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章 一厥名王二

只是在這個時候,楊繩祖也動了。楊繩祖帶着本部人馬,正在向這裡趕來。

不過,圖賴首先遇到的並非是楊繩祖。

而是馬寶。

馬寶很沉得住氣,幾乎是將清軍放到了眼皮底下再打。

一聲令下,二百餘枚火箭,一瞬間射到百步之外的清軍之中。

縱然是八旗士卒,也好一陣子人仰馬翻。一來,清軍根本沒有接觸過這樣的東西。一窩蜂什麼倒是有,但是很少有射程幾百步的。而且以明軍的火器質量,基本上對百餘步之外的敵人,沒有任何殺傷力。

二來,這些火箭哪怕不爆炸,也有近似於牀弩的威力,至少在百餘步這個距離內,強勁的火藥動力,幾乎連人帶馬,都射穿了。緊接下來的爆炸,更是讓不少馬驚動了。

“殺。”馬寶大喝一聲,帶着五百人,居然衝了下來。

他們居高臨下。不過幾個呼吸之間,就衝到了八旗隊列之中。

這一瞬間將八旗給打懵了。

圖賴唯恐有大隊人馬埋伏,立即下令撤退。

八旗動作極快,後隊轉前隊,前隊轉後隊。立即撤退數百步。而且八旗每一佐領之中,都有關係,畢竟關係很親近,互相配合,讓馬寶無懈可擊。甚至折損不少。

馬寶自然也不敢追。

等清軍撤退之後,馬寶一清點人數,頓時發現了。八旗折損百餘人,而馬寶本部人馬也折損近百人,不少是衝鋒的時候,被強弓射中的。大多數都在面門之中。

幾乎是旗鼓相當的傷亡。

要知道馬寶可是佔據偷襲的優勢。

“硬骨頭。”馬寶臉上有些抽搐。他已經決定他麾下的將士足夠厲害了,畢竟兩千多人從十萬大軍選出來,幾乎是優中選優了。個個都是好手。但是比起八旗士卒來,肉搏戰鬥之上,甚至猶有過之,但是配合默契之上,卻明顯不足。

畢竟這些人都是從各部之中抽調過來的。配合的比較少。

“撤。”馬寶不敢停留,從清軍屍體上奪下兩三部硬弓,立即撤退。

就在馬寶撤退的時候,清軍的反擊就來了。

可以說是清軍在看清楚馬寶僅僅幾百人的時候,幾乎在撤退的同時,抽調人馬進攻反擊。

馬寶督促手下撤退,自己在後面斷後,將手中遼東硬弓,扯了兩下,試試力道,隨即開始射箭。似乎對手中弓箭的力量準頭,剛剛開始並不是太熟悉的,故而剛剛開始射不大中。

但是接下來,幾乎百發百中,一時間射翻好幾個清軍。

不過,隨即就迎來了清軍的報復。

一連數箭射過來,要不是馬寶反應過來,早已被釘死在地面之上了,不過,馬寶也發現一個情況,清軍射箭,也不知道是因爲自信,還是別的,最還射的都是面門。

幾乎所有箭,都是向他面門而來的。

頭比較靈活一點,這才讓馬寶躲過這一劫。

很快馬寶就不跑了。

他佔據一處高地,這一處高地談不上多高,但是有兩三米的高度,這個高度,想騎馬衝上來,並不是一個容易的事情,馬寶帶着幾十個射箭好手,用清軍的弓箭與清軍對射。

不過,圖賴很明白,事有輕重緩急,根本沒有多在這裡停留,只是留下一個佐領二三百人,與馬寶對峙,大隊人馬繞過這裡,向峴山而去。

只是,圖賴很快就明白,這裡的事情,還沒有到結束的時候。

“報,大人,賊人的騎兵,大隊騎兵,在萬人之上。”一個斥候跪在圖賴的面前說道。

圖賴黝黑的面甲之下,瞳孔微微一縮,他揚起頭看着不遠處的峴山,已經上面冒出來的黑煙,似乎峴山之上,已經點燃了烽火告急,兩者之間,幾乎近在咫尺。

卻可望而不可及。

“下馬。”圖賴說道:“我不問,賊人在哪裡,不問賊人有多少,一個時辰之內,一定要在峴山之上。”

“是。”所有八旗士卒統統下馬。

其實比起馬戰,八旗士卒更熟悉步戰。重步兵戰術,是他們最熟悉的。他們屢屢大敗明軍,並不是他們的騎兵,而是他們的步陣,但是入關以來,很少能遇到,騎兵衝陣,衝不動的。

而此地,並不是多時候騎兵做戰的,連條像樣的道路都沒有。地勢北低南高,也不平緩。只能勉強騎馬。也僅僅是行軍而已,如果不是這裡糟糕的地勢,清軍又怎麼能讓馬寶靠近而不知道嗎?

