時候。左良玉也想給自己留一個好名聲。

馬士英說道:“國公沒有別的要說了。”

Wшw◆ Tтkā n◆ ¢O

左良玉呼吸漸漸平緩下來,似乎睡着了。

馬士英只好走了。

馬士英回去之後,直接去了原楚王府,現在的皇宮之中。

弘光帝早已在等着了。

“遼國公如何?”弘光見了馬士英迫不及待的問道。

弘光雖然一般不怎麼管事,躲在後宮之中醇酒美人,但是並非什麼都不懂。

他很明白,他之所以上位,在於兩個人一文一武的輔佐,一文就是馬士英。

馬士英還是有手腕的。

這幾個月來,安頓了兩廣貴州,乃至湖南四川一些的地方,即便上做到了政令通暢。

明年改元的消息,已經傳遍各省。

再過幾十天,就是弘光元年了。

武將就是左良玉。

如果在崇禎十七年之前,天下是不是亂世,還有疑惑,但是崇禎自殺之後,天下沒有正朔,已經是實實在在的亂世。

是天下士紳的共識了。

弘光也知道這一點,在亂世之中立足,不憑藉武力是不可能的,故而他才特別看重左良玉,如果左良玉有一個親生女兒的話,左良玉就可以改名爲左國丈了。

可惜沒有,但是即便如此,也讓左良玉插手皇后的選拔之事。

很明顯是想與左良玉拉近關係。

只是局面變化太快,左良玉一敗,已經讓弘光有一種天塌地陷的感覺,而今左良玉一病,對局勢的影響更加大。已經讓弘光坐立不安了。

但是馬士英不得不告訴他這個壞消息,說道:“陛下,遼國公恐怕撐不過三日了。”

“這---,這---, 這如何是好?”弘光一時間亂了手腳,說道。

馬士英立即安撫弘光說道:“左將軍爲殿下出最後一策,移駕長沙。”

弘光眼睛一亮,說道:“真的嗎?馬先生,您也這樣覺得嗎?”

馬士英在路上已經想過了。

這樣的局面已經思考過了,現在武昌岌岌可危。移駕長沙,已經是最後的辦法了。

馬士英即便再考慮弘光的政治影響力,但也要先保證弘光政權先生存下來。

即便他再不願意,也不得不承認先生。

“臣無能,不敢讓守住武昌,只能讓陛下顛沛流離了。只是這個想法,僅僅是臣的想法,至於何大人,還沒有與之商議過。”馬士英說道。

馬士英,何騰蛟,左良玉,是武昌小朝廷的三巨頭。

很多事情就是三個人一言可決,而反過來說,這樣的大事,也必須三個人點頭。

弘光說道:“快,快去請何先生。”

離開武昌,是弘光一直以來的想法。在武昌這個地方,他從來是缺少安全感。

一直以來,弘光都想撤到南邊。

不過馬士英沒有同意。這才實行不了,而今馬士英鬆口,弘光還不立即敲定。

過了一會兒,何騰蛟也過來了。

馬士英與何騰蛟商議一會兒,就有了共識。

那就是撤離武昌。

說實在的,弘光定都武昌,而不是南京,其實也是有好處的。

好處不是別的,沒有太多人指手畫腳。

不管在南京,還是北京都是有大批自命清高言官。他們以居高臨下的姿態抨擊朝政。

而武昌畢竟不是兩京,沒有這麼多的政治資源。

連六部班子,都沒有搭配齊,言官等人的影響力自然少得很。

馬士英,何騰蛟都是務實的人,三言兩語之間,就敲定了這一件事。

不是兩人有共識,而是現在這個局面,武昌根本守不得了。

“只是武昌畢竟是大明的行在,陛下南巡,當留人鎮守,不能輕易放棄,只是卻不知道應該派何人留守?”何騰蛟說道。

武昌即便不能守了。

也不能輕易放棄,不單單是因爲武昌地理上原因,還有政治上的原因,都不能容忍輕易放棄。

所以留守之人,就必要精挑細選。

首先武昌城現在情況,留守的人,很大可能要從死守到守死而已。

而且要一定能力。還要忠心耿耿,不會投降曹營。

否則這邊前腳離開,他們後腳投降。

豈不是難看之極。

而今朝廷正在用人之機,真正有能力,並且忠心耿耿,有更願意赴死的人才。

這樣的人才,更是稀缺人才,馬士英與何騰蛟夾帶之中,這樣的人才也沒有幾個。

即便是有,這樣的人才,誰願意扔在武昌這個註定失陷的城池之中。

馬士英一時間也想不到這樣的人,忽然一個人在馬士英心中冒了出來。說道:“或許有一個人選。”

