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授田

“授田”兩字一出,滿座皆驚。連對這會議沒有興趣,一直在哈欠連天的羅岱,也變得正經起來了。

土地是中國人的命-根子。也是中國古代的根本問題之一。

張軒對自己麾下的將士很瞭解,如果真正打大仗,後面沒有足夠的督戰隊。承受十分之三的傷亡,他們比如崩潰。但是該怎麼提高他們的凝聚力。張軒想來想去,只能從歷史之中,找答案。

軍功賞田制度,自然而然就浮現在張軒的視線之中。

在臨潁的時候,張軒麾下人數不少,但是真正庶務卻沒有誰可以分擔。張軒有自知之明,如果他親自主持授田,恐怕弄得一團糟,但是此刻在汝寧卻在合適不過。

首先的是土地問題。

雖然打土豪分田地,是起兵的不二法門。但是張軒也知道,這個時代不能太得罪士紳。畢竟將士紳給逼死了。他們的反撲也是相當的厲害。而汝寧府就沒有這個考慮了。

因爲汝寧府百分之八十的土地,都是崇王一系的。

對打擊藩王土地,士紳從來是拍手稱快。

而且崇王一系全部被李自成帶走了,張軒連動手清理都不用了,空出來的土地,正好來收買人心。豈不大妙。

“不知道,將軍有何章程。”張質說道。

他想得最多,此刻眼睛之中都帶着神采。似乎重新認識張軒一樣。

“章程什麼,需大兄來定。”張軒說道:“不過,有三點需要注意,第一,就是勿奪民產。我瞭解過,汝寧府的土地,百分之八十都是崇王一系的,特別是在在汝陽縣,幾乎整個汝陽縣都崇王的,所以授田所需土地,都從崇王的土地之中出來。如果有小民自己土地,就無須徵來。”

“第二,先軍後民。”張軒嚴肅的說道:“而今天下正是用武之地,不可寒了士卒之心,故而授田一事,軍中有優先權。曹宗瑜。”

“末將在。”曹宗瑜起身說道。

“你與張知府協調,將授田之事,落實在每一個士卒的身上。如果軍中士卒沒有成親的,給他們發一個婆娘,將這土地讓他婆娘伺候。告訴全軍上下,軍中會供給他們婆娘伙食的。”張軒說道。

“將軍,這糧食恐怕不夠吧。”張質立即說道。作爲張軒營中的大賬房。對張軒的家底再熟悉不過了,張軒這一道命令,不知道多了多少張嘴,張軒的家底根本不夠。

“這個給你。”張軒從袖中掏出一張清單,遞給鄭廉。鄭廉隨即轉呈給張質,張質打開一看,卻是一張清單,默默一算,說道:“這就夠了,足以支撐到明年了。”

張軒這樣做,也是有一點賑濟的想法。

在戰爭之中傷害最大的就是女人。就連開封城之中,最先餓死的就是女人,女人在亂世之中沒有一個男人做依靠,還真活得不如一隻狗。而張軒盤算過自己的家底。如果放開賑濟全城,根本不夠。

而他這樣做,首先讓軍中大批大批光棍成了親,這年頭能吃上飯,就足以讓女人嫁人了。二來也安定了軍心,提高士氣,與士卒的歸屬感。張軒必須細細考慮,用最小的本錢,達到最大的效果。

“多謝將軍。”曹宗瑜說道。

“第三。”張軒繼續說道:“爲政諸事,勸農爲先。故而大兄,授田之事,也要秉承這個原則。要知道全軍上下的軍糧,都要靠這一縣土地的產出了。”

張質說道:“請將軍放心。數日之內,屬下定然呈上授田,編戶的章程。”

張軒點點頭,他麾下得力的文官,也只有張質一人,不用張質也沒有辦法,張軒從不高估自己的內政屬性,畢竟現代很多習以爲常的事情,在古代就是驚世駭俗。下面的人難免不適應,由礙於張軒的權威,不敢向張軒報告。故而張軒最好的辦法,就是讓別人來,他查漏補缺而已。

這一件事情議定之後,事情進入下一個環節。張軒說道:“軍中那些俘虜,還安分嗎?”