圖賴雖然語氣之中,不將過來的騎兵放在眼裡,但是實際上將敵人放在極其重要的位置之上。

與此同時,楊繩祖也下令下馬了。

原因與圖賴一樣,這裡騎兵根本跑不起來,而沒有速度的騎兵,與活靶子沒有什麼兩樣。

於是乎雙方騎兵紛紛棄馬,手持長刀,徒步而戰。

因爲地形的複雜,一時間也列不出什麼戰陣,都是三三兩兩的彼此廝殺。弓箭與火銃相互對射。複雜的地形將他們分割成一個一個小戰場,每一個戰場之中,大概有幾十人而已。

剛剛開始,雙方將領還能保持對下面的控制。但是時間一長,就只能憑藉下級軍官的本能了。

八旗固然厲害,但是夏軍騎兵也不是吃素的。

楊繩祖所部更是從河南到現在,沒有怎麼擴編的軍隊,大部分士卒都是老卒,曹營騎兵騎戰步戰,都是一等一的精銳。再加上楊繩祖所部應該比圖賴所部人數要多一點。

再加上戰場被分割開來。

一處兩處戰場的勝負,不足以扭轉整個態勢,一時間這裡,似乎變成了一處泥潭,進來容易,想要出去,卻不容易了。

在石頭兩側,在大樹下面,在高地之上,在窪地之中,在大片的草叢之中,甚至在一片片開出的梯田之中,到處都是廝殺的士卒。越打越亂,越打越散。

不知道,是爲了重新整頓人馬,還是爲了激勵士氣,圖賴帶着的親兵包衣,親自下場了。連連殺敗數次夏軍,將各路八旗兵聚集在身邊,不一會身邊就有近千人之多。

楊繩祖手中也沒有多少預備隊了,只剩下自己的親兵了。

楊繩祖自然也帶着親兵衝了過來。

一時間戰鬥進入高潮之中,雙方廝殺震天,幾乎渾然忘卻了,在他們東南方向數裡有一座峴山,而峴山之上,此刻也到了危急時刻,同時危急的,不光是峴山上面的孔有德所部,還有北邊與清軍對峙的夏軍主力。

楊承祖此刻手心都是汗。後背都被溼透了。

一根長箭就在楊承祖耳邊射過,射中他的親兵,讓這個跟隨他數年的親兵,一聲不吭的,到地身亡。

他剛剛根本沒有反應過來。在發生之後,才意思到剛剛到地發生了什麼,渾身上下,不自覺的大汗淋漓,都是冷汗。

眼前的局面,很被動。

前兩日都是闖營殘部,但是闖營殘部真不行了,一戰戰打下來,雖然還有戰力,但是精力體力士氣都低落到了極點,要知道闖營從一片石之後,一戰戰敗仗打下來。崩潰數萬裡,現在還能保持這個戰鬥水平,其實已經不錯。