“何人?”何騰蛟問道。

“唐王。”馬士英說道。

“宗室親王?”何騰蛟皺起眉頭說道。

大明限制藩王干政,早已成爲慣例了。馬士英安排親王留守,讓何騰蛟下意思的表示反對。

隨即他細細想來,對唐王,他還是很瞭解的,他當過南陽知縣,與唐王有過一段交往。

也知道唐王不是宗室之中的酒囊飯袋。從某種情況情況來說,他過的比尋常百姓還苦。

他從小爺爺就想將他父親的繼承權剝奪,傳給他叔叔,對他父親百般加害。唐王從小跟着父親在鳳陽高牆之中長大,可以說艱難困苦之極。

他二十八歲都沒有請名,也就是沒有上黃冊。

後來,他父親死的不明不白,這才引起文官注意,其中就有何騰蛟,給老唐王施加壓力。才爲給他請名。確定的嫡孫名分。

當老唐王死了之後。他繼承了唐王之位。

他因爲非同一般的幼年經歷,讓他有與別的藩王不一樣的想法。

他想建功立業,隨即他又被他這個想法付出了代價。

在崇禎七年流寇入河南,唐王請增護衛。被崇禎拒絕。 崇禎九年,清軍入關,崇禎下令勤王。唐王領兵三千勤王。被崇禎下鳳陽高牆。

他又回到了這裡。

當他放出來的時候,已經四十歲了,還沒有娶妻生子。在其他藩王之中,幾乎是不敢想象的。

也是因爲這樣的情況,養成唐王不一樣的性格,讀書廣博之極。絕非不學無術之輩。

而且,從某種情況之中,親王留守,也符合朝廷體制。

而且一藩王而已,死了也就死了,不影響朝廷正常運轉。

就在兩人沉吟不說話,似乎在思索這一件事情,合適不合適的時候。

弘光纔不管那麼多,說道:“既然馬先生覺得皇叔可以,那就讓皇叔作爲武昌留守吧。”

“先說說如果撤離嗎?”

“怎麼走?”

弘光一錘定音,馬士英與何騰蛟對視一眼,似乎唐王是一個可以湊活的選擇。

而且既然弘光開口了,他們也不好駁了弘光的面子。

就將話題轉移到了如何從武昌移駕到長沙的。

跟隨弘光走的人,並不會僅僅是一個人,在武昌好不容易搭建起的文武百官的班子,自然要跟着弘光南下。

這樣一來,南遷是一個不小工程。

不好好安排一下,怎麼能行嗎?

只是他們他們還沒有商量出結果的時候,就聽到了遼國公府傳來消息,左良玉嚥氣了。

“立即封鎖消息。”馬士英立即傳令下去,說道:“務必不能走漏任何消息,在外面就說,左良玉留守武昌。”

