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亂局

“收成不好?沒聽過青苗貸?”聽了孫豐年的話,李參冷笑。“你早不搬,晚不搬,恰在青苗貸要收回本息的時候搬,這話說出去誰信?”

孫豐年急得臉都紅了:“官人,朝廷法令,民戶起移須在當季作物收完,完稅並且與主家分割完畢之後,小的也只能在這個時候搬遷啊!”

“嗯,嗯!”李參咳嗽兩聲來掩飾自己的尷尬,他一個通判忘了這一點確實不應該,“如此說來,你從來沒聽說過青苗貸?可河陰縣報到州里,是大多數農戶都借貸一石兩石不等,難道還能是他們虛報!”

“小的不知,反正我家沒有貸過,周圍鄰居也沒聽說誰家貸過,官人明察!”

見孫豐年說的不像是假話,李參的眉頭不由緊緊皺了起來。

青苗貸的事情是李參親自主持,各縣報到州里的賬冊都一一過目,河陰縣這裡貸的總數雖然不多,錢糧合計不到五百貫石,但對一個只有一千多戶的小縣,覆蓋面已經不小了。孫豐年自己家沒貸過也說得過去,但如果說親戚鄰居也都沒有,甚至聽都沒有聽說過,就不合情理了。

難道,這些錢糧根本就沒有貸出去,而是被某些人私吞了?

想到這一點,李參不由全身發冷。

如果發生這種事,事情可就大了。青苗貸要求的是各縣官府直接放貸,面對各家農戶,中間不經過其隊人的手腳。有人私吞,縣衙裡面的人可是一個也跑不掉。

想起縣令姚澤廣的油滑,十之八九會把這事情推給主簿鍾回。鍾回年紀老邁精力不濟,誰知道他又會怎麼做呢?反正他是沒本事親自操刀的。

越想越是覺得事情嚴重,李參板起面孔,對孫豐年道:“你說的可句句是實?青苗貸是州里發下來,關係着無數百姓,敢說假話仔細着挨板子!”

“官人面前,小的哪裡敢有半句假話?若是不信,儘可以到小的村子裡去查問!”

“我會的!”李參面沉似水,重重地說道。

到這裡,再問下去已經沒有什麼意思,河陰縣的災情李參早就清楚,不需要從孫豐年的口裡知道什麼。

揮手讓人把孫豐年一家帶回去,李參沉聲問從縣衙回來的隨從:“你今天到縣衙裡去,姚縣令在忙什麼?”

“回官人,縣裡廣武山一帶最近有大蟲白日傷人,姚縣令帶人前去查看了。他說這是人命關天的大事,半點耽誤不得,等回來之後再到通判這裡請罪。”

李參冷笑一聲,再不理姚澤廣。什麼大蟲傷人,這種沒影的事情河陰縣裡****都有,姚澤廣天天就跑來跑去地忙。都是在官場上混了這麼多年的人,哪裡還不知道他打的是什麼主意?無非是讓自己一刻不得閒,把更重要的事情矇混躲過去。

姚澤廣越是這樣,李參就越是認定河陰縣裡肯定有什麼重大的情弊,所有人都藏着掖着不敢讓上面知道。爲官一任,如果被屬下的官員這樣耍了,那還想什麼官場上的前程?身兼監察治下官員的職責,姚澤廣出事李參也要被連累。

想了一會,李參對隨從道:“把那三個假冒公人的帶上來!去,向徐待制的橋道廂軍借幾根板子來,在一邊等候吩咐!”

隨從應諾,分頭行事。

橋道廂軍是軍隊編制,出來是帶着軍杖的,隨時準備對違法的人動刑。李參帶的人沒有帶這些刑具,只好先從他們那裡借來。

不一刻,三個人被押了上來,一眼看見立在兩邊的隨從拄着幾根軍杖,心裡先打了個哆嗦。杖刑是縣衙所能動用的最高刑,再往上就必須把人犯送到州府裡去了,這三人都是河陰縣裡土生土長的人,見過的最嚴厲的刑罰就是打板子,心裡自然害怕。

押到李參的桌前,三人不由自主地就跪了下來,口中亂喊冤枉。

李參一拍桌子,厲聲問道:“報上你們的姓名籍貫!”

中間的那個漢子忙道:“小的潘三,左手這一位李前勇,右手這一位勾四郎,都是河陰縣裡本鄉人氏,土生土長。”

李參哼了一聲:“說,爲什麼冒充公人,到開封府裡去抓捕良民!”

潘三一愣,眼珠轉了轉,小聲問道:“小的斗膽問一聲,敢問上面是什麼官人?”

