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一章 臨淮爭奪

“末將拜見路公。”一個大漢說道。

這個大漢一身盔甲,身上掛着短刀火銃,臉色有些粗糙,一雙大手粗糙無比,上面還有不少老繭,一看就是練武人的手,看上去不過三十歲上下,對路振飛畢恭畢敬。

這個人不是別人,就是鄭鴻逵。

鄭鴻逵,原名鄭芝鳳,是鄭芝龍的四弟。

與路振飛相交時間並不長,但是路振飛卻給了鄭芝鳳很多指點。

崇禎六年,路振飛在福建當巡按,派遣鄭芝龍與黃斌卿出擊劉香,那個時候鄭鴻逵還是一個二十多歲的愣頭青,是鄭芝龍麾下的一員驍將。不過,僅僅是一員戰將而已。

路振飛見他是可造之才,就叮囑他走正途,又送他很多兵法書籍。讓他考武進士。

靠着鄭家的權勢,以及鄭鴻逵自己的努力,在崇禎九年成爲武進士。

雖然武進士的含金量,比不上文進士。但怎麼也是大明正途出身,鄭芝鳳也改名爲鄭鴻逵,從明面之上,與鄭芝鳳劃分界限。或者說兩兄弟之間,有了意見分歧。

鄭芝龍非常明白他鄭家的根基是在海上。即便有一個官身,也不過是照顧海上買賣而已。

但是鄭鴻逵卻覺得鄭家這種亦官亦盜的狀態是不能長久的。鄭鴻逵想讓鄭家竭力效忠朝廷,成爲將門世家,如九邊將門,乃至福建俞家一樣的將門。

鄭芝龍卻覺得鄭鴻逵太過幼稚了。

不過,再怎麼說也是兄弟,鄭芝龍也要幫忙,故而鄭鴻逵帶着家裡的支持,離開了福建,先是在天津一帶,然後調到安慶附近。身上掛着參將銜,麾下也有幾千精銳。

也算是敢戰之將。

路振飛大喜,攙扶起鄭鴻逵說道:“聖儀,讓老夫好等。你來了,老夫也就放心了。淮安的人馬都交給聖儀了,事不宜遲。鳳陽那邊情勢危機,明日聖儀就出發吧。”

路振飛心中有數,他知道自己並不是領兵作戰的長才,臨陣指揮什麼,根本不懂,而鄭鴻逵也算是他提攜過的舊部,有敢戰之名。他不相信鄭鴻逵,還相信誰。

鄭鴻逵心中一驚,說道:“鳳陽城都已經危機到這種地步了嗎?”

路振飛嘆息一聲,說道:“曹賊的女婿是一員悍將。”

鳳陽城下。

鳳陽城門附近的浮雕,都一殘破之極了。

無數龍鳳圖案,都被打碎了,或少了尾巴,或少了爪子,甚至有些都看不出到底是什麼奇珍異獸了。

漢白玉欄杆縱然堅固,但也擋不住炮彈,無數欄杆都被打斷,只留下斷斷續續的欄杆,似乎有一種頹廢的美感。

四座城門,以及城門外面的四座大橋,是雙方交戰的要點所在。

畢竟,鳳陽城在當初修建的時候,從來沒有想有人打到這裡,這四座橋樑修得結實之極,一時間想要拆除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張軒派徐州軍與歸德軍分別進攻三門,是圍三缺一之法。將金聲桓與楊繩祖兩部,在外圍遊曳,數百里之內,大隊人馬的調動,根本瞞不過張軒,而張軒自己坐鎮大營,將自己的親兵,與汝寧軍,作爲後備,隨時準備應付,可能有的進攻。並以張素爲主,徵調民夫。

將護城河的上游給截斷。並督促民夫從各個方向填平護城河。

連續數日的進攻,三座城門也是堅硬之極,不管怎麼進攻,也不過是見城牆之上的浮雕,以及大門之上的銅釘紅漆,打得狼狽不堪,卻沒有傷到城牆根本,反而歸德,徐州兩軍,損兵折將。

不過,曹宗瑜,與袁時中都不在乎。

畢竟他們都知道,他們軍中最大的問題,就是新兵太多了。

多見見血,不管是見別人的血,還是自己人的血,總是有好處的。

不過,在張素的事情做得不錯。

有大軍做後臺,各地百姓不敢頑抗,再加上張素開出的待遇不錯,最少管飯。

這年頭,治水之中,僱工制,也就是拿錢請人幹活的都很少,大多數水利工程,都是徵勞役。百姓自備工具,聽從官府調遣,甚至有什麼官府連飯都供應。不管怎麼說,張軒保證吃飽飯,對百姓來說,就不錯了。

只要能吃飽飯,區區力氣算什麼?