自從虎大威死後,跟隨虎大威出戰的馬步兵,最少有數千士卒,被擋在城門之外了。羅汝纔將這些士卒大筆一揮填補到張軒所部之中。從長遠來說,對張軒所部來說,是大有好處,但是一時間卻限制了張軒的軍力。

有闖營,曹營,革左五營大軍在的時候,他們自然還安分,但是大軍都離開之後,這些俘虜還會不會這麼安分,張軒就不知道了。

畢竟即便是消化這些俘虜,也是需要時間,一口吃不了一個胖子,只能被撐死。

故而這一段時間,軍中最要緊的事情。不是別的,就是如何消化這些俘虜。納爲己用。

“有大軍鎮壓,他們不敢怎麼樣。有將軍授田之策。他們自然再安分不過了。一下子多出這麼人,到底該如何安排,還請將軍示下。”曹宗瑜說道。

之前張軒所部擴軍,都是修修補補,並沒有進行大框架之上的變動。框架都是基於當初,張軒在項城之役接受三千保定兵俘虜。之後都沒有大的變動。

而現在一下添了這這麼多人,單單是填補編制,根本容不下來這麼多人。這樣的事情,必須張軒點頭纔是。

張軒沉吟一會兒,說道:“的確如此,軍中如此。應該多加一層編制了。此事今日就好生商議一下。”