聽見這話,李參身邊的隨從先就惱了,大喊一聲:“好狂妄的賊子,到了這裡還敢胡言亂語,問官人名諱!你面前的是本州通判,管着孟州一州民事,你作爲治下之民竟然當面不識,來呀,掌嘴!”

話聲一落,就有人過來,抓住潘三“啪啪”扇了幾個嘴巴。

潘三嘴角滲出血來,見身邊的人兇巴巴的,也不敢叫屈,只是心裡暗罵晦氣。這麼大一個孟州,若不是今天的事情,他一輩子也見不到知州通判,憑什麼就得知道這官人長什麼樣子?不問個清楚,他如何回話?

李參只是在上面冷冷看着,等掌過了嘴,才又問道:“說吧,到底是什麼人讓你們假冒公人?到底是存了什麼心思?”

潘三抹了抹嘴角的血跡,委屈地道:“報官人知曉,小的三人本來就是縣裡面的公人,哪裡來的假冒之說?去開封府捕人,是接了里正的書狀,說是他家裡的租戶非法起移。這是違背朝廷法令的事,小的們自然星夜趕去,到那裡辦的本就是公事!”

“公事?你說是公事就是公事?”李參連連冷笑,“既然是公事,拿縣衙門裡的文書出來看,若有半分作假,哼——”

潘三有些迷糊:“不知官人說的是什麼文書?小的們自小窮苦出身,長大至今一字不識,只是鄉書手告知我們里正文書寫的什麼,便就趕去了。”

聽了這話,李參皺起眉頭:“辦公事,沒有經過縣衙?只是鄉書手,然後又有什麼里正書狀,你們便就穿州跨縣去拿人?”

潘三挺了挺胸,頗有些自傲地道:“報官人,小的如今當着本鄉耆長,拿賊追捕逃亡都是小的該管的事。鄉里出了這種不守法紀的事情,自然星夜去拿!”

“什麼亂七八糟的!”李參猛地一拍桌子,“一個耆長,帶着兩個鄉勇,便就敢到其他州縣拿人,還敢說自己是公人!天下哪有這種規矩?!”

潘三嚇了一跳,忙道:“官人,我們這裡從來都是這樣的。鄉里有了亂子,都是我們幾個耆長捉人,做的是官家的事,而且衙門那裡也有我們名籍,當然是公人!”

李參看着一臉認真的潘三,只覺得頭大如鬥。

縣衙裡面,公人、吏人和差人這三種稱呼,雖然有時也會混淆,絕大部分時間還是涇渭分明。稱呼吏人,大多都是有編制的,月月領着俸祿,地位較高。公人則是到縣衙服差役的,沒有俸祿,但辦的也確實是公家事,典型的比如衙前。就在今年,因爲衙前之役過重,當過一兩任沒有過犯,便就可以轉爲三司軍將,成來公吏。差人則只是臨時應差,實際身份是民,只能協助吏人公人辦事,潘三幾人就是這種了。

河陰縣這裡,因爲民強官弱,什麼公人吏人平時根本不管事情,只是每天陪着縣令姚澤廣東鄉跑西鄉,不是尋豬就是找雞,正事一概不管。民間出了事情,除非是人命官司這種大案,都是幾個耆長把人抓了,自己發落。

多少年來都是這樣,潘三自然也就認爲滿天下都是如此,自己的話比衙門裡的人管用多了,從心裡他還瞧不起那些人呢。

鄉間三巨頭,里正、鄉書手和耆長,里正因爲擔着催科賦稅,實際上是治下民戶納稅的保戶,別人不交稅要從他家裡出,所以是重役。鄉書手和耆長一個管朝廷政令的上傳下達,勸課農桑,一個管着治安,相對輕鬆實權又重。

河陰縣裡不管鄉下的事,自然一切事務都是三巨頭商量着來。潘三行前跟里正和鄉書手商量過了,覺得自己得了聖旨一般,怎麼不是公人辦公事?

跟這幾個小民怎麼也說不清楚,縣裡官府的力量又指望不上,李參越想越是覺得惱火。單單靠自己,還有這幾個隨從,想把這裡的事情搞清楚力不從心。徐平帶的人倒是多,但天天在黃河灘上忙,而且他們是軍,對民事也不順手。

想來想去,李參對身邊的隨從道:“你今天星夜趕回孟州,稟過知州相公,讓州里的錄事參軍帶着他手下的得力公吏過來,與我辦案。州里的事情,暫且先交給陸籤判,一應事情都是他做主,大事派人到這裡問我。”

隨從躬身應諾。

李參又道:“跟陳錄參講清楚,這裡事情緊急,讓他把手裡的事情都放下,明天帶人火速趕來。——徐待制不會一直待在河陰縣,必須在他離開之前就把事情處置妥當,不然事情報上去,不管是京西路的監司那裡,還是朝廷,我們都說不清楚。”