第二章 家事二第四章 何騰蛟調任湖廣第九章 搓扁捏圓第三章 岳陽第四十九章 張獻忠預謀湖廣第六十八章 入城第一百二十六章 歸德餘波二第一百二十六章 江南局勢第二十四章 路振飛雄起第一百零八章 易定難平第二十三章 炮戰二第二十八章 炮戰第五十五章 羅汝才西進之心第十一章 羅玉嬌的愧疚第十三章 臘八宴邀請第七章 朝議大政三第五十八章 孫vs李二第四十章 知我者,曹兄第四十章 吳之屏的決定第十五章 離京第九十四章 北伐計劃第十六章 決戰第八十三章 叔侄第四十一章 登陸第八十章 在臨潁二第四十一章 峴山爭奪戰第十六章 而今天下誰之過也第一百零三章 火攻之計第五十三章 假癡不癲第一百零二章 狹路相逢勇者勝二第三十五章 崇禎十六年的元宵第八十一章 我不第五十五章 行路難第三章 搶飯第三十八章 先下李過第一百零二章 南京二第四十三章 求援第一百零八章 襄城之戰五第四十二章 峴山爭奪戰二第二十八章 釣者第三十章 陰-門陣與陽門陣第八十一章 鄖陽之戰第九十五章 力排衆意第十六章 驕兵之計第八十章 縱被無情棄,不能休第四十六章 黑雲孤城老臣心第四十章 奪門第七十二章 大順東王第六章 蕭縣第三十二章 峴山初戰第八十章 高一功第五十九章 出京第八十八章 烽火將燃第四十四章 拷餉第十九章 洞庭湖水戰三第四十六章 大火連百里第二章 樊城二第八十七章 箭在弦上第八十七章 天下繁華揚州城第一百零四章 生死第三十八章 奪炮第七十一章 信得過第二十三章 工兵營第三章 代爲號令第四十六章 攻防轉換第九十一章 火馬陣第一百三十三章 清廷來使第七章 攻城第二十五章 追擊第六十六章 李際遇第二章 曹營建制第一百一十四章 武昌城中第二十八章 王良謨第五十六章 病第二十六章 兵敗如山倒二第七十四章 陣戰第一百四十章 別雲間第四十三章 求援第一百三十五章 金氏第四十九章 年輕氣盛李郎君第六十八章 虛實真假第八十八章 王太妃第一百一十八章 留鎮武昌第一百零五章 襄城之戰二第三十五章 從長計議第七十八章 收尾二第五十二章 破臨潁第六十八章賀虎頭第八章 放賑之議第六十章 金盃共汝飲,白刃不相饒四第三十四章 湘陰之戰二第九章 攻城三第七十三章 張可望失言第四十二章 鬱悶的鄭鴻逵第七十七章 闖營第一百三十三章 世祖遺訓第十三章 舟山之變第七十五章 樞密院章程第三十七章 各自奇謀
第二章 家事二第四章 何騰蛟調任湖廣第九章 搓扁捏圓第三章 岳陽第四十九章 張獻忠預謀湖廣第六十八章 入城第一百二十六章 歸德餘波二第一百二十六章 江南局勢第二十四章 路振飛雄起第一百零八章 易定難平第二十三章 炮戰二第二十八章 炮戰第五十五章 羅汝才西進之心第十一章 羅玉嬌的愧疚第十三章 臘八宴邀請第七章 朝議大政三第五十八章 孫vs李二第四十章 知我者,曹兄第四十章 吳之屏的決定第十五章 離京第九十四章 北伐計劃第十六章 決戰第八十三章 叔侄第四十一章 登陸第八十章 在臨潁二第四十一章 峴山爭奪戰第十六章 而今天下誰之過也第一百零三章 火攻之計第五十三章 假癡不癲第一百零二章 狹路相逢勇者勝二第三十五章 崇禎十六年的元宵第八十一章 我不第五十五章 行路難第三章 搶飯第三十八章 先下李過第一百零二章 南京二第四十三章 求援第一百零八章 襄城之戰五第四十二章 峴山爭奪戰二第二十八章 釣者第三十章 陰-門陣與陽門陣第八十一章 鄖陽之戰第九十五章 力排衆意第十六章 驕兵之計第八十章 縱被無情棄,不能休第四十六章 黑雲孤城老臣心第四十章 奪門第七十二章 大順東王第六章 蕭縣第三十二章 峴山初戰第八十章 高一功第五十九章 出京第八十八章 烽火將燃第四十四章 拷餉第十九章 洞庭湖水戰三第四十六章 大火連百里第二章 樊城二第八十七章 箭在弦上第八十七章 天下繁華揚州城第一百零四章 生死第三十八章 奪炮第七十一章 信得過第二十三章 工兵營第三章 代爲號令第四十六章 攻防轉換第九十一章 火馬陣第一百三十三章 清廷來使第七章 攻城第二十五章 追擊第六十六章 李際遇第二章 曹營建制第一百一十四章 武昌城中第二十八章 王良謨第五十六章 病第二十六章 兵敗如山倒二第七十四章 陣戰第一百四十章 別雲間第四十三章 求援第一百三十五章 金氏第四十九章 年輕氣盛李郎君第六十八章 虛實真假第八十八章 王太妃第一百一十八章 留鎮武昌第一百零五章 襄城之戰二第三十五章 從長計議第七十八章 收尾二第五十二章 破臨潁第六十八章賀虎頭第八章 放賑之議第六十章 金盃共汝飲,白刃不相饒四第三十四章 湘陰之戰二第九章 攻城三第七十三章 張可望失言第四十二章 鬱悶的鄭鴻逵第七十七章 闖營第一百三十三章 世祖遺訓第十三章 舟山之變第七十五章 樞密院章程第三十七章 各自奇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