張軒作爲主將,直接管理幾個把總,在當軍中達到五千人的時候,張軒直接管理九個把總,還有直接的親衛,已經覺得不方便了。

張軒想要重新規劃編制了。只是這事情不是一時間能說清楚的。

而且張質見多識廣,軍中編制又與授田多少有關係,他也留在這裡商討。

他們商議了好一陣子。最後定下來了。

最基礎的什伍制,沒有變動。再上面以五個百戶爲一哨,設把總。五哨爲一營,加一個輜重哨,共三千人。爲一營。

其中一營五哨,分爲前,後,左,右,中。五哨,其中中軍乃是營官親衛。由營官直轄。輜重哨一般都與中軍一起活動。

在張軒的規劃之中,一個營,就是一個最基本的戰術單位,可以單獨執行戰術行動。

精簡士卒之後,設爲三營,分別以地名爲營號,南陽營,以曹宗瑜爲營官。保定營以王進才爲營官。還有臨潁營,乃是張軒親自率領。還有千餘馬隊,以羅岱爲首。

也將士卒分爲三等,新卒,就是參軍以來,沒有參加一次戰鬥的。老卒乃是經歷一場戰事,並在戰場之上有過斬首功的,或者經歷過多場戰事的士卒。再有就是甲士。

甲士,自然是着甲的士卒。

甲冑稀缺,一般甲士也只有各級將領的親衛可以稱得上。都是精悍之極的士卒。

張軒營中所有士卒之中選拔出來,加起來,甲士之類也不過千餘人而已。但是這也是因爲張軒手中格式甲冑,只有千餘副而已。

張軒之所以這樣分類。就是讓士卒正規化,三類士卒授田數量不一樣,再往上就是軍官了。

百戶,把總,營官,各自授田數量不一。初步定下來,新兵三十畝,老卒六十畝,甲士百畝。百戶二百畝,把總五百畝,營官千畝。

至於張氏三兄弟以及跟隨張軒的文士,也按軍官級別授田。其中張氏三兄弟以營官級別,其餘都等而下之。雖然合起來需要的田畝不少,張質劈里叭拉一算,需要小五十萬畝土地了。

第五十一章 臨潁城下丁啓睿第六十章 武昌之難二第一百二十一章 可憐無人送荊卿第五十四章 臨潁張家第八十二章 雷霆雨露,皆是君恩第七章 萬事民爲先第五十三章 伯父張質第五十七章 後勤第五十章 左右搖擺羅副帥第一百一十四章 武昌城中第三十四章 缺口爭奪第一百一十一章 東征第一百二十四章 歸德城破第六十八章 救還是不救?第一百三十七章 寧波城下第二十八章 黃河一水二第六十一章 臨淮爭奪第六十四章 勸進二第七十二章 大順東王第八十二章 馬士英的應手第五十四章 臨潁張家第二十七章 拖刀計三第四十六章 周黨第八章 城陵山磯第一章 汝寧第四十一章 奪門二第十四章 城陵磯之戰五第八十二章 雷霆雨露,皆是君恩第六十三章 羅氏父子第五十五章 大戰落幕第五十七章 野菜第一章 汝寧第七十章 夏邑孤城第八十八章 計劃趕不上變化第十四章 房村之役第二十六章 兒戲的造反第六十一章 臨淮爭奪第一百一十九章 李自成低頭第四十九章 臨淮縣之變第五十八章 朱兒第七十二章 何英再至第八十五章 五里鋪第六章 高鬥樞二第十四章 金不換第四十一章 奪門二第一百二十六章 鄭經的瘋狂二第七十七章 兵亂第四十六章 黑雲孤城老臣心第五十四章 火銃演示第一百二十七章 沿江之上第八十三章 馬踏明月第九十六章 收兵第十五章 離京第十八章 血濺臘八宴第八章 夾河對峙第八十六章 投明第二十八章 大逃殺第一章 樊城第三十六章 反擊與甬道第十一章 我不信命第七十三章 張軒立陣第三十八章 風聲第一百二十六章 鄭經的瘋狂二第一百零七章 牛金星之言第七章 樊城關之陷第七十四章 戰長沙之交鋒二第四十章 吳之屏的決定第十三章 鑄炮計劃第三十一章 驅虎第三十六章 王進才第八十一章 慶功宴第四十一章 袁時中的困境第一百一十六章 李自成的擔憂第六十六章 議政第十章 死馬當做活馬醫第一百一十九章 關公廟中第二十章 伏擊第二十六章 兒戲的造反第八十一章 臨危之際老臣心第三十八章 風聲第一百零四章 襄城之戰一第八十二章 雷霆雨露,皆是君恩第六章 王度第八十五章 樟樹鎮第七十二章 劉文秀東行記第八十一章 夾河對峙第五十九章 滇軍第五十七章 金盃共汝飲,白刃不相饒第二十二章 醫療營二第三十二章 南陽第一百十六章 破陳州第二十一章 烽火崎山路之餘波第一百三十章 千金章欽臣第五十九章 君子之約底一百零二章 南陽營首戰第十五章 城陵磯之戰六第五章 朝議大政第七十四章 羅汝才教子第八十一章 慶功宴第八十三章 三路下江南
第五十一章 臨潁城下丁啓睿第六十章 武昌之難二第一百二十一章 可憐無人送荊卿第五十四章 臨潁張家第八十二章 雷霆雨露,皆是君恩第七章 萬事民爲先第五十三章 伯父張質第五十七章 後勤第五十章 左右搖擺羅副帥第一百一十四章 武昌城中第三十四章 缺口爭奪第一百一十一章 東征第一百二十四章 歸德城破第六十八章 救還是不救?第一百三十七章 寧波城下第二十八章 黃河一水二第六十一章 臨淮爭奪第六十四章 勸進二第七十二章 大順東王第八十二章 馬士英的應手第五十四章 臨潁張家第二十七章 拖刀計三第四十六章 周黨第八章 城陵山磯第一章 汝寧第四十一章 奪門二第十四章 城陵磯之戰五第八十二章 雷霆雨露,皆是君恩第六十三章 羅氏父子第五十五章 大戰落幕第五十七章 野菜第一章 汝寧第七十章 夏邑孤城第八十八章 計劃趕不上變化第十四章 房村之役第二十六章 兒戲的造反第六十一章 臨淮爭奪第一百一十九章 李自成低頭第四十九章 臨淮縣之變第五十八章 朱兒第七十二章 何英再至第八十五章 五里鋪第六章 高鬥樞二第十四章 金不換第四十一章 奪門二第一百二十六章 鄭經的瘋狂二第七十七章 兵亂第四十六章 黑雲孤城老臣心第五十四章 火銃演示第一百二十七章 沿江之上第八十三章 馬踏明月第九十六章 收兵第十五章 離京第十八章 血濺臘八宴第八章 夾河對峙第八十六章 投明第二十八章 大逃殺第一章 樊城第三十六章 反擊與甬道第十一章 我不信命第七十三章 張軒立陣第三十八章 風聲第一百二十六章 鄭經的瘋狂二第一百零七章 牛金星之言第七章 樊城關之陷第七十四章 戰長沙之交鋒二第四十章 吳之屏的決定第十三章 鑄炮計劃第三十一章 驅虎第三十六章 王進才第八十一章 慶功宴第四十一章 袁時中的困境第一百一十六章 李自成的擔憂第六十六章 議政第十章 死馬當做活馬醫第一百一十九章 關公廟中第二十章 伏擊第二十六章 兒戲的造反第八十一章 臨危之際老臣心第三十八章 風聲第一百零四章 襄城之戰一第八十二章 雷霆雨露,皆是君恩第六章 王度第八十五章 樟樹鎮第七十二章 劉文秀東行記第八十一章 夾河對峙第五十九章 滇軍第五十七章 金盃共汝飲,白刃不相饒第二十二章 醫療營二第三十二章 南陽第一百十六章 破陳州第二十一章 烽火崎山路之餘波第一百三十章 千金章欽臣第五十九章 君子之約底一百零二章 南陽營首戰第十五章 城陵磯之戰六第五章 朝議大政第七十四章 羅汝才教子第八十一章 慶功宴第八十三章 三路下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