第5章 家的味道第20章 西行第73章 廢后風波(下)第35章 詭異的局勢第38章 出仕第157章 花紋不甚美第106章 我怎麼小心眼了?第120章 將相之家第87章 言官的反擊第106章 邕州之茶第59章 民間亂相第250章 露布報捷第15章 歷史唯物主義第102章 一針回魂第116章 清理後患第13章 治術(四)第261章 爺爺饒命!第15章 閒事第201章 提舉官第332章 建節第5章 家的味道第175章 別來無恙第81章 談不攏第145章 將校營第63章 工場第264章 停發錢糧第259章 前途未卜第144章 各司其職第41章 串香第187章 時代特色第184章 大戰將起第79章 坐觀成敗第97章 試探第292章 陰山之下第65章 離開河陰第38章 與陳堯佐的分歧第217章 銀行(上)第273章 算準了你會來第20章 西行第141章 留你兩天第209章 送禮第22章 星第15章 理政(一)第65章 永寧侯府第114章 兄弟情誼第73章 田二第28章 竹筐裡的少女第198章 意料之外的結局第248章 送到口邊的肥肉第276章 牽連衆多第39章 黃師宓第257章 文武之德第55章 合作社第2章 以鹽制蕃羌第93章 新鐵錢第210章 狄青第311章 攻其一端第141章 永寧侯不得意?第198章 勞動創造價值第147章 此事極易爲第142章 審問第99章 搞事情第113章 茶引商人第76章 增兵第163章 榮耀之戰第40章 冬雨第16章 越次入對第309章 徵募結合第4章 斜谷造船務第52章 一指點出佛主第279章 黑吃黑第295章 強兵策第109章 不如結社第45章 扶你上馬可好第117章 事情敗露第170章 曲線挽留第26章 前奏第4章 炒花生第110章 過河拆橋第198章 鄧州集議第152章 渡河第155章 攻城(下)第171章 大戰將起第11章 回莊第176章 錢糧爲綱第323章 隴右軍制第96章 三司刻書局第24章 賭鬥第289章 道理最大第37章 月夜雜談第89章 定論第137章 事不怕細第62章 宰相氣度第194章 立場第130章 劉太師的煩惱第36章 折騰契丹第57章 原則第68章 示恩不招怨第156章 銅版第90章 捉襟見肘
第5章 家的味道第20章 西行第73章 廢后風波(下)第35章 詭異的局勢第38章 出仕第157章 花紋不甚美第106章 我怎麼小心眼了?第120章 將相之家第87章 言官的反擊第106章 邕州之茶第59章 民間亂相第250章 露布報捷第15章 歷史唯物主義第102章 一針回魂第116章 清理後患第13章 治術(四)第261章 爺爺饒命!第15章 閒事第201章 提舉官第332章 建節第5章 家的味道第175章 別來無恙第81章 談不攏第145章 將校營第63章 工場第264章 停發錢糧第259章 前途未卜第144章 各司其職第41章 串香第187章 時代特色第184章 大戰將起第79章 坐觀成敗第97章 試探第292章 陰山之下第65章 離開河陰第38章 與陳堯佐的分歧第217章 銀行(上)第273章 算準了你會來第20章 西行第141章 留你兩天第209章 送禮第22章 星第15章 理政(一)第65章 永寧侯府第114章 兄弟情誼第73章 田二第28章 竹筐裡的少女第198章 意料之外的結局第248章 送到口邊的肥肉第276章 牽連衆多第39章 黃師宓第257章 文武之德第55章 合作社第2章 以鹽制蕃羌第93章 新鐵錢第210章 狄青第311章 攻其一端第141章 永寧侯不得意?第198章 勞動創造價值第147章 此事極易爲第142章 審問第99章 搞事情第113章 茶引商人第76章 增兵第163章 榮耀之戰第40章 冬雨第16章 越次入對第309章 徵募結合第4章 斜谷造船務第52章 一指點出佛主第279章 黑吃黑第295章 強兵策第109章 不如結社第45章 扶你上馬可好第117章 事情敗露第170章 曲線挽留第26章 前奏第4章 炒花生第110章 過河拆橋第198章 鄧州集議第152章 渡河第155章 攻城(下)第171章 大戰將起第11章 回莊第176章 錢糧爲綱第323章 隴右軍制第96章 三司刻書局第24章 賭鬥第289章 道理最大第37章 月夜雜談第89章 定論第137章 事不怕細第62章 宰相氣度第194章 立場第130章 劉太師的煩惱第36章 折騰契丹第57章 原則第68章 示恩不招怨第156章 銅版第90章 捉襟見肘