故而這一戰只能由楊承祖來擔綱。

清軍不好對付,縱然降軍,也是之前的秦軍,孫傳庭的秦軍豈是那麼容易對付的,而遼東漢軍,也不好對付,畢竟打了幾十年仗的人了。即便是傻子,也打成本能了。

而八旗尤其不好對付。又毒又狠,藏在戰場之上,猛地衝出來,突擊一下,斬將奪旗。

楊承祖剛剛差點被斬將了。

第八十二章 常國安四第八十二章 小別勝新婚第八章 死中求活三第三十五章 從長計議第八十章 一日兩遭喪敗信第七章 死中求活二第九十章 拼死第二十二章 何去?第十八章 洞庭湖水戰二第八十六章 何騰蛟的選擇第二十六章 拖刀計二第二十章 黑夜第十七章 廢奴策第三十一章 修城第十六章 驕兵之計第一百零三章 李自成的心態第二十六章 襄陽第六十五章 牛車第五十六章 大戰落幕二第四十一章 渡河第七十一章 戰長沙之列陣第二十三章 決策第一百一十一章 逢生第七十八章 大夏軍制三第一百二十一章 世態炎涼第十九章 劉洪超第四十章 社兵出城第七十九章 聯姻之謀敵一百零一章 攻第三十九章 渡河之役第二十八章 李神醫第一百零九章 斷手第二十二章 何去?第九十七章 李東君第九十八章 白沙河大捷第一百三十三章 世祖遺訓第十七章 過河請兵第八十六章 烽火揚州路第九十二章 會師第八十一章 留守鳳陽?第五十七章 金盃共汝飲,白刃不相饒第三十一章 驅虎第一百零八章 戰鬥間隙第四十三章 賞賜第二十八章 李神醫第九十八章 渡江第五十七章 生病第九十一章 湖口攻防戰三第一百二十章 下金華三第六十九章 永城之變第七章 朝議大政三第十七章 過河請兵第三十四章 怎麼辦?第三十二章 大戰帷幕二第五十三章 緩追第五十八章 象兵第三章 代爲號令第一百零七章 田雄之死第四十五章 再見張獻忠第六十七章 序章第四十九章 年輕氣盛李郎君第三十九章 攻守亂象第一百章 二月初三第八十一章 常國安三第二十三章 降將第四十章 奪門第十六章 拔營第三十二章 餌第六十八章 救還是不救?第一百零六章 李信之策第八十六章 烽火揚州路第三十八章 水戰二第四十五章 覆軍殺將二第一百四十章 別雲間第一百零三章 李自成的心態第六十三章 鄭鴻逵的火器第一百三十七章 臨危受命第十六章 廢衛所授田策第七十四章 鳳陽地動四第八十八章 計劃趕不上變化第一百一十八章 下金華第七十六章 大夏軍制第八十五章 驚變第二十一章 攻心之計第四十七章 李信解憂二第一百二十八章 發現樑以樟第二十八章 王良謨第二十章 前路何在?第四十九章 此生何求第七十五章 接戰第七十四章 劉文秀東行記三第七十四章 陣戰第七章 湘江北去第一百二十八章 發現樑以樟第九十章 劉澤清跑了第八章 立威第三十二章 圍師第六十八章 剃髮令第一百一十五章 武昌城到手
第八十二章 常國安四第八十二章 小別勝新婚第八章 死中求活三第三十五章 從長計議第八十章 一日兩遭喪敗信第七章 死中求活二第九十章 拼死第二十二章 何去?第十八章 洞庭湖水戰二第八十六章 何騰蛟的選擇第二十六章 拖刀計二第二十章 黑夜第十七章 廢奴策第三十一章 修城第十六章 驕兵之計第一百零三章 李自成的心態第二十六章 襄陽第六十五章 牛車第五十六章 大戰落幕二第四十一章 渡河第七十一章 戰長沙之列陣第二十三章 決策第一百一十一章 逢生第七十八章 大夏軍制三第一百二十一章 世態炎涼第十九章 劉洪超第四十章 社兵出城第七十九章 聯姻之謀敵一百零一章 攻第三十九章 渡河之役第二十八章 李神醫第一百零九章 斷手第二十二章 何去?第九十七章 李東君第九十八章 白沙河大捷第一百三十三章 世祖遺訓第十七章 過河請兵第八十六章 烽火揚州路第九十二章 會師第八十一章 留守鳳陽?第五十七章 金盃共汝飲,白刃不相饒第三十一章 驅虎第一百零八章 戰鬥間隙第四十三章 賞賜第二十八章 李神醫第九十八章 渡江第五十七章 生病第九十一章 湖口攻防戰三第一百二十章 下金華三第六十九章 永城之變第七章 朝議大政三第十七章 過河請兵第三十四章 怎麼辦?第三十二章 大戰帷幕二第五十三章 緩追第五十八章 象兵第三章 代爲號令第一百零七章 田雄之死第四十五章 再見張獻忠第六十七章 序章第四十九章 年輕氣盛李郎君第三十九章 攻守亂象第一百章 二月初三第八十一章 常國安三第二十三章 降將第四十章 奪門第十六章 拔營第三十二章 餌第六十八章 救還是不救?第一百零六章 李信之策第八十六章 烽火揚州路第三十八章 水戰二第四十五章 覆軍殺將二第一百四十章 別雲間第一百零三章 李自成的心態第六十三章 鄭鴻逵的火器第一百三十七章 臨危受命第十六章 廢衛所授田策第七十四章 鳳陽地動四第八十八章 計劃趕不上變化第一百一十八章 下金華第七十六章 大夏軍制第八十五章 驚變第二十一章 攻心之計第四十七章 李信解憂二第一百二十八章 發現樑以樟第二十八章 王良謨第二十章 前路何在?第四十九章 此生何求第七十五章 接戰第七十四章 劉文秀東行記三第七十四章 陣戰第七章 湘江北去第一百二十八章 發現樑以樟第九十章 劉澤清跑了第八章 立威第三十二章 圍師第六十八章 剃髮令第一百一十五章 武昌城到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