反正力氣是不值錢的。

唯一讓張軒不舒服的事情,現在正值八月,是農忙時節,百姓都忙着農活,強徵也弄不過來多少。還好,馬士英一把大火,將外城的不少房子都燒了,讓無數人無家可歸。

這些人,也並不是所有人都能進內城的。

有這些人在,算是填補了張軒手中的勞力缺口。

只是太費糧食了。

唯一讓張軒值得慶幸的是,大明朝當初在臨淮建立四個大糧倉,雖然這麼多年,這些糧倉大多都空了,被貪官污吏們給掏空了。不過,他們爲了賬面上考慮,這糧倉之上,還是有一些糧食的。

這些糧食,再加上秋收一季,足夠支撐大軍一段時間了。

“報。”一個斥候說道:“金將軍派人來報,淮安官軍已經出動了。此刻已經攻下了臨淮縣。”

“怎麼回事?”張軒皺起眉頭,他剛剛想到了臨淮的糧食卻沒有想到臨淮就丟了。

張軒對臨淮並不是很重視,唯一讓他重視的是臨淮的糧食,不過臨淮的糧食,已經運過來大半了,剩下的也不多了。

是有輕重緩急,張軒就注意力就放在攻鳳陽城之上。

故而臨淮一縣,只是派了臨時徵召的當地義軍,鎮守而已。

如此的大明朝,南到兩廣,北到三邊,幾乎任何一個地方,都有無數的草頭兵冒頭。張軒大旗一豎,就有不知道多少人過來投奔。這些人張軒以李信的故技,用之鎮守各地。

本鄉守本土,想來應該有一點用處的。

“淮安人馬水路而來,直撲臨淮,臨淮城中也有人響應,這才一日破城。”斥候說道。

“知道帶兵的是誰?路振飛來了?”張軒說道。

“只知道將旗之上,有一個‘鄭’字,其餘的就不知道了。”斥候說道。

“鄭。”張軒心中沉吟。

這個時代最有名的鄭氏,莫過是南安鄭氏了。也就是鄭芝龍與鄭成功這一脈。

不過,張軒立即將這個給排除了,他心中暗道:“鄭芝龍的活動區域就在福建,還有海外,怎麼會突然跑到這裡?鄭成功現在還南京國子監吧。鄭是大姓,並不是隨便一個姓鄭的,就和南安鄭氏有關係。”

張軒想起臨淮城的位置,心中忽然發現,這臨淮還真不好辦。

無他,臨淮與鳳陽之間太近了。

先有臨淮縣,後有鳳陽府。

連當地百姓都稱臨淮縣爲老城,鳳陽府是新城。雙方之間不過十幾里路而已,張軒說的還是大營的位置,如果單單說,鳳陽府外城牆與臨淮縣的距離,只會更近了。

官軍在這裡扎住腳跟了,張軒就腹背受敵了。

不過,張軒也知道,官軍已經佔據臨淮縣城了,想將人家再趕出來也不是一件容易的。

“派人傳令給楊將軍,令楊將軍爲主將,金聲桓爲副將,秦猛從之。攔截官軍。”張軒說道:“臨淮縣能下則下,不能下,則不能讓官軍靠近鳳陽城一步。”

“是。”立即有人答應下來,下去傳令了。

騎兵在攻城的時候,也派不上什麼用場,張軒一古腦都派了出來。想來有萬餘騎兵縱橫,臨淮縣距離鳳陽府雖然不過十里上下,但這十里卻如同天塹一般。絕對讓淮安士卒,寸步難行。

第九十三章 下揚州第三十二章 攻閩第九十八章 渡江第四十四章 渡河四第一百一十六章 許都的悔悟第三十六章 煙花易冷第八十二章 胡澹第八十三章 鳳陽總督袁時中第五十章 百里麥青青第四章 鄖陽第四十二章 往事第一百三十三章 世祖遺訓第一百一十一章 河南現狀第三十二章 城中對策第六十三章 鄭鴻逵的火器第四十九章 鄭森今日名成功第四章 統領薛威第八章 夾河對峙第六章 王度第三十八章 水戰二第一百二十三章 劉宗敏之死第十五章 房村之役二第六十五章 七月戰事第九十八章 白沙河大捷第一百一十九章 李自成低頭第五章 臨湘之戰第八十九章 李昇第一百一十一章 河南現狀第八十一章 汝寧城第五十一章 閒言第四十三章 大火箭第五十章 左右搖擺羅副帥第二章 釜底游魚第十二張 汝寧大俠沈萬登第一百一十四章 袁時中第一百零七章 牛金星之言第七十六章 大夏軍制第五十五章 行路難第一百一十五章 陳州城下第四十六章 周黨第八十三章 誰的心思第五章 峽石城第六十二章 河南節度使李信第十章 萬石第七十九章 常國安第五章 取士第一百二十五章 龍能大能小第七十八章 大夏軍制三第八十三章 誰的心思第五十三章 假癡不癲第八十章 黑夜褪去第八十七章 永明王第一百三十三章 世祖遺訓第一百三十章 將變第四十九章 臨淮縣之變第五十三章 馬踏開封城二第四十六章 破劉良佐二第十一章 裝備二第一章 淮河之上論形勢第八十七章 何面目見舊部於地下第四十章 知我者,曹兄第七十一章 信得過第三十三章 救援襄陽城第十七章 烽火崎山路第八十九章 張軒拜訪賀一龍第一百一十八章 留鎮武昌第八十二章 胡澹第一百二十章 撤圍第六十一章 臨淮爭奪第十五章 房村之役二第一百三十五章 多爾袞二第九十章 南京城中第十八章 擁兵五萬王御史第四十一章 夜第四十五章 破劉良佐第二十八章 李神醫第一百一十六章 李自成的擔憂第五十九章 金盃共汝飲,白刃不相饒三第四十六章 攻防轉換第一百三十一章 浦陽江之役第七十五章 樞密院章程第七章 湘江北去第五十四章 覆軍殺將十一第一百二十八章 誅逆子第一百一十章 出師第八十七章 投明二第五十六章 鳳陽城三第十五章 鐵模?第四十九章 正氣歌第八十一章 常國安三第七十三章 各方雲動第五十一章 臨潁城下丁啓睿第一百一十四章 徐州烽煙第一百二十二章 歸德侯家第十四章 臘八宴邀請二第一百一十一章 東征第七十四章 鳳陽地動四第六十二章 高一功的處境第六十一章 漁陽鼙鼓動地來
第九十三章 下揚州第三十二章 攻閩第九十八章 渡江第四十四章 渡河四第一百一十六章 許都的悔悟第三十六章 煙花易冷第八十二章 胡澹第八十三章 鳳陽總督袁時中第五十章 百里麥青青第四章 鄖陽第四十二章 往事第一百三十三章 世祖遺訓第一百一十一章 河南現狀第三十二章 城中對策第六十三章 鄭鴻逵的火器第四十九章 鄭森今日名成功第四章 統領薛威第八章 夾河對峙第六章 王度第三十八章 水戰二第一百二十三章 劉宗敏之死第十五章 房村之役二第六十五章 七月戰事第九十八章 白沙河大捷第一百一十九章 李自成低頭第五章 臨湘之戰第八十九章 李昇第一百一十一章 河南現狀第八十一章 汝寧城第五十一章 閒言第四十三章 大火箭第五十章 左右搖擺羅副帥第二章 釜底游魚第十二張 汝寧大俠沈萬登第一百一十四章 袁時中第一百零七章 牛金星之言第七十六章 大夏軍制第五十五章 行路難第一百一十五章 陳州城下第四十六章 周黨第八十三章 誰的心思第五章 峽石城第六十二章 河南節度使李信第十章 萬石第七十九章 常國安第五章 取士第一百二十五章 龍能大能小第七十八章 大夏軍制三第八十三章 誰的心思第五十三章 假癡不癲第八十章 黑夜褪去第八十七章 永明王第一百三十三章 世祖遺訓第一百三十章 將變第四十九章 臨淮縣之變第五十三章 馬踏開封城二第四十六章 破劉良佐二第十一章 裝備二第一章 淮河之上論形勢第八十七章 何面目見舊部於地下第四十章 知我者,曹兄第七十一章 信得過第三十三章 救援襄陽城第十七章 烽火崎山路第八十九章 張軒拜訪賀一龍第一百一十八章 留鎮武昌第八十二章 胡澹第一百二十章 撤圍第六十一章 臨淮爭奪第十五章 房村之役二第一百三十五章 多爾袞二第九十章 南京城中第十八章 擁兵五萬王御史第四十一章 夜第四十五章 破劉良佐第二十八章 李神醫第一百一十六章 李自成的擔憂第五十九章 金盃共汝飲,白刃不相饒三第四十六章 攻防轉換第一百三十一章 浦陽江之役第七十五章 樞密院章程第七章 湘江北去第五十四章 覆軍殺將十一第一百二十八章 誅逆子第一百一十章 出師第八十七章 投明二第五十六章 鳳陽城三第十五章 鐵模?第四十九章 正氣歌第八十一章 常國安三第七十三章 各方雲動第五十一章 臨潁城下丁啓睿第一百一十四章 徐州烽煙第一百二十二章 歸德侯家第十四章 臘八宴邀請二第一百一十一章 東征第七十四章 鳳陽地動四第六十二章 高一功的處境第六十一章 漁陽鼙鼓動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